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抗寒品种‘东衣冬麦l号’和冷敏感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三叶期时对叶片喷施ABA。在冬小麦越冬期间对叶片和分蘖节取样,研究外源ABA对越冬期低温下冬小麦的蔗糖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ABA处理使低温下2个冬小麦品种积累了更多的蔗糖,尤其是‘东农冬麦1号’的分蘖节。零上低温时外源ABA促进了尿苷二磷酸一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在蔗糖的合成中起主要作用,在零下低温时外源ABA则促进了UGP在蔗糖分解中起作用;外源ABA提高了‘东农冬麦1号’叶片和分蘖节以及‘济麦22’分蘖节中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的活性,但‘济麦22’叶片中这两种酶的活性则受到ABA的抑制;外源ABA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2+-小麦品种叶片和‘济麦22’分蘖节中酸性转化酶和碱性转化酶活性的提高,但却抑制了‘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中两种酶活性的提高,表明抗寒性强的‘东农冬麦1号’对外源ABA可能更加敏感,其越冬器官分蘖节保持了较高的蔗糖水平,其蔗糖合成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冬小麦植株抵御低温,进而维持+a+k-的存活。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小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农冬麦1号是我国首例可在黑龙江高寒地区种植的强抗寒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鉴于分蘖节的耐寒程度直接影响植株的安全越冬, 且MicroRNAs是一类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非编码内源小分子RNA,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胁迫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该文基于HiSeq深度测序原理, 对5°C和–10°C胁迫下的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进行测序, 并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 在5°C文库中有2 229 955条特有小分子RNA序列, 并检测到35条已知miRNA, 属于30个miRNA家族, 其表达丰度介于1–173 810之间; 在–10°C文库中有3 721 449条特有小分子RNA序列, 并发现29条已知miRNA, 属于24个miRNA家族, 其表达丰度为1–105 868。靶基因预测结果表明, 5°C文库的30个miRNA家族中共预测到53个靶基因。功能分析结果显示, 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转录调节、新陈代谢、胁迫响应和信号转导等过程。已知小麦miRNA的类型和表达丰度在5°C和–10°C两个文库中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小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反应及抗冻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济麦19、济麦21、济南17等1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功能叶和叶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功能叶各项指标的抗冻系数作为衡量抗冻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抗冻性进行综合评价。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起身拔节期功能叶和叶鞘中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均不同程度地上升,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15个冬小麦品种划分为3类:济麦19、山农8355属强抗冻类型;山农664、泰山9818、济麦21、济麦22、烟农24、烟农19、烟农21、汶农6号、鲁麦21、济南17属中度抗冻类型;其余3个品种(泰山23、聊麦18、临麦2号)属弱抗冻类型。  相似文献   

4.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差异蛋白质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大豆(Glycinemax)N2899种子萌发0h、8h、36h、60h4个时期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考马斯亮蓝染色的双向电泳pH3~10胶上,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可识别的点约350个,其中表达量变化2.5倍以上的蛋白质点有24个,而绝大部分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在萌发期尚未降解.在萌发的第一阶段,24个差异表达蛋白中有10个蛋白质的丰度发生变化.第二阶段,差异表达蛋白的种类和量增加,其中15个蛋白质是动态变化的,14个蛋白质在胚根突破种皮时表达量达到峰值,表明吸胀后种子内的生命活动越来越强.对这24个蛋白质点进行胶内酶解,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均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搜索大豆的UniGene库初步鉴定出6个蛋白质,分别是核苷二磷酸激酶、热激蛋白、硫氧还蛋白、35ku种子成熟蛋白及种子成熟蛋白PM36.对这些蛋白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Shi Y  Chen MX  Yu ZW  Xu ZZ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504-2510
选用强筋小麦济麦20、中筋小麦泰山23和弱筋小麦宁麦9号3个小麦品种,设置了灌浆期不同阶段遮光处理:开花后不遮光(S0)、0~11 d遮光(S1)、12 ~23 d遮光(S2)、24~35 d遮光(S3),研究了其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小麦品种的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含量遮光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遮光均显著提高了济麦20和泰山23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谷蛋白、醇溶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其中灌浆中期遮光(S2)处理提高幅度高于其他处理;灌浆中期(S2)和后期(S3)遮光处理显著提高了宁麦9号各蛋白质组分含量.遮光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提高了籽粒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沉降值,其中灌浆中期遮光处理更为显著,表明籽粒品质的形成与灌浆中期的光照条件更为密切.总体上灌浆期遮光对3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指标的调节幅度为济麦20>泰山23>宁麦9号.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小麦种子在萌发时期胚蛋白质表达情况,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对"晋麦-47"小麦种子未萌发和萌发3 h、16 h和25 h的胚进行蛋白质分离。结果发现,"晋麦-47"小麦种子未萌发和萌发3 h、16 h和15 h的胚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可识别的蛋白点分别有127、131、135和141个,其中表达量变化2.5倍以上的蛋白点有17个。选取表达量在2.5倍以上的9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出4个蛋白质,分别是核苷二磷酸激酶Ⅰ、17.5 kD热休克蛋白、ATP合酶和LEA蛋白27。  相似文献   

7.
