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6—2017年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为引导中国12~17岁儿童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275个监测点开展营养健康监测。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食物摄入信息,采用食物秤称重记录家庭或学校食堂连续3 d食用油和调味品的摄入量,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能量和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摄入量。结果:2016—2017年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平均每人日摄入量分别为1 995.0 kcal、253.8 g、84.5 g、61.4 g。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比分别为50.6%、37.1%、12.3%。72.9%的儿童青少年脂肪供能比高于推荐值30%、48.0%的儿童青少年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推荐值50%、22.6%的儿童青少年蛋白质供能比低于推荐值10%。儿童青少年膳食脂肪来源于食用油、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比例分别为43.9%、36.6%、19.6%。12~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人日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生高于女生,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存在城乡差异,城市高于农村(P<0.01)。城市儿童青少年蛋白质供能比达到中国居民膳食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AMDR)的比例高于农村(P<0.01)。结论: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每人日膳食能量基本满足,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儿童脂肪供能比增幅过快亟待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国15省(区)农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1991—2015年间膳食随访数据,以18岁及以上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收集膳食资料,借助食物成分表将食物消费量转换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量。结果:2015年我国15省(区)农民能量摄入量为1 891.5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55.4、66.0、245.2g/d,其供能比分别为12.0%、33.2%和54.0%。与1991年相比,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别下降了521.7kcal/d、13.7g/d、152.0g/d,脂肪摄入量增加了18.1g/d,蛋白质供能比基本持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了10.8%,脂肪供能比增加了10.6%。2015年,65岁及以上农民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均低于其他年龄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随年龄组的升高而降低,低收入农民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于中、高收入农民。谷类食物、其他食物、食用油分别为能量、蛋白质、脂肪的主要来源。结论:中国15省(区)农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合理,脂肪供能比较高,应根据农民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生理条件开展针对性的营养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密度的摄入现况。方法:将参与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调查并具有完整调查数据的8 738名18~64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资料,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收集膳食资料,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研究对象膳食能量密度摄入情况及不同膳食能量密度水平下研究对象的各类食物、能量、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中国18~64岁成年男性和女性膳食能量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92、1.83 kcal/g。男、女性18~44岁年龄组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高于45~64岁年龄组、农村地区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高于城市地区、小学及以下组和初中组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均高于高中及以上组、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的膳食能量密度均高于高收入组(P<0.05)。按性别将膳食能量密度三分位的结果显示,男、女性高膳食能量密度组研究对象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高于低、中膳食能量密度组,而膳食纤维以及蔬菜、水果、蛋类摄入量均低于低、中能量密度组(P<0.05)。结论:中国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密度存在人口学因素差异,不同膳食能量密度水平下成年居民能量、营养素及各类食物摄入量存在一定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人群营养膳食宣教及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获取中国农民膳食营养状况,得到中国不同性别、年龄农民的能量、宏量营养素和膳食结构特征,并比较不同省份农民摄入特征的差异,结果发现:中国农民男性和女性随着年龄增加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下降;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农民的能量摄入量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及其供能比增加、脂肪摄入量及其供能比下降,蛋白质摄入量略有增加,但是优质蛋白比例大幅下降。中国农民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总体充足,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农民脂肪供能比超出30%上限,上海、天津、江苏等地农民的脂肪供能比达到35%以上,北方大部分地区农民的优质蛋白比例远低于推荐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居民在不同水产品消费水平下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状况。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将参加本次调查并有完整调查数据的18~64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所有调查对象的食物消费信息,采用称重法收集调查对象的调味品消费量。