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膳食纤维作为饮食的一部分,通过在肠道的作用改变肠道菌群比例及丰度、改善炎症反应、调节肠道激素及脂质代谢来改善肥胖,但膳食纤维在防治肥胖方面的推荐摄入量、种类及与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膳食纤维对肥胖相关的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张晓建  桑力轩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10):4438-4447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受到遗传、饮食习惯、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肠道菌群的部分代谢物通过增加肝脏脂肪变性、改变肠道黏膜通透性等方式对疾病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变化与病情进展的关系也被广泛研究,但是两者发生的先后顺序仍不十分明确。运动可以增加肠道有益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同时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并有效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病情,肠道菌群也能对机体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但运动是如何通过肠道菌群来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通过综述三者的相互关系来阐述肠道菌群和运动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发展迅速。肠道菌群作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与人体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与机体的感染、营养、免疫及代谢也密不可分,因此保持肠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前提。在人体代谢过程中,肠道菌群受到宿主饮食、服用药物、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饮食干预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而这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从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还是从减缓代谢紊乱方面饮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代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机制以及饮食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是胃肠道的多种共生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统称,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有数十万亿个微生物。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由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并释放到肠道中以帮助消化吸收膳食脂肪。肠道菌群在胆汁酸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借助胆盐水解酶和类固醇脱氢酶等通过脱氢、脱羟基和脱硫等作用改变胆汁酸池的组成;随后通过影响胆汁酸受体(如法尼醇X受体)再反馈调节胆汁酸代谢。此外胆汁酸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和损伤DNA等抑制细菌的生长而直接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也可通过其受体间接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肝脏胆汁酸和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健康和疾病中的相互作用。因此,了解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维持宿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胆汁酸的基本代谢过程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其组成和代谢紊乱可通过多种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肥胖和2型糖尿病。黄连素因具有减重、降糖、调脂等作用被广泛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研究表明,黄连素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本文综述了黄连素通过肠道菌群-炎症轴在干预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寻找新的策略,并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结构失衡随年龄增加逐渐加剧,已被证实是导致老年人生理机能退行性改变及老年性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其机制在于肠道微生态紊乱会导致身体不同部位炎症反应加剧。如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抑制炎症反应,可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有氧运动具有显著的抗炎效应,并可有效调节受试者肠道菌群结构;补充益生菌可有效提升受试者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群比例及其多样性;补充高纤维膳食既可促进受试者肠道有效蠕动,又可增加肠道菌群有益代谢产物的产生,改善肠道微生态。本文就上述3种可有效调节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肥胖是机体脂肪积聚过多的一种典型的能量过剩疾病,是导致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肠道菌群作为机体能量代谢调控的重要参与者,在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饮食干预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功能性低聚糖作为一类典型的新型益生元,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的水平,影响机体能量代谢过程,改善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在肥胖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以及常见功能性低聚糖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的作用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通过靶向肠道菌群精准干预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提供一些新的潜在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生物钟作为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适应机体内外环境昼夜变化的内在机制,控制着机体的睡眠-觉醒及进食等生理活动,使生物体在每个昼夜周期的能量需求和营养供给呈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节律性变化。哺乳动物的肝脏、骨骼肌、胰腺、心血管等组织的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和激素分泌等都受到生物钟的调控。作为宿主特殊的“器官”,肠道菌群在共同进化过程中与宿主微环境(组织、细胞、代谢产物)构成了一个微生态系统,在宿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构成、数量、定植以及功能活动均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而这与生物钟调控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此外,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分解宿主无法消化的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部分代谢产物具有调节宿主生物钟并影响代谢的功能。本文将重点阐述生物钟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及其对哺乳动物能量代谢的影响,以期为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的消化道居住着数以万亿的,数千种共生微生物或者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与动物宿主通过共进化而共生并经过相互作用而影响其生理与病理生理过程。胆汁酸、胆碱、膳食纤维及芳香类代谢物等多种物质的共代谢是该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过程,肝肠循环是上述物质交换与调控相互作用的主要途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组的关系及其功能的精确刻画是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综述了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吸收利用的研究概括,以及中草药对肠道菌群的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肠黏膜屏障具有将致病性抗原等肠内物质与内环境隔离的功能,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其功能的维持依赖于人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和肠相关免疫细胞之间的功能协调,而其功能的发挥又受体内许多信号分子的影响。