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排泄器官的出现与有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它的原始形式是排水器官或渗透调节器官,与排泄无关。排泄分解产物的机能是后来附加上去的。如原生动物的代谢废物一般为氨,但有的种类(如草履虫,栉毛虫,锥虫等)也能产生一些尿素、尿酸或各种有机酸,也有形成结晶体,而这些结晶或由伸缩泡排出体外,或暂时留存在体内,以后与食物残渣一同经体  相似文献   

2.
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功能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在对陆生和水生动物的研究工作方面已有许多成就和长足的进展,很多成果在各国经济建设中作出了贡献。但至今我们对于生活在土壤中的众多中小型动物,尤其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知道得还不多。土壤动物是指在生命周期中有一段时间稳定地在土壤中渡过,而且对土壤能产生一定...  相似文献   

3.
无脊椎动物β-胸腺素的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胸腺素(β-thymosin)是肌动蛋白单体(G-actin)的锚定因子,它可以阻止后者多聚化形成微丝。当前关于β-胸腺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中,发现其在淋巴系统的发育、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中胸腺素β4(Thymosinβ4,Tβ4)参与了机体抗菌过程,并且能促进伤口愈合,组织、器官的修复重塑。在无脊椎动物中,也发现了β-胸腺素的存在,研究发现这类蛋白与Tβ4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结构及功能上却比Tβ4更为复杂,详细讨论了β-胸腺素在无脊椎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赵静 《生命世界》2010,(5):101-102
<正>动物学课程是生物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一般在一、二年级开设。课程体系以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道路为线索,以形态结构功能为主要讲解点,注重在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门和种,多年来基本没有重大改变。从知识结构来看并不复杂,但内容繁多,知识量庞大,尤其是无脊椎动物部分,形态结构差异巨大,前后知识联系性小(不像脊椎动物的  相似文献   

5.
青龙河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论述了青龙河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和结构等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应用Beck、Gleason、Shannon、Simpson等生物指数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龙河除个别断面受污染外,大部分河段属尚清洁水。  相似文献   

6.
草坪无脊椎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功能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扫网和样方法对草坪固定样地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根据不同种类的营养情况进行了功能群的划分,并采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Hulbert种间相遇概率、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四种多样性指数对群落及功能群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草坪无脊椎动物功能群组成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化;不同植被生长情况下功能群的组成及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各功能群中,捕食寄生性功能群的多样性最高,而植食性功能群的种类、数量最多,但由于个别种数量的异常,其多样性反而较低,植食性功能群与捕食寄生性功能群在多样性、种类数及数量上呈现一定的互为消长关系。  相似文献   

7.
彭以莉 《化石》1996,(4):27-29
古生代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彭以莉编译在研究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发生的变化时,我们不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无脊椎动物的每一个门上。而是要考察此时期内海洋无脊椎动物整个群落的进化过程,特别是考察进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变化。为此,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现存海洋生...  相似文献   

8.
GATA基因家族是一类含有锌指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因特异性地结合共同的核苷酸序列A/T(GATA)A/G而得名.该家族在动物界广泛分布,其功能主要涉及胚层分化、器官发育和功能维持等方面.现对GATA家族的基本信息、结构和分类进行简介,梳理近年来GATA家族成员在无脊椎动物中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化学通讯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复杂的方式和极端的重要性。无脊椎动物化学通讯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领域内重大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无脊椎动物内分泌与激素综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对非昆虫无脊椎动物内分泌与激素研究动态和各大门类内分泌与激素较成熟的认识。现已明确相似于脊椎动物的内分泌也存在于许多无脊椎动物且有不同功能的多种激素。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神经激素、蜕皮激素等激素了解更为系统、深入,研究最多的动物是节肢动物(特别是甲壳类)。  相似文献   

11.
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化学通讯邱高峰,堵南山,赖伟(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上海200062)关键词水生无脊椎动物,化学通讯,信息素,利己素,利它素陆生无脊椎动物昆虫化学通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蓬勃发展,迄今为止已被分离、纯化和鉴定的昆虫信息物质有百余种,利用昆虫...  相似文献   

12.
郑重 《生态学杂志》1992,11(1):38-40
一般动物(含人类)的生理活动和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periodicity)或节奏性(rhythemicity),而这些现象的表现并不一致:有的较明显,很易发觉(如昼夜垂直移动、体色变化等),而有的较隐蔽,不易发现(如视网膜色素移动等)。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是受时间机制(timing mechanism)调节或控制的一种节奏性或周期性的生理活动(较为隐蔽)  相似文献   

