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科学评价预加乳酸发酵萝卜品质,为预加入乳酸泡菜发酵新工艺提供科学依据。以红萝卜为原料对其进行自然发酵以及直投式发酵,在发酵初期预先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乳酸,以滋味、香气、色泽、脆度为评价指标,确定合理的因素权重值,建立模糊数学感官综合评价评分体系,并以普通感官评价方法为对比,结合电子鼻、电子舌分析结果,选出乳酸的最优添加量。预先添加乳酸对自然发酵以及直投式发酵泡萝卜产品的感官评分结果和模糊综合评价总分以及电子鼻、电子舌气、滋味谱图分析结果与未添加乳酸的泡萝卜评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通过评分可知0.45%乳酸为最佳添加量。另通过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的建立与感官评价方法之间的对比以及结合电子鼻、电子舌法能更为快捷、客观地评价出泡萝卜最佳生产工艺。本研究建立了更加便捷、客观以及准确的泡萝卜感官评价方法,优化泡萝卜生产工艺,萝卜预加酸发酵工艺能提高产品品质与缩短发酵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45个产地当归的滋味及阿魏酸含量差异,探讨滋味与阿魏酸含量的相关性,从而评价不同产地当归品质的优劣。方法:运用电子舌技术测定甘肃省45个县市当归样品的9种滋味,HPLC法测定阿魏酸含量,采用95%可信区间重叠法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味觉及阿魏酸差异,并将9种滋味与阿魏酸含量进行相关性研究,为当归药材的品质评价提供参考。结果:GS19(西宁县)阿魏酸含量最高(0.29%),GS37(西当县)甜味值最高,GS38(高台县)苦味值最高,GS14(合水县)鲜味值最高。当归滋味与其品质相关,阿魏酸与鲜味值呈显著正相关(R=0.508,P=0.000,n=45),与苦味、涩味、甜味、咸味、苦味回味、鲜味回味值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产地当归的鲜味值差异反映阿魏酸含量的高低,故可用电子舌技术评价及快速鉴别药材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同产地茯砖茶感官特征品质,结合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化学计量学等研究茯砖茶感官品质特征及不同产地茯砖茶判别模型构建。结果表明:湖南、浙江、陕西等19个茯砖茶因原料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感官品质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其中,茯砖茶滋味得分(taste score, TS)与咖啡碱(caffeine, CAF)、水浸出物(water leachate, WL)、儿茶素(catechin, CAT)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呈现出显著相关性,其相关系数(P<0.05)分别为0.81、0.62、0.55、0.50。同时,基于化学组分的主成分(PCA)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48%,并以前4个主成分的线性回归方程和贡献率构建了茯砖茶感官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与产地判别模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A-DA)显示,19个不同产地的茯砖茶样品被明显地划分为3组,评价模型对不同产地茯砖茶识别度较高。采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对自变量的拟合指数(R2X)为0.879,对因变量的拟合指数(R2Y)为0....  相似文献   

4.
利用iCE 3500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仪器测定来自甘肃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4个省8个市11个县共119份药食兼用百合样品中 10 种矿物元素(Ca、Mg、Zn、Cu、Fe、Se、K、P、Cd、Pb)的含量,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药食兼用百合样品中矿物元素含量不但与其产地的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密切相关,此外还受品种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确定Ca、Mg、Zn、Cu、Fe为百合的特征元素;建立的判别模型可以明显区分各产地及不同品种的百合,为名特优新农产品产地溯源及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酚类物质的红茶滋味特征分类与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以多酚类为指标对茶叶滋味类型进行鉴别的可靠性,以中国13种红茶为材料,进行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感官审评结果为:13种红茶在滋味上可分为甜醇温润、清甜鲜爽、甜醇浓烈和小种4个类型。化学分析结果为:以茶多酚、茶三素和7种儿茶素的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结果与茶叶感官审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相似度77%;以感官审评分类结果为依据进行判别,判别准确率达92.3%。因此,根据多酚类含量可区分和判别红茶的滋味类型。本试验可为茶叶滋味分类和鉴别提供依据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对不同产地苍耳草与苍耳子中挥发性成分组分差异进行研究。样品经GC-MS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峰对齐、切割、滤噪等预处理,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苍耳草与苍耳子样品之间挥发性成分组成得到有效区分,初步筛选并鉴定出33种差异化学成分,其中9种共有差异化学成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从苍耳草与苍耳子挥发性成分差异的角度,可为揭示二者药性、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不同桃品种资源果实香气差异,对桃果实香气评价和品质改良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电子鼻系统对桃品种资源果实整果香气进行测定和区分.