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91-2010年宁夏水稻病虫害发生特征与经济损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暴发频繁,是威胁宁夏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但对其变化趋势与实际危害损失不清楚.基于宁夏水稻统计数据、稻田覆盖类型遥感数据和水稻产量数据,分析1991年至2010年宁夏水稻病虫害发生特征与经济损失情况.结果表明:1991年到2010年期间,宁夏水稻病害、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分别为5.3万hm2和2.0万hm2,其年均防治面积分别为8.4万hm2和1.6万hm2;水稻病害的发生程度下降了23.10%,防治程度上升了77.30%.20年间宁夏水稻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程度均显著增加.防治水稻病害、虫害后,分别挽回稻谷为2.67万吨、0.28万吨,其挽回损失量在20年期间分别增加了55.15%、2775.0%,表明水稻病虫害防治意义重大.由于气候变化等诸多因子,导致1991年到2010年宁夏水稻病害、虫害年均造成的实际稻谷损失量分别为0.71万吨与0.13万吨,水稻病害实际损失量在0值附件波动、虫害呈现波动增加趋势,说明水稻病害防控效果好、虫害的防控还有提升的空间.从全区各市县分布来看,水稻病虫害主要分布在宁夏的银北地区.为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损失,应加强农田景观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对水稻病虫害发生与灾变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开展区域性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并建立相应的防控新对策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浅谈水稻超高产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超高主产育种继矮化育种、杂交稻育种后成为当前世界性热门课题,人们普遍认为这可能是水稻育种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人们迫切希望通过水稻超高产育种,带动水稻科技的超常规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增加水稻总产。1980年,日本首次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设...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早稻品种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条件和人工温室模拟极端高温胁迫下对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37份早稻品种进行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以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和结实率降低率为评价指标,对参试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接近显著水平,说明杂交水稻组合间耐热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常规水稻品种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差异不显著,说明常规水稻品种间耐热性的差异较小。2013年高温胁迫下平均最高气温(41.3℃)比2012年高0.9℃的情况下,杂交水稻平均结实率比2012年降低8.9%,而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仅降低1.72%,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品种的耐热性强于杂交水稻组合。2013年自然条件下最高气温(36.8℃)比2012年高1.3℃,但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的平均结实率反而比2012年分别高5.6%和15.0%,这可能是由于2013年自然条件下相对湿度(81.4%)比2012年高(高14.4%)所致,说明气温高于适宜的生育温度时,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助于增强水稻品种的耐热性。五丰优623、陵两优611、株两优819、株两优312等4个杂交水稻组合和湘早籼7号、嘉育948、中早35、中早25等4个常规稻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表现为较高的结实率且结实率降低率较低,认为可作为耐高温水稻品种在水稻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对二种刺吸性害虫和二种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显斌  肖国樱 《昆虫知识》2010,47(6):1128-1133
为探明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于2007年和2008年对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籼稻Bar68-1和非转基因对照D68稻田的2种常见刺吸性害虫和2种天敌在水稻分蘖中期、分蘖末期、齐穗期和乳熟期4个时期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结果显示,抗除草剂水稻与对照稻田的飞虱、叶蝉、盲蝽、蜘蛛的发生密度,除不喷药处理区的2007年水稻乳熟期和2008年分蘖中期的盲蝽科的发生密度差异显著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对包括飞虱、叶蝉、盲蝽、蜘蛛等类群在内的稻田非目标生物的田间自然种群的影响与非转基因水稻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湖南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评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探讨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主要产粮区之一的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从农药污染、化肥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地膜残留、稻田潜育化和围湖造田等6个方面估算了该区1999年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结果表明,1999年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为41.91×108元,约为1999年该区域农业生产总值的26.8%,相当于1999年该区域种植总产值的28.5%.为了水稻可持续生产,提出了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策略.研究认为,水稻生产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对环境带来的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今后应加强水稻生产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研究和水稻生产环境成本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6.
