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俄罗斯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种子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学 《生态学报》2007,27(6):2215-2222
俄罗斯丘依斯克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优良的沙棘引进种。经测定,俄罗斯大果沙棘丘依斯克种子的千粒重为17.75g,与其它沙棘属的种子相比,其千粒重较大,为其2倍左右。四唑(TTC,1.0%)染色测种子的生活力的结果表明:有生活力的种子占97.75%,说明俄罗斯大果沙棘种子饱满度好;染色结果与对比发芽实验的结果很接近,说明用四唑染色来测定俄罗斯大果沙棘种子的发芽能力是较准确的方法。在水、气适宜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温度分别为15、20、25、30℃,光照强度分别为25%、50%、75%、100%的不同处理对丘依斯克种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胚根生长量和全株生物量对沙棘种子发芽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沙棘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和光强。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种子萌发最早,发芽势高达33.0%±4.76%,发芽率高达95.5%±1.5%,且主根生长量和生物量最大,分别为(4.5±0.09)cm和(0.137±0.002)g;75%光强最适合沙棘种子萌发,种子萌发最早,发芽势高达61.5%±1.7%,发芽率高达86.0%±1.1%,且主根生长量和生物量最大,分别为(3.7±0.2)cm和(0.108±0.004)g。因此,在直播营造大果沙棘林时,应首选25℃的温度条件,同时,建议进行适度遮荫处理。  相似文献   

2.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Rousi)自由授粉的种子进行父本分析,研究其子代的父本来源和花粉散布模式。结果显示:在80%的置信水平上,193个子代中有104个个体可以确定花粉来源;在20个确定的父本中,16个为中国沙棘,4个为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W.Liu et T.N.He)。传粉格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沙棘有效花粉散布范围为3~71 m,平均距离为20.4 m,2株母本分别有87.23%和78.95%的有效花粉来自距其30 m的范围之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自然种群以近距离传粉为主。此外,在黑河上游沙棘杂交带中,中国沙棘子代中的肋果沙棘花粉平均贡献率达到14.84%,表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存在较高的种间当代花粉流。  相似文献   

3.
王海波  辛颖  赵雨森 《植物研究》2015,35(4):618-622
以2011年的Landsat TM为主要遥感数据,借助于RS和GIS技术完成对俄罗斯大果沙棘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估侧。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和生物量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俄罗斯大果沙棘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08 6和0.868 5;基于植被指数和生物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相关系数(R2)为0.909,经过模型检验,多元回归遥感植被指数模型的精度要高于一元遥感植被指数的精度,但是基于遥感指数模型预测生物量值比理论生物量值偏高。  相似文献   

4.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相似文献   

5.
基于叶绿体DNA trnL-F序列研究肋果沙棘的谱系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应对现今该地区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特有种,根据叶上的附属物(星状鳞毛或者鳞片状鳞毛)分为两个亚种:肋果沙棘亚种subsp.neurocarpa和密毛肋果沙棘亚种subsp.stellatopilosa。依据母系遗传的叶绿体DNA片段对该物种谱系地理学进行研究不仅能阐明该物种冰期避难所,而且对于理解两个亚种的母系分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共对两个亚种14居群的70个个体的trnL-F序列进行了测序,共发现8种单倍型,其中5种单倍型出现在肋果沙棘亚种中,4种出现在密毛肋果沙棘亚种中,两个亚种共享一种单倍型。种内谱系分化与两个亚种形态上的分化不一致。嵌套进化分支把8种单倍型分为三支:一支为肋果沙棘亚种,其他两支中两个亚种单倍型嵌套组成,且肋果沙棘亚种处于进化末端。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肋果沙棘在冰期可能在高海拔地区存在多个避难所,并且存在来自避难所的邻域扩张。  相似文献   

6.
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及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考察了引种于俄罗斯的大果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差异。用超声提取作为沙棘总黄酮的制备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作为沙棘总黄酮的测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沙棘叶、果肉和果皮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71%、0.76%和0.55%,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是果肉和果皮的2.3倍和3.1倍,因此引种于俄罗斯的大果沙棘叶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从"组学"水平研究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成为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沙棘属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二者的同倍化杂交物种棱果沙棘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了受到正选择(w>1)的BRCA1-A&BRISC复合体亚基NBA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BA1基因在3种沙棘中编码区全长为771 bp,共编码256个氨基酸,为核定位的亲水性蛋白。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NBA1的氨基酸序列在218与236位存在差异,中国沙棘中靠近结合位点的218位突变为甲硫氨酸,不同于肋果沙棘及其他陆生植物中NBA1亚基VWA结构域中保守的亮氨酸,导致二者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且使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该蛋白结合位点的空间排布产生显著差异。综上,推测二者的NBA1亚基在结合其他亚基方面有所不同,主要导致了BRCA1-A复合体修复紫外辐射引起的DNA损伤修复功能方面出现差异,这可能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对不同海拔环境的适应有关。此外,Sanger测序验证了二代测序结果的准确性,证明该基因在亲本种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是纯合的单拷贝,在杂种棱果沙棘中以共显性的杂合方式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二代测序数据不适用于在个体水平鉴定杂种,但群体内多个个体的平行测序一定程度上可随机反映杂种的亲本来源。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沙棘属植物对不同海拔的适应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为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鉴定杂交物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Rousi)自由授粉的种子进行父本分析,研究其子代的父本来源和花粉散布模式。结果显示:在80%的置信水平上,193个子代中有104个个体可以确定花粉来源;在20个确定的父本中,16个为中国沙棘,4个为肋果沙棘(H. neurocarpa S. W. Liu et T.N. He)。传粉格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沙棘有效花粉散布范围为3~71 m,平均距离为20.4 m,2株母本分别有87.23%和78.95%的有效花粉来自距其30 m的范围之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自然种群以近距离传粉为主。此外,在黑河上游沙棘杂交带中,中国沙棘子代中的肋果沙棘花粉平均贡献率达到14.84%,表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存在较高的种间当代花粉流。  相似文献   

