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记述了采自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的隅隙蛛属Tegecoelotes 1新种:弱齿隅隙蛛,新种T. dysodentatus sp. nov. .本新种近似于亚隅隙蛛T. secundus (Paik, 1971) (Wang, 2002:133, f. 375~380),但生殖器有如下区别:(1) 雄蛛膝节突末端向外侧弯曲;(2)引导器末端向背侧弯曲且与中突的间距较大;(3)盾板突较钝;(4)盾板外侧边缘的薄片较宽;(5)雌蛛外雌器齿弱且间距宽;(6)纳精囊头较后者细.本新种以雌性副模外雌器齿较弱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采自重庆的隙蛛亚科蜘蛛1新种,朱氏宽隙蛛Platocoelotes zhuchuandiani sp.nov.。朱氏宽隙蛛,新种Platocoelotes zhuchuandiani sp.nov.(图1~13)正模♂,副模2♀♀,重庆市干洞,2008年11月9日,Arthur Clarke采。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朱传典教授的姓名,以示对朱传典教授作为中国蜘蛛分类研究开拓者的敬意。  相似文献   

3.
记述我国暗蛛科隙蛛属1新种,即郴州隙蛛,新种Coelotes chenzhou sp.nov.。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采自洞穴的隙蛛亚科蜘蛛1新种:Iwogumoa xieae sp.nov.,本种与同属其它种类的区别在于:生殖齿和中突缺失,具有明显的引导器背突,并且侧胫节突宽大。谢氏亚隙蛛,新种Iwogumoa xieae sp.nov.(图1 ~6)正模♂,副模3 ♂♂,7♀♀,湖南省冷水江市中连乡波月洞, 2007年11月2日,李枢强、林玉成和刘杰采;副模2♂♂,12♀♀,湖南省冷水江市渣渡镇渣渡村九门洞, 2007年11月1日,李枢强、林玉成和刘杰采;副模12 ♂♂,22♀♀,湖南省冷水江市潘桥乡仙憩洞, 2007年11月1日,李枢强、林玉成和刘杰采;副模2♀♀,湖南省新化县油溪乡高桥村梅山龙洞, 2007年11月2日,李枢强、林玉成和刘杰采。词源:新种种名取自谢立言女士的姓氏,感谢她对我们在湖南地区洞穴蜘蛛采集工作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隙蛛亚科蜘蛛四新种记述(蜘蛛目,暗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隙蛛亚科蜘蛛4新种,同时绘制了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6.
记述中国米图蛛科红螯蛛属1新种,膨胀红螯蛛Cheiracanthium inflatum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膨胀红螯蛛,新种Cheiracanthium inflatum sp.nov.(图1~14)正模♂,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浣纱瀑布,2011年5月23日,王英楠采.副模:1♀,1♂,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浣纱瀑布,2011年5月23日,彭艳秋采;1 ♂,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龙腾宾馆附近,2011年5月29日,王英楠采.新种与短刺红螯蛛C.brevispinum Song et al,1982,岛红螯蛛C.insulanum (Thorell,1878)和彭妮红螯蛛C.pennyi O.P.-Cambridge,1873近似,但与后者的区别为:1)新种雄蛛中突较短呈刺状,而短刺红螯蛛中突较长且中央弯曲呈镰刀状,岛红螯蛛中突呈扁带状,彭妮红螯蛛中突较长呈钩状;2)新种雌蛛的纳精囊呈倒梨形,而短刺红螯蛛纳精囊略长呈肾形,岛红螯蛛纳精囊为球形,而彭妮红螯蛛纳精囊呈半球状.分布:中国广西.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拉丁词“inflatum”,指其膨胀的生殖球,形容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朱传典采自四川省和吉林省的隙蛛属(Coelotes)蜘蛛四新种和一新纪录种:三重隙蛛,新种C.trifasaiatussp.nov.;杯状隙蛛,新种C.tryblionatussp.nov.;龙骨隙蛛,新种C.tropidosatussp.nov.;螺形隙蛛,新种C.gyriniformissp.nov.和游荡隙蛛C.erraticusNishikawa,1983。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漏斗蛛科隙蛛属一新种:波纹隙蛛(Coelotesundulatussp.nov.)。该新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文内对该新种的鉴别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并附有触肢器图。  相似文献   