袁隆平研究员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 930年 9月出生于北京 ,1 95 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1 95 3~ 1 970年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 970年后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继续杂交水稻研究 ,历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或博士生导师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 ,中国农学会理事 ,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湖南省农学会理事长 ,农业部技术顾问 ,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两系法杂交…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究近20年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利用东北三省近20年水稻生育期、产量数据和气候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89-2009年东北三省水稻生长季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水稻全生育期分别延长了14、4.5和5.1 d.东北地区5、6和9月温度升高可延长水稻全生育期,而7月温度升高则缩短生育期.除黑龙江省外,东北地区的审定品种和观测站点水稻生育期均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审定品种生育期的延长是导致观测站点水稻生育期延长的主要原因.东北地区日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变化均会影响水稻产量,温度上升对黑龙江省的增产效应较明显,尤其是三江平原以西地区.除辽宁省南部以外,其他地区升温均表现为增产.东北地区可以采取育种、栽培和耕作等措施充分挖掘水稻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间作是一种优良的生态农业模式,但以水稻为主的水生作物间作研究很少.本试验以水稻和雍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连续两年(2014—2015年)四季的大田试验,研究水稻和雍菜间作条件下产量、种间关系以及水稻的硅、氮营养状况.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包括水稻单作、雍菜单作、水稻-雍菜2∶2间作、3∶2间作、4∶2间作.结果表明: 水稻和雍菜间作显著增加水稻的产量,其中2∶2间作、3∶2间作和4∶2间作在单位面积上的增产幅度分别为77.5%~120.6%、64.9%~80.9%、37.7%~56.0%,但间作显著降低了雍菜的产量.从土地当量比(LER)来看,水稻和雍菜间作可增加系统的综合产量,3种间作的LER全部大于1,其中3∶2间作模式最佳.从竞争指数来看,在间作系统中,水稻比雍菜有更强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早季.与水稻单作相比,水稻-雍菜间作显著增加水稻叶片对硅和氮的吸收量以及成熟期水稻叶片的硅含量,但是并没有增加水稻叶片的氮含量,甚至在成熟期略低于单作;而对土壤有效硅、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整个试验期间,与水稻单作和间作相比,雍菜单作始终有最高的土壤有效硅、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本研究表明,水稻和雍菜间作可以促进水稻对硅和氮的吸收,增加水稻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水稻基因组物理图谱构建完成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洪国藩研究员在1996年举行的国际水稻分子生物学会议上报告,他们研究组已完成高分辨率水稻基因组物理图谱的构建。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包括三个阶段工作;遗传图的构建、物理图的构建和DNA全序列测定。水稻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杂交水稻在水稻育种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和研究是继杂交水稻之后的重大突破。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是在湖北沔阳由石明松首先发现的。科学基金于1984年重点资助了该项研究。短期内,对转育效果、两系杂交稻组合的配制和制种以及光敏核不育基因与广亲和基因重组的研究都有重大突破,获得198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特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资源的占用情况, 采用水足迹方法研究了2002-2015年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 利用贡献率分析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和生产要素对水稻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水足迹在研究时段内整体呈现下降态势, 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性上升期(2002-2005年)、快速下降期(2005-2009年)、缓慢下降期(2009-2015年)三个阶段性波动特征; 灰水足迹最大, 比例从69.03%下降到68.98%, 蓝水足迹比例从14.21%下降到12.75%; 绿水足迹从16.75%提高到18.26%; 农机动力、化肥投入、成灾率是是水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农机动力起抑制作用, 化肥投入、成灾率起促进作用。建议湖南水稻生产水足迹调控的措施主要为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及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明确湖南省平江县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情况、病原线虫种类及影响水稻发病的因素。[方法]2020年4—6月,采用5点取样法对湖南省平江县24个乡镇400块田块的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情况进行再调查及病原种类鉴定,并对水稻根结线虫病的病情指数与水稻的栽培方式、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平江县水稻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较为普遍,发现病害的乡镇已由2018年的5个增加到2020年的15个,其中15个乡镇的病田率为10%~100%,病株率为2%~55%,根结指数为0.4~15.4。分离获得的病原线虫种类均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调查还发现,发病水稻在砂壤、中壤、重壤稻田的根结指数明显高于在黏土和轻壤稻田的根结指数,直播、抛秧栽培方式下发病水稻的根结指数明显高于移栽方式下的根结指数。[结论]平江县水稻根结线虫病呈蔓延趋势。