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雪上一枝蒿(Aconitumbrachypodum)、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和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分离获得的162株内生真菌进行抗真菌活性检测,结果具有抗菌活性菌株有74株,雪上一枝蒿15株,刺五加23株,大血藤36株,分别占3种植物各自内生真菌的44.12%,48.94%和44.44%。将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分属于6目、7科、23属。  相似文献   

2.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指纹图谱预测分析一枝蒿Artemisia rupestris L.抗乙肝病毒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Marker)。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筛选和分析一枝蒿的相关靶点和通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一枝蒿药材指纹图谱,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组间差异性成分,综合预测一枝蒿Q-Marker。结果表明,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潜在的15个活性成分,18批一枝蒿HPLC指纹图谱共有18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8个共有峰,分别为绿原酸、芦丁、蒙花苷、木犀草素、一枝蒿酮酸、芹菜素、蔓荆子黄素和洋艾素,综合分析初步预测一枝蒿酮酸、蒙花苷、芹菜素和木犀草素为一枝蒿潜在的Q-marker。一枝蒿Q-Marker预测分析为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4.
薛苹苹  高玉葆  何兴东 《生态学报》2013,33(5):1475-1481
为探索同一物种在不同生态区域钙组分特征的差异,选择我国北方沙地重要建群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内蒙古杭锦旗、乌审旗、阿拉善左旗以及宁夏盐池县和陕西榆林市榆阳区不同沙地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的油蒿样品,利用连续组分法测定分析了油蒿的钙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在油蒿的不同器官中,叶水溶性钙和醋酸溶性钙均显著高于枝和根,叶与根盐酸溶性钙均显著高于枝.在不同生态区域,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油蒿体内水溶性钙含量较多,降水量较少的地区油蒿体内盐酸溶性钙含量较高.分析得知,降水条件较好的地区较高的水溶性钙主要体现在油蒿的叶中,而降水条件较差的地区较高的盐酸溶性钙主要体现在油蒿的叶和根中.油蒿在不同生长阶段钙组分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类型沙地上油蒿的钙组分却有显著差异.可见,不同生态区域的油蒿,生境条件越好体内水溶性钙含量越高,生境条件越差体内盐酸溶性钙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和比较新疆野生与栽培一枝蒿多糖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和功能的影响。超声法制备野生及栽培一枝蒿粗多糖;Sevage法除蛋白;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DCs的成熟;ELISA法检测IL-12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野生及栽培一枝蒿多糖含量分别为26.18%和22.14%,去除蛋白质后多糖含量分别为30.94%和27.06%;野生及栽培一枝蒿多糖均可以显著增强小鼠骨髓来源CD11c+DCs表面分子CD40,CD86及CD80的表达(P<0.05);显著促进IL-12和TNF-α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DCs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且相同剂量对DCs的免疫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蛋白和不除蛋白的野生及栽培一枝蒿多糖的免疫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新疆野生和栽培一枝蒿多糖含量差异较小,并均可以促进小鼠骨髓来源DCs的成熟和功能,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和比较新疆野生与栽培一枝蒿多糖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和功能的影响。超声法制备野生及栽培一枝蒿粗多糖;Sevage法除蛋白;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DCs的成熟;ELISA法检测IL-12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野生及栽培一枝蒿多糖含量分别为26.18%和22.14%,去除蛋白质后多糖含量分别为30.94%和27.06%;野生及栽培一枝蒿多糖均可以显著增强小鼠骨髓来源CD11c+DCs表面分子CD40,CD86及CD80的表达(P0.05);显著促进IL-12和TNF-α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DCs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且相同剂量对DCs的免疫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蛋白和不除蛋白的野生及栽培一枝蒿多糖的免疫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新疆野生和栽培一枝蒿多糖含量差异较小,并均可以促进小鼠骨髓来源DCs的成熟和功能,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紫芸解毒止痛酊中的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含量,并探究其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紫芸解毒止痛酊重金属含量,通过小鼠致痛模型和疼痛因子的ELASA检测初步分析镇痛作用机制。结果:紫芸解毒止痛酊不含重金属镉、铅、铬、镍,含有少量的铜和锌,浓度分别为0.0185和0.56 mg/L;紫芸解毒止痛酊能缓解急性疼痛和甲醛诱发的周围炎性疼痛,且其对皮肤的刺激性小于雪上一枝蒿速效止痛搽剂;紫芸解毒止痛酊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_2并上调β内啡肽含量以达到镇痛效果,但对致痛因子一氧化氮的影响较小。结论:紫芸解毒止痛酊产品重金属含量满足药物安全性要求,为其作为外用镇痛药物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科尔沁沙地的乌丹蒿和差不嘎蒿的开花物候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头状花序、花序枝、个体以及群体水平比较两种植物的开花物候特性。结果表明:(1)乌丹蒿的群体始花期为6月18日,较差不嘎蒿的早9 d,持续时间为19 d,差不嘎蒿开放持续16 d,两种植物群体花期重叠约10 d。在个体水平上,乌丹蒿始花日期比差不嘎蒿早7 d,单株花期长2 d;(2)乌丹蒿二级花序枝上头状花序数比差不嘎蒿的少,开放持续时间更长。两种植物开花频率均为单峰型,二级花序枝开放持续时间频率均以8 d为最高,其次为9 d,头状花序水平上两者开放持续时间频率较高的均为5 d、4 d、6 d,5 d频率最大;(3)差不嘎蒿二级花序枝上近基部的头状花序先开放,自基部向上的第2和第3个位置最先开放的频率相对为高,分别为12.7%和11.9%。而乌丹蒿则是顶端的头状花序先开放,最先开放的频率高达56.3%;(4)两种植物的开花振幅曲线均呈单峰曲线,其中乌丹蒿开花后第9 d开花量达到高峰,差不嘎蒿开花后第6 d开花量达到高峰。两种植物开花物候的相似性反映出它们的亲缘关系及对共同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点尤其是最先开放顺序的差异性,表明了两者长期进化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比较相同环境下不同灌木的构型特征,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也为仿真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该研究对石羊河下游的相同环境下,高度相似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蒿(A.arenaria)、花棒(Hedisarum scopari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红砂(Reaumuria kaschgarica)7种灌木的分枝角度、枝长和分枝数等构型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7种灌木中有6种的平均分枝角度自冠层内部向外逐渐变大,枝序级可分为四级,除油蒿外,其余灌木的冠层外枝均较长。(2)分枝分维数以红砂最大,其次为梭梭和白刺,沙拐枣和花棒最小;除梭梭外,其余灌木的总体分枝率都小于1。(3)除沙拐枣外,其余灌木的侧影面积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认为,生长在相似环境的灌木形成了不同构型,红砂、白刺、油蒿和花棒可归为密生枝型灌木,梭梭、沙拐枣和沙蒿则可定为疏生枝型灌木。  相似文献   

