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马齿苋水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C57BL/6复制UC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DSS模型组,SASP对照组,马齿苋低、中、高剂量组(100,200 mg/kg和400 mg/kg),每天ig给药1次,记录小鼠体重并统计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连续7天。于第8天,测定结肠长度,测定MDA、SOD以及NO含量,观察结肠病理学形态变化,并测定IL-6,IL-1β与TNF-αm 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小鼠体重,结肠长度及SOD有显著降低(P0.05),而DAI评分,MDA、NO含量以及TNF-α,IL-6与IL-1βm RNA的表达有明显升高(P0.05)。而马齿苋水提物中、高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的体重,结肠长度以及SOD含量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有所改善,DAI评分MDA、NO含量以及TNF-α,IL-6与IL-1βm RNA的表达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马齿苋水提物对UC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变SOD、NO与MDA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下调TNF-α,IL-6与IL-1β等细胞因子m RNA的表达而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芒果苷(MGF)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选用昆明种小鼠,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制UC模型。动物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DSS模型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阳性对照组(900 mg/kg)、MGF组(300、150、75 mg/kg)、MGF固体分散体(MGF-SD)组(折合成MGF为30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自由饮用2.5%DSS水溶液造模,连续14 d,造模的同时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隔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第14 d处死小鼠,对结肠进行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后进行结肠病理组织学指数(CHPI)评分,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IL-1β、IL-4、IL-6和IL-10水平。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DAI、CMDI和CHPI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肠组织中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MGF可显著改善UC小鼠的DAI、CMDI和CHPI评分。MGF组和MGFSD组均能显著降低结肠组织IL-1β水平(P0.05);MGF高剂量组和MGF-SD组显著降低结肠组织IL-6水平,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药物组对结肠组织IL-4和IL-10水平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表明MGF对DSS诱导的小鼠UC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能与下调结肠组织中IL-1β、IL-6水平有关,进而调节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提高MGF的溶解度不能提高其对UC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靛蓝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分析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125 mg/kg)和靛蓝组(50mg/kg),每组小鼠各9只。观察给药后小鼠体征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切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针对16S rRNA基因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内容物的菌群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靛蓝组小鼠DAI评分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靛蓝可改善UC小鼠结肠黏膜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促炎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t=4.377 0、5.374 0、12.140 0、5.508 0,P=0.011 9、0.005 8、0.000 3、0.005 3),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t=3.716 0,P=0.020 5)。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靛蓝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结论 给...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黏膜细胞因子测定、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黏膜细胞因子TNF-а、IL-6升高,IL-10减少;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马齿苋多糖治疗7 d后治疗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比TNF-α、IL-6下降,IL-10增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上升。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并降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水平;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马齿苋多糖通过抗炎和降低肠道过度的免疫反应以及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定量灌胃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观察小鼠结肠通透性改变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F-κB p65的关系。方法:4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2组(n=24):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给予2.5% DSS定量灌胃诱发小鼠急性UC,对照组小鼠予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代替。记录两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9 d后测定两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结肠通透性、TNF-α及NF-κB p65。统计分析DAI、结肠通透性、TNF-α与NF-κB p65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结肠病理学评分、结肠通透性、TNF-α、NF-κB p65均显著增高(P均<0.01)。小鼠DAI增高与结肠通透性密切相关(P均<0.01),结肠通透性增高与TNF-α、NF-κB p65密切相关(P均<0.01)。结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DSS造模小鼠的结肠通透性显著增高,并与TNF-α、NF-κB p65增高呈正相关。TNF-α、NF-κB p65增高导致结肠通透性增高,进而导致炎症免疫反应过度增强,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及探明T淋巴细胞在该模型中的特征。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FXY组、3%DSS组、FXY+3%DSS组和FXY+2%DSS组。