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2.
彭善池等(2015)指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似节头虫亚属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和漂游虫属Haliplanktos三者都是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us的晚出异名,应予废弃。申震等(2016)《寒武纪似节头虫Arthricocephalites及其地层意义》一文,继续使用了似节头虫这一无效名称,并对彭善池等推断节头虫独模种乔氏节头虫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的正模(视为已指定的选模)提出质疑。本文回应这一质疑。文中介绍P.D.兰等(1988)一文指定选模的经过。根据P.D.兰本人提供的信息、该文英文原稿的相关论述与中方第三作者译文的差异、以及由英方第二作者认定和发表的与该文不一样的选模等信息,说明P.D.兰等(1988)的英文原稿为乔氏节头虫指定的选模与彭善池等的推断一致,为一背壳。P.D.兰等(1988)所指定的头盖,是论文发表时中方第三作者临时更改所致。本文论证了正模背壳也是Arthricocephalus命名者Bergeron(1899)的原始插图和原始描述所依据的唯一标本。P.D.兰等(1988)的指定既违背命名者的意愿也违背该文英方作者的意愿。《依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相关规定,P.D.兰等(1988)一文中所指定的选模是无效的。文中再次指出,Arthricocephalites是无效的废名,申震等(2016)归于Arthricocephalites的标本都应重新归入Arthricocephalus。 相似文献
3.
贵州寒武纪黔东世杷榔组腕足动物由3属3种组成,其中含2新种,均属舌形贝亚门,包括舌形贝类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Rong,1974)、博茨傅徒贝类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和隐孔贝类的Askepasma transversalis sp.nov.。化石产自黔东地区凯里市、剑河交榜、台江革一等地杷榔组中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Changaspis elongata三叶虫组合带。杷榔组腕足动物组合与云南黑林铺组和乌龙箐组腕足动物组合较为相似,均含有舌形贝类、博茨傅徒贝类和神父贝类的代表。起源于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不仅延伸进入了沧浪铺期,还出现在较深水的陆棚斜坡环境,其演化在区域和时代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杷榔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的发现是云南早寒武世Diandongia腕足动物辐射演化适应更宽环境的结果。Askepasma Laurie,1986仅见于澳大利亚中部Amadeus盆地Todd河早寒武世白云岩中,杷榔组该属化石的发现,可扩展其地理分布,增加该属动物分类学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4.
《古生物学报》2016,(1)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5.
贵州剑河寒武纪杷榔组辣子寨剖面含有丰度较高的古蠕虫类化石。化石鉴定为Wronascolex geyiensis, 主要保存在三个层位。在对三个层位的岩石、沉积特征、化石成因及埋藏特征探讨分析后, 证实W. geyiensis化石保存于快速的沉积事件导致的浊流沉积层内, 而化石埋藏的完美程度受到成岩过程中埋藏位置、沉积物中矿物结晶和充填方式的影响, 这些后期的成岩、成矿作用对先期形成的化石精细结构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作用。本文通过对W. geyiensis化石体上黏土矿物、草莓状黄铁矿、自形–半自形黄铁矿的成因分析后, 获得最适合保存软躯体化石的环境应该为缺氧且生物体与孔隙水中的硫酸盐无接触的原地和近原地埋藏条件。 相似文献
6.
根据采自贵州剑河辣子寨杷榔组的张氏虫Changaspis 296块标本,采用传统形态测量方法,对头部及躯干特征进行度量;结合散点图、简化主轴回归分析及线性拟合对比分析后,确认这些标本均为长形张氏虫Chang-aspis elongata的标本,厘定出从分节6期至成虫期共计12个连续个体发育序列,揭示其形态变化特点。从分节6期至10期,背壳长、头鞍长、头盖长和宽的增长幅度相对小;随着体节的增多,头盖长度与背壳长度的比值从50%减少至34%;随着头鞍长度的增长,头鞍前部及后部宽均呈线性关系的连续增长趋势;个体发育序列确认该种成虫期有17节胸节,不同以往认为的16节胸节。对比分析及线性拟合的数据比较论证,确认原为C.micropyge和C.placenta 2个种的特征应为C.elongata在个体发育变化中的种内差异,确认先前命名的这2种应为C.elongata的晚出同义名。 相似文献
7.