9.
记叙我国隙蛛属一新种:微光隙蛛Coelotes nitidus sp. nov..微光隙蛛,新种Coelotes nitidus sp.nov. (图1~4)新种与双刃隙蛛Coelotes bicultratus Chen, Zhao and Wang, 1991 近似, 但外雌器外部和内部形态都有明显区别.新种模式标本采集地是位于湖北省恩施地区利川市城区南10 km处的腾龙洞.距洞口约2*!km处生存数百只蝙蝠,当地人称为蝙蝠厅.模式标本采自蝙蝠厅底部两侧的石缝中.因此处仅有微光,故命名为微光隙蛛.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中国湖南省隙蛛属两新种,即联溯隙蛛,Coelotes liansui sp.nov.和桃源洞隙蛛,Coelotes taoyuandong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度量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11.
云南蕨类植物小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PYU(云南大学蕨类植物标本室)保存的标本,报道云南蕨类植物若干新资料,内容为:3新种,2新变种,中国分布新记录2种,云南分布新记录1属3种,1个种的新组合名称,另1个种的属、科位置的订正及其新组合名称。  相似文献   

12.
东亚粗叶木属(茜草科)植物纪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朱华 《云南植物研究》1998,20(2):149-159
修订了东亚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新归并11个种名及2个变种名,建立1个新变种,3个新组合变种和1个新等级亚种。报道2个中国分布新记录种。讨论了一些易于混淆种的界限,以及探讨了一些种的植物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广东省和海南省的微皮伞属Marasmiellus Murr.的种类33种,其中有一个新种和8个国内新记录种。新种是近变白微皮伞Marasmiellus subdealbatus T.H.Li sp.nov.。文中列有上述种类的分种检索表和新种的中文和拉丁文描述。  相似文献   

14.
茎点霉和叶点霉两属的新种及国内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自东北地区的115份茎点霉(Phoma)和叶点霉(Phyllosticta)的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有新种2个和国内新记录种9个。新种是木瓜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chaenomelesicola L.Yu et Bai)和草玉铃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convallaricola L.Yu et Bai)。新种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及图。对新记录种作了简要介绍。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真菌标本室(HMSAU)。  相似文献   

15.
庄剑云  魏淑霞 《菌物学报》1994,13(Z1):37-87
摘要:本文报告珠穆朗玛峰地区(中喜马拉雅)的锈菌计25属155种。所有标本系本文第一作者在1990年8月至10月在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定结,吉隆,聂拉木和定日四县境内)进行科学考察时所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新种和中国新记录有:1.蓝钟花春孢锈菌Aecidium cyananthi J.Y. Zhuang sp. nov.2.坦登春孢锈菌Aecidium tandonii Mitter3.假风铃草鞘锈菌Coleosporium pseudocampanulae Kaneko, Kakishima & Ono4.坎宁安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cunninghamianum Barclay5.无刺长栅锈菌Melampsoridium inerme Singh & Pandey6.巴克利多胞锈菌Phragmidium barclayi Dietel7.非洲短柄草柄锈菌戴维斯变种Puccinia brachypodii-phoenicoidis Guyot & Halencon var.davisii Cummins & H.C. Greene8.火把花生柄锈菌Puccinia colquhouniicola J.Y. Zhuang sp. nov.9.高山还羊参柄锈菌Puccinia crepidis-montanae Magnus10.迪里厄柄锈菌Puccinia durrieui Ono11.吉隆柄锈菌Puccinia gyirongensis J.Y. Zhuang sp. nov.12.苞茅柄锈菌Puccinia hyparrheniae Cummins13.淡灰柄锈菌Puccinia leucophaea H. Sydow & P. Sydow14.林克柄锈菌Puccinia linkii Klotzsch15.乳突柄锈菌Puccinia mammillata Schroeter16.帕氏柄锈菌Puccinia padwickii Cummins17.鞑靼茜草柄锈菌Puccinia rubiae-tataricae H. Sydow & P. Sydow18.风毛菊柄锈菌Puccinia saussureae Thuemen19.舌岩白菜柄锈菌Puccinia saxifragae-ciliatae Barclay20.葛缕子叶亮蛇床柄锈菌Puccinia selini-carvifoliae Savulescu21.西藏柄锈菌Puccinia thibetana J.Y. Zhuang sp. nov.22.脐景天柄锈菌Puccinia umbilici Guepin23.黄孢柄锈菌Puccinia xanthosperma H. Sydow & P. Sydow24.宫部膨痴锈菌Pucciniastrum miyabeanum Hiratsuka25.樱桃盖痂锈菌Thekopsora pseudo-cerasi Hiratsuka26.桑帕特轮孢锈菌Trochodium sampathense Thirumalachar27.间型拟夏孢锈菌Uredinopsis intermedia Kamei 新种有拉丁文描述,一些重要的种作了讨论。所有的种都列出了学名、寄主、采集地及标本号。  相似文献   

