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董坤  董艳  王海龙  陈斌  张立敏  昝庆安  李正跃 《生态学报》2014,34(21):6124-6136
收集了云南粳稻主产区沾益、寻甸两县106块稻田水稻有害生物为害和产量等信息,并用两种方法对其分析。第一种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描述水稻有害生物为害类型和产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估计各为害的产量损失。聚类分析确定了7种有害生物为害类型,其中IN1、IN2和IN3为害水平较低,而IN5、IN6和IN7为害水平较高。有害生物为害类型和水稻产量水平之间的对应分析,在前两个轴构成的因子空间内绘出了各为害类型和产量水平的位置,并给出了一条与为害类型紧密联系的产量水平增加路线。该分析暗示与位于该因子平面右边的有害生物为害类型(IN1、IN2和IN3)相比,位于左边的为害类型(IN5、IN6和IN7)将引起水稻更大的产量损失。主成分多元回归分析评估了水稻各种病、虫、草害所造成的减产量及其相对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高于水稻冠层杂草、蛀茎害虫(白穗)、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粘虫、叶瘟病和稻飞虱是该稻作区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为害因子。  相似文献   

2.
三化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惠祥  陈小波 《昆虫知识》1999,36(6):322-325
2代三化螟平均每块卵为害 11.25个枯心丛,34.75个枯心株; 3代每块卵平均为害 7.95个白穗丛,14.55个白穗株。模拟为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2代Y=s8060.5-2181.5X,Y-水稻产量(kg/hm2),X-枯心株率,水稻耐害补偿作用明显,枯心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比1:0.27;3代Y=7654.2-3902.2X,Y-水稻产量(kg/hm2),X-白穗株率,水稻表现一定的耐害补偿能力,白穗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比1:0.51。三化螟危害允许水平1.28%。防治指标:2代卵块4875万块/hm2,3代卵块6519块/hm2。  相似文献   

3.
杨丽梅  陈焕瑜 《昆虫知识》1991,28(4):193-196
经1987~1990年盆栽、小区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褐稻虱和纹枯病对水稻孕穗期复合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和结实率的降低。建立了复合为害产量损失预测式=0.08699+0.243521x_1+0.206998x_2。并将该预测式于1988~1989年进行了大田检验,结果经卡平方分析表明,符合大田实际褐稻虱和纹枯病复合为害产量损失,适用于预测。不同生育期水稻受害损失试验结果表明幼穗形成期至灌浆期受害,水稻产量均受到严重影响。在褐稻虱和纹枯病复合为害允许损失水平为3~5%时,防治指标定为:2~3龄若虫5~8头/丛,纹枯病病株率10~15%。  相似文献   