9.
沙棘含油量及影响因子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依据工业需要,定向地引种,培育沙棘优良品种,在整理分析国内外重要资料的基础上,对沙棘含油量及影响因子研究进行了综述。各地试验结果表明:(1)从15个产地10个沙棘品种研究看出,中国沙棘亚种种子及果肉含油量均较高(10.37%,8.44%),且该亚种分布广,适应性强,可作为引种,培养的优质种源,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可选用俄罗斯培育的沙棘新品种,如布里亚特(果实含油量达11.67-36.4%);(2)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沙棘含油量差异较大;沙棘果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下含油量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海拔 会影响其含油量;温度对沙棘含油量影响不明显,但在同一地区,随着平均气温的降低,沙棘种子含油量呈缓慢下降趋势,果色对果汁,果渣,种子出油率的影响比较中,以果汁最明显,而果渣和种子所受影响不大;立地条件对沙棘含油量有明显影响,水肥条件较好的河滩地有利于油的积累,且种子油积累以阳坡和梁顶坡比阴坡,河滩好;(3)采果时间对沙棘含油量有较大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利用化学诱变剂来增加沙棘果油含量,以赤霉素加γ射线处理效果最好;在实际 生产中可通过利用化学诱变剂来增加沙棘果油含量,以赤霉素加γ射线处理效果最好,另外加强水,肥管理也可提高沙棘的含油量,为引种,培育沙棘优良品种,生产实践中采取对有效措施以提高沙棘含油量,为工业生产选择合适的加工原料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建立优质沙棘种植园,高效,持续发展沙棘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钱婷  赵凡  张玉洁  李雪丽  孙坤  张辉 《植物研究》2022,42(6):976-985
bHLH转录因子是植物体内的第二大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及逆境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和西藏沙棘(H. tibetana)为研究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受正选择作用的转录因子bHLH94基因,基于HnbHLH94、HtbHLH94基因序列和基因表达量分析,研究肋果沙棘和西藏沙棘bHLH94基因对海拔的响应机制。HnbHLH94和HtbHLH94基因分别编码338和335个氨基酸,Sanger法测序验证序列的正确性及二者DNA结合结构域之外的10个非同义突变位点,推测与该基因的适应性进化有关;qRT-PCR验证HnbHLH94基因表达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HtbHLH94基因表达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提示二者可能在干旱、冷冻及辐射等方面提供了对海拔适应的分子基础。综上,HnbHLH94和HtbHLH94基因在序列结构和表达量两个方面来响应海拔升高的生境条件。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沙棘群落特性及林地水分、养分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为提高沙棘林生产力和合理经营沙棘林,以黄土丘陵区吴旗、安塞试验区多年的观测数据为依据,以沙棘群落特性及林地水分、养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生长迅速,适应性强,4~5年可形成林茂草丰的灌木-草本群落,1~8龄生物量增长迅速。8~11龄生物量增长相对较缓,11龄后通过自然稀疏沙棘能维持较合理的群落结构和较高初级生产量,沙棘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利用可分为根系微弱利用层(0~20cm)、根系利用层(20~300cm)、土壤水分补充调节层(300~400cm)和微调节层(400~500cm),由于沙棘的改土作用及林地估枝、落叶的蓄水作用,沙棘林地1~1.5m,土层土壤水分恢复较好,可超过或接近荒山天然草地、沙棘可通过根瘤固氮及枯枝、落叶等凋落物的分解维持林地养分平衡,6~9龄沙棘,土壤全N量可由农地,草地的0.05%~0.1%提高到0.2%。  相似文献   