采用DSS联合番泻叶(FXY)建立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结束后,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CD4/CD8 T淋巴细胞、Th1/Th2、Th17/Treg细胞水平。结果 FXY组小鼠的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3%DSS组的小鼠以便血为主,而FXY+3%DSS组和FXY+2%DSS组小鼠表现出腹泻和便血同行,但FXY+3%DSS组小鼠生存率低至50%。与Control组相比,3%DSS组、FXY+3%DSS组和FXY+2%DSS组体重、结肠长度及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TGF-β1浓度均显著降低,而DAI、结肠重量、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浓度均显著上升;FXY+3%DSS组和FXY+2%DSS组肠系膜淋巴结中的CD4、Th1、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而CD8、Th2、Treg细胞显著下降。结论 番泻...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黄芩苷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疗效,并从TLRs/MyD88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C57BL/6小鼠24只,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芩苷组,用3.5%DSS诱导结肠炎模型,黄芩苷(30 mg/kg)干预7天,记录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并评分,检测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浓度,Real-time PCR法检测TLR2、TLR4和MyD88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黄芩苷能有效抑制结肠炎小鼠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和MPO活性,降低IL-6和TNF-α表达,降低TLR2、TLR4和MyD88 mRNA的表达。表明黄芩苷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症状,降低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TLRs/MyD88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研讨壳寡糖(COS)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壳寡糖提供依据。本实验通过饮用含3%葡聚糖硫酸钠(DSS)的水7天造模,将5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SASP,50 mg/kg)和壳寡糖低、高剂量组(70和140 mg/kg)。通过体重变化和疾病活动指数、病理学评分、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评估壳寡糖的作用。通过ELISA检测结肠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显示,壳寡糖干预后能降低DSS诱导小鼠的体重损失、DAI和MPO活性(P0.05),显著降低结肠组织的IL-6和TNF-α水平(P0.05),其中壳寡糖低剂量组能极显著改善结肠缩短症状、保护结肠结构(P0.01),效果优于高剂量组。表明人体推荐剂量的壳寡糖(70 mg/kg)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旨在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地榆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地榆低、高剂量组。采用3.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急性UC模型,并予以灌胃给药。记录大鼠DAI疾病评分,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含量,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地榆可显著降低UC大鼠DAI疾病评分(P0.05),修复其结肠粘膜损伤,降低血清及结肠组织IL-6、IL-1β、TNF-α含量(P0.05);改善UC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菌群平衡。研究结果提示地榆可通过调节UC大鼠肠道菌群,修复结肠粘膜屏障,进而发挥治疗急性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党参总皂苷(TSC)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SASP)阳性对照组(0.3 g/kg)、TSC高剂量组(1.2 g/kg)、TSC低剂量组(0.4 g/kg),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联合灌肠制作大鼠UC模型,给药21 d后,通过观察大鼠症状和体征、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粘膜损伤指数(CMDI)、结肠组织形态;测定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最终评价TSC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CMDI评分显著升高,结肠粘膜损伤严重,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TSC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UC大鼠DAI评分、CMDI评分(P<0.05);改善结肠黏膜形态;升高结肠组织中SOD活力,降低MDA含量(P<0.05),抑制结肠组织中IL-6、TNF-α mRNA水平,促进IL-10 mRNA表达(P<0.01);同时降低结肠中NF-κB蛋白表达(P< 0.01),且TSC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TSC对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以高剂量组为佳;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调控炎性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e colitis,UC)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蛋白C(protein C,PC)系统在UC小鼠中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1)体内实验:采用饮用4%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复制小鼠UC模型,造模后1周观察体重、结肠长度、脾重变化,并进行大体积分、组织学积分,免疫荧光法观察结肠平滑肌组织巨噬细胞数量,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水平;活体荧光显微镜观察结肠黏膜微血管循环,免疫比浊法观察PC、蛋白S(protein S,PS)活性,免疫组化观察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EPCR)、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表达。(2)体外实验:分离小鼠结肠组织巨噬细胞,测定上清液中TNF-α、IL-6水平;分离、培养小鼠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以TNF-α、IL-6刺激后,检测其PC、PS、激活的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活性及EPCR、TM的表达。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体重减轻(P0.05),结肠缩短(P0.05),伴脾重增加(P0.05),结肠组织学积分升高(P0.05),结肠组织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血浆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活体显微镜结果显示,DSS组小鼠结肠黏膜微血管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力大大升高(P0.01),同时,血浆PC、PS活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肠组织EPCR表达下调(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结肠炎症程度与PC活性呈负相关。