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解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作者于2004–2007年间在长江河口湿地设置了33个采样站点, 采用多种调查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调查到鱼类123种, 隶属1纲18目46科。结合文献记录, 本地区共有鱼类208种, 隶属2纲22目67科。海鲢(Elops saurus)和印度小公鱼(Sardinella sindensis)为本地区的新记录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 生态型以淡水鱼类最多。长江南支、北支和口门区水域的种类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支常见种以鲤形目鱼类为主, 而北支和口门区以鲈形目鱼类为主。与1990年以前的调查资料相比,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物种数有所减少, 其中软骨鱼类和鲀科鱼类下降相对较多。一些重要经济种逐渐变为偶见种, 甚至成为濒危物种, 如鲥(Tenualosa reevesii)、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和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等。导致河口湿地鱼类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嘉陵江中游所产的食性,分析结果主要以水生植物、水生昆虫、陆上昆虫、甲壳动物、小鱼、禽畜残渣和腐殖质等为食,属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的水生生物区系特征,筛选出了33种水生生物的37个急性毒性数据和1个慢性毒性数据,涵盖了浮游植物类、鱼类、昆虫类、软体类和甲壳类。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推导了适合中国淡水水体的苯的淡水水质基准,并对各类别生物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淡水中苯的基准最大浓度为3.09mg.L-1,基准连续浓度为0.618mg.L-1,水中五大类生物对苯的敏感性顺序为:鱼类>甲壳类>昆虫类>软体类>浮游植物类。将中国各大水体中的苯浓度与推导出的基准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苯浓度尚未对中国水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对2005—2012年长江上游合江、木洞、万州和秭归江段的鱼类群聚结构进行了调查, 以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上游鱼类群聚沿河流-水库梯度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 在三峡蓄水后, 在合江至秭归江段累计采集到土著鱼类368706尾, 合计132种, 隶属于17科, 其中鲤科鱼类为优势类群。沿河流-水库纵向梯度, 土著鱼类物种数下降而外来鱼类物种数增加。对应分析表明, 合江至秭归江段的鱼类群聚呈现出明显分化: 库区以上河段鱼类组成以流水性鱼类为主, 库区鱼类则以静水缓流型为主。指示物种分析进一步指出, 河流区鱼类以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圆筒吻(Rhinogobio cylindricus)等22种鱼类为指示物种, 其功能群特征表现为偏好流水生境、生活史为均衡主义及食性为昆虫食性; 库区鱼类以宽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monticolus)、宽鳍鱲(Zacco platyp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16种鱼类为指示物种, 其功能群特征表现为偏好静水生境、食性为草食性或浮游食性。以上研究表明, 三峡水库蓄水导致的水环境变化是影响长江上游鱼类纵向格局的主要驱动力。建议相关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河段鱼类群聚特征制定不同的渔业管理措施, 如保护土著鱼类资源、控制外来入侵鱼类。  相似文献   

5.
研究对2005—2012年长江上游合江、木洞、万州和秭归江段的鱼类群聚结构进行了调查,以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上游鱼类群聚沿河流-水库梯度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在三峡蓄水后,在合江至秭归江段累计采集到土著鱼类368706尾,合计132种,隶属于17科,其中鲤科鱼类为优势类群。沿河流-水库纵向梯度,土著鱼类物种数下降而外来鱼类物种数增加。对应分析表明,合江至秭归江段的鱼类群聚呈现出明显分化:库区以上河段鱼类组成以流水性鱼类为主,库区鱼类则以静水缓流型为主。指示物种分析进一步指出,河流区鱼类以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圆筒吻(Rhinogobio cylindricus)等22种鱼类为指示物种,其功能群特征表现为偏好流水生境、生活史为均衡主义及食性为昆虫食性;库区鱼类以宽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monticolus)、宽鳍鱲(Zacco platyp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16种鱼类为指示物种,其功能群特征表现为偏好静水生境、食性为草食性或浮游食性。以上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导致的水环境变化是影响长江上游鱼类纵向格局的主要驱动力。建议相关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河段鱼类群聚特征制定不同的渔业管理措施,如保护土著鱼类资源、控制外来入侵鱼类。  相似文献   

