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抗 《生命世界》2005,(7):50-59
2005年5月19日至6月4日,著名的深海载人潜水器阿尔文的母船亚特兰蒂斯号科考船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海域进行了最新一次科考活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丁抗博士参加了此次科考。应本刊编辑所约,丁抗博士将亚特兰蒂斯号和阿尔文的考察活动,以及他本人的活动和感受记录下来,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本刊编辑。由于在船上任务非常繁重,丁抗博士只能抽时间记录,所以邮件有的时候几天都没有一封,而有的时候一天却有好几封。为了将当前世界上最前沿的深海科考原汁原味地呈献给读者,本刊编辑将这些邮件删去了称呼与落款,整理成文。文章保留了邮件中的专业名词,英文,仅在后面括号中进行了标注。另外,文中出现的日期均以收到邮件的时间为准,当地与北京有11小时时差。  相似文献   

2.
《生命世界》2005,(7):63-65
2005年4月2日上午,"大洋一号"科考船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科考船,是我国精心打造的5600吨级远洋科考船,是我国第一艘能充分满足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要求、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全长104.5米,排水量5600吨。1994年7月由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回来,初步改装后,更名为"大洋一号"。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察等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2002年12月,"大洋一号"再次进行了船舶及调查设备的现代化改装。此次改装增装了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的调查设备,更新了甲板收放设备。船上一共建成多波束和浅剖、重力和 ADCP、磁力、地震、地质、化学、水文、生物基因等14个实验室。此外,还构建了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1月2日,搭载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港拔锚启航,开始"一船四站"的环南极航行。作为新华社随队记者,我知道未来的161天将是一场通向地球尽头的特殊旅程。出发近一个月后,某个清晨,海面上开始出现密集的浮冰,气温变得异常寒冷。当第一座冰山出现在船舷的左前方时,船上的人开始意识到,南极快要到了。  相似文献   

4.
两株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的竞争与共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波  陈集双 《微生物学报》2005,45(2):209-212
通过体外转录方法 ,将大小分别为 36 9nt和 385nt的 2个黄瓜花叶病毒 (Cucumbermosaicvirus,CMV)的卫星RNAYi和Yns共同与不含卫星的辅助病毒株CMV_CNa进行假重组 ,接种CMV系统寄主心叶烟。结果表明 :在接种5d的接种叶上同时检测到卫星RNA_Yi和卫星RNA_Yns;在系统叶上 ,接种 5d和 10d亦可同时检测到 2株卫星 ;但接种 15d ,在系统叶组织中只检测到卫星RNA_Yi。再将接种 5d的接种叶扩大接种到几种不同的指示植物后 ,经dsRNA抽提 ,也只获得 1条与卫星RNA_Yi大小相符的条带。通过假重组病毒株中分别获得卫星RNA并测序 ,确定2个卫星RNA的序列没有变化。卫星RNA_Yns和Yi在辅助病毒CMV_CNa作用下 ,表现出明显的竞争性 ,它们在辅助病毒中不能形成稳定的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5.
海藻糖(trehalose)作为一种保护剂,其安全性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本文通过对酵母中提取的海藻糖进行最大耐受量、急性毒性及过敏性的研究,证明海藻糖对动物无毒无害,无副作用,从而推测出海灌糖在人体全地产生不良反应,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自60年代发现卫星病毒、70年代发现卫星RNA以来,已发现10个病毒组中的31种植物病毒含有卫星病毒或卫星RNA(统称卫星)。植物病毒卫星是指依赖于植物病毒进行复制的核酸分子,如核酸分子含有编码外壳蛋白的遗传信息,并能包裹成形态学和血清学与辅助病毒不同的颗粒,称卫星病毒;如本身没有编码外壳蛋白的遗传信息,而是装配于辅助病毒的外壳蛋白中,则称卫星RNA。  相似文献   

7.
