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铁  李志刚 《昆虫知识》1997,34(3):152-153
梨圆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又称梨笠圆蚧、梨跨圆蚧、梨枝圆蚧,是新疆近年来危害果树、果实的较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寄主较多、危害较重、虽日渐蔓延严重,但尚未引起充分重视;为此,1994~1995年作者对该虫的分布、危害、发生规律、天敌昆虫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分布与危害本种为亚洲原产,现已传遍世界各地。能加害梨、苹果、红枣、桃、山殖、樱桃、海棠、葡萄、杨、柳等238种植物的干、枝、叶和果实。此虫在新疆主要分布于库尔勒、哈密、阿克苏、喀什等地区;但近年来,发现该虫的危…  相似文献   

2.
杨笠圆盾蚧的生物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杨笠圆盾蚧Quadraspidiotus ostreaeformis(Curtis)属同翅目、盾蚧科,笠圆盾蚧属。此蚧是宁夏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地区有虫株率达100%。1981年我们在中卫县对此虫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一、分布及为害情况 此虫分布于东北、新疆、内蒙、宁夏等地,在我区中卫县各林场业已成灾。主要为害箭杆杨、合作杨、群众杨、大官杨等杨树品种,还为害苹果、梨、桃等果树。在中卫县以箭杆杨和合  相似文献   

3.
橄榄片盾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尚进 《昆虫知识》2003,40(3):266-267
研究表明库尔勒香梨上发生的蚧壳虫优势种 ,并非习惯上称呼的梨圆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 sus (Comstock) ,而是橄榄片盾蚧Parlatoriaoleae (Colv e)。橄榄片盾蚧 1年发生 2代 ,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 ,产卵繁殖后代 ,严重危害寄主枝条、果实及叶片。防治的关键时期是 5月中旬  相似文献   

4.
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我国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关于该害虫入侵发生对作物的危害程度一直是关注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定量接种虫量的方法,研究了棉花粉蚧初孵若虫不同初始密度(50头/株、100头/株、200头/株、400头/株、800头/株)下扶桑苗生长规律.结果植株生长表明,...  相似文献   

5.
梨圆介壳虫过去在国内,多报导在苹果树上的发生情况,在梨树上发生情况的材料很少。由于该虫在梨产区分布面较广,部分地区为害亦重,如辽宁西部主要梨产区的绥中、建昌等县。 作者曾在1955—1956年,在兴城进行了该  相似文献   

6.
【背景】蚧虫是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下的一类昆虫的总称。蚧虫个体小、食性广,极易随货物扩散传播。【方法】分别从疫情概况、截获种类、产地、截获载体、截获年份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各口岸截获蚧虫的信息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统计,并对之前容易被忽视的非检疫性蚧虫疫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年以来,我国从进口植物和植物产品中截获蚧虫共计171978批次,其中,检疫性蚧虫12种共7071批次;南洋臀纹粉蚧截获量最大,达2848批次,大洋臀纹粉蚧次之,为2442批次,第3是新菠萝灰粉蚧,为1714批次。东南亚是蚧虫的主要来源地,截获量居前3位的蚧类几乎都来自该地区;水果是截获蚧虫的主要载体,占所有植物及植物产品总截获量的99.0%;总体来看,蚧虫截获量从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年后又呈暴发性上升趋势。比较3种截获量较大的蚧虫发现,2005~2008年,截获主要以南洋臀纹粉蚧为主;自2009年起,大洋臀纹粉蚧截获量逐年上升,成为截获量最多的蚧虫;2011年以来,新菠萝灰粉蚧截获量激增。2005年至今,我国口岸共截获其他非检疫性蚧类68797批次,鉴定到种的有46个属105种共68712批次,其中,在我国内陆地区尚未报道的有23个种,入侵风险高,需要引起重视。【结论与意义】了解我国口岸蚧类害虫截获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疫情检疫与监测,有效防范蚧类害虫的传入与扩散。  相似文献   