通过PEN 3.5电子鼻系统采集74份不同品种资源桃果实芳香成分并得到了不同传感器的响应值,采用主成分(PCA)、线性判别法(LDA)和负荷加载(LO)方法分析数据.LO分析结果显示,硫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中国北方相似地域大豆产地的溯源特性指标,以提高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在大豆产地溯源方面应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来自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5个主要大豆主产省区的159份大豆样品中12种矿物元素(Mg、Al、P、K、Ca、Mn、Fe、Ni、Cu、Zn、Rb、Sr)的含量。结果: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大豆产地进行初步分类,但除黑龙江外,其他产地并不能进行良好地区分,进一步利用多层感知器建立产地分类模型。训练子集、测试子集和保持子集的正确预测率分别为100.0%、92.3%和94.4%,可有效地对中国北方地区5个产地进行分类。结论:本研究可为我国大豆产地溯源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野生火棘在贵州省的资源分布广泛,由于省内各地区气候因子的不同,导致野生火棘果实的营养性成分存在差异。为探究贵州省野生火棘果的营养性成分差异,明确影响营养成分积累的气候因子,筛选出适宜生长区域,采用硫酸-苯酚法、全自动凯氏定氮仪、索氏提取法和福林-酚比色法对火棘果粗多糖、总蛋白、总脂肪和总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之间4种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可将10个不同产地火棘分成3大类;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相对湿度是影响贵州野生火棘果营养成分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降低相对湿度利于火棘果中营养性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中药麦冬1H—NMR指纹图谱,为麦冬及其提取物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H-NMR建立不同产地麦冬甲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结果:7个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糖、脂肪族、皂苷和高异黄酮的氢信号峰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不同麦冬品种、不同产地,1H—NMR指纹图谱有较大的差异,可以此区分。结论:1H-NMR指纹图谱不但可以鉴定不同麦冬品种,还可以区分不同产地的麦冬。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指纹图谱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预测分析高良姜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高良姜进行成分分析,对20批高良姜提取物成分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高良姜提取物中Q-Marker候选成分;对筛选的Q-Marker候选成分进行靶点收集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高良姜提取物的Q-Marker。结果:20批高良姜指纹图谱相似度集中在0.952~1.000范围,提示不同产地和批次的高良姜提取物整体组成上具有一致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海南的高良姜样品聚类趋势比较一致,云南、广东和广西的高良姜未按产地归类,不同产地的高良姜在成分上存在着差异,说明产地只是高良姜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根据HPLC共有成分以及聚类分析和主要成分分析,得到2个Q-Marker候选成分,分别为高良姜素和槲皮素。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6个关键活性成分,6个关键要点和21条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预测槲皮素、山奈酚和高良姜素为高良姜的Q-Marker,为高良姜的质量控制予与参考,同时也为高良姜功效关联物质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阐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食用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指纹图谱鉴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紫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快速鉴别牛肝菌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产地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牛肝菌特征成分的最佳条件,制备测试液并进行紫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牛肝菌样品的重现性、精密度和10h内稳定性的RSD(%)分别在0.09–1.81、0.11–1.92、0.06–2.33之间;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指纹图谱具有明显的指纹特性;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菌盖和菌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94.797%和92.961%,能够反映样品的主要信息;SIMCA软件分析显示牛肝菌菌盖和菌柄化学成分积累不同。根据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光谱信息和主成分分析能区分同一牛肝菌的不同部位,鉴别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食用牛肝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采摘等级、不同产区和不同采摘时间的信阳毛尖茶为原料,对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随着产区海拔的降低,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增加,茶汤滋味从鲜爽向浓醇发展。随着采摘时间的推延,多酚物质含量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叶滋味逐渐浓醇。特级茶叶在采摘期间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增加,使其口感在后期仍较好。珍品茶叶含物质含量积累少,持嫩度高,口感好但不耐喝,特级茶叶酚氨比增大,口感浓醇。结论:信阳毛尖茶的品质受很多因素影响,合理的控制因素可以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4.