鸡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岩  王琨  朱大海 《遗传》2006,28(3):257-260
采用I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二步消化,经体外培养获得鸡骨骼肌卫星细胞,并通过检测肌卫星细胞特异基因的表达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二步消化法适用于鸡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和获取,此方法分离得到的鸡骨骼肌卫星细胞表达卫星细胞特异的标志基因desmin和Pax7,并具有良好的增殖和分化能力,为鸡骨骼肌细胞增殖、分化和再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不同CMV分离物侵染寄主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电镜观察了黄瓜花叶病毒CMV不同分离物侵染寄主的细胞 超微结构变化。来自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的不含卫星RNA分离物M-22侵染心叶烟,病毒粒子散布于细胞质,在液泡中形成大片病毒粒子结晶,液泡膜边缘产生小泡结构,完整的病毒粒子穿过胞间连丝在细胞间运转,胞间连丝中央部分有扩张现象。自然感染三生烟的含坏死卫星RNA分离物8-S1侵染普通烟,病毒粒子分散于细胞质,在液泡中未观察到结晶体,叶绿体产生囊泡结构,部分病毒粒子处在叶绿体空泡中。田间寄主上受8-S1侵染的三生烟细胞质中分布着大量球形病毒粒子,叶绿体也产生含有病毒粒子的囊泡结构。表明含有卫星RNA和不含卫星RNA的CMV分离物引起的细胞病变特征存在差别,可能是CMV卫星RNA参与病理变化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肌卫星细胞在失重肌萎缩中的可塑性变化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生长发育和出生后骨骼肌损伤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关肌萎缩中肌卫星细胞的可塑性变化、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小鼠尾悬吊模拟失重效应诱导失重肌萎缩,动态分析了失重肌萎缩发生过程中不同类型肌纤维的肌卫星细胞数量和增殖、分化潜能可塑性的改变,发现在失重肌萎缩过程中,处于安静状态的肌卫星细胞显著增多、激活增殖的肌卫星细胞显著减少,而具有成肌分化潜能的肌卫星细胞有持续减少趋势.此外,在失重肌萎缩比目鱼肌单根肌纤维移出的体外培养中,证明了失重肌萎缩肌纤维肌卫星细胞可塑性降低的特征性变化.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Smad3基因敲除及其同窝野生型小鼠,在失重肌萎缩中肌卫星细胞可塑性的差异性变化,揭示了Smad3在调控失重肌萎缩肌卫星细胞可塑性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于2005年7月发表了最新的病毒分类第八次报告。在这个长达1259页的报告中,将目前ICTV所承认的5450多个病毒归属为3个目、73个科、11个亚科、289个属、1950多个种。在亚病毒感染因子下设类病毒、卫星和朊毒,其中类病毒有2个科、7个属;卫星病毒有2个亚组,卫星核酸有3个亚组;  相似文献   

11.
木棉是分布于热带地区的重要经济树种。通过磁珠富集方法开发了木棉的SSR引物,并在采自于西南干热河谷的32个木棉个体中进行了多态性验证。结果表明:这些位点等位基因数量为2~6个,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0.525和0.121~0.561。仅有一个位点显示Hardy-Weinberg平衡的偏离。这些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在木棉属中尚属首次,对于木棉的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木棉遗传资源利用上有很高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骨骼肌卫星细胞是一种肌源性干细胞, 在骨骼肌的生长、发育及肌肉损伤修复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肌卫星细胞通过增殖、分化融合肌纤维形成新的肌核从而导致骨骼肌纤维的肥大以及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相互转化, 进而影响肉品质的形成。文章从肌纤维的发育与肉品质形成、卫星细胞分化与肌纤维特征的相关性等方面, 对卫星细胞的Notch等经典遗传信号通路和miRNA等表观遗传调控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三生烟在接种带卫星RNA的黄瓜花叶病毒(CMV-S52)后,或接种后用强毒CMV攻击,其病状表现、组织中病毒含量,病毒基因组RNA合成与卫星RNA合成的关系.植物在接种CMV-S52后7~10天,所有接种植物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轻度花叶症状,此期正是组织内病毒含量最高,而卫星dsRNA占总dsRNA百分比较低时期.接种后不同时间的测定证明,组织内病毒基因组dsRNAl和dsRNA2的合成水平均较低,而卫星dsRNA则始终保持较高的合成水平;到接种后15天病状消失时,卫星dsRNA占总dsRNA合成百分比的84.79%之多. 用CMV-S52保护接种后再用强病毒攻击,植物中的病毒含量、病毒ssRNA合成不增加或稍有增加;而基因组dsRNA和卫星dsRNA合成都有增加,但卫星dsRNA合成仍占绝对优势.保护作用的效果,取决于攻强病毒时已存在于组织内的卫星RNA与基因组RNA合成量的相对比例。讨论了卫星RNA的保护机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本研究采集出生1日龄巴什拜羔羊后肢骨骼肌组织,采用两步酶消化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并对分离获得的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了鉴定、传代培养及诱导分化等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可以高效获得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RT-PCR检测结果表明骨骼肌卫星细胞标志性基因pax7、Myf5、MyoD、desmin和c-Met均呈阳性表达。获得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连续传代12代,细胞的形态仍保持正常,且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仍保持在50%以上,但是当细胞传代至第18代时,逐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衰退。细胞的生长符合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且第2代和第8代细胞的生长曲线没有明显的差异,至第14代时细胞的增殖速度逐渐降低。采用低浓度马血清培养体系,可成功诱导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向肌管方向分化,诱导培养至第5天时,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标志基因MyHC呈阳性表达。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采用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分离纯化体系高效、可靠,可以满足较高纯度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15.
