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类的营巢和产卵是它们在繁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鸟巢的结构、形状,营巢(包括窝)的材料、处所、期间,卵的色泽.大小,形状,产卵的日期以及一窝卵的数目等,都是十分复杂的。不仅在不同种的鸟差异很大 即使是同种鸟也随着它们棲住地区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些变化。研究鸟巢和卵的目的下仅在于阐明鸟类生物学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也给农林益鸟的保护和招引以及害鸟的防除,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巢址选择对保证鸟类生存和繁殖成功、降低被捕食率和种间竞争至关重要。2016—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选取3个研究区域对同域分布的斑文鸟Lonchura punctulata和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进行调查。在记录的15个巢址特征因子中,14个数值型因子用于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找出影响文鸟巢址选择的关键因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种文鸟在巢址特征因子选择上的差异性;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用于检验2种文鸟对营巢树种选择偏好的差异性。研究发现,2种文鸟的巢址分布模式在3个研究区域中的差异很大。异种鸟巢间最小间距、营巢树胸径、营巢树与水源最近距离以及巢位高度都是影响巢址选择的关键因子。与白腰文鸟相比,斑文鸟通常选择在胸径更小、位置更高、距离异种鸟巢更远、距离水源更近的地方营巢。斑文鸟多选择枝条紧密的树,而白腰文鸟多选择枝干带刺的树营巢,这可能是二者不同的对抗捕食者的防御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面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一些鸟类种群通过改变营巢特征,在与自然生境截然不同的城市中筑巢繁殖。但目前城市环境对于鸟类营巢影响的研究较缺乏。为了解鸟类营巢对城市环境的适应,于2016、2019年在黑龙江哈尔滨的城市与乡村环境,分别测量家燕(Hirundo rustica)巢(如,大小及形状)及巢址特征等(如,距地面和屋顶距离)参数,以探究:(1)家燕巢特征在乡村及城市生境是否存在差异?(2)家燕巢特征在年际间是否存在变化?并为城市家燕种群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及合理建议。研究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以及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分析所测量的巢特征参数在城乡之间、年际间的差异,并对组间参数进行线性判别分析(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结果发现,城乡间具有显著差异:(1)与乡村相比,城市巢距离屋顶更远,距地相对更近(P<0.05);(2)城市巢更浅(P<0.05);(3)从2016到2019年,城市和乡村巢都变得更深,半径更大(P<0.05)。根据这些发现,推测城市楼房建筑的楼道为家燕繁殖提供了相对更为封闭、安全的环境,旧巢及较为丰富的支撑物为家燕提供了适宜的巢址,有可能节省亲鸟在营巢上的繁殖投入;但同时应当警惕门窗关闭、资源受限、人为干扰等不利因素可能造成的生态陷阱。  相似文献   

4.
刘洋  李强  张明庆 《生态科学》2015,34(4):64-70
近11 年来在北京天坛公园进行鸟类调查, 共记录鸟类166 种, 隶属14 目47 科。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天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春、秋季高于夏、冬季; (2)公园鸟类群落相似度与植物种类关系密切, 植物多样, 鸟类丰富; (3)公园环境对鸟类的分布、群落组成及种群数量影响明显, 受游人活动的影响, 部分迁徙鸟分布范围缩小, 种群数量减少; 树木种类多样, 受游人影响较小的区域则记录到了公园内近7 成的鸟种。研究首次报道了11 年来长耳鸮的种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杭州城市行道树带的繁殖鸟类及其鸟巢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2年3~7月记录杭州城区24个城市行道树带中繁殖鸟类和鸟巢数量,估测或实测树带特征值,并以多元逐步回归法揭示其间关系。共记录到鸟类13种,鸟巢460个;白头鹎和集群繁殖的夜鹭、池鹭、牛背鹭的鸟巢数量占总巢数的83.9%。乌鸫、夜鹭等5种鸟倾向于在高树上筑巢,因此,整个鸟类群落的巢数随平均树高增加而增加。同样的正向联系还出现在下列变量之间:①叶高多样性与白腰文鸟和珠颈斑鸠巢数;②树冠盖度与白头鹎巢数;③树种数与珠颈斑鸠巢数;④树洞数与麻雀巢数;⑤至大片林地的距离与白腰文鸟巢数;⑥至主要水源距离与夜鹭巢数;⑦树带宽度与珠颈斑鸠巢数。另一方面,多数鸟类避免在行人容易接近的树带筑巢,而以白头鹎和珠颈斑鸠为显著。城市行道树带鸟巢的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种间差异,反映了鸟类不同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6.
