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田东县作登下三叠统罗楼组产出弓鲛鱼类 :作登弓鲛Hyboduszuodengensis(Yangetal.)、乐氏弓鲛H .yohi (Yangetal.)和田东多尖齿鱼 (新种 )Polyacrodustiandongensissp .nov .,其中前二种化石以前曾被作为牙形类报道。这是弓鲛鱼类在中国海相早三叠世的首次报道。另外 ,本组还产出属种未定的硬骨鱼类化石 (Osteichthyesgen .etsp .indet.)。建立了我国海相早三叠世第一个鱼类带化石 ,作登弓鲛—乐氏弓鲛组合带 (Hyboduszuodengensis H .yohiAZ) ;伴生的有Neospathodushomeri N .triangularis牙形类带化石 ,该带化石延续的时限为奥伦尼克阶 (Olenekian)司帕斯期 (Spathian)早期。  相似文献   

2.
广西田东县作登下三叠统罗楼组产出弓鲛鱼类作登弓鲛Hybodus zuodengensis(Yang et al.)、乐氏弓鲛H.yohi(Yang et al.)和田东多尖齿鱼(新种)Polyacrodus tiandongensis sp.nov.,其中前二种化石以前曾被作为牙形类报道.这是弓鲛鱼类在中国海相早三叠世的首次报道.另外,本组还产出属种未定的硬骨鱼类化石(Osteichthyes gen.et sp.indet.).建立了我国海相早三叠世第一个鱼类带化石,作登弓鲛-乐氏弓鲛组合带(Hybodus zuodengensisH.yhoi AZ);伴生的有Neospathodushomeri-N.triangularis牙形类带化石,该带化石延续的时限为奥伦尼克阶(Olenekian)司帕斯期(Spathian)早期.  相似文献   

3.
三叠系龙介类化石在欧洲早有报道。在我国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底部牙形刺Hindeodus pavus带微生物岩中首次发现环节动物龙介类化石Spirorbisphlyctaena,与以蓝菌为主的自养型底栖微生物群落共生,是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4.
湖北利川早三叠世牙形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本文列述了湖北利川地区早三叠世牙形刺15属44种(其中有10新种和1新亚种),建立了7个牙形刺组合带,同时对本区牙形刺动物群的生态简单地作了说明。剖面位于湖北省利川县谋道区上磁公社核桃园,自上而下为: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c):第三段—第二段(Tc~(3+2)):灰色中薄层灰岩、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溶塌角砾岩。含Pachycladina gondola和Neospathodus homeri,但以后者为主。厚384.19米第一段(Tc~1):灰色薄至厚层状灰岩,具泥纹、泥质条带灰岩。牙形刺数量多,种类也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本文研究的晚二叠世轮藻化石,系卢辉楠1982—1983年在新疆北部考察时采获,三叠纪的材料产自南疆,系石油部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古生物室提供。中三叠世轮藻类,在我国不少地区已被发现(王振、黄仁金,1978;张捷芳、卢辉楠等,1978;赵志清等,1980;王振,1981;张振来,1981;黄仁金,1983)。而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轮藻类在国外报道的较少(Peck and Eyer,1963;1966b,1967,1968),晚二叠世轮藻类在我国最近才有报道(王振,1984),早三叠世仅个别种被报道(王振、黄仁金,1978)。  相似文献   

6.
布.  GI 《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13(2):135-142
晚三叠世台形牙形刺分子属有Paragondolella,Metapolygnathus,Ancyrogondolella和Epigondolella。这些属都源于中三叠世,可能来自同一根源──Neogondolella,但有两个不同的演化趋向。本文认为这些台形分子分类演化上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仅是一些微小的变化,如齿台下方后龙脊─基部附着面,基穴和环台面的细部变化。对Metapolygnathus属台形分子的发展演化作了专门讨论,指出了晚三叠世台形牙形刺分子的演化系统。  相似文献   

7.
以牙形刺确定胡氏贵州龙(Kueichousaurus hui Yang)层的时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贵州兴义顶效乡盛产胡氏贵州龙的地层产牙形刺Paragondolellapolygnathiformis-p.maantangensis动物群,其时代应为晚三叠世卡尼早期。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早三叠世卡以头组地质时代和植物组合问题,对采于黔西滇东地区两条二叠系-三叠系海陆交互相界线剖面卡以头组中、下部的植物化石Annalepis(脊囊属)进行深入研究。与Annalepis同层或上部层位见有早三叠世早期的海相双壳类、介形类、腕足类、菊石类及大羽羊齿植物群残余分子,因此可以确定Annalepis在该地区出现于早三叠世早期的印度期(Induan),说明卡以头组(至少中、下部)地质时代属早三叠世早期。推测我国南方的Annalepis在早三叠世始于黔西滇东,随后向北迁移、中三叠世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由早三叠世An-nalepis和大羽羊齿植物群残存分子共同构成的我国南方早三叠世早期植物组合,填补了早三叠世晚期岭文组与晚二叠世B期Gigantonoclea guizhouensis-Ullmannia cf.bronnia-Annularia pinglouensis组合之间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有关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正式报道还是近十年的事,本文是新疆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也是继山西沁水盆地(王立新、解志民和王自强,1978)及海南岛九曲江(周志炎、厉宝贤,1979)之后有关我国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又一个记录。标本发现于西部边陲,由于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差异,组成成分与前两个产地均不相同,植物种类丰富,有苔藓类?、有节类、真蕨类、种子蕨类、苏铁类、银杏类及松柏类等。既包括冈瓦那达穆达和潘切特植物群的分子,也含有与中亚马迪根植物群相同或相似的属种,西欧斑砂统和壳灰统及粘土煤层和芦草砂岩的一些属种,在这里也有产出。另外,在这个植物群中还见到我国南北晚三叠世植物群的一些属种。因此,新疆南部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为我国早三叠世植物群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日本志留纪至三叠纪牙形刺研究的历史和现在的成果。志留纪牙形刺只有少数零星的报道,没有建立化石带;早泥盆世已建立了5个牙形刺组合,没有中、晚泥盆世的记录;石炭纪有8个牙形刺带,其中晚石炭世3个牙形刺带;二叠纪5个牙形刺带或动物群,其中,中、晚二叠世各1个带(动物群);三叠纪可划分出14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11.
南京近郊早三叠世孢粉及疑源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嫔 《古生物学报》1991,30(4):458-479
本文对南京东郊徐家山剖面12块样品中所发现的孢粉及疑源类进行了分析研究,共发现孢粉31属、47种,疑源类17属、41种(包括9新种)。按其所含孢粉属种及含量特征认为:下青龙组及上青龙组的地质时代属早三叠世。结合出现的菊石及牙形刺进行分析,下青龙组四段的地质时代属早三叠世Nammalian期;上青龙组的地质时代属早三叠世spathian期。按疑源类属种及含量特征自下而上明显地划分出组合带Ⅰ、Ⅱ和Ⅲ,分别与下青龙组四段、上青龙组一段及上青龙组二段相对应。根据疑源类各带特征推测:下青龙组四段为平静、近岸的海相沉积;上青龙组一段沉积时的海水较为动荡,且气候亦较温暖;上青龙组二段沉积时的海水平静,且水体较先前要深。  相似文献   

