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豫医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细胞免疫功能,采用单抗致敏的红细胞花环法和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对2月龄、6月龄无毛小鼠及杂合子有毛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体外测定,结果表明, 2月龄组无毛小鼠CD3、 CD4、 CD8 阳性T 细胞及CD4/CD8与有毛小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sIL-2R水平无毛小鼠高于有毛小鼠,差异显著(P<0.05);6月龄组无毛小鼠与有毛小鼠相比,CD4无显著性差异,CD3、 CD4/CD8高于有毛小鼠,CD8 、sIL-2R低于有毛小鼠,差异显著(P<0.05).提示了豫医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两种基因型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豫医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细胞免疫功能,采用单抗致敏的红细胞花环法和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对2月龄、6月龄无毛小鼠及杂合子有毛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体外测定,结果表明,2月龄组无毛小鼠CD3、CD4、CD8阳性T细胞及CD4/CD8与有毛小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sIL-2R水平无毛小鼠高于有毛小鼠,差异显著(P<0.05);6月龄组无毛小鼠与有毛小鼠相比,CD4无显著性差异,CD3、CD4/CD8高于有毛小鼠,CD8、sIL-2R低于有毛小鼠,差异显著(P<0.05)。提示了豫医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两种基因型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羧甲基壳聚糖(CMC)促进小鼠皮肤毛囊再生修复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变化,并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对比。方法:通过切除皮肤组织建立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全层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CMC组、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与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每天分别连续给药,第21天处死;为评估造模后小鼠皮肤毛囊组织的再生修复程度,另取新生小鼠36只,每日处死3只;应用Image J技术观察并测量各组小鼠皮肤组织创面修复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新生小鼠皮肤组织厚度、毛囊及"腺泡样"结构数量;对比分析各组小鼠模型第21天和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第3天和17天各组小鼠模型皮肤创面再生修复率:CMC组为33.07±9.52%和96.75±2.11%,清得佳组为24.18±6.14%和92.22±0.62%,生理盐水组为21.06±11.59%和87.38±2.79%,空白对照组为8.66±2.27%和85.15±1.34%;采用线性模型重复度量方差分析法,对CMC组与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创面第17天再生修复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F=11.970,17.666,8.828,P0.05)。新生小鼠皮肤厚度、毛囊及"腺泡样"结构数量随小鼠日龄增长而增加(r=0.983,0.922,P0.05)。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相比,第21天CMC组、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模型皮肤组织再生修复程度分别相当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发育后期、中期、初期及瘢痕组织。结论:CMC具有促进皮肤毛囊组织形态学结构再生修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豫医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的建立及其遗传纯度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强迫杂合性史妹酱方式培育携带无毛突变基因的分离近交系,然后用生化标记法,皮肤移植实验和毛色基因测试法对其进行遗传监测。并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育成了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豫医无毛小鼠分离近交系,现已达30代,生化标记法测定的9条染色体上13个生化标记位点全部纯合;同系异体间皮肤移植100天后,未见排斥现象,为同系组织遗传性;与DBA/2交配进行的毛色基因测试,杂交的F1代相同,全部为野生色,基因型为AABBccDD ,表明豫医无毛小鼠已成为一个达到国际标准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5.
无毛基因(Hr)定位于8p12,在染色体上跨越14 kb,包含19个外显子。无毛基因的自发突变能引起人和动物毛发脱落及相关毛发疾病的产生。为深入研究Hr基因的功能,本文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Hr表达载体,在该基因的3 427位引入点突变(G→A),通过显微注射建立转基因小鼠。采用PCR方法鉴定出阳性的转基因小鼠,确定首建鼠,通过与C57BL/6小鼠回交后互交数代建系。观察转基因小鼠毛发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RP(Exp)-EF1A>mHairless mutant>IRES/EGFP真核表达载体,通过与野生型小鼠杂交获得阳性子代,进行同窝交配,第2代小鼠出生后14 d开始脱发,30 d左右脱落的毛发重新长出。取部分皮肤组织做石蜡切片,皮肤组织学观察发现,脱毛期无毛小鼠毛囊瓦解,真皮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包囊,毛发重新生长时,真皮内见大量新生的毛囊。蛋白印迹实验表明,转基因小鼠脱发时HR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同龄阴性小鼠。本文成功建立稳定遗传的Hr突变的转基因小鼠品系,推测无毛基因突变引发转基因小鼠的脱发,为研究Hr基因的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及观察SD大鼠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正常比较组织学。方法取SD大鼠和巴马小型猪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两种动物的皮肤组织学结构在以下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1.SD大鼠的毛囊成簇分布,平均3~9成群,而巴马小型猪的毛囊较稀少;2.SD大鼠表皮较薄,没有透明层,基底细胞缺乏异质性,真皮与表皮连接面平坦,没有皮钉;而在巴马小型猪皮肤表皮和真皮连接区,有上下交错的表皮皮钉和真皮乳头;3.SD大鼠的真皮结构相对松散,真皮血管系统不发达,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真皮网织层和乳头层交界的地方,水平分布着很多的浅表小静脉和小动脉丛,这种血管分布的方式与人类皮肤中的血管分布极为类似;4.SD大鼠的汗腺只局限于足垫的皮肤,汗腺上皮只有一种细胞类型,腺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核圆形,导管短而弯曲,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汗腺是顶泌汗腺,分布于真皮和脂肪相接的真皮深层,分泌部为粗管,管腔大,盘曲成团。腺细胞呈立方形或扁平,胞核圆形或长梭形。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也有肌上皮细胞。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毛囊上段。  相似文献   

7.