2009年4-7月,利用光纤光谱仪和鸟类视觉模型对海南临高和澄迈2个池鹭(Ardeola bacchus)种群的卵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池鹭卵的反射光谱波峰位于中波区域,最高峰位于绿色光区域,卵色为以绿色为主的蓝绿色,这种卵色可能是对捕食、营巢生境或雄鸟性选择的适应.基于鸟类视觉模型的分析表明,2个种群池鹭的卵在色度、亮度和色调UV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色调RGB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罗宾逊(Robinson)投射分析表明,澄迈种群的池鹭,其卵的色调RGB变异明显大于临高种群,这种变异可能与2个种群的巢寄生压力或营巢生境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优势鸟类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晶  赵成章  任悦  李雪萍  雷蕾 《生态学报》2018,38(6):2213-2220
鸟类时空格局影响下鸟类种群生态位的变化是认识鸟类环境适应机制的理论基础。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采用样带法研究了冬春季节5种优势鸟类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时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更替,5种优势鸟类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麻雀(Passer montanus)、白骨顶鸡(Fulicaatra)的最高值出现在1月分别为1.601、1.415、1.627、1.771,大白鹭(Ardea alba)的最高值出现在3月为0.556;不同月份间鸟类优势种群生态位重叠存在差异,3月、11月生态位的重叠值最大,1月份最小;优势鸟类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湿地公园时间尺度上的鸟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的差异与湿地食物资源及隐蔽条件、鸟类群体迁徙规律、鸟类种间的竞争密切相关,反应了湿地鸟类适应生境变化的可塑性机制。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鸟类mtDNA的结构和鸟类mtDNA作为分子标记的特点,并综述了mtDNA作为分子标记在鸟类的种间系统发生关系及分类、鸟类分子钟、地理分布区的推断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冯莹莹  梁丹  李兴权  罗旭 《生态学报》2021,41(21):8673-8684
鸟类鸣唱存在广泛的地理变异,研究鸟类鸣唱变异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可帮助解释自然界中广泛而复杂的鸣声变异现象。灰腹地莺(Tesia cyaniventer)是在高黎贡山海拔2000-2800 m分布的小型地栖性森林鸟类。高黎贡山南北走向的山脊海拔通常在3000m以上,这导致灰腹地莺东、西坡种群被山脊所隔离。该种小鸟鸣声洪亮易于鉴别,其鸣声地理变异可揭示山地对鸟类种群产生的隔离效应。在高黎贡山片马垭口和独龙江垭口的东西坡4个地点录制了灰腹地莺的鸣声(n=58),基于声谱分析比较了种群间鸣唱的质量特征,发现种群间鸣唱型的共享程度极低,而音节型在4个种群间均有共享。进一步测量了11个鸣唱的数量特征参数,有6个参数在不同种群间有显著差异:最低频率、中心频率、频率宽度、起始音节频率、首二音节的时间间隔、句子平均音节数。种群间的两两比较表明,鸣声特征差异呈现"隔离-距离"共同作用的格局,但隔离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山地系统中影响鸟类鸣声地理变异的因素较为复杂,山地隔离和空间距离均对灰腹地莺的鸣唱特征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鸟类鸣声行为对其物种分化和新种形成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鸟声和鸟类的形态特征一样,具有物种的特异性,在鸟类分类和野外识别方面是有意义的,从生物种的基本概念出发,新种的形成有赖于两个亲缘种群间不能相互婚配和繁殖隔离的产生。鸟类主要的有关特征是在配对形成过程中的听觉和视觉特征,如果出现鸣声特征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已经超出了种间“语言通讯”的变化范围,那么它就有可能与群内其它异笥无法配对,从而被排除到该种群或种的范围之外,然而鸣禽的鸣唱有时在不同种群间变化很大,而在同一种群内比较稳定,从而形成种群的方言,在方言种群之间,如果长期隔离,就会在种群之间形成障碍乃至遗传上的隔离,从而使种群间失去了相互配偶的机会,新的亚种或种可能由此形成,文章最后假设出了基于鸣声行为的鸟类新种形成机理图解。  相似文献   

11.