6.
北京及其邻近地区野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保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2002-2010年间,连续多年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野生鱼类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集,结合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馆藏鱼类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得出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分布过的鱼类计有93种,隶属于13目23科73属;去除引入种,自然分布于该地区的原生野生鱼类为85种(包括经通海河流上溯至区域内的河口咸淡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长江河口捕获的8种野生鱼类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并观察这种差异与食性的联系。方法采用PCR-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DGGE图谱用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长江口8种鱼野生条件下肠道菌群的DGGE指纹图谱,观察到它们在野生条件下的肠道菌群的差异。其中,营底栖生活的舌鰕虎鱼的肠道菌群和其他7种野生鱼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他7种鱼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与它们的食性差异相关。结论PCR-DGGE技术是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地分析研究鱼类肠道菌群结构的技术。8种野生鱼的肠道菌群的结构有明显的差别,并且食性差异大的鱼类之间肠道菌群差异也  相似文献   

8.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鱼类资源及其保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是世界上最少研究的地区之一。通过多次零星的鱼类调查(1973-1986)和1990年5至8月间对本区进行的全面水生生物和鱼类考察。本文首次报道其有关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种类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问题。诸如浮游动、植物的水平分布、优势和群和生物量及鱼类食性、年龄、生长、繁殖等。  相似文献   