4.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品种(IR64, ASD7和IR56)挥发物对感性品种TN1抗虫性的影响,为褐飞虱的绿色生态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利用未被为害和经褐飞虱雌成虫为害(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IR64, ASD7, IR56和TN1)挥发物处理TN1植株,测定TN1植株上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和单雌蜜露分泌量、若虫存活率和卵孵化率;分别利用H型嗅觉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褐飞虱雌成虫和稻虱缨小蜂对上述不同处理TN1植株的选择性。【结果】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TN1植株后均可降低褐飞虱单雌产卵量,而未被为害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后不影响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诱导的IR64挥发物处理后可降低单雌蜜露分泌量,但对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无影响;同时还降低对褐飞虱的引诱作用,而增强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且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IR64和TN1诱导的挥发物处理后,其挥发物组分中仅2-庚酮的相对含量发...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经济阈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承发  杨辅安 《生态学报》1999,19(5):720-723
就华北棉区棉田棉铃虫经济阈值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作者分析指出:1)用幼虫部分龄期的为害量取代全部龄期的为害量,导致经济阈值的过高估计;2)用一个世代为害期前半段中半段的单虫为害量取代整个世纪的单虫为害量,导致经济阈值的过高或过低估计;3)将以蕾为主的蕾铃被害量等同于成铃减少量,导致算出的经济阈值成倍下降;4)在确定产量损失与为害量关系的试验时,当某一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不能断言这一为害量对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在盆钵和田间小区控制条件下进行。初步结果表明褐稻虱、纹枯病对水稻的为害造成的减产趋势为病虫混合区>单虫区>单病区,但病虫混合为害效果小于单虫单病的为害效果相加。测定受害株内含物的结果表明,褐稻虱消耗可溶性糖较多,纹枯病消耗淀粉较多。初步的试验结果为防治指标的制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萍  伍德明 《昆虫知识》1993,30(1):28-30
<正> 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分布于我国台湾、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一般报道认为该虫主要危害水稻,但在滇西的德宏州5县1市,是甘蔗和水稻的重要害虫。为害甘蔗、水稻造成枯心、白穗及螟害节,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经调查为害甘蔗的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与寄主植物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侯茂林 《应用昆虫学报》2019,56(6):1178-1185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明确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与寄主植物间的关系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稻纵卷叶螟的寄主植物种类、稻纵卷叶螟的寄主选择性及寄主对稻纵卷叶螟发育适合度的影响,总结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与水稻品种、水稻栽培制度间的关系,以及非生物因素对稻纵卷叶螟的寄主适应性和为害的影响,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稻纵卷叶螟与寄主互作关系的深入研究及其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董坤  王海龙  陈斌  李正跃 《生态学报》2009,29(3):1140-1152
调查了云南省水稻主产区沾益、寻甸两县(两试验点)106块稻田水稻种植管理、有害生物为害(病虫草害)和产量等信息,并利用非参数多变量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主要结果:(1)确定了6种种植管理模式(PR),其中PR1和PR4跨区域存在,其它模式是各试验点特有的;PR1、PR2和PR4对应高产水平;从化肥、农药、水分供应、劳动力投入方面看,PR1农业投入最高,PR2农业投入较高,PR4农业投入水平中等.(2)确定了5种有害生物为害模式(IN),其中IN2在两县同时存在,其它模式是各自特有的;IN3整体为害水平最高,对应低产,IN1整体为害水平最低,对应高产.(3)在区域水平上,种植管理模式和有害生物为害模式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χ2,P<0.0001),二者能很好地解释水稻产量的变化诱因,多维列联表对应分析图提供了合成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三者在区域之间的差异,同时说明了不同区域种植管理和有害生物为害模式的多样性,从产量增加路线可以看出寻甸县具有进一步提升水稻产量的潜力,为制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提高区域稻作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单季晚稻稻秆潜蝇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银方  徐永强 《昆虫知识》1996,33(6):323-326
稻秆潜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自60年代末发现为害以来,一直是浙江山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发生面积继续扩大,且为害加重,已成为单季晚稻生产的主要障碍。肖锋[1]、李克诚等[2]根据被害株率与产量损失的相关方法提出被害株率作为防治指标,对指导防治有一定意义,但缺少以卵量为指导的研究和报道。为摸清稻秆潜蝇卵、株为害率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防治的经济阈值,开展“查定”防治,1994年我们安排了单季晚稻秧田,本田上的一、二代稻秆潜蝇不同卵量密度为害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的田间小区试验,并制定出秧田和本田…  相似文献   

11.
杀虫剂防治三化螟的最佳时间和最适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杀虫剂使用的最佳时间和最适浓度与很多因子有关,包括害虫种群动态、作物对为害的敏感性、作物单产和产品单价、杀虫剂药效降解速率和杀虫剂效率,以及气候条件等。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了确定杀虫剂使用的最佳时间和最适浓度的系统模型。此系统模型包括种群动态模型、产量损失预测模型、杀虫剂药效降解模型和杀虫剂效率模型。此外还引入了反映水稻对螟害敏感性程度的加权因子。通过求解一个函数的极大值问题,即可得到使得纯收益最大时的杀虫剂的使用时间和浓度。  相似文献   

12.
水稻分蘖期二化螟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平原稻区的主要害虫。温州地区一年发生四代,其中第一、三代分别在早稻和连作晚稻分蘖期发生为害,对水稻能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为了探求二化螟对分蘖期水稻的为害损失率,拟订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1984~1986年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影响水稻纹枯病流行、危害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连作早稻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有关的因子,即品种、施氮肥量、气象因素、为害损失、发病时间、病情程度及药剂等作了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和危害损失程度上的差异;施氮肥量与发病程度关系密切;气象因素中以日均温和雨日频率与病害流行速率关系密切;发病时间与为害损失率相关性不明显,药剂防治效果与控病时间、病情基数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为害水稻产量损失估算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化螟Chic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发生严重的年份,对水稻的产量影响极大。笔者运用自己创造的新方法能比较准确地估算水稻在孕德期到乳熟期间,由于二化螟的为害,对产量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人们对虫伤株的认识,加强对齐穗后二化螟的防治工作,做到丰收不到手,防虫不放松。  相似文献   