分析研究对象膳食水产品消费量现状并比较不同水产品消费水平下居民各类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2015年我国18~64岁成年居民水产品类食物消费量为28.6g/d、水产品类食物人群消费率为43.1%。不同水产品消费水平下,研究对象各类食物消费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产品类食物的消费水平将对我国成年居民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带来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入境筛查患者膳食状况,为改善其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食物频率法调查2020年3月25日—2020年6月18日于定点医院就诊的18~50岁COVID-19入境筛查患者(包括可疑症状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饮食状况,计算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共纳入247人,其中可疑症状患者211人、无症状感染者36人。筛查患者水产类、蔬菜、水果、大豆类存在不同程度的摄入不足;畜禽类、蛋类摄入过量;膳食纤维、硫胺素、钙摄入不足;无症状感染者水产类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P<0.05);男性无症状感染者膳食纤维及维生素E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女性无症状感染者维生素E及钾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P<0.05)。筛查患者蛋白质供能比及优质蛋白比例合理,无症状感染者脂肪供能比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低。结论:入境筛查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应对其进行营养宣教,并根据人群特点调整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选取参加本次调查并有完整的调查数据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膳食脂肪摄入量、供能比和食物来源,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我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2015年膳食脂肪摄入量为69.2g/d、膳食脂肪供能比为34.2%、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的人群比例为61.7%;调查人群中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动物油、植物油和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占膳食脂肪总量为32.8%、3.8%、43.3%和20.1%。结论: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量较高,脂肪供能比已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控制含脂肪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膳食营养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改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调查首都医科大学166名本科生日常膳食摄入情况。分析膳食能量、营养素摄入情况,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能量及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甚至有严重缺乏的情况。男生食物净重、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硫胺素、尼克酸、磷和铁的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级比较,食物净重、能量、脂肪、维生素C和钙的摄入量有统计学差异。脂肪(男生27.78%、女生29.05%)、蛋白质(男生17.10%、女生15.66%)提供能量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男生55.12%、女生55.29%)提供能量比例偏低。三餐能量分配基本合理,男女生间差别较小。结论:大学生营养素的摄入不够合理,应提高奶、蛋、瘦肉、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加强对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海南省健康百岁老人的膳食营养情况,分析特殊人群的膳食模式特征。方法: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表调查海南省儋州市、澄迈市等两个地区健康百岁老人的膳食情况,并进行记录和分析,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分析其膳食特点。结果:调查共纳入27名海南百岁老人,平均年龄(103.81±2.95)岁。海南百岁老人饮食首选烹饪方式为水煮(85.19%),能量摄入偏低(1 040 kcal/d),三大产热营养素供能比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2.67%、脂肪32.82%、蛋白质14.69%,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58.97%,畜禽肉摄入稍高,蔬菜类、水产类摄入达到推荐摄入量,食盐摄入量符合低盐标准,其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普遍偏低。结论:海南省百岁老人有其独特的膳食模式特点,可以为进一步验证这种膳食模式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分析18岁及以上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膳食状况及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分析样本19 117名,采用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修订的亚洲人判定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采用连续3天烹调油、烹调盐等调味品称重法和24 h膳食回顾法,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食物、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量。结果:2015—2017年中国18岁及以上MetS患者平均每人日摄入谷薯类325.3 g、蔬菜类258.4 g、水果类38.7 g、畜禽肉78.5 g、鱼虾类23.8 g、蛋类22.4 g、奶及奶制品23.2 g、大豆及坚果类14.4 g、烹调盐7.6 g、烹调油37.2 g。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相比,谷薯类摄入量基本符合推荐量,蔬菜、水果、鱼虾类、蛋类、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坚果类摄入量偏低,畜禽肉、烹调盐和烹调油摄入量偏高。从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来看,能量平均每人日摄入量为1 809.3 kcal、蛋白质55.5 g、脂肪69.7 g、碳水化合物243.0 g、膳食纤维9.9 g、视黄醇当量392.0 μg、硫胺素0.8 mg、核黄素0.7 mg、抗坏血酸76.1 mg、维生素E 34.3 mg、钾1 450.2 mg、钠6 028.0 mg、钙335.8 mg、铁19.2 mg、锌9.2 mg、硒38.5 μg。从膳食结构来看,18岁及以上MetS患者脂肪供能比偏高。