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即缘毛豆芫菁,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nov.;编制了凹跗豆芫菁组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已知种检索表;并对钩刺豆芫菁E.curvispina Kaszab和墨江豆芫菁E.mojiangensis Tan雌性进行了补充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毛胫豆芫菁组Epicauta tibialis group进行了系统研究,描述云南1新种,即疏毛豆芫菁 Epicauta sparsicapilla sp.nov.;编制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简述了种的分布和寄主.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芫菁科昆虫体内斑蝥素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别采用酸水解法和直接浸提法处理不同种芫菁样品、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的卵和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不同虫体部位,后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斑蝥素含量。结果表明:用酸水解法处理后的芫菁体内斑蝥素含量较之用直接浸提法处理后有显著提高,增高幅度在1~9倍之间,其中以豆芫菁属Epicauta昆虫的增高幅度最大,一般在7倍以上,而斑芫菁属Mylabris的斑蝥素含量增幅不高,芫菁卵中斑蝥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斑蝥素主要富集于大斑芫菁的腹部。  相似文献   

4.
记述中国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隐纹豆芫菁Epicautacryptogramaca,sp.nov.。新种与陈氏豆芫菁E.cheniTan,1958在外形上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唇基和上唇扁平并有刻点和毛,后者唇基前缘光滑厚实,上唇基部和端部光滑;前者触角被一色的黑短毛,后者基部3节则密生浅色毛;前者前足第1跗节正常,后者则变为宽卵形;前者的足完全黑色,后者的后足胫节棕至棕黄。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对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翅豆芫菁活动期各生长发育阶段历期多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以14龄虫发育起点温度最低,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短翅豆芫菁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短翅豆芫菁 Epiauta aptera Kaszab系芫菁科豆芫菁属昆虫 ,为民间常用中草药。具有破血逐瘀 ,消症散结 ,壮阳利尿 ,攻毒等功效。主治症瘕、恶疮、闭经、疥癣等。近年来国内外医药专家多用芫菁素和以芫菁素为原料合成的一系列药物治疗肝癌、肺癌、乳腺癌以及直肠癌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总有效率在 45 %~ 65 %。由于芫菁资源日趋枯竭 ,用药量不断增大 ,市场供求矛盾突出 ,为了开发利用新的药源 ,1 987~1 997年作者先后对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芫菁资源做了实地考察 ,并对其中分布广、贮量大的种类的生物学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现将有关…  相似文献   

7.
细纹豆芫菁和大斑芫菁的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eimiM kl和大斑芫菁MylabrisphalerataPallas的求偶和交配过程进行了描述。列举了芫菁亚科 5族 1 3属 3 4种芫菁的性行为 ,并讨论了雄成虫在形态构造上对求偶和交配行为的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总结中国沟芫菁属Hycleus Latreille,1817并记述1新种:毛背沟芫菁Hycleus dorsetiferus sp.nov.及1新组合:多毛沟芫菁Hycleus hirtus(Tan,1992)comb.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提供了中国已知种类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记述采自中国河北的绿芫菁属Lytta Fabricius 1 新种:周氏绿芫菁Lytta choui sp. nov.。新种外形与绿边绿芫菁L. suturella (Motschulsky, 1860)十分相似,但新种:1)头部黄色额斑菱形;2)前足胫节末端 2 距,外距细小,内距大而弯;3)第8节背板锐角凹陷;4)前胸前缘凹陷较浅;5)中茎腹钩发达,阳茎细长等特征可与后者区别。文中还给出了新种的成虫和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红头豆芫菁成虫芫菁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芫菁素在红头豆芫菁体内主要贮存在雄虫的生殖腺和卵内。与野生群体两性芫菁素的平均含量相比较,刚交配过的雄虫失去体内70%的芫菁素,其雌配偶体内芫菁素含量相应升高43%。红头豆芫菁可用作中药材。经110℃烘干后的雄虫,用酸水解后提取的芫菁素含量比直接提取的含量增高4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芫菁科5族11属19种(亚种)后翅翅脉、翅关节和翅基部综合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归纳了族级特征,并用Hennig 86(1.5)软件对其后翅综合特征进行支序分析得出它们之间初步的进化关系,即栉芫菁族Nemognathini+(齿角芫菁族Cerocomini+(豆芫菁族Epicautini+(绿芫菁族Lyttini+斑芫菁族Mylabrini)))。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斑芫菁族分类系统中伪斑芫菁属Pseudabris分类关系的不确定,选择该族6个代表种,对其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变化和分布位置做了记述、分析比较,提供了扫描电镜照片;基于14个触角特征的分析数据,构建了该族3个属和6个种可能的系统发育树。属间关系:沟芫菁属Hycleus+(伪斑芫菁Pseudabris+苹斑芫菁Mylabris);种间关系:(眼斑沟芫菁H.cichorii+大斑沟芫菁指名亚种H.phaleratus)+((长角伪斑芫菁P.hingstoni+长腹伪斑芫菁P.longiventris)+(苹斑芫菁M.calida+丽斑芫菁M.speciosa))。  相似文献   

