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笔者首次发现一种类别不明的微体古动物壳体化石,其长度一不足1mm,横切面呈三瓣状,命名为三瓣石。现有的标本获自湖中下石炭统,同一层位还产珊瑚、腕足类化石。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观察,切片研究等,三瓣石的原始壳质,结构构造,形态特征已基本弄清。按初步制定的形态分类方案,现有的上千个标本至少可分为2组3属约30个种,本文暂描述其中的13个种。  相似文献   

2.
浙西奥陶系三分贝科腕足动物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自1978年以来,笔者从浙江江山奥陶系黄泥岗组又搜集了一批三分贝科腕足动物化石,化石全部保存在硅质结核中,大多呈内模、外模状态,往往腹瓣与背瓣分散保存,完整的内核化石极为少见。分散保存的标本中,腹瓣与背瓣很难确定它们是否同一属种。完整的内核化石又很难看到假基面的情况,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尚有一批标本未作研究。本文仅描述了6枚保存比较好的具有腹瓣内模的标本,它们分属2亚科,5属,其中2新属,全部为新种,名列于下:  相似文献   

3.
1963年秋,我系陈敏娟、夏树芳、方一亭等同志率领古生物专业毕业班学生在江西宁武实测奥陶系剖面,采得大量笔石化石,在鉴定时,发现在下奥陶统宁国组的标本中有一些笔石体细小而保存良好的立体标本,这些标本有着不同于已知笔石属的形态构造。最近,韩乃仁同志送给我们一些从浙江江山宁国组中采集的笔石标本,它们有与江西标本相同的形态构造。经  相似文献   

4.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07,46(4):481-485
对Yangtzedonta pri mitivaYu模式标本(标本登记号:84430)的化石保存类型进行讨论,确认这应当是一枚单壳瓣实体标本,而非内模标本,由此判断,余汶(1985;Yu,2005)所描述的肌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片状齿突"(余汶,1985)或"片状脊"(Yu,2005)很可能是外来的附加物,并非壳体的组成部分。无论如何,84430标本现有的形态证据尚不足于将它与双壳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杨敬之、王水两同志至山西东南部研究地层,在石盒子系地层中采集标本甚多,其中有一块分叉的蕨叶(Frond)化石,令人异常注意,本文系着重讨论这一块标本的。此标本系采自武乡县的蟠龙镇的上部石盒子系地层中。这一块分叉的蕨叶化石,显然是属于一种“种子蕨”Protoblechnumwongii Halle 的。这一块标本其蕨叶基部作分叉状态,分叉后其两个叉枝的宽度大致相等,共长度不明,在一个保存较长的叉枝上面,还着生一枚Pr.wongii 一种的羽片的基部(Pinnabase)。羽片虽仅仅保存着基部,但其形态及叶脉的型式属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寒武系芙蓉统江山阶长山组的锥石化石,鉴定为有柄琴状锥石(Barbitositheca ansatus Qian et Jiang, 1980)。化石保存为印模,轮廓及横肋特征清晰。其中一块标本保存有触手,是对该种特征的补充。目前的化石资料表明,寒武纪早期琴状锥石属主要分布在华南,寒武纪晚期分布范围扩大到华北,形态随时空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华北标本角脊数量多于华南标本,并且前者每个角脊上都有一条触手。另外,研究发现寒武纪之后的锥石保存状态与寒武纪有所区别,可能反映了这类生物在不同时期内面临不同的生存压力。本文研究的寒武纪锥石为华北地区的首次发现,扩大了此类生物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7.
董为 《化石》2007,(2):5-7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标本,要对标本的内外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然后对化石标本进行分类,确定它们的系统位置及其在演化中的意义。在观察标本的内部形态时,通常是通过实体解剖打开标本进行观察。但是对于一些非常稀有和珍贵的化石标本来说,解剖意味着对化石标本的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8.
1925年葛利普记述谢家荣先生和已故的赵亚曾先生在鄂西所采的志留纪化石47种,这47种化石包括珊瑚类17种,笔石4种,腕足类14种,头足类2种,瓣鳃类、腹足类、海百合茎各一种和三叶虫7种。其中7种三叶虫的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9.
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中的淡水瓣鳃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甑皮岩洞穴遗址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南郊独山的西南麓。笔者受桂林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委托,于1978年4月和9月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观察,并采集化石。该洞高约8米,宽约13米。洞顶岩层向东北倾斜,在棕黄、黄褐及浅灰色砂质泥岩中含瓣鳃类、腹足类、脊椎动物和人类骨骼。瓣鳃类化石相当多。现仅根据试掘中所采部分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系统分类作一简单介绍,以供有关方面参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63年秋,南京大学地质系陈敏娟、夏树芳二同志及本文作者方一亭率古生物专业毕业班同学前往江西修水流域搜集毕业论文资料,工作中采集了大量笔石化石。回校后经初步整理后,发现一些构造形态比较特殊的笔石。现将其中两笔石枝上斜、胞管褶曲、并且具有三个横管的一类笔石给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1959年夏,笔者在南京北郊迈皋桥西北石炭山,采到一种形态罕见的化石。它产于上二迭统龙潭组炭质泥岩中,共生的化石有腕足类、头足类、瓣鳃类和少量植物碎片。标本以黄铁矿浸染方式保存,与空气接触即氧化成为暗黑色。当时,笔者误认为是植物化石,后经显微镜下观察,确定为动物化石,但由于形态特别,长期无法确定其分类位置。经过长期反复详细观察,最后认为它属于棘皮动物门中的海羊齿科。海羊齿科Antedoniidae海羊齿属Antedon Freminville,1811Antedon sp.(图版Ⅰ,图1—4)描述:标本仅保存数个羽腕,一个正型(外模),二个副型(内模),前者中部略遭破损,但仍可清晰地看出其整个外貌。乳白色,羽状:腕一次分歧,羽肢呈管状,对生或近于对生,基部略收缩;腕的表面呈不明显凸起,有与羽肢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辽宁抚顺始新统黑三棱属的一个种——抚顺黑三棱Sparganium fushunense,化石标本仅保存果枝部分。根据新标本头状聚花果显示的形态与结构特征,对该属的现生种和化石种做了详细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正> 今年6月徐州市博物馆寄往我所36件化石标本要求鉴定,据博物馆介绍,这些标本是在铜山县大黑山石灰岩裂隙含淋滤型磷块岩的红色亚粘土中发现的。经鉴定,这批化石分属于哺乳动物的4目11属12种,其中食肉目化石比较丰富,保存良好。其  相似文献   