潘刚  段舜山  徐宁 《生态科学》2007,26(5):460-465
海洋水色遥感已成为赤潮探测与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文章回顾了赤潮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水色遥感的原理--水体的离水辐射及其光谱特征。着重论述了高光谱卫星在赤潮水色遥感中的作用,通过大气校正减少大气和气溶胶对遥感信息的衰减,同时就赤潮发生的海洋学机理进行了探讨。综合分析后指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ODIS)作为图谱合一的新一代卫星传感器将在赤潮的卫星监测研究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赤潮遥感的主攻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拓宽遥感数据来源,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及加强赤潮的预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已基本证实了染色体的串联融合(端粒-着丝粒融合)是麂属动物核型演化的主要重排方式。尽管染色体串联融合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但通过染色体的非同源重组,着丝粒区域的卫星DNA被认为可能介导了染色体的融合。以前的研究发现在赤麂和小麂染色体的大部分假定的串联融合位点处存在着非随机分布的卫星DNA。然而在麂属的其他物种中,这些卫星DNA的组成以及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尚未被研究。本研究从黑麂和费氏麂基因组中成功地克隆了4种卫星DNA(BMC5、BM700、BM1.1k和FM700),并分析了这些卫星克隆的特征以及在小麂、黑麂、贡山麂和费氏麂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卫星I和II DNA (BMC5, BM700和FM700)的信号除了分布在这些麂属动物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外,也间隔地分布在这些物种的染色体臂上。其研究结果为黑麂、费氏麂和贡山麂的染色体核型也是从一个2n=70的共同祖先核型通过一系列的串联融合进化而来的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已基本证实了染色体的串联融合(端粒-着丝粒融合)是麂属动物核型演化的主要重排方式。尽管染色体串联融合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但通过染色体的非同源重组,着丝粒区域的卫星DNA被认为可能介导了染色体的融合。以前的研究发现在赤麂和小麂染色体的大部分假定的串联融合位点处存在着非随机分布的卫星DNA。然而在麂属的其他物种中,这些卫星DNA的组成以及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尚未被研究。本研究从黑麂和费氏麂基因组中成功地克隆了4种卫星DNA(BMC5、BM700、BM1.1k和FM700),并分析了这些卫星克隆的特征以及在小麂、黑麂、贡山麂和费氏麂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卫星I和IIDNA(BMC5,BM700和FM700)的信号除了分布在这些麂属动物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外,也间隔地分布在这些物种的染色体臂上。其研究结果为黑麂、费氏麂和贡山麂的染色体核型也是从一个2n=70的共同祖先核型通过一系列的串联融合进化而来的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细胞基因组生物学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染色质空间组成方式和动态活动,而对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实现基因组中特定序列的标记。近年来,随着CRISPR技术的发展,应用其对特定基因进行标记将成为研究染色体动态变化的有力手段。该研究中,对CRISPR系统的sgRNA支架序列进行F+E修饰,增强了dCas9蛋白复合体对DNA的结合能力,获得支架序列增强型CRISPR(enhance sgRNA scaffold-CRISPR,Esgs-CRISPR)系统。接着,进一步将Esgs-CRISPR标记系统与PB转座系统以及Tet-on系统相结合,构建了适用于稳定标记细胞的质粒系统,即PB-Tet-on-Esgs-CRISPR(PTE-CRISPR)系统。在PTE-CRISPR质粒中插入特定的sgRNA序列,通过脂质体转染成功标记了小鼠神经瘤母细胞(mouse neuroblastoma cell line-2A,N2A)的端粒和卫星序列。通过与表达转座酶(PB transposase,PBase)的质粒共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mESC),该研究成功标记了mESC的端粒及卫星序列,并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获得了标记端粒和卫星序列的稳转细胞系。该研究实现了CRISPR系统介导的mESC染色体特定基因序列的标记,为进一步研究活细胞内染色体结构和动态变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DNA指纹图谱法在哺乳动物和鸟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NA指纹图谱法(DNA fingerprinting)是1980年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短暂的几年,该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并在鸟类、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遗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人类染色体中,含有许多分散的具有串联重复单位的微小卫星区(minisatellite)。在这些区域中,由于重复单位的数目和重复拷贝数的等位性不同,所以许多卫星区表现出高度多态性(high polymorphism)。1985年,Jeffreys等人发现,这些区域可通过一种10—15碱基对的核心序列来检测。他们从人肌红蛋白基因的卫星区分离出单一重复单位,该重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搭载于实践八号育种卫星的啤酒酵母的存活情况和糖代谢相关酶类活性。啤酒酵母于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培养过夜后用新鲜YPD稀释106倍,分装后分别置于地面和卫星搭载两种条件下15d。返回地面后收集样品,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检测啤酒酵母活力,采用酶解结合分光光度法检澳4酵母糖原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己糖激酶、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结果发现,卫星搭载样品的菌落形成数显著高于地面对照组,卫星搭载样品是地面对照的3.1倍;卫星搭载啤酒酵母样品的己糖激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地面对照组,而卫星搭载样品的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明显高于地面对照组;卫星搭载样品的糖原水平均低于相对应的地面对照组。表明,太空飞行下可导致啤酒酵母的存活率提高,同时伴有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糖原水平的变化,提示太空飞行条件下引起糖代谢变化有利于啤酒酵母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