12.
沙棘果为制备沙棘膏的原料,以沙棘膏中总黄酮含量为考察影响工艺因素的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化制取沙棘膏工艺为:料液比1∶20(g/mL),温度75℃,提取溶剂为80%乙醇,综合考虑成本因素,提取时间4 h。按照该工艺沙棘膏中总黄酮的得率为15.64%。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和柠条水分利用与适应性特征比较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徐炳成  山仑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025-2028
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地多年人工沙棘(Hippophae rhanvnoides)与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的土壤水分状况、生产力月动态以及光合生理和水势日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沙棘与柠条深层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旱化现象,沙棘林在季节性土壤水分补偿深度和对深层低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方面要强于柠条林.沙棘林的年度生产力大于柠条林.沙棘能够随着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柠条具有高光合特别是高蒸腾的光合生理特征,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沙棘低.沙棘与柠条均兼具有御旱性与耐旱性,但沙棘对干旱的适应方式更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沙棘果茎叶功效成分的整体差异。实验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tive)结合中药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OTCML),对沙棘果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鉴定与比较分析。色谱柱为HypersilGOLDaQ色谱柱(2.1mm×100mm,1.9μm),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高分辨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同时扫描模式。基于OTCML中所包含的1200余种中药化合物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分子离子、二级碎片离子谱图信息和文献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鉴定出沙棘中102个功效成分,包括苷类18个,黄酮类21个,萜类18个,苯丙素类13个,生物碱类6个,挥发成分14个,多酚12个;其中有17个化合物是在沙棘中首次发现,对沙棘果茎叶比较表明这些功效成分在不同部位分布有明显差异。该方法为今后充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沙棘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非豆科固氮树种-沙棘与微生物联合共生体的纯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rankia 非豆科树木共生固氮体系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固氮生物资源 ,具有与Rhizobium 豆科植物相似的固氮能力 ,在自然界能量循环和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与形成共生固氮的非豆科植物其抗逆性强 ,耐干旱、盐碱 ,抗高寒、瘠薄 ,能在一般豆科植物不能生长的环境下正常生长结瘤固氮。非豆科固氮树种 沙棘是三北地区重要垦荒先锋树种1) ,其果实富含多种维生素 ,具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同时 ,沙棘又是具有内生菌根真菌的固氮树种[1] 。本文通过对沙棘菌根、根瘤联合共生体人工构建技术以及沙棘联合共生的增效作用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区人工沙棘蒸腾作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阮成江  李代琼 《生态学报》2001,21(12):2141-2146
通过对沙棘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其相应环境因子的测定,探讨黄土丘陵区安塞人工沙棘林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沙棘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具明显的日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似,5、7月份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6、8、9月份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在生长季(5~9月份)中7月份蒸腾速率最大,5、9月份较小,5月份(0.3900g/(g·h))仅为7月份(0.9350g/(g·h))的41.95%;沙棘林在生长季的蒸腾耗水量为257.56mm(占同期降雨量的63%),与降雨量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沙棘林的蒸腾耗水量在降雨量不同的月份有明显的差异,9月份(降雨量为43.2mm)的蒸腾耗水量为7月份(降雨量为130.1mm)的25.9%.黄土丘陵区安塞的环境条件基本满足沙棘生长的要求,沙棘可作为该区造林恢复植被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7.
杨丹  余旋  刘旭  刘金良  张顺祥  于泽群   《生态学杂志》2015,26(12):3634-3640
以沙棘×油松混交林、沙棘×侧柏混交林、沙棘×刺槐混交林、沙棘纯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参与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沙棘与油松或侧柏混交能显著增加林地土壤总磷脂脂肪酸(总PLFA)、细菌脂肪酸(BPLFA)和革兰氏阳性菌脂肪酸(G+PLFA)含量,而真菌脂肪酸 (FPLFA)含量无明显变化.两种混交林地土壤的nifH、amoA、nirK和narG基因丰度明显高于沙棘纯林土壤.土壤总PLFA、G+PLFA、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G-PLFA)和4种功能基因的丰度均与土壤pH、土壤有机碳、总氮、NH4+-N、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栽培模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基因丰度的差异主要与土壤理化特性有关.沙棘与油松或侧柏混交为当地2种较好的栽培模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综合趋势面的分析方法——典范趋势面分析。典范趋势面分析是典范相关分析与趋势面分析的结合,它克服了趋势面分析的缺陷,能同时对单母体空间上的多变量进行分析,拟合一个综合趋势面。通过对山西沙棘灌丛水平格局的分析介绍了典范趋势面分析的应用,并比较了趋势面分析与典范趋势面分析。  相似文献   

19.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生境再造与植被恢复是黄土区露天矿生态重建的核心 ,其中植被恢复是生态重建的保证。以我国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 ,采用野外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 1 985~ 2 0 0 1年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的人工植被经过演变 ,植物种的组成发生较大变化 ,由单一的物种组成结构逐渐发展为复杂的物种组成结构 ,并逐渐趋于动态的平衡。通过研究同一植物在不同配置模式下的生长情况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得出该区人工植被的较好模式为 :刺槐×油松×柠条、刺槐×油松、刺槐×沙棘和刺槐纯林。首次运用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均匀度 ,对该区主要复垦植被群落进行分析 ,进一步预测了人工植被的演替方向 :刺槐林→刺槐林、沙棘林→沙棘林、沙棘×刺槐→刺槐、刺槐×油松→刺槐×油松和刺槐×油松×柠条→刺槐×油松×柠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