13.
短翅豆芫菁室内人工养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钦忠  周建威 《四川动物》2005,24(4):542-545
室内人工养殖短翅豆芫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食物、温度、土壤含水量、光照等对短翅豆芫菁存活期有不同的影响.在温度为17.5~25.0℃、土壤含水量为10%时短翅豆芫菁存活期最长;充分的光照及空气流通有利于短翅豆芫菁的生存.  相似文献   

14.
中华豆芫菁的室内人工养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人工养殖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的结果表明:成虫喜食苜蓿、大豆叶,也取食甜菜和马铃薯的叶;最适宜的投食方式是将植物插入盛水的瓶内;幼虫喜食东亚飞蝗卵块,尤其是顶端微露于土表的卵块最易被中华豆芫菁1龄幼虫找到并取食。不同温度、土壤含水量对中华豆芫菁卵的发育速率及孵化率均有明显影响。卵的发育速率和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偏锋曲线变化,孵化率则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直线上升。温度为32℃、土壤含水量11%的处理最有利于卵的生长发育,在该条件下,卵的发育速率为0.045455,孵化率达到99.0%。从试验结果计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9.3℃,卵期有效积温为108.1日度。成虫适宜饲养密度为15~30头/m^3,幼虫在每杯中只养1头。  相似文献   

15.
宽纹豆芫菁Epicauta watwerhousei属鞘翅目,芫菁科,豆芫菁属,是豆类作物及蔬菜的食叶害虫。豆芫菁属昆虫的成虫分泌的斑蝥素,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记载有起泡、利尿、壮阳等作用,近年来在中国医学上亦用于治疗某些癌症。 摄影买国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杨兆芬 《昆虫学报》1991,34(2):166-172
在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州立石桥公园一枝黄花(Solidago sp.)植物样地内,采集研究美国豆芫菁(Epicauta pennsylvanica)并测量其三项计量指标.统计结果表明,无论交配与否,同性别个体的头宽,第一触角节宽部与自身的干体重呈正相关(p<0.05).配对的雌、雄之间在身体干重、头宽和第一触角节宽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室内的交配时间与雌、雄干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因此,虽可能存在雄虫的单向性选择性,美国豆芫菁应属于随机交配型.作者不同意D.K.Mclain认为美国豆芫菁为选型交配的观点,并从种的生物学特性方面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记述芫菁科Meloidae中国1新纪录属,异角芫菁属Rhampholyssa,以及中国1新纪录种,斯氏异角芫菁Rhampholys sasteveni(Fischervon Waldheim,1823)。该属的主要鉴别特征是:触角8节,♂性第3~5节极为特化,背面观颊几乎不可见;♂额具发达纵隆脊并由侧面可见。提供了斯氏异角芫菁形态描述、生物学、寄主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记述芫菁科Meloidae 中国1新纪录属,异角芫菁属Rhampholyssa,以及中国1新纪录种,斯氏异角芫菁Rhampholyssa steveni (Fischer von Waldheim.1823).该属的主要鉴别特征是:触角8 节,♂性第3~5节极为特化,背面观颊几乎不可见;♂额具发达纵隆脊并由侧面可见.提供了斯氏异角芫菁形态描述、生物学、寄主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程海云  段家充  张超  潘昭 《昆虫学报》2022,65(9):1204-1221
【目的】应用线粒体COI和核CAD基因片段探讨自动条形码间隔探索(automatic barcode gapdiscovery, ABGD)、广义混合Yule溯祖模型(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 GMYC)、贝叶斯泊松树进程(Bayesian Poisson tree processes, bPTP)和贝叶斯系统发育和系统地理分析(Bayesianphylogenetics and phylogeography, BPP) 4种分析方法在芫菁科(Meloidae)昆虫分子物种界定中的适用性。【方法】分别基于COI, CAD和COI+CAD串联序列数据集,应用ABGD, GMYC, bPTP和BPP 4种方法对中国北方芫菁科常见的6属(沟芫菁属Hycleus、斑芫菁属Mylabris、豆芫菁属Epicauta、绿芫菁属Lytta、星芫菁属Megatrachelus和短翅芫菁属Meloe)18个形态种进行分子物种界定,并与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利用COI+CAD串联序列数据集所得物种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COI数据集使用ABGD和GMYC方法的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而bPTP划分的物种数较形态鉴定结果多;基于CAD序列在3种单基因物种界定方法的结果中,除GMYC与形态划分一致外,其余均显示部分结果与形态划分不同。【结论】在芫菁科分子物种界定中,多基因联合序列、多种界定方法分析所得结果优于单一基因片段和界定方法的分析结果。本研究的结果为芫菁科昆虫的分子物种界定和整合分类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贵州5种药用豆芫菁外部形态及其雌、雄外生殖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增补和完善该类昆虫的形态特征,为药用芫菁的分类及种类鉴定提供系统全面的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药用豆芫菁的外部形态特征(体长、触角、头部、前胸背板、雄性前足胫节)及雌雄外生殖器构造(阳茎基、阳茎、产卵瓣)在种间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该类药用昆虫物种准确鉴定的主要依据。此外,本文提供了这5种豆芫菁的整体照片、局部特征图及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