本研究为有效防控平江县水稻根结线虫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配合应用赤霉素于水稻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以探求赤霉素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自1970年以来,我们进行了赤霉素对水稻作用的研究。本文介绍水稻生殖生长期应用赤霉素的增产效果、有效条件、应用技术以及影响增产效果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冬灌田影响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冬灌田是CH4排放量最大的一类稻田。对冬灌田6年(1995-2000年)的测定结果表明,越冬期排干,并种植旱作(小麦或油菜)减少后续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水稻垄作并降低冬季垄沟水位也可有效地减少水稻生长期的CH4排放量。对后3年(1998-2000年)不同处理的测定结果分析表明,冬季土壤水分含量与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预测水稻生长期平均CH4排放量56%的年际和处理变化。如果同时考虑水稻生长期的土壤温度,则可预测78%的变化,控制渗漏池地下水位,调节冬季土壤水分,进一步证明冬季土壤水分对后续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的影响。由于水稻生长期土壤温度的冬季土壤水分含量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据此,可以认为,冬季降水和水稻生长期温度变化是导致稻田CH4排放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稻潜在分布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段居琦  周广胜 《生态学报》2011,31(22):6659-6668
基于全国层次和年尺度筛选的影响中国水稻分布的潜在气候指标,结合水稻地理分布信息,利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中国水稻潜在分布及其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年降水量(P)、湿润指数(MI)、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 N18)和≥10℃积温(∑T10)4个因子是影响水稻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其累积贡献百分率达97.6%.采用主导气候因子作为环境变量重建气候水稻分布关系的最大熵模型,利用重建的最大熵模型给出的中国水稻存在概率,对中国水稻潜在分布区的气候适宜等级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各适宜区的气候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西山坪遗址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和炭屑以及碳化种子加速器^14C测年显示甘肃天水5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是我国西北部有精确定年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存,也是水稻种植的最西北端。西山坪水稻遗存将稻作农业记录向西拓展了至少2个经度。这一发现有助于准确判定5000年这一重要时点东亚水稻种植的区域以及了解水稻的种植与传播对农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山坪遗址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和炭屑以及碳化种子加速器14C测年显示甘肃天水5 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是我国西北部有精确定年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存, 也是水稻种植的最西北端。西山坪水稻遗存将稻作农业记录向西拓展了至少2个经度。这一发现有助于准确判定5 000年这一重要时点东亚水稻种植的区域以及了解水稻的种植与传播对农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该书由杜正文教授主编、张孝羲、王法明两位教授任副主编共37位专家学者撰写编著,1991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06页,55万4千字,并有插图、插页和参考文献。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我国水稻主要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害虫的致害性分化,水稻迁飞性害虫、水稻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型的利用与调控、水稻病虫害为害损失和经济防治指标、水稻害虫天敌作用的评价、水稻抗性品种、水稻栽培控害技术、水稻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预测与管理模型,以及我国六大稻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1989年9月在长沙召开了国际水稻害虫防治现场会。9月8日、10日,粮农组织国家间水稻害虫综合防治项目协调人比特·肯摩博士(美国)、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菲律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越南、印度尼西亚及泰国的水稻专家;农业部、中国水稻研  相似文献   

20.
分蘖期是水稻由秧田生长向本田生长过渡的营养生长关键时期。在盐渍化土壤上种植水稻,分蘖期耐盐性对水稻能否正常生长至关重要。合适的耐盐性鉴定方法是水稻耐盐种质筛选的前提。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水稻分蘖期盐浓度梯度筛选试验,明确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最适盐胁迫浓度和调查时间;利用确立的鉴定方法,筛选出水稻分蘖期耐盐种质。本研究选取具有不同程度耐盐性的26份水稻品种,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10个和7个盐浓度梯度下,以盐害等级为分蘖期耐盐评价指标,开展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0.5%盐浓度下,处理4~6周后供试种质的盐害等级差异表现为最大,因此认为0.5%盐浓度是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的最适盐胁迫浓度,盐处理后4~6周是水稻分蘖期盐害等级调查的最佳调查时间。参照国际水稻所提出的水稻分蘖期耐盐性评价标准,本研究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以单株为单位进行水稻分蘖期耐盐性评价方法,利用平均盐害等级评估分蘖期耐盐性。该方法能够方便、准确地评价水稻耐盐性强弱。依据上述确立的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本研究于2017-2019年期间对2886份来自不同生态区域的水稻种质进行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鉴定筛选出137份耐盐种质,为水稻耐盐遗传机制和育种研究提供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