水稻稻瘟菌抗性相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抗感水稻品种受稻瘟菌侵染和未侵染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析其差异表达的蛋白,寻找稻瘟病的抗性相关蛋白,以阐明稻瘟病的发病机制。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四种愈伤组织材料的总蛋白并采用固相pH梯度( immobilized pH gradient, IPG)双向凝胶电泳(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shiya, oresis, 2-DE)分离四种材料总蛋白质, 凝胶经银染显色后,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成功获得抗感水稻品种受稻瘟菌侵染和未侵染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获得未侵染内香优2号平均蛋白点数为447个,汕优63平均蛋白点数为440个;侵染后抗性品种内香优2号平均蛋白数为523个,感性品种汕优63平均蛋白质点数为326个。内香优2号未经侵染和侵染后图谱匹配率达 89%和 87%,汕优63未经侵染和侵染后图谱匹配率达86%和85%。内香优2号的差异表达蛋白点数为76个,汕优63的差异表达蛋白点数为114个。两者间存在一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阐明稻瘟病的发病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展性疾病.本研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分离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蛋白,获得2-DE图谱,通过ImageMaster 2D Elite软件分析寻找两组的差异蛋白点.结果显示,PD患者CSF中有4个蛋白点丰度下降,22个蛋白点丰度上升.还利用电喷雾质谱(electrospray ionization-tandem mass spectrometric,ESI-MS)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发现丰度上升的蛋白点有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2/δ1亚基,结合珠蛋白,β2-微球蛋白和阿朴脂蛋白A-IV前体,丰度下降的蛋白点为转铁蛋白和转甲状腺蛋白.研究发现,PD患者与对照组CSF蛋白质表达有明显差异,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并了解它们的功能,为以后进一步研究他们在PD发病机制和病程进展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诱抗剂是从中草药中筛选出来的植物性药剂,它能显著提高水稻抗寒和抗稻瘟病能力,为了进一步明确诱抗剂诱导水稻抗寒机制,进行了诱抗秀导水稻抗寒 蛋白研究,用1000倍诱抗剂浸种湘早籼9号,89-229和V56三个水稻品种或相合,三叶期喷1000倍诱抗剂经6度低温胁迫48h后,进行SDS-PAGE分析,结构表明三个水稻品种经诱抗剂诱导均未发现分子质量在14ku-97ku之间新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
红海榄根部盐胁迫反应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是一种典型的红树林盐生植物.本研究利用蛋白组学技术对淡栽(R0)和3% NaCl盐栽(R3)处理后的红海榄根部总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双向电泳图谱的结果表明,R0和R3分别有981和972个蛋白点,蛋白点主要集中在分子量28~70 kD,等电点4.0~8.5之间. R0和R3之间差异明显的有15个蛋白点.其中,8个蛋白的表达量在R0中表达增高(10倍),而在R3中相对下降.另外,7个蛋白的表达量在R0中较低,而在R3中表达量显著增高.对这15个蛋白点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10个蛋白点找到匹配蛋白.功能预测分析发现,在盐水栽培上调的蛋白质一般与逆境胁迫有关,淡水栽培上调的蛋白质一般与基本代谢有关.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红海榄的耐盐机理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武威绿洲灌区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6—2008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武威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秸杆翻压、免耕不覆盖、免耕秸杆立茬、免耕秸杆覆盖)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至拔节期,免耕秸杆覆盖(NTS)和免耕秸杆立茬(NTSS)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贮水量,处理间差异较大,在小麦拔节后差异变小;返青至成熟期,NTS和NTSS处理30~150 cm土壤贮水量都大于传统耕作处理(T);播种期,NTS、NTSS和NT(免耕不覆盖)处理0~150 cm土层总贮水量分别比T处理增加29.55~34.69、17.32~21.79和0.89~15.68 mm,收获期分别增加37.59~38.35、5.70~22.14和4.61~13.93 mm,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处理间土壤贮水量差异增大.NTS、NTSS、NT和TIS(秸杆翻压)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比T处理提高15.65%~16.84%、6.98%~12.75%、5.88%~11.74%和3.92%~8.1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15%~17.52%、7.75%~9.65%、8.24%~10.00%和4.17%~9.91%.免耕秸杆覆盖(NTS)和免耕秸杆立茬(NTSS)处理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改善该区域水资源匮乏的有效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砂培方法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及3种酸的混合物对大豆植株氮素积累、结瘤和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植株氮素积累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大豆地上部各时期氮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分别为:苗期17.6%~44.9%,花期29.8%~88.4%,鼓粒期9.18%~69.6%,成熟期2.21%~41.7%;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根瘤生长和固氮能力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使根瘤数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11.4%~59.6%,80.5%~91.7%和11.9%~59.9%,从而使大豆的固氮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大豆的固氮量较对照显著降低(降低幅度9.71%~64.5%).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氮积累、根瘤生长和固氮能力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种有机酸中,草酸的抑制作用相对大于柠檬酸和苹果酸,3种有机酸混合后,抑制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13.