智舌快速鉴定水产品多种致病性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研究能很好显示被检测液态食品样品综合信息的电子舌是否也能很好的显示致病性弧菌液体培养物的综合信息,籍此探讨一类致病性弧菌的快速鉴定鉴别新技术。【方法】基于多频脉冲伏安法的智舌,结合主成分分析,对源自水产品的11种致病性弧菌进行区分鉴定研究,得到最佳电极阵列和频率段组合。【结果】结果显示,区分致病性弧菌效果好的电极和频率段分别是:钛电极的100Hz、银电极的100Hz和钨电极的1Hz、10Hz。钨电极的1Hz频率段能够独立的把11种致病性弧菌在同一张主成分得分图上区分开;钛电极的100Hz、银电极的100Hz和钨电极的10Hz两两组合也能把11种致病性弧菌主成分得分图上区分开。【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智舌伏安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区分致病性弧菌是可行的,具有很大的持续研究价值,有望发展成一类很有发展优势的快速鉴定致病性弧菌乃至延伸至其他致病菌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对南沙参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进行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采用SPSS 18. 0软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产地南沙参中共分离鉴定出41种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烷酸、烯酸、醛类和醇类化合物;其中异缬草醛、己醛、α-蒎烯、羊脂醛为5个不同产地南沙参的共有成分,江苏、湖北产的南沙参中含有丰富的萜类化合物;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不同产地南沙参划分为5类。本实验建立了南沙参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获取了不同产地南沙参挥发性成分的特征分布和产地信息鉴别模式。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南沙参,研究结果可为南沙参药材品种、鉴别比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东北三省不同产地的22份平贝母样品进行质量检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器(HPLC-ELSD)法测定平贝母样品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依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样品的水分、总灰分及醇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各产地样品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22份样品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吉林省产平贝母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以及总生物碱含量最高,并且各产地样品之间相似性较高。结论:吉林省产平贝母在质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为平贝母的质量评价系统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产自国内外4个地区的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并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4个产地13批次丁香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2种(匹配度均高于75),其中,主要成分含量排名前两位的均为丁香酚、(-)-α-芹子烯,排名第三位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顺式-α-没药烯(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平均为3.75%)、罗勒烯(中国广东,平均为4.21%)、亚麻三烯(中国广西,平均为3.74%)、丁香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平均为3.60%)。表明同一产地的丁香挥发性成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产地丁香挥发性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丁香产地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既可以将4个产地的丁香很好地区分开来,又能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本研究采用HS-SPME-GC-MS方法检测不同产地丁香挥发性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法,能有效区分4个产地的丁香,该方法可作为丁香产地的鉴别方法,也为进一步比较不同产地丁香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及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寄主植物对桑寄生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影响,本文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FLC-Triple TOF-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不同寄主来源桑寄生中化学成分差异性进行研究。通过二级串联质谱分析,对其质谱数据进行峰匹配、峰对齐、滤噪处理等,并进行特征峰提取;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处理数据;根据一级质谱精确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结合软件数据库搜索、标准品比对及相关文献进行成分鉴定。结果显示,10个不同寄主来源桑寄生样品的化学组成得到有效区分;初步筛选并鉴定出19个差异化学成分,其中4种共有差异化学成分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揭示寄主植物对桑寄生代谢产物合成和积累的影响以及不同寄主桑寄生质量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不同产地前胡药材质量。采用Agilent SB-C18(4.6 mm×250 mm, 5μm)色谱柱,以甲醇-0.5%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检测波长321 nm,建立指纹图谱并对4个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定量,采用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对不同产地前胡药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6批前胡药材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66~0.999,确定了21个共有峰,共指认了9个成分。通过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将16批样品聚类为三类:以安徽宁国、亳州等为主的道地产区前胡,以湖南、贵州、重庆等为主的前胡,以及高海拔云南产区的前胡,并确立8个差异性质量标志物。多指标含量测定不同产地前胡的佛手柑内酯、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  相似文献   

20.
电子鼻技术在快速检测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为明确电子鼻技术在快速检测小麦矮腥黑穗病菌方面的可行性,利用电子鼻对含有TCK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FL)不同冬孢子数(50g小麦种子中冬孢子数分别为0、100、101、102、103、104、105)的小麦进行了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法(LDA)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这2种分析方法均可将不含TCK冬孢子的小麦和含TCK冬孢子的小麦区分开来,而且通过LDA分析,可将TCK冬孢子含量为100、101、102及103以上的处理区分开来。另外,通过PCA分析,可将TCK与TFL区分开来。此结果为电子鼻技术在快速检测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