体外实验结果显示,DSS小鼠结肠组织中分离的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水平均比对照组升高(P0.05),而TNF-α或IL-6与小鼠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后,内皮细胞APC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表达EPCR的能力均有所降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UC时PC系统被抑制,其可能的机制是巨噬细胞通过分泌促炎细胞因子进一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抑制PC系统。提高PC系统水平可能是治疗UC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色胺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用3%DSS自由饮用7 d诱导昆明种小鼠UC模型,灌胃125 mg/kg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阳性对照,色胺酮组以78 mg/kg水溶液灌胃给药,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征,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L-8、IL-10、IL-1β和TNF-α水平变化;每组收集5个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采用细菌的16S rRNA进行V4-V5区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色胺酮和阳性药干预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征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UC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有一定程度修复,炎性细胞减少;ELISA检测显示小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下调,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上升;测序后菌群物种注释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色胺酮干预后UC小鼠失调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菌群多样性有一定程度回调,菌群结构向正常状态恢复;肠道菌群LEfSe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3、Sellimona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Tyzzerella丰度可能与色胺酮对UC治疗作用相关。结论色胺酮治疗UC小鼠后,小鼠体征、结肠组织病理结构、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等结果均表明色胺酮对UC小鼠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为色胺酮抗UC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取15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动物,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肠炎模型组(DSS)、实验组(CM+DSS)。选取CM+DSS组小鼠予以2×10~5 IFU的鼠衣原体灌胃处理,并在其感染后第29天开始,给予DSS组和CM+DSS组的小鼠2%DSS饮水,持续5d,每天监测小鼠体重和肠炎疾病评分,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结肠长度和结肠组织炎性改变。【结果】肠炎模型组的小鼠均表现出典型的肠炎症状(包括体重减轻、肠炎疾病评分、结肠长度和组织炎性改变);而经鼠衣原体预处理的小鼠(CM+DSS组)肠炎症状显著减轻,表现在肠炎疾病评分降低,体重和结肠长度有所恢复,肠组织炎性损伤减轻。【结论】鼠衣原体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文浩  黄丽萍  马望  赵环  张腾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0):1123-1127, 1133
目的以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为基础建立一种与肠道菌群相关的新型白介素2(IL-2)递送方式,研究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以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用3%的DSS水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分别灌胃表达IL-2的菌株(E.coli 1917/IL-2)、空质粒转化的菌株(E.coli 1917/0)或PBS进行治疗5 d,定期评估各组小鼠的临床体征、疾病活动指数(DAI)、病理和免疫组织学变化。结果构建的益生工程菌E.coli 1917/IL-2可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小鼠肠炎,小鼠DAI评分较低,体质量及结肠长度均高于对照组,肠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结论使用工程化益生大肠埃希菌编码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治疗策略为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旨在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肠炎模型研究猪源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strain DSM(LR)和Lactobacillus taiwanensis strain BCRC(LT)对肠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4只8周龄体重相近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正常对照组、DSS组、LR菌处理组(DSS+LR)和LT菌处理组(DSS+LT)。适应期7 d,试验期16 d,随后处死小鼠并采样。[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体重、结肠长度显著降低,疾病活动指数(DAI)显著增加(P<0.05);与DSS组相比,LR、LT菌处理组小鼠体重下降的程度并没有显著缓解,但是,其DAI评分显著降低;并且,LT菌处理组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正常对照组和LT菌处理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低于DSS组和LR菌处理组(P<0.05)。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在正常对照组和LT菌处理组也显著低于DSS组(P<0.05),在LR菌处理组与DSS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SS组结肠和血浆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而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降低;相比于DSS组,LT菌处理组显著降低了结肠和血浆的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了IL-10水平;LR菌处理组显著降低了结肠TNF-α水平、血浆IL-1β水平,升高IL-10水平(P<0.05)。免疫组化和ELISA结果显示,相比于正常对照组,DSS组降低了结肠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和黏蛋白Muc-2表达水平,而LR或LT菌的处理则上调了DSS影响下的屏障相关蛋白表达。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结肠菌群组成,PCoA分析得出,正常对照组和DSS组显著分离,LT处理组菌群组成更接近于正常对照组。门水平上,变形菌门丰度在正常对照组显著低于DSS组(P<0.05);与DSS组相比,LT菌处理组也能降低变形菌门丰度,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属水平上,Muribaculaceae_norank属在正常对照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Bacteroides在正常对照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与DSS组相比,LR或LT菌的处理增加了Muribaculaceae_norank丰度,降低了Bacteroides菌丰度,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actobacillus taiwanensis能增强肠上皮屏障,对DSS引起的肠道炎症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其中,Lactobacillus taiwanensis对肠上皮屏障的保护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化两面针碱(NC)通过靶向miR-31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发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1%DSS诱发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n=7),DSS组(n=8),DSS+NC组(7.27 mg/kg)(n=8)和NC组(n=7),饮水给予DSS,灌胃给予氯化两面针碱。