无毛小鼠不同年龄皮肤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1月龄、2月龄、老龄豫医无毛小鼠皮肤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各年龄段表皮均有一层角化过度的角质层,毛干消失,毛球结构不正常,毛囊被一些角化物质充填。但真皮层差别很大。1月龄皮肤为肉色偏红,切片可见表皮层较厚,真皮内没有包囊;2月龄皮肤为肉色,表皮层较1月龄薄,毛囊腔大,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内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包囊;老龄鼠皮肤为淡黄色,头部和体侧形成特别皱纹和褶痕,皮肤脆性大,易撕裂,表皮层薄,角化严重,真皮层被包囊扩张。包囊直径约为2月龄的4倍,内含一些角化物和脂肪样物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出生后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早期发育生长差异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分布。方法对新生1~9日龄的KM小鼠背部、尾部和触须部皮肤取材,进行HE染色,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对组织进行细胞色素C进行表达分布检测。结果新生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发育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形态差异上,而发育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小鼠出生后背部皮肤和尾部皮肤的毛囊发育都经过了一个非线性的发育和生长期,过了非线性的发育和生长期才开始快速生长,相比较尾部发育略迟于背部。触须部毛囊发育特征和背部尾部差异很大,一出生便可看到较成熟的触毛,没有经过稳定期便开始发育。结论通过形态学比较,结合CytC表达分布水平,发现新生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早期发育存在形态和时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昆明小鼠无毛基因cDNA全长序列的分子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金涛  方盛国  王纯耀  杜春燕 《遗传》2005,27(6):908-914
无毛基因是与皮肤和被毛结构有重要关联的核受体基因,编码一个锌指结构转录因子,是甲状腺激素受体的转录辅阻遏物,并参与毛发生长周期的调控,在维持毛囊及毛囊间上皮的增殖、分化、调亡的精致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参考小鼠、人的无毛基因序列,用RT-PCR方法首次对昆明小鼠无毛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了克隆,获得了昆明小鼠无毛基因的全长4 014 bp cDNA序列(GenBank 登录号:AY547391),基因的CDS长度为3 546 bp。AY54739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GenBank中的序号为AAT45233,由1181个氨基酸组成。昆明小鼠与国外报导的小鼠、大鼠、猪、羊、猴、人等6种动物CDS 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94.4%、83.1%、78.1%、81.9%、82.1%,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9.9%、92.2%、81.7%、 70.8%、 79.9%、 80.1% 。这一结果反应了无毛基因在进化过程的高度保守性。通过Blast比较昆明小鼠无毛基因与GenBank 数据库中收集的Hr 基因的mRNA,发现了4个SNP和一个缺失突变,其中3个位点没有改变氨基酸残基的性质,两个位点有氨基酸改变并证实为多态性突变位点,研究结果为无毛基因的SNPs的数据库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小鼠皮肤及其毛囊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及其毛囊的早期发育规律。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昆明系小鼠出生前后皮肤及其毛囊的形态发育。结果(1)孕龄16 d胎鼠的皮肤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深褶皱,但在生后3 d~5 d不仅皱褶的数量减少,而且凹陷变浅;(2)胎鼠孕龄16 d至19 d,其皮肤的表皮、真皮及皮肤总厚度呈现平稳增厚。但是,出生后,其表皮、真皮和皮肤总厚度急剧降低;在生后第1天至第9天,表皮呈现平稳增厚,而真皮则在生后快速厚度,第7天达到最高值(1861.50μm);(3)孕龄16 d的胎鼠皮肤中可观察到初级毛囊,至生后第7天其密度呈现平稳增长;与其相比,次级毛囊从18 d胎鼠开始出现,其密度增长非常迅速,出生后第7天达到1257.14/mm;毛囊的总密度与次级毛囊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出生第7天后,由于毛囊的数量急剧增加,无法观察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变化规律;(4)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长度与深度变化在出生前后的相对缓慢,与其相比在第3天以后至第7天呈现迅速变化趋势。结论小鼠皮肤及其毛囊的生长性发育发生在胎儿晚期和生后的早期,而其周期性变化可能从出生后的第9天以后开始出现;在孕期16 d至生后第7天可能是检测毛囊特异性基因表达的最佳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