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地区连香树、糙皮桦、云南松和云杉4种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土壤及林木器官C、N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木体内C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N和C/N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较为密切.幼嫩器官中的N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老化器官中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且针叶林地枯落叶中的C/N比值大于阔叶林地.C、N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在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林木、枯落物和土壤0~40 cm)中的积累量分别达 176.75~228.05 t·hm-2和 11.06~16.54 t·hm-2,在土壤-枯落物分室和林木分室中的分配比例为C (1.9~3.3)∶1,N (15.6~41.5)∶1,且针叶林的“C汇”功能大于阔叶林.阔叶林地的凋落叶分解速率一般大于针叶林地,周转期分别为2.2~3.7 a和3.9~4.2a;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在所有林地均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4 a;N在连香树和糙皮桦林地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2 a,在云南松和云杉林地呈慢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6.7~8.5 a.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火烧迹地粗木质残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不同年份火烧迹地的粗木质残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中林区火烧迹地粗木质残体贮量在24.87~180.98 m3·hm-2,其中倒木和枯立木分别为6.03~93.91 m3·hm-2和15.29~138.37 m3·hm-2,且不同年份火烧迹地之间差异显著;倒木、枯立木所占比例分别为24.26%~86.00%和14.01%~75.4%,且不同年份火烧迹地之间差异显著;倒木和枯立木的优势径级分别为2.50~20 cm和1.50~15 m, 优势长度分别为2.50~15 cm和5~20 m;随着火烧迹地的恢复,粗木质残体贮量的动态变化不明显.粗木质残体特征与火前林分条件和火烧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培育试验,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灰色森林土有机碳矿化过程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原始林转变为农田后,0~10 cm、1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下降了68.5%、76.8%和40.5%、44.4%;而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平均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仅分别为原始林的24.4%~43.2%和9.20%~13.7%.低温条件下(<25 ℃)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显著高于高温条件下(>25 ℃).低温条件下(<25 ℃)两种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但高温条件下(>25 ℃),农田0~1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高于原始林,而农田10~2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的水氮耦合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交替隔沟灌溉(AFI)、常规沟灌(CFI)、固定隔沟灌溉(FFI)下棉花的水氮耦合效应,施氮量和灌水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大田小区沟灌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56.2~95.2 kg N·hm-2范围内,棉花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施氮量95.2~134.2 kg N·hm-2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灌水量37.52~160.00 mm范围内,棉花产量与灌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灌水量160.00~218.48 mm范围内变化不明显;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情况下,AFI与CFI的产量差异不显著,CFI平均比FFI高9.15%.在56.2~122.8 kg N·hm-2范围内,棉花水分利用效率(WUE)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在122.8~134.2 kg N·hm-2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灌水量37.52~160.00 mm范围内,棉花WUE与灌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在灌水量160.00~218.48 mm范围内,棉花WUE无明显变化;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情况下,CFI与AFI的WUE差异不显著,CFI平均比FFI高9.01%.