结论:中国18岁及以上MetS患者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脂肪摄入偏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天津市糖尿病人群膳食营养状况及类黄酮物质的摄入量,为其健康饮食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连续5d的24h膳食回顾法,对糖尿病病人进行膳食营养调查,结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tion intake,RNI)、适宜摄入量(adaptive intake,AI)以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Balance Diet Pagoda)对其膳食营养状况做出评价;根据膳食调查的结果,计算类黄酮物质的摄入量。结果:本次调查显示,糖尿病病人能量摄入量均偏低,脂肪的供能比例偏高。男性仅维生素C和烟酸的摄入量达标,女性维生素的摄入量均不达标。糖尿病病人存在钙摄入严重不足而钠摄入量严重超标的现象,且与男性相比,女性矿物质的摄入量要普遍偏低。除了钙以外,男性其余种类矿物质摄入量均达标;女性除了磷、钠、铁、锰的摄入量达标以外,其余种类均不达标。糖尿病病人类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为玉米、土豆、西瓜以及甜瓜等,男性每日类黄酮的摄入量为38.23mg、女性为38.27mg。糖尿病病人摄入的膳食种类主要包括粮谷类、蔬菜、水果、畜禽肉类、蛋类、豆制品、牛奶及奶制品、食用油以及食盐。其中水果类、鱼虾以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偏低,蛋类以及食盐摄入过多;男性的畜禽肉摄入过多。结论:糖尿病病人能量摄入偏低,脂肪供能比偏高,维生素和钙摄入不足,而钠摄入偏高;类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为谷物、季节性水果蔬菜等;膳食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水果、鱼虾、奶制品的摄入量过低,而畜禽肉、蛋类以及食盐的摄入量过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量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调查资料,选择有完整个人信息的18~65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较高蛋类食物摄入量的人群患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结果:调查对象每日蛋类食物摄入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人群比例为25.5%。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的成年居民BMI、能量摄入水平以及性别、饮酒、教育水平、人均家庭收入和居住地区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女性较高水平蛋类食物摄入(≥50 g/d)的人群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是蛋类食物摄入适量(25~50 g/d)人群的1.26倍(OR=1.26,95%CI:1.01~1.58,P=0.04)。结论:我国9省区女性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状况。方法:将“2015年北京市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朝阳区170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和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中小学生平均每日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谷薯杂豆类、蛋及蛋制品、食用油和盐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为较为适宜,蔬菜、水果以及大豆类为推荐摄入下限值的50%~75%;奶及奶制品、水产类和坚果类摄入量分别为推荐摄入下限值的40.3%和36.8%(<11岁组和≥11岁组)、34.0%和14.6%(<11岁组和≥11岁组)以及26.6%和7.0%(<11岁组和≥11岁组);畜禽肉类高达推荐摄入上限值的130.3%和191.0%(<11岁组和≥11岁组学生)。能量的平均摄入量为1 628.1 kcal,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60.0、67.7、203.1g,供能比分别占14.6%、37.2%和48.2%。中小学生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平均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比例分别为35.3%、20.6%、28.8%和41.8%。钙的摄入状况最差,仅1.2%的学生达到了RNI;硒、铁和锌平均摄入量达到RNI的比例分别为38.8%、75.3%和75.9%。结论: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009—2011年间中国成年女性的体重变化与基线膳食能量供给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参加了2009年和2011年回访的18~6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按单位体重变化<-5%、-5%~-3%、-3%~3%、3%~5%、5%~8%、>8%分为6层,分析体重变化和基线膳食的关系。结果:1 130名18~44岁组体重增加>8%者的基线年龄、体重、BMI均显著低于其他组;1 370名45~60岁组体重和BMI较低者两年后体重趋于增加更多;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体重变化与脂肪供能比两年龄组均无关。多因素回归分析两年龄组BMI与体重降低显著负相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单位体重的能量摄入、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与其体重变化无显著关联。结论: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我国居民摄入脂肪增加是其体重增加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直辖市)成年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项目,选取2015年调查中数据完整的18?64岁居民共计11960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调查法。结果:我国成年居民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12.2 g/d,总膳食纤维摄入量平均为18.5 g/d。不溶性膳食纤维主要食物来源是蔬菜和谷类,分别占36.3%和29.0%。