10.
外来杂草反枝苋对农作物的化感作用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改进的差时播种共培法,以麦田伴生恶性杂草播娘蒿为对照,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反枝苋根系分泌物及其不同浓度残枝浸提液对小麦、玉米、油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反枝苋幼苗的根系分泌物能够显著抑制作物根长和苗高的生长;(2)反枝苋不同浓度浸提液均能抑制作物种子的萌发,其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3)除0.025 g·mL-1处理对小麦根长和苗高、玉米苗高有促进作用外,其余各浓度反枝苋浸提液对作物幼苗的根长和苗高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更强;(4)反枝苋对作物幼苗的抑制作用强于恶性杂草播娘蒿,风险评估定量分析结果认定反枝苋为陕西省高度危险性植物.  相似文献   

11.
猪毛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药食同源功效。传统中医取其经干燥后的地上部分用于治疗疾病,具有清热利湿、退黄、利胆护肝等功效。目前从猪毛蒿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学成分可分为香豆素类、挥发油类、黄酮类和有机酸及脂肪酸类等。现代研究表明,猪毛蒿中的羟甲香豆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具有利胆、解痉、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还在抗肿瘤、抗肝纤维化以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猪毛蒿的化学成分进行总结,并对其活性成分羟甲香豆素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猪毛蒿及羟甲香豆素的深入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阿拉善荒漠飞播建植的不同密度人工白沙蒿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种群的生长、繁殖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主要结果是 :(1)不同密度白沙蒿人工种群的生长与繁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它反映在白沙蒿单株地上生物量、根量、生殖枝数和种子产量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2 )不同密度白沙蒿种群的存活率明显不同 ,当种群密度超过 3.1株 /m2时 ,个体植物生长发育不良 ,并出现密度制约死亡 (自疏 )现象 ,植株死亡率急剧上升。(3)不同密度白沙蒿草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存在明显差异 ,特别是 0~ 2 0和 2 0~ 4 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 ,与水资源容量相适应的白沙蒿种群密度约为 2 .1株 /m2 ,在该密度下土壤水分含量基本上能够满足白沙蒿的生理生态需水。 (4 )回归分析显示 ,白沙蒿单株地上生物量与0~ 2 0和 2 0~ 4 0 cm的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 4 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 ,表明白沙蒿种群的生长主要受 0~ 4 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沙蒿金叶甲是沙蒿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危害严重,导致大量沙蒿死亡。本文在宁夏宁东地区荒漠景观中选择了生长在荒漠草原沙壤土质丘陵地、流动半流动沙丘地、人工固定沙丘地3个以沙蒿为主要建群种的样地,调查了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沙蒿金叶甲在3类生境中的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10.54、11.55和8.53只·丛-1,有虫株率分别为81.54%、85.15%和85.92%,3个样地中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沙蒿金叶甲种群在3个样地中的发生均呈单峰型,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种群数量最大。沙蒿金叶甲在沙蒿上的垂直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上段(40~70 cm),在不同株高段的虫口密度与其分布高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分析显示,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变动与沙蒿地径、新梢长度、海拔等因子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显示,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变动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平均气温升高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循环演替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243-247
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及其迅速沙化的植被发展过程是毛乌素沙地植被自发演替的基本过程。油蒿具有耐沙埋、抗风蚀、耐土壤贫瘠等特性,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优良固沙植物和重要牧草。半固定、固定沙地池蒿群落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生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持其稳定十分重要。然而,其沙化的现  相似文献   