《古生物学报》2010,49(3)
贵州寒武纪黔东世杷榔组腕足动物由3属3种组成,其中含2新种,均属舌形贝亚门,包括舌形贝类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Rong,1974)、博茨傅徒贝类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和隐孔贝类的Askepasma transversalis sp.nov.。化石产自黔东地区凯里市、剑河交榜、台江革一等地杷榔组中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Changaspis elongata三叶虫组合带。杷榔组腕足动物组合与云南黑林铺组和乌龙箐组腕足动物组合较为相似,均含有舌形贝类、博茨傅徒贝类和神父贝类的代表。起源于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不仅延伸进入了沧浪铺期,还出现在较深水的陆棚斜坡环境,其演化在区域和时代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杷榔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的发现是云南早寒武世Diandongia腕足动物辐射演化适应更宽环境的结果。Askepasma Laurie,1986仅见于澳大利亚中部Amadeus盆地Todd河早寒武世白云岩中,杷榔组该属化石的发现,可扩展其地理分布,增加该属动物分类学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8.
湘西北寒武系杷榔组出露较好,三叶虫化石十分丰富。文中报道描述了在花垣县排吾乡两个剖面的杷榔组泥页岩中采得的三叶虫两属两种Dinesus bura(Qiu,1980)和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 Yuan in Zhang et al.,1980。本次研究将双岛虫属Dinesus在中国的地层延限下延至杷榔组(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的中下部。这些新材料在湖南杷榔组的发现,扩大了这两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并提供了更多本区与其他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的材料。以上新发现更进一步丰富了寒武纪江南斜坡带杷榔组三叶虫动物群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寒武纪海洋中的双瓣壳节肢动物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曾被报导出现在云南澄江生物群和贵州凯里生物群中,延续了一个相对短的地质时间。本文报道了在贵州省剑河县辣子寨村杷榔组中上部发现的Occacaris。杷榔组的Occacaris以壳背缘和前腹边缘呈大角度相交为特征,不同于澄江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发现的背缘和前腹边缘交角均小于90°角的O.oviformis Hou,1999和O.magnus(Yao,2009),应为一新种,命名为O.lazizhaiensis sp.nov.。O.lazizhaiensis sp.nov.在贵州杷榔组的发现表明起源于云南寒武纪早期扬子地台浅水区的Occacaris,在寒武纪早中期开始向贵州较深水区的杷榔组迁移,延续进入时代较晚的凯里组,为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出现了体构上较大的差异。杷榔组Occacaris的发现增加了Occacaris分类学、生态学、古地理分布和演化发育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0.
贵州寒武纪杷榔动物群的海绵动物是近年在剑河辣子寨村发现的新类群。辣子寨剖面的海绵动物组合多样性高,化石保存好。经鉴定有普通海绵纲细丝海绵科的Leptomitus tereticusculus Chen et al.,1989,Leptomitus cf.L.conicus García-Bellido et al.,2007和Paraleptomitellasp.,斗篷海绵科的Choiaellacf.C.ovataZhao and Yang in Yang et al.,2003和Choiasp.;六射海绵纲的Saetaspongiasp.,计有5属6种和一些属种待定的海绵化石。剑河辣子寨村杷榔组海绵类群的发现丰富了杷榔动物群的组成面貌,扩展了寒武纪第四期海绵动物的古地理分布区,增加了寒武纪第四期海绵动物分异演化的信息,为海绵动物分类学、古生态学和埋藏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1.
贵州东部寒武纪的杷榔组发育,化石丰富,含有杷榔动物群;其中掘头虫类、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保存好,序列完整,提供了研究这些类群属种个体发育的重要材料。本文据杷榔组Redlichia (Pteroredlichia) chinensis(Walcott,1905)的300多块标本的分析数据,详细讨论和重点研究了其从幼虫期、分节期至成虫期个体发育特征,分析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个体发育演化趋势。丰富了R.(Pteroredlichia) chinensis个体发育的资料,对莱德利基虫属种厘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提供了属种分类对比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2.