7.
枣麦间作枣园主要蚧虫复合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地控制枣树蚧害,2002年在太谷地区对枣麦间作枣园的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 Kuwane)、日本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和梨园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的复合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枣树发育早期,3种蚧虫分布范围主要在下、中部的东、南方位,康氏粉蚧的时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较大,是该时期的优势种.到中期3种蚧虫复合种群的分布聚集在树冠上部的西、北方位,时 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以日本蜡蚧较大,种间相似程度和竞争不明显.后期3种蚧虫的复合种群结构在各部位的各个方位的分布无明显差异,但梨园蚧的虫口密度较大,日本蜡蚧在生态位上占据较大的空间.与枣树发育的中期相比,3种蚧虫复合种群结构的相似性与种间竞争系数的平均值要小.蚧害预防应早期控制康氏粉蚧,中期调治3种蚧虫的危害,后期应采取措施压低越冬虫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昆虫病原真菌蜡蚧霉Lecanicilliurn lecanii(Zimmermann.)菌株No.V3.4504在不同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对菌种的菌落生长特性、胞外酶活力和对蚧虫致病力的影响。【方法】试验菌种蜡蚧霉菌株No.V3.4504是从染病蚧虫上分离的。试验蚧虫是沙里院褐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和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采用7种培养基继代培养多代。观察菌落形态特征、测定生长速率、产孢量、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及对蚧虫的致死率。【结果】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最快,但产孢量最低,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呈逐代下降趋势,对两种蚧虫致死率也最低;增加蛋白胨对改善菌种致病力没有明显效果;在增加蚧虫尸体的D、E、F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虽然较慢,但产孢量上升为8.83×106-9.13×106孢子/cm2。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平均达到2.16-2.13 U/g和1.01-1.03 U/g,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分别在55%-58%和39%-42%;在活蚧虫上连续培养3代,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最高,为3.08-2.92 U/g和1.45-1.42 U/g,是PDA培养基上的1.6倍。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也最高,分别达到71.30%和58.89%。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与蚧虫死亡率呈正直线相关关系。【结论】采用PDA培养基连续多代培养会引起菌株No.V3.4504明显退化;在培养基中加入蚧虫尸体,对于保持菌种活力有明显效果;在活蚧虫体上继代培养对复壮菌种,提高菌种毒力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广东新会县柑桔果树根瘤虫调查初步报告”是广州中山大学周郁文教授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期(1957)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文内所谓根瘤虫是一种粉蚧,因为这里有严重的错误,而且还提到柑桔上的“康氏粉蚧”,这个问题在以往曾迷糊过不少人,现在它又在周教授的论文  相似文献   

10.
<正> 夜合棘盘蚧Cosmococcus albizziae Borchs属同翅目、盘蚧科。苏联,1957年在我国云南省弥度县合欢树上采得标本,1960年在《苏联动物志》发表为新种。1978年4月底我们于景东县枇杷山、思茅黄檀寄主树上得雄虫;并对其生活史、习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资料初步整理、供参考。 一、雄虫形态特征 雄成虫 体长0.8毫米,翅展2.7毫米,头部黑色,交尾器0.6毫米,足3对,淡黄黑色;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澄清香梨Pyrus sinkangensis果实上红色斑点的形成原因和危害果实的蚧虫种类及扩散传播途径。【方法】以定点人工接虫法观察两种盾蚧对香梨果实各发育阶段造成的危害特性,悬挂黄板阻截法监测了杨盾蚧若虫的扩散距离。【结果】在香梨果实幼果期危害果实的是杨盾蚧Quadraspidiotusslavonicus (Green)1龄若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以1龄若虫随风从香梨园周边杨树林带飘落到香梨叶片、果实上并在香梨果实表面危害形成红色斑点。在自然风力2-3级时,杨盾蚧1龄若虫最远可扩散到50m处,黄板上截获的平均虫口密度为0.01头/cm2;风力5-6级时,可扩散到150 m处,黄板上截获的平均虫口密度为0.24头/㎝2。在香梨果实膨大期,即7月中旬梨圆蚧第2代1龄若虫在梨树靠自身爬行能力扩散到果实上,并在香梨果实表面危害形成斑点(危害果实着色部位时可形成深红色斑点;危害果实未着色部位形成深绿色的斑点),使果实畸形。【结论】在香梨果实幼果期果实上引起红色斑点的蚧虫是杨盾蚧1龄若虫;杨树林带的高度、风力的大小以及虫源木上的虫口数量是影响杨盾蚧扩散数量和距离的重要因素。在香梨果实膨大期(即7月中旬)在香梨果实表面危害形成斑点,使果实畸形蚧虫是梨圆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的第2代若虫。  相似文献   