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SCFAs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是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相互作用的媒介。宿主体内的SCFAs主要来自肠道菌群对膳食纤维的酵解,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SCFAs不仅可以被肠道菌群利用,还可调节肠黏膜屏障及多种组织器官的代谢。本文主要就SCFAs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肥胖不仅是体内脂肪细胞的增加,而且是机体代谢状态的异常改变,导致肥胖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心血管疾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紊乱性疾病。代谢手术在减重的同时,能够治疗和缓解由肥胖导致的相关疾病。对代谢手术改善肥胖及其合并症的机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在术后显著改变,这促使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等成为代谢手术改善代谢效应机制研究的热点。随着粪菌移植和口服益生菌治疗肥胖及其合并症的报道,进一步验证了肠道菌群在改善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中发挥有益作用。本综述将总结肠道菌群在代谢手术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膳食营养是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最为重要,也较为迅速的因素,并由此影响宿主的代谢状况。高脂等不健康饮食习惯会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使肠道通透性增加,形成全身的慢性、低水平炎症,进一步破坏胰岛素的信号转导通路,最终导致包括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等在内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高纤维饮食可能通过富集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菌,增加肠道内SCFAs浓度,降低内毒素产生菌水平,进而减少脂多糖(LPS)入血引起的组织器官炎症。这类饮食还能抑制某些能产生有害物质,如三甲胺(TMA)和吲哚的有害菌,从而改善宿主的代谢状况。益生元能减少宿主的脂肪积累,降低宿主的炎症水平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还伴随着食欲因子、胃肠肽水平和肠道中某些益生菌丰度的增加。此外,蔬菜、水果、奶制品等食物也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宿主的代谢状况。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在调节宿主的代谢状况中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是在食物-肠道菌群-代谢这条通路中到底存在着一种怎样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综合征系多种代谢紊乱汇集于一身,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发病率逐年升高的一种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肠道菌群在宿主代谢调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被研究者重视。本文分析了肠道菌群在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潜在调节作用及炎性反应、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等可能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在今后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特定菌属,挖掘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本质,走出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MAFLD是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表现,其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依旧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密切相关,胆汁酸可靶向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信号通路负反馈调控肠道菌群,同时肠道菌群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影响胆汁酸代谢。大量研究发现MAFLD的免疫应答受损及全身低度慢性炎症可导致胆汁酸代谢紊乱。此外,MAFLD常伴随肠道菌群失调。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在M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期探寻治疗MAFLD潜在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人体代谢是人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自身与微生物基因组共调节产生的所有复杂化学反应的总称。无论疾病与否,规模宏大而复杂的细菌库——肠道菌群都直接参与人体多种代谢过程。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人类共同变化应对外界因素,人体代谢平衡状况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变化密不可分。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的相关性,对于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儿童身体成分、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肥胖儿童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肥胖儿童分为对照组(n=52,限制能量平衡膳食)和观察组(n=52,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比两组身体成分、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重、脂肪量、体脂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肠球菌、大肠杆菌低于对照组;乳杆菌、双歧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肥胖儿童身体成分,调节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18.
代谢综合征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被认为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2型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已被普遍接受,因此肠道菌群调控有望成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新靶点。本文对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肠道菌群影响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机制以及与肠道菌群相关的调控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人和动物肠道内生存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体,它们与宿主共同进化,对宿主的健康至关重要。肠道菌群可以发酵宿主难以消化的复杂碳水化合物,为宿主肠道细胞提供能量,同时其代谢产物对肠道病原菌沙门菌的感染产生着重要影响。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丁酸与丙酸可以抑制沙门菌在肠道中的定植或者毒力基因的表达,而在肠道菌群受到扰乱时,其代谢的琥珀酸盐和1,2-丙二醇等物质却能促进沙门菌增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沙门菌感染的影响。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关于鼠伤寒沙门菌入侵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改变的研究,综合阐述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影响沙门菌感染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与人体互相依存,与机体的感染、营养、免疫及代谢密不可分,在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具有易变性,它的种类和数量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宿主健康状态和生活方式等。近来发现,生活方式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这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本研究就机体不同代谢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运动这种生活方式直接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