结论:指导我国成年居民合理膳食,提高膳食纤维摄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体化膳食干预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指标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入北京友谊医院且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的90例患者,膳食干预3个月,使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调查对象每天膳食中热能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摄入量比较,分析膳食干预前后患者的饮食情况、血脂指标和相关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每人每日各类食物适宜摄入量相比,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膳食干预前,蔬菜、水果、豆类食物的摄入量偏少,肉类、蛋、奶、油脂类食物摄入量偏高,营养素供能比例不适宜,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偏低;与膳食干预前相比,膳食干预后每日谷类食物、肉类、鸡蛋、奶、油脂类的摄入量显著降低,蔬菜、水果、豆类的摄入量显著增加,摄入的总能量显著降低,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的量及其供能比显著降低,动物蛋白的供能比显著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及其供能比显著增加);经过膳食干预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増高,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显著降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与膳食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通过改善膳食结构和降低体质指数,可以降低TC、TG、LDL-C等血脂指标,升高HDL-C,其营养状况不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我国居民目前膳食营养状况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相关目标。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研究我国居民食物摄入量、能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及营养不良性疾病与《纲要》中相关目标的差距。结果:我国居民豆类、奶类、水产品和水果摄入量均不及目标的一半;视黄醇和钙摄入明显不足,钠摄入明显过量;我国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贫血率均与目标差距较大。结论:应以《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为蓝本,改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膳食调查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结构和膳食摄入量,评估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需求的满足程度,为合理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以我国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2005)及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的膳食指南为推荐量,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血透患者连续3d膳食摄入情况,分析食物来源和饮食结构,评价每日食物及每日营养素摄入量,比较各营养素摄入量与推荐量的差异性。结果:根据食物分类,血透患者日均摄入量排在前三位分别是蔬菜类(247.5g,占34%)、谷类(209g,占28.7%)和水果类(71.5g,占9.8%),排在末三位分别是鱼类、豆类、蛋类(13.7g,占1.9%;22.2g,占3.0%;27.6g,占3.9%);动物性食物是蛋白质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占62%),植物性食物是钙、铁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占53%和69%);与推荐量相比,血透患者除了维生素E和钠的摄入量大于推荐量外,日均总热卡和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于推荐量;部分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1、B2、B6)和部分矿物质(锌、硒、铁等)摄入量低于推荐量(P<0.05)。结论:血透患者普遍存在膳食摄入不足的问题,大部分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不能满足血透患者营养需求,建议加强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武威市结核病(TB)患者膳食多样化水平及各类营养素摄入情况。方法:选取武威市结核患者826名,由统一培训的结核病防治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应用食物频率表收集调查对象消费的食物种类;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调查对象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采用9大类食物评价膳食多样化,每周食用一种食物计1分,最多为9种食物计9分。结果:膳食多样化评分(DDS)结果显示,分值为7分及以上的人群达到了51.5%,其中得分7分的人群达到总人数的33.3%,有48.5%不足7分,即没有达到膳食多样化。鱼虾类和豆类消费率最低,分别仅为6.7%和44.3%。能量及营养素分析结果显示:结核病患者每日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分别为1563.9kcal和60.6g,仅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65.16%和80.67%,除了铁、锰、磷元素的摄入量达到了RNI之外,其余维生素及矿物质每日摄入量均不足,尤以视黄醇(122.2μg)和钙(224.7mg)最低,分别为RNI的15.28%和28.09%。膳食纤维、抗坏血酸和核黄素的摄入水平均不足RNI的50%。结论:武威市结核病患者膳食结构不均衡。建议积极改善营养、调整膳食结构,加强膳食营养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有效防治结核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3年中国农村2~5岁留守儿童膳食和能量、营养素的摄入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中国30个省55个监测点开展2013年中国0~5岁儿童乳母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儿童每人每日食物摄入量、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作出评价。结果:贫困农村、父亲外出打工、母亲低文化水平的留守儿童,其谷类摄入量分别高于普通农村、双亲外出打工、母亲中等文化水平,家庭低收入的留守儿童蔬菜、水产品和畜禽肉的摄入量低于家庭高收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岁组的留守儿童中水果、蔬菜、蛋类、水产品、大豆及其制品、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的比例分别为88.1%、95.7%、56.2%、91.9%、76.2%、100%;4~5岁组的留守儿童中水果、蔬菜、蛋类、水产品、大豆及其制品、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的比例分别为99.0%、97.1%、65.7%、93.1%、89.2%、97.1%。贫困农村、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其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分别高于普通农村、双亲外出打工,不同的收入水平组间,留守儿童的钙、铁、锌、硒、维生素B1、尼克酸的摄入量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岁的留守儿童,有超过97%的人群存在钙摄入不足的风险,超过60%的人群存在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入不足风险。结论:中国农村2~5岁留守儿童的谷类、畜禽肉摄入较多,水果、蔬菜、蛋类、奶及奶制品等摄入不足,钙、维生素A、维生素B2等主要营养素缺乏,贫困农村、双亲外出打工、家庭年人均低收入与留守儿童营养状况有关,仍需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