12.
<正> 云南壶链蚧Asterococcus Yunnanensis Borchs虽早在1957年和1960年就被在我国云南省的昆明市和下关市附近采走标本,但是在其生物学和防治方面,并未进行过观察。由于近几年来,该蚧虫在四川省重庆地区为害行道树如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香樟和三角枫等树种较严重,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绿化环境。我们对此虫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有关情况介绍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是近年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外来物种,是危害剑麻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防治新菠萝灰粉蚧的有效杀虫剂。采用喷雾法测定了啶虫脒、呋虫胺、噻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新菠萝灰粉蚧不同虫态的室内毒力。研究结果表明: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新菠萝灰粉蚧均有显著的触杀作用,对新菠萝灰粉蚧的毒力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减小。其中,烯啶虫胺对新菠萝灰粉蚧的毒力最高,对新菠萝灰粉蚧1龄、2龄、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LC_(50)分别为0.1406 mg/L、0.1550 mg/L、0.3870 mg/L和0.5060 mg/L。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毒力低于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噻虫胺的毒力最低。不同龄期新菠萝灰粉蚧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表现为:1龄2龄3龄雌成虫。烯啶虫胺对新菠萝灰粉蚧的触杀毒力最好,可作为防治新菠萝灰粉蚧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14.
【背景】芒果蛎蚧属于盾蚧类昆虫,食性杂,分布广,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该虫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惠州口岸于2014年12月从芬兰进境的货物中截获该虫,属于我国口岸首次截获。【方法】在收集整理芒果蛎蚧的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芒果蛎蚧的主要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植物和生物学特性,并分析了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结果】芒果蛎蚧雌成虫为椭圆形,长约1.2 mm,触角每侧有1根长毛,每侧前气门有3个盘状腺,形态特征与近似种Lepidosaphes camelliae和Lepidosaphes pallida非常相似。风险分析表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以及四川等省非常适合芒果蛎蚧生存和危害。芒果蛎蚧入侵我国会给芒果等果树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影响从业人员收入,还影响生态环境,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结论与意义】芒果蛎蚧有入侵我国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紫胶蚧与寄主植物无机盐含量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比较研究法和聚类分析初步研究了紫胶蚧与7种寄主植物无机盐含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之间和是否被紫胶蚧寄生的枝条之间,无机盐含量存在差异,14种枝条的无机盐含量分成4组.7种紫胶蚧寄主植物放虫枝条的无机盐含量经聚类分析可分成7类.寄主植物无机盐含量与紫胶蚧胶被厚、死亡率、怀卵量、个体泌胶量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很紧密.紫胶蚧寄生后久树枝条中氮、磷(P2O5)、铁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钠元素含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钾、钙、镁、铜、锌、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钙元素含量,放虫枝条中钙元素的含量是未放虫枝条的5.3倍左右.其他寄主植物放虫枝条中都有不同种类元素不同程度地比未放虫枝条含量升高或降低.  相似文献   

16.
红点唇瓢虫生物学及其对防治介壳虫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rstri是一种国内广布的多食性的蚧虫天敌,据调查饲养结果,已知它可捕食5科27种蚧虫。该虫具有较强的觅食和捕食能力,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并能建立比较稳定的种群。通过多次田间释放和保护利用的试验,对蚧虫的控制效果均在94%以上,是防治多种蚧虫_的有效天敌。作者于1978—1982年,对此虫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此文是有关结果的一个简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并蛎蚧属盾蚧科并蛎蚧属,该虫食性杂,危害植物种类多,极易随水果、苗木、景观花卉植物等寄主传播入境。并蛎蚧分布于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见该虫的发生报道。2016年5月山西口岸从来自台北的水果释迦上截获了并蛎蚧,为我国大陆首次截获。【方法】通过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进行种类鉴定,并研究并蛎蚧的生物学、生态学相关资料,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并蛎蚧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中臀叶与第二臀叶愈合中间有腺刺,有第三对臀叶,中臀叶有向内延伸的硬化区。通过风险评估认为,来自我国台湾、日本的并蛎蚧入侵我国大陆的风险较大。并蛎蚧在大陆亚热带地区的定殖和扩散风险很大。【结论】我国大陆地区的气候条件、植物种类可为并蛎蚧的定殖提供可能的适生条件,各口岸应对进境的并蛎蚧寄主植物加强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18.
<正> 芦苇日仁蚧 Nipponaderda biwakoensis(Kuwana)属同翅目仁蚧科,是微山湖芦苇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虫株率达100%。一般每株有虫几百头,多者达千头以上。若虫和雌成虫均刺吸芦苇汁液,致使芦苇长势衰弱,叶片枯黄早落,茎壁变薄,茎秆变黑,影响产量,降低品质。1983—1984年对此虫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背景】热带拂粉蚧属于粉蚧类昆虫,食性杂,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2014年5月,在我国云南与缅甸边境发现该虫危害草本植物马松子。【方法】在收集整理热带拂粉蚧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其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的危害和防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热带拂粉蚧雌成虫长椭圆形,触角8节,体长2.5~3.0 mm,宽1.5~2.0 mm,主要通过孤雌生殖繁殖后代,形态特征与双条拂粉蚧非常相似。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热带地区适合该虫生存和危害,一旦入侵我国会对花卉、水果和蔬菜等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结论与意义】热带拂粉蚧在我国有传播扩散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蚧虫在经济上是极为重要的一类昆虫。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已经利用几种蚧虫的分泌物质,这几种蚧虫就成为有益的昆虫,例如白蜡虫和紫胶虫,直到近代还有很大的经济意义。此外,有些蚧虫是知名的害虫,对于果树和观赏树木有很大的危害性,例如吹绵蚧和一些粉蚧,现在成为我们要消灭的对象。由于这些缘故,我们对于蚧虫并不是太生疏的。 但是多数蚧虫的身体很小,最常见的雌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