15.
油蒿群落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蒿属荒漠是温带荒漠的主要标志型植被类型,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我国沙区东、中部的主要群落类型之一,它广布于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等的草原、半荒漠、荒漠区的沙区。以乌兰布和沙漠为例,油蒿群系面积为2232.7平方公里(1964年考察数据),占该沙漠面积的15.1%。油蒿当年新枝是骆驼、山羊的主要饲料,枝叶枯萎后可作冬春牧草,其茎秆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燃料。全草均可药用,根可止血,茎叶及花蕾祛风湿清热、拔脓,种子可利尿。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油蒿群落不仅分布广,并且有耐沙埋、抗  相似文献   

16.
黄花蒿是一种治疗痢疾的特效中药,植物体中含有丰富的精油,但其应用和生产中常有种类混杂现象,严重影响了黄花蒿为原料的药材质量。为实现黄花蒿药材快速鉴定与评价,该研究利用FTIR技术和GCMS分别对黄花蒿及其近缘种叶片原药材及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检测和鉴定。结果表明:挥发油以黄花蒿含量最高(1.86%),其次是南牡蒿、茵陈蒿、青蒿、牡蒿和艾蒿。FTIR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蒿及其近缘种一维图谱相似,酰胺类、芳香类以及萜类化合物种类较多且含量丰富;二阶导数图谱中,黄花蒿青蒿素成分振动吸收明显增强,可以明显将黄花蒿与其混淆中区分开。GC-MS分析显示,黄花蒿与其近缘种的挥发油成分中共检测出17个共有峰,28种化学成分,均含有较高樟脑、á-杜松烯、Crocetane、植烷、2,4-二叔丁基苯酚,但不同种间成分含量差异很大,植烷在黄花蒿中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近缘种,龙脑成分只能在黄花蒿叶片中检测出,然而á-雪松烯在青蒿、南牡蒿、茵陈蒿均较高,而在黄花蒿,艾蒿,牡蒿中含量均较低。最后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黄花蒿与其近缘种挥发油成分差异性,6种材料明显聚为2类。其中,黄花蒿与牡蒿、艾蒿聚为一类,青蒿与茵陈蒿和南牡蒿聚为一类。该研究结果为黄花蒿药材的真伪鉴别及其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快速而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水通道蛋白(AQP)在沙蒿响应干旱胁迫中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沙蒿为试验材料,采用RACE技术对其AQP基因进行扩增,获得沙蒿AQP全长克隆并对AQP蛋白进行结构预测和分析;采用qRT-PCR对沙蒿AQP基因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以及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获得沙蒿AQP基因长746 bp的片段1和长534 bp的片段2,经拼接后得到全长cDNA序列,沙蒿AQP基因总长为864 bp。(2)亚细胞定位表明沙蒿AQP基因定位于细胞膜上;同源比对显示沙蒿与向日葵、莴苣、橡胶树等植物的AQP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构预测表明AQP蛋白含6个跨膜螺旋结构且亲水性较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AQP蛋白二级结构的主要构成元件。(3)qRT-PCR分析表明,沙蒿AQP基因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根、茎、叶中表达均上调,且叶中AQP基因表达量上调幅度最大。研究表明沙蒿AQP基因结构特征及其表达模式都是沙蒿对干旱胁迫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8.
黄花蒿作为治疗疟疾最有效的中草药植物,同时还具有其他多种药用和农业生产价值。与其密切相关的内生菌资源已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总结整理了黄花蒿内生菌的研究现状,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抗氧化活性、抑菌活性、促进青蒿素的合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角蒿生物碱及镇痛活性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为透骨草的主要来源之一,称为“羊角透骨草”,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功效。从其全草分离得到了多种新的单萜生物碱和大环精胺类生物碱,其中单萜生物碱之一角蒿酯碱(incarvillateine),具有很强的镇痛活性,且作用机理不同于吗啡。角蒿酯碱已成为开发新型非麻醉性镇痛新药的重要先导化合物,本文对角蒿的化学成分、镇痛活性、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沙蒿大粒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是近几年在我国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沙蒿灌木林中大面积发生的一种钻蛀性害虫。在宁夏盐池,该虫1年1代,以成虫和老熟幼虫在沙蒿根部越冬。越冬成虫始见于4月中下旬,终见于6月中旬;越冬老熟幼虫5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始见于6月下旬,终见于8月上旬。成虫产卵于沙蒿根茎部至地下2cm之间,外被一层1~2mm厚的沙壳。幼虫主要分布在地下根部12cm以内,主要钻蛀沙蒿根部,在根部作蛹室化蛹;成虫取食沙蒿叶片作为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