造模周期为3周,分别为Control组和NC组每天饮用无菌水,DSS组和DSS+NC组第一周饮用1% DSS水,第2周正常饮水,第3周1% DSS水。造模最后一周给予Control组和DSS组小鼠0.5%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DSS+NC组和NC组给予NC灌胃。造模完成后,观察小鼠结肠炎相关的疾病活动指数(DAI),HE染色进行结肠组织病理评分,q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miR-3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炎症蛋白NF-κB和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DSS组相比,DSS+NC组的 DAI 显著降低(P<0.01),结肠病理损伤明显改善;②与Control组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miR-31表达显著升高(P<0.01),DSS+NC组miR-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SS组(P<0.05);③与DSS组相比,DSS+NC组中的炎症蛋白NF-κB和COX-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抗炎机制与下调miR-3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探究木犀草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机制。6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木犀草素组、木犀草素+3-TYP组,每组12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UC模型,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大便稠度和大便潜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7、Treg细胞比例,计算Th17/Treg比值;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0、IL-17和IL-23含量;RT-qPCR检测结肠组织RORγt和Foxp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SIRT3、AMPK、p-AMPK、mTOR、p-mTOR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脾脏Th17/Treg比值、结肠组织IL-6、IL-17、IL-23、RORγt mRNA水平和p-mTOR/mTOR比值升高,IL-10、Foxp3 mRNA和SIRT3蛋白水平以及p-AMPK/AMPK比值降低(P<0.05)。经药物干预后,小鼠DAI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脾脏Th17/Treg比值、结肠组织IL-6、IL-17、IL-23、RORγt mRNA水平和p-mTOR/mTOR比值降低,IL-10、Foxp3 mRNA和SIRT3蛋白水平以及p-AMPK/AMPK比值升高(P<0.05);3-TYP可减弱木犀草素对UC小鼠Th17/Treg细胞分化平衡的影响(P<0.05)。木犀草素可改善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中Th17/Treg失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3/AMPK/mTOR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嗜酸乳杆菌BCW和DNA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上皮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BABL/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嗜酸乳杆菌BCW组、嗜酸乳杆菌DN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各组自由饮用1.5%DSS7天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随即给予嗜酸乳杆菌BCW(20ug/10g)、嗜酸乳杆菌DNA(0.2ug/10g)和生理盐水灌肠7天,每天观察小鼠情况,实验结束时处死小鼠,去结肠组织行HE染色观测结肠炎症情况,并行结肠上皮NF-κB免疫组化。结果:饮用DSS小鼠DAI积分显著增高,结肠组织粘膜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结肠上皮NF-κB表达增加(9.15±0.43),嗜酸乳杆菌BCW和DNA能降低小鼠DAI积分,减轻粘膜损伤,降低结肠上皮NF-κB的表达(4.67±0.56/6.03±0.60)。结论:嗜酸乳杆菌BCW和DNA能缓解急性溃疡性结肠炎,降低结肠上皮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粪菌移植(FMT)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内Th1/Th2平衡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共48只雄性C57BL/6小鼠,按3∶2∶1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和粪便供体组。其中干预组24只小鼠自由饮用2%DSS溶液,第6天时再次称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粪便滤液组(A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并分别灌肠给予粪便滤液(500mg/mL,0.3mL/次)、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混悬液(25mg/mL,0.3mL/次)和生理盐水(0.3mL/次),每日2次,连续5d;对照组分为急性结肠炎组(D组)和正常对照组(E组),每组6只,分别自由饮用2%DSS溶液和蒸馏水7d后处死;粪便供体组(F组)正常进食饮水,采集新鲜粪便制作粪便滤液。评估疾病活动指数、脾脏指数、结肠长度和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结肠组织Th1/Th2细胞及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和IL-10)的表达。结果 (1)粪菌移植治疗明显改善结肠挛缩和病理损伤(P0.05),而脾脏指数明显增加(P0.05);(2)粪菌移植使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的T-bet阳性细胞和Gata-3阳性细胞表达升高,T-bet/Gata-3平衡右移;(3)粪菌移植使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水平下降。结论粪菌移植促进结肠炎小鼠的结肠黏膜修复,可能与调节结肠组织Th1/Th2细胞平衡,下调炎症因子,介导Th2免疫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不同浓度DSS及给药时间诱导NLRP3-/-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并分析与评价其优劣性,为UC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更贴切临床的动物模型。方法 SPF级48只雄性NLRP3-/-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2只小鼠(空白组、2.5%7 d组、3%7 d组和3%5 d组),采用不同浓度DSS和给药时间相结合诱导UC小鼠模型,观察和评价小鼠的体重、DAI评分、HE染色、结肠长度及相关指标(IL-6、TNF-α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水平评价造模的效果。结果 (1)DSS各小组在不同浓度及给药时间均能诱导UC模型;(2)随着浓度梯度增加及给药时间延长,NLRP3-/-小鼠的体重减轻越显著、粪便潜血呈阳性越明显、DAI评分越高,甚者出现死亡;(3)经HE染色发现,NLRP3-/-小鼠肠黏膜屏障组织病理损伤随DSS给药时间增长或浓度增高而加重;(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炎症因子及紧密连接蛋白,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的炎症因子(TNF-α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