围填海对湿地水鸟种群、行为和栖息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鸟对湿地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所以被认为是监测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围填海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对水鸟的种群、行为和栖息地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种群生态方面分析围填海对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从水鸟行为方面归纳围填海对鸟类取食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的影响;从水鸟栖息地利用方面探讨围填海对水鸟栖息地利用和适宜生境选择的影响。围填海通常会降低生境专性鸟类种群数量,但对生境泛性鸟类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小。围垦强度决定着鸟类多样性大小。适度的围垦使得生境多样化,有利于鸟类多样性的增加;过度的围垦则使得水鸟生境破碎化,从而导致多样性下降。围填海后的生境状况影响着水鸟的取食、繁殖、迁徙、社群行为及栖息地的选择。滩涂面积的减少以及植被群落的改变不利于涉禽的觅食栖息,而养殖塘等人工湿地则为游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以及良好的栖息环境。扩大研究的时空尺度可全面分析围填海对鸟类的影响机制;将多种水鸟结合在一起并分析其对围填海的响应机制应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鸟巢和鸟卵的调查研究,不仅在教学上有很大价值,而且在保护和招引农林益岛以及防除害岛方面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鸟巢和鸟卵是鸟类繁殖过程中最重要环节之一,当我们在森林或果园发现了某一种鸟巢和鸟卵时(图1),也就是找到了鸟类栖息的环境和繁殖的处所。1956年2月至8月,我与山东农学院许慕农同志在北京颐和园作了鸟巢和鸟卵的初步调  相似文献   

13.
从鸟巢特征、巢址选择、窝卵数、育幼行为、雏鸟生长发育、繁殖生产力以及繁殖对策等方面,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繁殖生态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受适合繁殖季节长度、食物资源和捕食压力的影响,或选择逐步投资对策,或选择一次投资对策;每个种群的常见窝卵数就是最适窝卵数;雏鸟的发育模式相对固定,不存在补偿性生长,但是生长期长度是可变化的。①研究亲-子通讯行为的进化和稳定性,提出适应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的亲-子间的通讯行为假设;②建立在巢环境特征变化梯度(开放到封闭)上的生命表,找出决定适合度的生命表参数(繁殖率和存活率)的因果关系;③测定在巢环境特征变化梯度上的生态领域变化将是未来研究的3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栖息地片段化是导致许多森林鸟类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栖息地片段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已是成为鸟类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集合种群理论等,并阐述了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范式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繁殖期鸟类的巢址选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许多雀形目鸟类选择在树上营巢,但开阔的沿海地区通常缺乏成片的自然林地,人工种植的廊道状海堤林则成为多种雀形目鸟类的营巢地。2018年4-8月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海堤林中,对繁殖鸟类巢的分布及两种优势繁殖鸟类---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和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鸟类的生态位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海堤林生境中共发现10种繁殖鸟的127个巢,鸟巢多数位于5 m以上的空间;影响黑尾蜡嘴雀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巢树和灌木等,巢位置、乔木和安全等因素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71.9%);影响黑卷尾巢址选择的主要是巢树因素和灌木因素,巢向、乔木因子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78.0%);在巢址生态位分化上:两种鸟类的巢向(Utest,Z=-3.013,P<0.01)、巢高(Utest,Z=-6.718,P<0.01)、巢位置(Utest,Z=-5.402,P<0.01)、隐蔽性(Utest,Z=-4.081,P<0.01)选择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两者在这些因子存在生态位分化;两种鸟类在12个巢址因子选择上的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大(最小值为0.500,最大值为0.998),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在滨海地区,海堤林是依赖树木筑巢繁殖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需要加强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鸣叫是鸟类种群内个体间交流的"语言",不同的鸣叫具有不同的意义。鸣叫行为对鸟类的集群、取食、求偶、报警等活动均有重要的影响。了解鸟类鸣叫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记录了笼养条件下暗绿绣眼鸟在不同条件下的鸣叫变化。共记录和分析了暗绿绣眼的雌雄普通鸣叫、雄性报警鸣叫与引伴鸣叫、繁殖期雄性领域鸣唱、个体间求救鸣叫与应答鸣叫、种间竞争鸣叫、黑暗环境下鸣叫等8种声音。结果表明暗绿绣眼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发出不同的鸣叫,鸣叫的多样性为其种群交流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工具。  相似文献   

17.