在辽宁省葫芦岛地区的寒武系中发现了由Treptichnus pedum,Planolites montanus和Palaeophycus heberti构成的遗迹化石组合。Treptichnus pedum分布于馒头组上部石英细砂岩中,其特征符合曳鳃动物的摄食遗迹,说明曳鳃动物是当时这一地区底栖宏体动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该群落在整个华北地台广泛出现于馒头组上部的情况,其兴起可能是一次区域性底栖环境良化事件的结果。Planolites montanus和Palaeophycus heberti出现在张夏组上部中、薄层灰岩中,位于剖面上最早出现的一层风暴沉积和一中厚层叠层石之间,表明其形成时海盆水循环较好,水动力较强,底层水和底质氧气较为充足,适宜底栖生物的生存。 相似文献
13.
《古生物学报》2016,(2)
彭善池等(2015)指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似节头虫亚属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和漂游虫属Haliplanktos三者都是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us的晚出异名,应予废弃。申震等(2016)《寒武纪似节头虫Arthricocephalites及其地层意义》一文,继续使用了似节头虫这一无效名称,并对彭善池等推断节头虫独模种乔氏节头虫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的正模(视为已指定的选模)提出质疑。本文回应这一质疑。文中介绍P.D.兰等(1988)一文指定选模的经过。根据P.D.兰本人提供的信息、该文英文原稿的相关论述与中方第三作者译文的差异、以及由英方第二作者认定和发表的与该文不一样的选模等信息,说明P.D.兰等(1988)的英文原稿为乔氏节头虫指定的选模与彭善池等的推断一致,为一背壳。P.D.兰等(1988)所指定的头盖,是论文发表时中方第三作者临时更改所致。本文论证了正模背壳也是Arthricocephalus命名者Bergeron(1899)的原始插图和原始描述所依据的唯一标本。P.D.兰等(1988)的指定既违背命名者的意愿也违背该文英方作者的意愿。《依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相关规定,P.D.兰等(1988)一文中所指定的选模是无效的。文中再次指出,Arthricocephalites是无效的废名,申震等(2016)归于Arthricocephalites的标本都应重新归入Arthricocephalus。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吾乡附近寒武系黔东统杷榔组中产有丰富的Duyunaspis材料。通过对Duyunaspis duyunensis种内形态变化的观察,认为该种存在较大的种内变异(如头鞍形状、鞍沟中部是否完全相连、胸节数目和尾后缘是否具缺刻等),同时表明以往描记的Duyunaspis songtaoensis,D.guzhangensis,D.briaris和D.laevigatus 4个种,都是根据种内变异或保存差异建立的,应是模式种D.duyunensis的晚出异名。此外,Duyunaspis的新材料还包括一个产于湘西北的新种Duyunaspis paiwu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5.
始海百合类是贵州寒武纪杷榔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代表性化石类群。产出杷榔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的杷榔组和凯里组主要由灰绿色、灰色的泥、页岩组成,始海百合类化石保存在2个组中上部的泥、页岩中,化石保存好,丰度高,是陆棚斜坡较深水环境生态类群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来自杷榔组的36块Guizhoueocrinus yui,29块Protogloboeocrinus yini标本,和凯里组的20块Sinoeocrinus lui,20块Globoeocrinus globulus标本,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和传统形态测量方法,对每块标本萼部选定了4个界标点(landmark),进行数理统计和几何形态的定量分析。发现寒武纪始海百合类的萼部尺寸上差异较小,在形态上,杷榔组的Protogloboeocrinus yini和Guizhoueocrinus yui萼形相似,均偏细长形,而凯里组的Sinoeocrinus lui和Globoeocrinus globulus萼形差异较大,口部区域宽度均出现增大,萼茎连接处宽度则出现变大和变小两种趋势。结果说明:同一生态环境下寒武纪早期的Guizhoueocrinus yui,和中期的Sinoeocrinus lui的萼在演化上具连续性,细长的萼与长茎能够让始海百合个体更有效捕食上部水域的食物,而寒武纪早期的Protogloboeocrinus yini和中期的Globoeocrinus globulus的萼在形态上具有演化上的连续性。球状的萼配合粗短的茎,可以增强始海百合个体的稳定性,以适应更强的水动力环境,表明出现了生态位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掘头虫类三叶虫张氏虫ChangaspisLee in Chien,1961是黔东、湘西广泛分布的杷榔组中常见的化石。本属化石建立7个种,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近年在贵州东部地区的杷榔组采集到此属化石的大量标本,特别是在剑河交榜村的杷榔组发现了Changaspis丰富的化石,提供了分类学再研究的重要材料。据新的化石标本的详细鉴定、个体发育观测及数理统计数据的对比、化石埋藏状态的研究,Changaspis已描述的7个种是过高估计,原属C.micropygeChien,1961,C.elongataLee in Chien,1961,C.placentaQian et Lin in Zhanget al.,1980,C.longispina(Lee,in Egorovaet al.,1963),C.nangaoensisLu et Chien in Yin and Lee,1978,C.?transversaZhou in Zhouet al.,1977和C.taihuensisZhang et Zhou,1985之间形态差异并不明显。C.micropyge,C.placenta应为C.elongata的晚出同义名,而C.longispina,C.nangaoensis,C.taihuensis和C.transversa建种时化石标本少,保存不好,应是C.elongata晚出同义名。 相似文献
17.