16.
刘锡进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88,7(Z1):241-268
菌绒孢是一个小属,已描述过的种约50个,都是植物寄生菌,有的引致植物病害还较 严重.本文报告了我国产的21个种,其中1个是新种,4个是新组合和2个新记录,对18个种均有英文描述和附图,新种还附有拉丁文简介,各个种的地区分布也予以载述.但文中有分布地区而其后未附HMAS标本号码者多系据《中国真菌总汇》(1979)转录.从前人的描述和我们研究中看出,菌绒孢属的属级特征有:(1)产孢细胞合生,合轴式多点全壁芽茁产孢;(2)分生孢子梗壁上和分生孢子顶端和基脐,或仅基脐的孢痕疤明显而厚;(3)分生孢子梗主要从表生甸甸菌丝上作为侧枝或顶生,但有的种也兼有从子座上 簇生的;(4)菌丝多结集成菌丝绳或攀缘于叶毛上;(5)分生孢子链生,少数种也不链生. 这就清楚表明菌绒孢属与尾孢菌属和色链隔孢属(Phaeoramularia)少不同之处在于,尾孢 菌和色链隔孢属二者的分生孢子梗均成簇发生且无表生匍匐菌丝,与极其近似的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分生孢子梗也着生于表生匍匐状菌丝和簇 生于子座上,但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孢痕疤却薄而不明显,因而易于区别开.虽然1974年von Arx在其《纯培养产孢真菌的属》一书中,曾把菌绒孢属作为枝孢 属(Cladosporium)的异名,但这一观点我们未予接受,其理由已在《中国色链隔孢曲(1982)一文中加以说明,这里未予重述.上述这21个种除3个种,即M. costaricensis, M, pawlownicolaM. vaginae我们未获得研究材料,仅据以前作者的报导转录外,其余18个种均系根据标本进行的.这些标本,含M. merremiae sp. nov.的模式标本在内,均贮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朱英群  李玉实 《植物研究》1996,16(3):293-295
本文编制了山东柳属分种。变种、变型检索表,包括16种、3变种及4变型。比(中国植物志)(第20卷、第2分册)所描述的山东有分布的柳属种数多7种,其中包括1新种、1新变种、5个新记录和3种雄株补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假尾孢属的研究 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英兰  刘锡琎 《菌物学报》1989,8(Z1):225-240
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是尾孢菌属(Cercospora)的近似属中最大的一个属,Deighton估计约有500种尾孢菌需要转到假尾孢属,目前全世界已描述假尾孢菌400多个种,且都是植物寄生菌,有些种能引致植物严重病害。Spegazzini于1910年建立了假尾孢属,但1976年以前,大多被归属于尾孢菌属内。1971年Ellis对此属的特征作了精简描述,1976年报导了3个新组合。1976年以后,假尾孢属虽先后有不少新种和新组合被其他作者发表,但系统研究此属的则系Deighton o Deighton 1976年对假尾孢属的研究史、与近似属的区别以及属的特征都作了详细描述,并报道了世界性假尾孢菌的21个新种,202个新组合和3个新名称,于1979年和1987年又报道了15个新种和39个新组合。假尾孢属与尾孢菌属,针尾孢属(Cercoseptoria)及假小尾孢属(Pseudocercosporella)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尾孢菌属产孢细胞不具齿突,疤痕明显加厚,分生孢子梗不从表生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大多无色,针形;针尾孢属分生孢子窄(不超过3µm),针形,不呈倒棍棒形,无表生菌丝;假小尾孢属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均无色,子座与假尾孢属也不大相同. 本文报道中国产的假尾孢菌60个种,其中有一个新种(八角枫假尾孢),25个新组合和3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中国缓步动物门2新种和1新纪录种(真缓步纲,高生熊虫科):李氏等高熊虫Isohypsibius liae sp.nov.,拉氏等高熊虫Isohypsibius rahmi sp.nov.和Isohypsibius borkini Tumanov.Isohypsibius liae sp.nov.背部有12列横向排列的隆起,宽窄不等,整个身体表面布满网状饰纹;吸咽球有3个近似粒状的大板,无小板;前3对肢上的内侧爪靠内侧近基部处有角质条,爪主枝上附棘存在.Ⅰ.liae sp.nov.以其背部横向隆起、饰纹或缺少半月板区别于所有已知的Isohypsibius属的种类.Isohypsibius rahmi sp.nov.背部有10排大的突起:按身体前端到后端的顺序,第1~5排、第7排以及第8排每排有4个突起,第6排和第9排每排有2个突起,第10排有1个突起;身体背面、侧面和四肢上密布半球形小颗粒;吸咽球有3个近似粒状的大板,第1大板和第2大板几乎相接;前3对肢的内侧爪内侧近基部有角质条,爪主枝上不见附棘.J.rahmi sp.noV.以其大的突起排列方式和数目或前3对肢的内侧爪内侧近基部有角质条区别于Isohypsibius属的所有已知种类.  相似文献   

20.
华西南大戟属的分类学修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