施氮量56.2~134.2 kg N·hm-2范围内,棉花氮素利用效率(NUE)与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在灌水量37.52~160.00 mm范围内,棉花NUE与灌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160.00~218.48 mm范围内变化明显;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情况下,AFI与CFI的NUE差异不显著,FFI则平均比CFI低6.34%.根据大田沟灌棉花的水氮耦合效应,以棉花产量、WUE、NUE的优化管理为目标,提出了不同沟灌方式水氮高效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地区连香树、糙皮桦、云南松和云杉4种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土壤及林木器官C、N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木体内C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N和C/N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较为密切.幼嫩器官中的N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老化器官中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且针叶林地枯落叶中的C/N比值大于阔叶林地.C、N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在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林木、枯落物和土壤0~40 cm)中的积累量分别达 176.75~228.05 t·hm-2和 11.06~16.54 t·hm-2,在土壤-枯落物分室和林木分室中的分配比例为C (1.9~3.3)∶1,N (15.6~41.5)∶1,且针叶林的“C汇”功能大于阔叶林.阔叶林地的凋落叶分解速率一般大于针叶林地,周转期分别为2.2~3.7 a和3.9~4.2a;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在所有林地均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4 a;N在连香树和糙皮桦林地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2 a,在云南松和云杉林地呈慢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6.7~8.5 a.  相似文献   

18.
西辽河平原气候及水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51—2007年通辽、开鲁、扎鲁特3个气象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通辽市水文勘测局、水务局提供的有关水文资料,对西辽河平原水资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1—2007年间,西辽河平原降水量在周期变化中有减少的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3.2 mm·(10 a)-1,降水的不稳定性增加;西拉木伦等4条入境河流的径流量减少,2001—2007年的年均径流量仅为1990—1994年的22.8%;研究期间,西辽河径流量减少,断流日数增加,2001年以来断流至今;与1978年相比,2006年科尔沁区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增加了8.5倍,漏斗区面积增加了15.5倍;与1980年相比,2006年科尔沁区、开鲁县和奈曼旗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分别增加了3.76、2.77和1.93 m;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区机电井数量持续增长,农业灌溉用水量波动上升,农业用水比例不同程度地下降.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是实现西辽河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凝结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7年8月采用称量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农田和樟子松林)土壤凝结水形成的时间以及凝结水的数量.结果表明:20:00-22:00间,研究区土壤凝结水开始逐渐形成,22:00-4:00时段的土壤凝结水波动增大,4:00之后土壤凝结水开始逐渐蒸发损失;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0~9 cm土层是土壤凝结水的主要形成层,其中,0~3 cm土层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凝结水量的40%,9~30 cm土层仍有凝结水形成,但凝结水量较少;4种生境0~3 cm土层的凝结水量在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0~3 cm土层日均凝结水量大小依次为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农田>樟子松林,说明植被条件较好的生境反而不利于土壤凝结水的形成;0~30 cm土层日均凝结水量以固定沙地最多(约0.172 mm),以农田最少(为0.110 mm),流动沙地和樟子松林地分别为0.120和0.128 mm.  相似文献   

20.
胶东山区县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基于RS和GIS技术,结合地形位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1987—2003年间山东省栖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定量分析了该区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栖霞市建设用地在低地形位上的优势明显;园地优势地形位区间的下限增加了6个地形位,由聚集分布转变成均匀分布;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优势地形位基本保持稳定.根据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将研究区地形位划分为3个区段:1~15、16~30和31~50,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49.48%、43.58%和6.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