文中对江西二叠系乐平组的角质层化石作了描述,并与河南小风口组(下石盒子组)的标志性植物化石华夏单网羊齿(Gigantonoclea cathaysiana)的模式标本进行比较,确定二者为同种,这就为华南与华北的非海相二叠纪含煤地层建立了对比的基础,在地层对比上是一个极有意义的重大进展。对角质层化石的层位江西乐平组老山段下亚段作了较详细讨论,论证其时代应属冷坞期(Capitanian)而不是吴家坪期。 相似文献
18.
首次在山东馒头组上部发现徐庄期三叶虫Sinopagetiajinnanensis带和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其中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从馒头组上部延伸到张夏组底部,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张夏组在华北地区最低层位。文中共描述三叶虫3目,10科,15属(亚属),14种,5未定种,1未定属种,其中有5新种:Sestrostega cylindricasp.nov.,Pseudinouyia shiliuyuanensis sp.nov.,Erratojincella?decorasp.nov.,Iranoleesia(Proasaphiscina?)subconicasp.nov.,Shanxiella(Shanxiella)latilimbatasp.nov.,对于华北地区与国内外同期地层对比及三叶虫的分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山东长清县张夏镇馒头山馒头组采集到的三叶虫新材料,重新厘定和恢复群星虫(Asteromajia Nan and Chang,1982)作为裂头虫科内有效属名的地位,将徐庄虫(Hsuchuangia Lu and Zhu in Qiu et al.,1983),八公山虫(Bagongshania Lin in Qiu et al.,1983)作为群星虫的晚出异名。修订我国以往所描述的毛庄期和徐庄期4个属(Kochaspis Resser,1935,Asteromajia Nan and Chang,1982,Hsuchuangia Lu and Zhu in Qiu et al.,1983,Bagongshania Lin in Qiu et al.,1983)内的15个种的特征和头尾搭配,归并为4属,10种:Temnoura huoshanensis(Zhang and Wang,1985),Zhongtiaoshanaspis angustilimbata(Meng in Zhou et al.,1977),Solenoparia funingensis(An in Duan et al.,2005),Asteromajia hsuchuangensis(Lu in Lu and Dong,1952),A.quadrata(Resser and Endo,1937),A.liuheensis(An,1966),A.huainanensis(Lin in Qiu et al.,1983),A.lüliangshanensis(Zhang and Wang,1985),A.?yangchengensis(Zhang and Wang,1985),A.?longiceps(Lu and Zhu,2001),其中后2个种的归属尚有疑问。 相似文献
20.
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寒武系九门冲组发育一套富含有机质的灰岩,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发现有海绵动物骨针和腕足动物的微体骨骼化石。海绵动物骨针包括粗短三轴六射针和细长三轴六射针。腕足动物经对比研究后将其鉴定为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均与陕南和鄂西地区的E.zhenbaensis非常相似,具有贝体轮廓亚圆形或横卵形、壳体饰以明显的同心纹,腹壳内顶坑浅弱或不发育、顶突起微凸,背壳假铰合面明显、中间沟和中支板发育良好等特征。E.zhenbaensis主要见于中国扬子区陕南和鄂西的寒武纪第二世地层中,在黔东斜坡相区九门冲组中尚属首次报道。E.zhenbaensis在黔东寒武系九门冲组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组的生物组成面貌,扩展其地理分布,而且可为扬子区和过渡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对比提供信息。麻江羊跳寒武系九门冲组微体化石远较鄂西和陕南等地水井沱组中微体化石的分异度低,可能与当时麻江地区水体较深有关,为研究不同相区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