13.
南充西河源于川中丘陵区之西充县境,全长仅70余km,流域面积近1 000km~2,均属农耕区,植被覆盖差,集雨面积小,年径流量偏小且季节变率大。调查河段起自华凤乡华滩  相似文献   

14.
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除脊椎动物以外所有动物类群的总称,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Barnesetal.,1988;Ruppert&Barnes,1994)。无脊椎动物的门类繁多,即使不算原生动物(原生生物界中的1个亚界,或根据有的分类系统它涉及3个界),亦大约有35个门之多,而脊椎动物只是脊索动物门中的1个亚门(Song&Zhou,2002)。无脊椎动物的现生种类,已知约为120万种,远远多于只有约4.8万多种的脊椎动物。更因为它们的形态极其多样,故其生殖和发育的模式自然远比我们在脊椎动物所见到的为多。从低等到高等,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在细胞数目(单细胞到多细胞,在这里我们把…  相似文献   

15.
溪流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伟  袁兴中  刘红  任海庆   《生态学杂志》2014,25(11):3357-3365
溪流潜流层是溪流表层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群落交错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溪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无脊椎动物位于潜流层食物网的顶层,直接影响着潜流层物质和能量动态,是河流健康潜在的指示生物,调节着潜流层的环境净化和生态缓冲功能,对溪流生态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类群按生活史划分为偶入动物、非典型潜流层动物和典型潜流层动物.潜流层孔隙大小、孔隙水流速、溶解氧、温度、可利用的食物源、渗透系数和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大型无脊椎动物在潜流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对于潜流层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界面,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应该选择合适的取样和调查方法.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活史和生活史对策,在溪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作用的定量化分析,基于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以及潜流层作为“庇护地”对于大型无脊椎动物分布和进化的生态学意义,都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无脊椎动物模式识别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非己的识别是免疫反应的第一步,模式识别蛋白与微生物表面分子模式的识别和结合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吞噬、包裹和酚氧化酶原级联等。本文就脂多糖结合蛋白、肽聚糖结合蛋白、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多糖葡聚糖结合蛋白和血素等五种模式识别蛋白的结构、免疫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春季无脊椎动物群落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 我们于1999-2012年春季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用定点底层双拖网调查方式进行无脊椎动物调查。结果表明: (1)1999-2012年长江口水域共记录无脊椎动物41种, 隶属6纲10目23科, 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26种), 其次为软体动物(13种)。不同年份种类数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优势种主要包括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 其在年间存在剧烈变动, 但日本枪乌贼几乎每年都是优势种。(3)长江口无脊椎动物丰度、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在年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1999年和2001年最高, 2004年后呈先下降后恢复上升的趋势。(4)长江口水域的无脊椎动物在每个航次调查中都存在2-3个群聚类型, 并有不同的指示种类。(5)1999-2012年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的时间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 1999-2001年多样性程度最高, 2004-2007年下降至最低水平, 2009-2012年多样性显著回升, 但尚未恢复到1999-2001年的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 蟹类减少导致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生物量整体水平下降, 高营养级生物资源衰退带来了无脊椎动物中低营养级生物种群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来的,其免疫机制也是伴随这一过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免疫的进化不能象身体结构的进人线样可被化石记录焉,只能通过对现存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比较研究来搞清。近年来比较免疫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的动物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了比较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免疫机制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其免疫主要以吞噬作用、凝集作用和抗菌作用为主;免疫特异性较弱,细胞免疫的特异性远较体液免疫的特异性程度高;在较低等的腔肠动物就已出现了免疫记忆和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在其后的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很可能在免疫识别甚至免疫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是随进化而逐渐加强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海庆  袁兴中  刘红  张跃伟  周上博 《生态学报》2015,35(10):3148-3156
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群落结构特点与河流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能较好地反映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综述了物理因子(底质、温度、水深、水流、洪水干扰等)、化学因子(溶氧量、p H值、磷、氮等)、生物因子(水生植物、竞争和捕食)、人为干扰(电站建设、城镇化等)和综合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水流、海拔和洪水干扰等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或不足,对这些环境因子的研究应是今后河流生态学领域需要着力推进重要内容。深入研究和完善环境因子与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可为保护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流域水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水生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研究远远落后于哺乳动物和昆虫的培养研究,其培养方法基本仍是套用哺乳动物或昆虫的细胞培养模式。尽管在几十年中进行了一些探索,而且原代培养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到目前为止除了淡水蜗牛胚胎BGE细胞系外,其他动物都还没有成功的建立长时间持续传代的细胞系。现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了总结,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的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