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探讨脑啡肽类似物与不同受体亚型的结合,我们用液相法所合成的一系列类似物,以豚鼠回肠和小白鼠输精管作为测定类似物对不同受体亚型结合活性的模型,并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了这些类似物对阿片受体的活力,最后我们还用小白鼠热板法测定了它们的镇痛效果。我们发现脑啡肽分子第五位氨基酸侧链的疏水性和游离羧基对δ-受体结合特别重要。对μ-受体来说第五位氨基酸不一定是必需的,而羧端的游离羧基对μ-受体的结合是不利的。第二位甘氨酸被D-氨基酸取代后无论对δ-受体或μ-受体的结合能力都可以提高,但如果D-氨基酸的侧链过于庞大,则大大影响对δ-受体的结合能力。第四位苯丙氨酸对δ-受体来说必须具有典型的苯丙氨酸芳香族。δ-受体对脑啡肽分子的结构要求更为严格,而镇痛活性基本上与μ-受体结合的活性相平行,而与δ-受体结合的活性关系不大。合成的[DAla~2-DSer(Bzl)~5]Enk类似物在与δ-受体上的活力,比已报道的[DAla~2-Ser(Bzl)~5]Enk还要高一倍多,而[DAla-(N-CH_3)Phe~4-DSer(Bzl)~5]Enk的镇痛效果比吗啡要高3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给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1)~δ受体激动剂[D-丙~2)-甲硫脑啡肽酰胺(40,80nmo1),[D-丙~2]-亮脑啡肽(50,100nmol),[D-丙~2,D-亮~5]-脑啡肽酰胺(2.5,10,40nmol)均可使大鼠动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并可为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所对抗。(2)k 受体激动剂乙基环唑新(100,500nmol)及中等剂量强啡肽(5nmol)对心血管活动无明显影响,大剂量强啡肽(10nmol)使血压下降,心率无明显改变。(3)μ受体激动剂吗啡(150nmol)和双氢埃托菲(0.1,0.5nmol)对血压和心率均无明显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在脊髓水平,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心血管作用主要是通过δ受体实现的,激动δ受体对心血管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δ阿片肽受体分子药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成功地克隆出δ、μ、κ阿片受体 ,均属G蛋白偶联受体 ,有 6 5 %同源序列 ,仅 35 %序列决定其特异性。阿片受体最大的同源区是跨膜区 (transmembrane ,TM)和细胞内环 ,变化最大的区域在细胞外环及其氨基、羧基末端。近年来应用反义核酸技术、基因剔除、构建嵌合受体、基因定位突变、截短或缺失氨基酸突变等方法对阿片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1 .内源性与克隆δ阿片受体δ阿片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 ,但在不同的脑区其分布密度不同。体内药理学实验证明 ,δ阿片受体有两种亚型δ1和δ2 [1] ,但是其亚型没被…  相似文献   

4.
阿片肽有μ、δ、κ三种受体。其中κ受体的激动剂无成瘾和呼吸抑制作用,这给广泛使用吗啡类镇痛药物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途径。由于κ激动剂也有自身的副作用,因此人们推测,是否能通过确定出κ受体亚型而寻找到一种无副作用的κ激动剂。κ亚型的存在最初是根据受体结合实验提出的。当μ、δ受点被自身特异的配体封闭以后,组织中仍能同非特异配体(对μ、δ、κ无特异选择性)结合的受点称κ受点。在豚鼠脊髓结合[H~3]-ethylketazocine(κ非特异配体)的实验中发现,存在对DADLE(脑腓肽类似物)敏感和不敏感两类κ受点。最近报道,组织对[H~-]-ethylketazocine呈现不同的亲和力:豚鼠脑以高亲和力κ受点为主,而大鼠脑则是以低亲和力κ受点为主。在寻找出κ受体的特异配体U-50488H和DynA(1-17)以后,发现这两种配体所结合的κ位点较非特异配体结合的κ位点要少,这可能间接地预示U-50488H和DynA(1-17)的结合位点是κ受体的某一个亚型。但至  相似文献   