14.
钙质超微化石楔石属的三个分子:Sphenolithus predistentus,Sphenolithus distentus,Sphenolithus ciperoensis是渐新世生物地层重要的化石带标志分子。这三个物种属于该属渐新世的一个演化序列,该演化序列早期的S.predistentus-S.distentus和晚期的S.distentus-S.ciperoensis两对物种之间存在形态过渡类型,使得难以准确鉴定,导致渐新世生物地层划分一些问题。此外,对这三个物种演化的关系是渐进式或是间断平衡式也有不同看法。为进一步了解这三个物种形态演化特征并探讨它们的演化关系,我们选择南海北部ODP 1148站位及IODP U1435站位的渐新世沉积物样品,针对这三个物种个体的形态特征展开定量形态研究。使用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对两个站位19个样品里1 171个楔石个体进行六个形态参数度量,包括了个体总高、顶刺高、基座高、基座宽、基座夹角及消光线夹角。统计结果显示,S.predistentus-S.distentus-S.ciperoensis演化序列中,这三个种的六个形态学参数变化范围边缘相互叠复,缺乏可确切划分界限。三个种个体基座高与基座宽之比依三者的演化次序呈现逐渐增大的渐变关系。以上证据表明S.predistentus-S.distentus-S.ciperoensis为渐进式演化。  相似文献   

15.
Halle 曾记述了山西地区下石盒子组的植物化石58种。1963年,李星学先生对本区的石盒子统植物化石作了补充研究。1981年以来,笔者在进一步整理和鉴定山西太原、阳城和大同口泉地区的下石盒子组植物时,发现部分材料保存很好,在原山西有关地区的下石盒子组中未曾有过记录,本文仅作一简报,这些化石共计六种:(1)舌瓣轮叶 Lobatannularia lingulata(Halle)Halle;(2)东方轮叶(比较种)Ann-ularia cf.orientalis Kawasaki;(3)镰羽叶型斜羽叶(新种)Plagiozamites drepanozamioides  相似文献   

16.
首次报道了伊朗西北部 Varzeghan 附近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材料包括三趾马和恐象。根据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将三趾马标本暂时分为一个小至中型类似 Hipparion moldavicum 的种和一个中至大型类似 H. prostylum 或 H. dietrichi 的种。Deinotherium giganteum 也出现于这一地区。依据与其他晚中新世地点哺乳动物化石的对比,这些新化石地点的时代推测为吐洛里期( Turolian) 中期或相当于欧洲哺乳动物带的 MN12。  相似文献   

17.
生物显微镜、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是研究胞石化石的主要工具,三者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通过摸索和对比,在普通生物显微镜上加载一个落入光系统,或者使用带有落入光系统的生物显微镜,可以清楚地观察和分辨标本表面的特征和纹饰类型,充分发挥生物显微镜的优势,做到准确、快速、低成本地鉴定胞石化石。  相似文献   

18.
“牙形石”是一类绝灭动物的化石。关于这类动物的完整体形、分类地位等,长期以来都不清楚。远在1856年,在欧洲北部早古生代(奥陶纪)地层中,第一次找到“牙形石”。这是一些形状象笔架、梳子或锯条状的小骨片,大小一般不超过二毫米,在颌状的骨片上有尖锥形的“牙齿”,所以称为“牙形石”(图1)。化石通常都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代表几个“形态属”)同时在一起发现,成为“牙形石组合”。化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时代从寒武纪到三迭纪,主要发现于黑色片状页岩中,很少与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在某些石油和天然气田地下地层对比研究上,牙形石是一类重要的微体  相似文献   

19.
付华林 《化石》2012,(2):61-65
所谓化石修理,通俗地说就是将从野外采集回来的化石标本,通过化石修理人员的专业修理技术,把包裹在化石标本周围的泥沙、岩石恰到好处地清理掉,使标本中的古生物遗迹、遗体形态特征暴露得更明显、更突出,使科研人员研究更方便,在标本展出时更形象、更生动,为科学普及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0.
王欣  王健  张举 《古生物学报》2017,56(1):54-67
Oktavites spiralis(Geinitz,1842)是志留系特列奇阶(Telychian)的笔石带化石,其形态特征明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地层对比意义较强。然而,该种宽泛的化石定义以及缺乏居群变异研究,造成了对该化石延限的争议,不利于地层的精确对比。笔者对产自陕西紫阳、岚皋地区特列奇阶Oktavites spiralis带至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的45个Oktavites spiralis不同发育阶段的幼体标本进行研究,建立了较完整的发育序列,从而对该种的始部特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增加了描述的精确性。同时,通过始部特征的对比研究,可将Oktavites spiralis和与之共生的Oktavites contortus(Perner,1897)明确区分为2个独立的种。此外,对Oktavites spiralis和Oktavites contortus发育过程的研究,也可成为该属进一步精确厘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