15.
影响水稻纹枯病流行,危害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连作早稻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有关的因子,即品种、施氮肥量、气象因素、为害损失、发病时间、病情程度及药剂等作了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和危害损失程度上的差异;施氮肥量与发病程度关系密切;气象因素中以日均温和雨日频率与病害流行速率关系密切;发病时间与为害损失率相关性不明显,药剂防治效果与控病时间、病情基数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 稻象甲Echinc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又名水稻象鼻虫,属鞘翅目,象虫科。该虫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稻,成虫害叶,幼虫害根,以幼虫为害较重。 历年来,我区水稻秧苗受该虫为害较轻,均为零星发生,但1989年以来,稻象甲发生区域在扩大,为害亦在加重。据查阅有关病虫情报等资料,1990年稻象甲已在我区的兴安、合浦等38个县(市)发生,占我区总县数的44.2%。其中,早稻秧苗受害株率在30~40%的有永福县;在20~  相似文献   

17.
浙江稻田稻秆潜蝇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4在浙江较系统地研究了山区和半山区稻田稻秆潜蝇的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的关系,组建了田间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1、2代稻秆潜蝇的卵、幼虫、蛹、成虫死亡率分别为42.7%、14.5%、4.4%、12.6%和32.8%、16.5%、18.9%、15.6%。水稻秧苗期、大田期稻秆潜蝇卵(虫)量与株为害率、为害损失率的关系分析表明,随着卵(虫)量增加,株为害率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成虫盛发至卵孵盛期为防治适期,稻秆潜蝇防治指标为秧苗期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为害率1%以上;大田期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为害率3%~5%。  相似文献   

18.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碰到外界不利因素的侵害。这种因素,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制约和直接危害。对此,植物常通过自我补偿调节作用,使受损害的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植物的这种自我补偿调节功能,是普遍存在的,就外部形态看,可使不定芽抽生、调整分蘖成穗,延缓生育期提高结实率;在内部生理变化上,可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提高光合效率、调整养分或光合产物运输线路等。日本有关资料报道,水稻在分蘖期遭受二化螟为害,可以在以后的分蘖中得到极大的补偿。当早稻抽穗期受二化螟为害,被害率不到10%的情况下,其产量与未受害的田块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江苏省农科院测定,单季杂交水稻分  相似文献   

19.
贵州锦屏水稻蓟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我县为害水稻的三种主要蓟马——稻蓟马(Thrips oryzaeWilliams)、禾蓟马[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Uzel)]、稻管蓟马[Haplothrips aculetus(Fabricius)]的世代历期、寄主范围、繁殖和为害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等。 稻蓟马主要在水稻秧田期及分蘖期发生为害,嗜食嫩绿稻苗。稻株受害后矮矬发黄,返青分蘖推迟,有效分蘖减少。禾蓟马、稻管蓟马偏嗜穗花,主要在水稻穗期为害,食害稻花,使颖壳变为褐色并成为空壳,双季晚稻空壳率一般达10—20%,最高达41%,直接引起产量损失。 从我县水稻蓟马发生为害的情况来看,初步认为,对水稻蓟马发生为害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在77—89%之间。在日平均温度为20—27.8℃的范围内,较高的温度对水稻蓟马的发生为害比较有利。降雨日多或降雨量大则抑制其为害。 我县推广双季稻和种植单季晚稻后,栽培制度复杂,插花混栽现象严重,是造成水稻蓟马近几年来加剧为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大力发展生产、推行改制的同时,还应注意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变插花混栽现象,使同一季稻、同一品种尽可能集中成片栽插,防止水稻蓟马在各类稻田中不断转移繁殖,可以有效地减轻其为害。 药剂防冶试验表明,对稻蓟马的防治适期应掌握在秧田三至四叶期及水稻分蘖初期。对禾蓟马、稻管蓟马则应掌握在孕穗末期至出穗期。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为害损失率测定及动态经济阈值模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室内饲养观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5龄幼虫食量最大,第1、2代占总食叶量的68.42%和71.60%,4龄次之,第2、3代分别占总食叶量的18.30%和15.78%。因此,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可控制为害。对不同为害程度与水稻产量损失量关系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第2代为害主要可使千粒重降低,同时对每穗粒数和空壳率也有较大影响。第3代为害主要表现在空壳率的上升和千粒重下降。第2代主要为害倒4、5叶,少量为害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而第3代主要为害剑叶和倒2叶,产量损失明显地大于第2代,是防治的关键世代。根据研究结果可得出不同世代、不同虫龄盛发期的动态经济阈值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