12.
云南西部保山地区晚三叠世Epigondolella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Epigondolella是极为重要的晚三叠世牙形刺属,Sweet等(1971)和Orchard(1983)根据其不同的种或种群(population)把奥地利、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等地的卡尼阶(Carnian)顶部和诺利阶(Norian)划分为9个牙形刺带,其中8个带属诺利阶(Orchard,(?)  相似文献   

13.
对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的评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自然杂志(Nature,432:383—386,2004)发表了Chengetal.的文章,首次报道了胡氏贵州龙的生育模式、性双形和可能胎生的证据,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认为产胡氏贵州龙的竹杆坡组的时代为中三叠世,这与近年来牙形刺的研究结果不符。牙形刺的研究已充分证明竹杆坡组的时代为晚三叠世的早期(卡尼期)(王成源等,1998;Chen&Wang,2002),比以前认为的时代要晚出现大约一千万年。  相似文献   

14.
镇江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岷君 《古生物学报》1996,35(4):430-441
详细描述了采自镇江附近11-1,11-2,79-8号等钻孔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化石共11属28种,建立了6个牙形刺化石带,其中上二叠统1个、下三叠统5个,并以牙形刺带为基础,进行了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15.
二叠纪末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海洋底栖生物的大灭绝及早三叠世蓝细菌的爆发,有关这一时期我国华南蓝细菌化石的报道主要来自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巨鲕灰岩中首次发现有丰富的疑似蓝细菌,在种类和结构上与以往所报道的蓝细菌有着明显区别。疑似蓝细菌在巨鲕内和围岩中的富集,表明巨鲕灰岩的成因与疑似蓝细菌的活动有关,与飞仙关组底部微生物岩在成因上有着密切联系,显示早三叠世早期在这一地区发生了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同时,暗示着这一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至少发生了两次海洋环境恶化及动物灭绝事件。疑似蓝细菌的爆发性生长,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海洋含氧条件的改善,进而为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的生物全面复苏、辐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产自贵州紫云新苑早三叠世末期的菊石17属27种,其中包括4新属,17新种。4新属是Ziyunites,Eodanubites,Eoacrochordiceras 和Preflorianitoides,以Ziyunites 为最常见。13旧属中,9属是标准早三叠世晚期的类型,以Procarnites 和Albanites 两属最为常见。并指出了Japonites,Procladiscites 和Hungarites 三属的地质历程应自早三叠世晚期延至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17.
福建早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于闽西南地区,含双壳类化石极其丰富。1950年,陈培源在《福建省龙岩宁洋两县之三叠纪海产动物化石》一文中记载了采自龙岩、宁洋两县的双壳类计8属23种,这是关于福建早三叠世双壳类的最早正式描述。嗣后,对福建下三叠统进行地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牙形刺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四川盆地24条以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主的下三叠统剖面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取得了丰富的牙形刺资料的基础,对下三叠统牙形刺进行了区域对比,划分了7个牙形刺带。并对牙形刺色变与油气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编制了CAI、古地温等值线图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图,并提出了该盆地最有利的油气远景区CAI=2-3;有利的产油气区CAI=2.5-3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19.
非海相介形类一新科Panxianiida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在“黔西、滇东北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介形类化石”(王尚启,1978)一文中,笔者曾报道了Panxiania 新属,并将其归入平足亚目(Platyco-pina)小浪花介科(Cytherellidae)。最近笔者重新对Panxiania 属作了研究,发现其特征既不同于小浪花介科的分子,也不同于达尔文介科(Darwinulidae)的分子,故将它单独分出建立一  相似文献   

20.
吉林桦甸二叠系寿山沟组的牙形刺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在寿山沟组命名剖面系统地采集了 38 个样品,其中 28 个样品中发现了牙形刺,主要有 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 , M.lamberi , M.siciliensis , Sweetognathus expansus , Sweetognathus sp. ,这一动物群清楚地证明寿山沟组的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期( Kungurian )最晚期的,仍没进入中二叠世。属特提斯牙形刺省,但海水温度可能稍低些。 Monodiexodina 的时代始于 Kungurian 期的最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