9.
盖志琨  史爱娟 《化石》2013,(4):45-50
鱼类是现存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约有两万八千个物种,占已知脊椎动物的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仍然不断被发现。它们几乎占据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食性特征的C、N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N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肠含物分析对我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不同发育阶段食性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中华沙鳅13C、15N平均值分别为(22.480.85)、(10.090.69);不同体长段13C(P0.05,F=2.44)、15N(P0.01,F=6.06)值差异显著,暗示了中华沙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食性转变现象;体长80 mm的个体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和藻类,属杂食偏肉食性鱼类;体长80 mm的个体,其食物以虾类、淡水壳菜和水生昆虫为主,属肉食性鱼类。中华沙鳅营养级位于2.02-2.47,与长江上游多种底栖型鱼类生态位相似;食物竞争可能是导致其摄食强度弱和资源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野生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南广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 为全面了解该河流的鱼类多样性, 作者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南广河干流及支流28个采样点进行了6次调查, 共采集鱼类64种, 隶属于5目13科48属, 其中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有鲈鲤(Percocypris pingi)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 2种,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7种, 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濒危和易危的鱼类有9种。南广河现有分布鱼类以小型种类为主, 宽鳍鱲(Zacco platypus)和鲤(Cyprinus carpio)为优势种。南广河鱼类多样性总体较高, 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6.57、3.10、0.93、0.74; 中游河段的鱼类种类和数量较丰富, 分别占渔获物总种类和总数量的65.63%和28.98%; 支流镇舟河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也较丰富, 分别占37.50%和20.48%。南广河不同河段的鱼类种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 大坝建设和过度捕捞可能影响了鱼类分布并导致其资源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大尺度格局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作者以长江流域鱼类编目数据库为基础数据,研究了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格局。长江流域内共记录了鱼类378种(亚种),隶属于14目32科144属。其中淡水鱼338种(亚种),以鲤形目为主,达到269种(亚种),洄游鱼类11种,河口鱼类29种;流域内特有种和受威胁物种分别有162种(亚种)和69种(亚种)。根据鱼类分布特点,按水系将长江流域分为19个区域,除了江源区和金沙江中上游外,物种数和G-F多样性指数上游高于中下游,但各区域内差异不大,然而特有种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随海拔降低而逐渐降低。利用Jaccard物种相似性系数对19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将整个流域分成三部分:(1)江源区和金沙江中上游,地理上属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波状平原部分和横断山区,(2)上游其他流域,地理上属于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及秦巴山区,(3)中下游流域,地理上属于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基本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及我国大陆地势三级台阶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变动趋势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徐兆礼 《生态学杂志》2005,24(7):780-784
根据2000~2003年长江口邻近海域5月和8月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毛颚类和异足类在8月种数明显多于5月。8月暖流势力增强的同时淡水水团势力也增强,不同水团交汇处,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等值线密集排列,外海暖水带来丰富的种类使该季节的种类数和多样性均明显高于5月。盐度是影响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构成、区系组成和区域分布,推进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采用实地踏查法开展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以文献访查法对调查区域的入侵植物物种进行补充分析。[结果]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有外来入侵植物41科102属146种,其中,菊科植物最多(35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23.97%;外来入侵植物原产于美洲的最多(99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67.81%;从生活型组成看,草本植物是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82.88%;从科的分布区系特征看,世界广布类型是入侵植物的主要区系类型(19科),占总科数的46.34%;从属的分布区系特征看,泛热带分布类型最多(32属),占总属数的31.38%。[结论]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植物入侵呈现种类多、增速快、危害程度加重等特点,应加强对菊科入侵植物和来源于美洲入侵植物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大尺度格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长江流域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格局。长江流域内共记录了爬行动物166种,隶属于3目18科68属,特有种和濒危物种分别有24种和54种。根据陆生爬行动物分布特点,依据山系和水系将长江流域分为19个区域,虽然物种数和G-F指数在各区域内变化不大(江源区较低),但特有种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随海拔降低逐渐降低;利用Jaccard物种相似性系数对长江流域内19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整个流域分成五部分:江源区,横断山区和云南高原区,四川盆地和秦巴山区,贵州高原、江南丘陵、两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淮阳山地(汉江—大别山),基本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及我国大陆地势三级台阶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淡水原生动物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地球上原生动物多样性现状,指出它在生物学界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类的作用。从生态学概念出发,把淡水原生动物作为一个集合类群,对其多样性和所受威胁进行了讨论。以武汉东湖为例,讨论了半个世纪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引起湖泊富营养化后,原生动物丰度增长了10倍,优势种出现替代现象,并有明显的小型化倾向。以长江三峡地区为例,分析了工业污染能损伤70%原生动物种类。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表明:在有机污染影响下作为饮用水的汉江其水质已达临界边缘。对待开发的西南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考察中,用原生动物多样性现状阐明该地区水生态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嘉陵江支流渠江上游的大通江及支流小通江组成, 为全面了解该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现状, 作者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对30个采样点进行了5次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保护区共分布鱼类57种, 隶属4目13科45属, 其中调查采集47种, 访问调查获得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有1种, 即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12种, 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易危鱼类3种。保护区以小型鱼类为主, 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嘉陵颌须鮈(Gnarhopogon herzensteini)和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保护区鱼类多样性较高,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900、5.198、0.931、0.753。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 大通江和小通江鱼类群落相似度较高, 同一河流不同河段间的相似度整体上与河段间距离成反比; 而不同河流相似海拔高度河段间鱼类群落相似度更高。保护区鱼类资源的衰退主要由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以及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8.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s are described for 77 fish species belonging to eight families and 56 genera from the Chishui River, a protected tributary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China.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s for 56 species were unknown to FishBase and new maximum lengths are recorded for 44 species. These results will be useful for fishery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19.
Aim Hydrological disconnection of floodplains from rivers is among the top factors threatening river‐floodplain ecosystems. To keep enough floodplain area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 most lakes were disconnected from the mainstream by dams in 1950–1970s. By analysing fish diversity data, we aim at determining the effects of river‐lake disconnection on fish diversity, at estimating the minimum protected area of river‐connected lakes and at proposing a holistic strategy for fish conservation in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 Location The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 China. Methods We collected recorded data of fish diversity of 30 Yangtze floodplain lakes.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s were analysed and compared between river‐connected and river‐disconnected lakes. Cumulative species–area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to estimate the minimum protected area of river‐connected lakes. Results River‐lake disconnection reduced fish diversity of Yangtze lakes by 38.1%, so that the river‐connected lak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floodplain biodiversity. The minimum protected area of river‐connected lakes was estimated to be 14,400 km2. Therefore, we should not only protect the existent connected lakes of 5500 km2, but also reconnect disconnected lakes of at least 8900 km2 in the Yangtze basin. Main conclusions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s are of importance in reserve design. We suggest that cumulative species–area model might be more suitable for ecosystems with high connectivity among regions such as floodplains. As the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 is an integrative ecosystem, we suggest establishing a holistic nature reserve in the mid‐lower basin for effectiv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相似文献   

20.
Synopsis We surveyed 86 lakes affiliated to the Yangtze River to assess the status of natural freshwater icefishes, and to study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icefish diversity and the occupancy of each specie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Statistica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icefish assemblag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area- and isolation-relate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ese results illustrated the significant impacts of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 (dykes and floodgates) on the historical dynamics of the icefish populations, and shed light on the essenti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erving and wise using freshwater icefishes by managing suitable habitats and re-connecting the river-lake network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