5.
Deltorphin族肽类是由叶蛙属蛙皮提取物中分离出来的内源性线状七肽,它们对δ阿片结合位点具有比其它任何已知天然化合物更高的亲和性和选择性。最近,科学家们从双色叶蛙的皮肤提取物中分离出两种新肽,其序列为Tyr—Ala—Phe—Asp(或Glu)一Val—Val—Gly—NH_2,其中第二位的丙氨酸为D构型,分别命名为[D-Ala~2]deltorphin Ⅰ和Ⅱ。它们比不久前发现的第二位为D-蛋氨酸的deltorphin、合成肽DADLE,以及环状脑啡肽衍生物DPDPE对δ受体的亲和性和选择性均高出数倍。Deltorphin族肽与叶蛙皮肤中另一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的目的是要确定杏仁核内的吗啡样物质(内啡素)和5-羟色胺(5-HT)是否参与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经慢性埋植套管向家兔杏仁核内微量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或5-HT受体阻断剂肉桂硫胺,可使电针的镇痛效果显著减弱,尤以注入中央杏仁核作用最为显著,双侧注射效果大于单侧,注入核外则无效。杏仁核内注入5-HT 的前体5-HTP,或脑啡肽降解酶抑制剂 D-苯丙氨酸可使电针镇痛显著加强。上述措施凡是加强或对抗电针镇痛的,也能加强或对抗吗啡镇痛。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刺激或注射吗啡可能在杏仁核内引起5-HT 和内啡素(很可能是脑啡肽)的释放,而发挥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7.
脑啡肽对离体动脉条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谨之  林树新 《动物学报》1992,38(2):202-207
亮氨酸脑啡肽(L-ENK)和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对兔耳动脉条在电场刺激下所产生的收缩反应具有抑制作用,此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并且可以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用荧光法测定动脉条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量的实验表明,脑啡肽(ENK)是通过抑制支配动脉壁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继而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的。实验还证明,吗啡对动脉条的收缩无抑制作用,从而表明在兔耳动脉上以δ亚型阿片受体为主,可能无μ亚型阿片受体。可卡因和育亨宾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使动脉条释放NE增加。  相似文献   

8.
Maneckfee和Minna应用特异的放射性配基受体亲合实验,发现多种肺癌细胞株均可表达高亲合性的μ、δ、κ型阿片受体,也能表达烟碱和α-银环蛇毒受体。培养液内加入阿片肽和烟碱后,肺癌细胞的cAMP含量降低,说明这些受体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发现,肺癌细胞还能表达多种具有免疫活性的阿片肽,如β-内啡肽、脑啡肽及强啡肽。在培养体系内加入1~100 nmol/L的μ、δ、κ阿片受体激  相似文献   

9.
1992年克隆出阿片δ受体后,已从不同种属的动物克隆出了阿片受体的三个亚型μ、δ和k受体。最近法国Kieffer实验室的Matthes等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基因敲出技术繁育成功了一个μ阿片受体缺陷的种系小鼠。这种小鼠除无出阿片受体外,生长、发育、生殖和活动周期等与正常小鼠无异,且小鼠的δ和k受体的数量和分布、内源性阿片肽的表达和对热刺激的敏感性都与正常小鼠无异。给予该小鼠吗啡,无镇痛、位置偏爱和身体依赖性作用,给予纳洛酮也不出现撤药综合征。给予δ受体的选择性激动剂也无镇痛作用。说明吗啡的镇痛、位置偏爱和身体依赖性作用由μ受体介导,而与δ和k受体无关。  相似文献   

