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MMP-9水平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儿血清中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MMP-9水平和新生儿脑缺氧缺血后脑损伤程度之闻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4例HIE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血清MMP-9浓度,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HIE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血清MMP-9水平分别为(34.11±1.10)pg/mL、(37.50±4.96)pg/mL、(33.42±0.73)pg/mL,均高于对照组水平(31.48±3.2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发病第3天水平最高,此后呈降低趋势.重度HIE患者发病后第3天血清MMP-9水平高于中、轻度组(P<0.05).阿氏评分值与HIE发病后第3天血清MMP-9水平呈直线负相关(r=0.692 p=0.000).结论:HIE患者发病早期血清MMP-9水平即升高,提示MMP-9可能参与了HIE的发病机制.病情越严重,血清MMP-9升高越明显,提示血清MMP-9水平可能是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循环内皮细胞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过程的关系。方法:对62例冠心病患者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内皮素水平,同时测定血浆中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结果:冠心病组同型半胱氨酸(21.27±5.73)μmol/L、内皮素(84.30±13.68)ng/L、循环内皮细胞(12.08±5.85)和cells/0.9μl明显高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9.12±4.87)μmol/L、内皮素(47.65±12.71)ng/L、循环内皮细胞(2.35±1.02)cells/0.9μl,P均小于0.001。同型半胱氨酸与内皮素、循环内皮细胞呈正相关(r=0.601,P0.01;r=0.645,P0.01),且冠心病组血浆循环内皮细胞和内皮素呈正相关(r=0.850,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及内皮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其检测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心病(CHD)的临床相关性,提高对CHD的防治水平.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且确诊为CHD的患者82例,按照患者CHD的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进行分组后,检测和比较患者血清Hcy水平,并分析其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Hey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6,r=0.738,r=0.802,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CH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动态检测患者血清Hcy水平可有助于预测CHD病变的发展并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和hs-CRP临床特点及其关系,探讨其在冠心病预测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析法及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分别对对照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4例受试者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进行检测,并观察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血清hs-CRP水平:SAP组、UAP组、AMI组呈依次递增(AMI组比UAP组、UAP组比SAP组P<0.05,AMI组、UAP组比对照组(P<0.01);SAP组与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相似;2)、血清sCIMOL水平:AMI组及UAP组血清sCD40L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MI组与UAP组之间、SAP与对照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3)、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水平与hs-CRP水平显著相关(r=0.787,P<0.0001),两者均与冠脉狭窄程度无相关性.结论:血清hs-CRP、sCD40L水平升高与冠心病临床表现类型和病情是否稳定有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此两项指标能够用于冠心病病情不稳定性的判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2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狭窄范围分为单支狭窄组(n=68)、双支狭窄组(n=82)、三支狭窄组(n=70),按狭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狭窄≤50%,n=62),中度组(50%狭窄70%,n=66),重度组(狭窄≥70%,n=92),另选取51例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HRV各项指标,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狭窄范围患者、不同狭窄严重程度患者正常平均N-N间期(SDNN)、正常相邻每5minR-R间期均数标准差(SDANN)、正常相邻正常N-N间期的均方根(RMSSD)、正常相邻间期差值高于50 ms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低频(LF)、高频(HF)及低频/高频比值(LF/HF)。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RMSSD、pNN50、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SDNN、SDANN低于对照组,LF/HF值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脉狭窄范围、不同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患者pNN50、LF、HF整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冠脉狭窄范围的增加或狭窄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SDDN、SDANN、RMSSD逐渐降低,LF/HF值逐渐升高(P0.05)。结论:HRV是评估心脏自主功能的良好指标,该指标中SDDN、SDANN、RMSSD、LF/HF值可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狭窄范围的良好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按照抽签法将17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85)及研究组(n=85),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水平、氧化应激水平[血清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血管内皮功能[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血脂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TNF-α、MMP-9、CRP、MDA、ET-1、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SOD、NO、高密度脂蛋白(H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可能与其有效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和降低血脂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血清脂肪因子chemerin水平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16名代谢综合征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合并冠心病组(CAD+,n=47)及未合并冠心病组(CAD-,n=69),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量每组血清的血清chemerin水平。结果:CAD+组患者的血清chemerin水平较CAD-组患者显著升高(129.83±29.18 vs 94.01±23.54 ng/mL;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hemerin水平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冠心病存在独立相关性(优势比1.565,95%可信区间1.104-2.876;P<0.05)。结论:血清chemerin水平是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清chemerin可能是预测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重要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左室重构与血清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的研究对象(50例)均来自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就诊于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且被诊断为AMI的住院患者,患者均经早期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术后规范药物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50例患者发病后1天、7天、30天的血清vaspin和IL-6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以50例健康体健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清vaspin、IL-6水平的差异,观察AMI后血清vaspin、IL-6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室重构的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血清vaspin水平为6.03±1.18 ng/mL,AMI组血清vaspin水平4.22±1.37 ng/mL,AMI组血清vasp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AMI后1月内血清vaspin水平逐渐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IL-6水平为12.04±3.97 ng/mL,AMI组血清IL-6水平为26.72±10.06 ng/mL,AMI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AMI后1月内血清IL-6水平逐渐升高(P0.05);(2)经相关性分析显示:AMI后1天、7天、30天血清vaspin水平与LVEDD、LVESD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IL-6水平与LVEDD、LVESD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vaspin水平与IL-6水平均呈负相关(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左室重构的进展伴随着血清vaspin的降低与IL-6的升高,临床上应监测两种指标的变化,对左室重构早期干预,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研究组),另选取单纯心绞痛患者30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RDW、hs-CRP、Gensini评分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分析RDW、hs-CRP和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研究组RDW、hs-CRP、Gensini评分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和病变支数与RDW、hs-CRP呈正相关关系(r=0.58,0.69,0.49,0.57,P0.05),同时RDW和hs-CRP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RDW和hs-CRP水平增高现象,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各30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19例和多支病变组22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病变组22例、中度病变组17例和重度病变组21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ACS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SAP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血清H-FAB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754,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颈动脉IMT异常升高,其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且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