鸟类种群密度调查和估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炜  葛晨  李忠秋  黄成 《四川动物》2012,31(1):84-88
为探讨不同调查方法对鸟类种群密度估计的差异,于2010年12月15~20日,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嘉丽泽地区常见的四种鸟(白脊鹡鸰Motacilla alba、黑喉石駑(嶋)Saxicola torquata、白鹭Egr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分别采用无距离样线法、固定距离样线法以及可变距离样线法(Distance软件)分析,得出其相对丰富度、种群密度等相关信息.对比三种样线法在鸟类数量估计方面的优劣,认为无距离样线法不能真实地反映鸟类数量的多少,固定距离样线法结合样带计数法往往低估鸟类种群密度,呵变距离样线法结合Distance软件分析是相对更为先进和精准的种群密度估算方法.对如何进一步利用Distance软件的分析结果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鸟类影响:长期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球表面温度正在逐渐变暖。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鸟类已经在种群动态变化、生活史特性以及地理分布范围等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相应的反应。根据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对鸟类影响的研究资料,尤其是北美和欧洲的一些长期研究项目的成果,综述了气候变化对鸟类分布范围、物候、繁殖和种群动态变化等方面的可能影响。这些长期研究项目为探讨气候变化在个体和种群的水平上如何长时间地影响鸟类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对未来中国鸟类学研究也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获取鸟类活动及生境信息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基础, 而遥感技术弥补了传统野外调查方法的缺陷, 提供了获取多种信息的新途径。应用遥感技术的鸟类生态学研究热点从最初的种群行为观察, 到栖息地选择, 再到生境适宜性、破碎化及人为干扰探究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扩展和变化。不同波段或组合下的遥感技术各有所长。光学遥感应用广泛, 尤其是信息量较大的红外波段图像和作为野外鸟巢及物种活动监测常用工具的红外相机; 多光谱图像常用于栖息地制图以及地物识别, 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甚至可对鸟类种群进行直接计数; 高光谱数据则可对光谱特征相似的地物进行更为精确的区分和反演; 激光雷达遥感主要用于栖息地植被结构的三维探测, 为了解鸟类栖息地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微波遥感在飞鸟探测上应用颇多, 近年来多极化数据在复杂栖息地精确制图上也具有优势, 但成本较高、解译复杂且推广度较低。在实际应用中, 遥感数据时空尺度的选择会影响研究结果, 部分遥感反演参数也缺乏生态学意义。多源遥感数据的结合应用能够提升制图分类的精度, 实现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互补, 优化鸟类生态研究所需参数。未来的遥感技术在鸟类生态学中的应用应致力于提供更加明确的光谱信息、相对简便的解译方法, 以及更为合理的多源数据组合方式等。  相似文献   

20.
鸟类鸣声结构地理变异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鸟声作为鸟类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鸟类行为与声学研究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的边缘学科,近年来录音及声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鸟声研究已渗透到鸟类的各个研究领域。鸟类鸣声结构的地理变异,有时也称“鸟声方言”,不仅具有一定的种群稳定性而且具有个体性。它不仅与种群的遗传有关,而且与环境的异质性以及鸣声学习有关;鸣声方言可部分地阻碍种群的扩散,阻碍种群的基因漂移,从而影响到种群的基因库,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和生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