10.
电针刺激加速大鼠中枢脑啡肽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和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85,37(3):265-27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纹状体、下丘脑、丘脑、桥延脑内甲啡肽和亮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MEK,Ir-LEK)的含量。脑室注射氨基肽酶抑制剂 bestatin(B)或“脑啡肽酶”抑制剂 thiorphan(T)各50μg 并不影响脑内 Ir 脑啡肽含量,合并应用 B T 各50μg 仅引起下丘脑 Ir-MEK 含量轻度上升。这说明安静状态下中枢脑啡肽的更新率不高。给大鼠电针30min 使纹状体和下丘脑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40%(33—52%)(P<0.01)。在脑室注射 B T 各100μg 以及腹腔注射非特异性肽酶抑制剂 D-苯丙氨酸250mg/Kg的基础上电针,则使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120%(94—147%)(P<0.01)。以上结果说明30min 电针刺激既促进脑啡肽的合成,也促进其释放。由于前者超过后者,因此静态含量升高。在中枢脑啡肽含量升高的同时,电针镇痛效果加强。说明由于肽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而积聚于脑内的脑啡肽是具有功能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阿片受体分型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6年,Martin 根据各种吗啡类药物对慢性脊狗不同的药理作用,提出阿片受体可分成μ、κ、σ三种亚型的假说。1977年,Kosterlitz 分析了脑啡肽在离体生物标本上的作用,又提出了δ受点。此外,有人还提出存在ε受点与λ受点。目前,μ、δ、κ三种受点已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Sckonenberger and Monnier 首先报道了人工合成“δ—睡眠促进物质”(DSIP),后来发现是20% 5-位天门冬氨酸α—DSIP 和80% 5-位天门冬氨酸β-DSIP 的混合多肽。由于脑内天然提取的 DSIP 被认为是纯5-位天门冬氨酸α-DSIP([Asp~5]-α-DSIP),因此季爱雪、刘世熠等致力于[Asp~5]-α-DSIP 的人工合成及其生理活性的探讨。本文揭示了[Asp~5]-α-DSIP具有下述生理特性:(1)第三脑室注射途径较敏感,约5μg/兔的剂量就能引起脑电δ和σ活动的增强。(2)第三脑室注射较大剂量(100μg/兔)时,δ和σ活动的增强作用反而不够明显。(3)连续6天静脉注射(50μg/kg)未出现明显的适应性,同时表明该睡眠多肽能通过家兔的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13.
脑啡肽-αⅠ干扰素的镇痛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肠杆菌工程菌中纯化脑啡肽-αⅠ干扰素融合蛋白,测定其在小鼠脑内的镇痛作用,阿片受体结合功能及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和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显示,与αⅠ干扰素母体相比,融合蛋白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可为腹腔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Naloxone和Naltrindole 反转, 融合蛋白可竞争3H标记σ型阿片受体配基DPDPE与膜受体结合.融合蛋白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和体内抗肿瘤作用也高于母体分子, 说明脑啡肽和αⅠ干扰素的融合蛋白实现并增强了脑啡肽-αⅠ干扰素融合蛋白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4.
陈必义 《生命科学》1997,9(1):37-39
1992年克隆出阿片δ受体后,已从不同种属的动物克隆出阿片受体的三个亚型μ,δ,和κ受体。最近法国Kieffer实验室的Matthes等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基因敲出技术繁育成功了一个μ阿片受体缺陷的种系小鼠,这种小鼠除无μ阿片受体外,生长,发育,生殖和活动周期等正常小鼠无异,且小鼠的δ和κ受体的数量和分布,内源性阿片肽的表达和对热刺激的敏感性都与正常小鼠无异。给予该小鼠吗啡,无镇痛,位置偏受和身体依  相似文献   

15.
吗啡的强效镇痛功能及广泛的生理、药理作用是几百年来药学、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其作用机理未能得到阐明。70年代初发现脑内存在阿片受体以来,随之在脑内找到内源性阿片肽──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接着又发现了β内啡肽、强啡肽等多种内啡肽(endophines),从而在学术界里掀起一股研究神经肽的热潮,对吗啡药理机理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阿片肽的生理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利用各种阿片受体配体特性功能表达的差异,证明脑内存在多种阿片受体类型。公认的主要有μ、三种亚型。要深入研究阿片受体亚型的结构功能,必须…  相似文献   

16.
脑啡肽-干扰素融合蛋白具有外周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干扰素-脑啡肽融合蛋白的外周镇痛作用和机制.对小鼠进行热损伤诱导,采用经典热板法测定小鼠后肢脚趾外周涂抹干扰素、脑啡肽融合蛋白的痛阈变化,并用阿片选择性拮抗剂纳曲酮、纳络酮及干扰素单抗进行阻断试验.与干扰素母体相比,融合蛋白具有较强的外周镇痛作用,这种作用可被纳络酮、干扰素单抗逆转或阻断.融合蛋白具有较强镇痛功能,可作为外用镇痛候选药物,其作用机理与干扰素受体、阿片μ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奇异变形杆菌JN458 D-乳酸氧化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方法]克隆D-乳酸氧化酶基因(lod D),构建重组质粒在大肠中表达,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D-乳酸氧化酶氨基酸序列,镍柱纯化该酶并研究其性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该酶C-末端含膜结合结构域,所以是膜蛋白,属于以醌作为电子受体的D-乳酸氧化酶。最适温度60℃,50℃下保持稳定1 h,中高温适应性较好。最适pH 7,pH 7~9下保持稳定1 h。以D-乳酸为底物时Km值为0.61 mmol/L,对D-乳酸有很高的亲和力。Fe^(2+)、Mn^(2+)和Mg^(2+)在1~6 mmol/L的浓度内能提高酶活,其中Fe^(2+)效果最好。[结论]lod D在大肠中实现了高效表达,使新型D-乳酸氧化酶的应用有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工作表明,给大鼠低频或高频电针在脊髓中分别释放出脑啡肽或强啡肽,产生镇痛效果。本工作用交叉耐受方法对此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分析其受体机制。结果表明:(1) 给大鼠2Hz电针电针6h,镇痛作用逐渐降低导致耐受后,100Hz电针仍有明显的镇痛作用;100Hz耐受后,2Hz电针仍有效。说明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之间无明显的交叉耐受。(2) 100Hz电针耐受后,k激动剂强啡肽A(1—13)的脊髓镇痛作用明显减弱,而δ激动剂[(?)]enkephalin(DPDPE)仍保持明显的镇痛作用。(3) 2Hz电针耐受后,DPDPE的镇痛效果显著降低,而强啡肽A(1—13)的镇痛作用不受影响。根据以上的交叉耐受实验结果可以认为,脊髓中δ型阿片受体参与2Hz电针镇痛,而κ型阿片受体参与100Hz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用Fmoe固相法合成3种胰岛素A链小环(A8-10)被不同碱性氨基酸取代的A链类似物,并分别与天然胰岛素B链重组成相应胰岛素类似物;经受体结合,整体活性及抗体结合实验,均表现出相应的活性。从中可以推测出:A链小环区域不是胰岛素表现生物活性的重要部位,而是胰岛素与其抗体结合较重要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应澄清两个β-内啡肽的错误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对内啡肽和脑啡肽虽做了大量研究,但仍有些错误概念未予澄清。第一、内啡肽和脑啡肽在血中或组织中受氨基肽酶迅速作用,立刻转变为无活性的去酪化合物。实验证明,这一概念有两方面错误:(1)去酪~1—甲啡肽和去酪~1—内啡肽并不是无活性化合物,它们不作用于阿片受体,但却有强烈的行为效应。(2)β-内啡肽能在血液中循环而不被立即破坏。大鼠注射~3H标记的人β-内啡肽后45分钟,血浆中50%的放射性仍来自于完整的β-内啡肽。据认为,β-内啡肽N-端的裂解是产生行为活性衍生物的一个选择性代谢途径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