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在实现了粮食“十一连增”之后,中国粮食供给“结构性紧平衡”、粮食价格高位运行以及粮食持续增产动力不足等“隐患”日渐浮出水面,凸显出现行粮食政策体系中“最低粮食收购价格刚性发展”与“粮食生产区域分工”两大问题。为实现粮食安全新战略目标、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新体系,建议“按需生产、强化储备、高效流通、节约消费”应成为制定粮食“新政”的重要理念标准,要进一步完善粮食的价格支持体系,探索新粮食生产方式,注重总量、区域和品种平衡,重新构建综合性粮食安全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LMDI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基于厦门市2005—2010年各部门终端消费数据对碳排放强度指标进行因素分解,并将传统分析仅注重产业部门的能源碳排放,拓展到全面考虑产业部门和家庭消费的能源活动和非能源活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厦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17.29%,其中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强度变化影响最大(贡献63.07%),家庭消费能源强度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抑制因素(-45.46%)。从影响效应角度看,经济效率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最大,碳排系数减排贡献最小;从部门减排贡献角度看,第二产业贡献最大,家庭消费贡献最小。总体而言,厦门市未来碳减排重点部门在第二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有较大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3.
把握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和演变趋势,可以为四川省科学防治水土流失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本文以降雨数据、高程数据、土壤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土壤侵蚀RUSLE模型,选取降雨、土壤、地形、植被覆盖4个因子建立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对四川省2005—2018年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以不敏感和轻度敏感为主。空间分布上,不敏感、轻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北部、成都平原大部分地区和川东北。时空变化上, 2005—2018年期间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呈增强的趋势。不敏感区域面积减少26%,轻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17.51%,增加面积主要来源于不敏感区域的转变,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8.08%,增加面积来源于轻度敏感区域的转变,高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2.67%,主要来源于中度敏感区域的转变,转变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西北部、成都平原以及川西南山地的大部分区域,该变化主要由植被覆盖因子和降雨侵蚀力因子综合影响所致。在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因子中,植被覆盖因子与土壤侵蚀敏感性具有最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四川省土...  相似文献   

4.
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与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确种间地上部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优化资源配置对提高间作体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Zea mays)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 以期为间作体系的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得出,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n, LER)分别为 1.30和1 .29),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LER分别为1.41和1.40);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玉米覆膜也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来自地上部种间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两个方面,但其相对贡献以地上部大于地下部, 当玉米不覆膜时均以地上部占75%、地下部占25%,当玉米覆膜时均为地上部占67%、地下部占33%,玉米覆膜能明显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也都具有重要贡献。玉米不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氮、磷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分别为67%与33%,钾则相等(各占50%);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氮、磷养分吸收优势地下部贡献率,但对钾养分吸收优势贡献影响不明显。表明,间作优势不仅可以通过作物组合来获得,也可通过地膜覆盖等措施进行调控,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和养分吸收优势及其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可见,该研究对小麦/玉米间作模式持续增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2005、2010、2015年三期四川省土地利用栅格数据为基础,应用ENVI和GIS技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并结合四川省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分析四川省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对2005-2015年间统计年鉴上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研究影响四川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理,为后来的四川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四川省近10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较为频繁,表现为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大幅度增加,但各类土地占比总量土地面积变化不大。(2)耕地、林地、草地始终为四川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较为均衡且保持性好,耕地处于25%左右,林地和草地始终处于35%左右。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地面积虽有变化但占比始终较小。(3)四川省土地利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土地利用程度高,西部利用程度低。林地和草地大量且长期集中在西部,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则在东部集中,东西分布极不均衡,不利于四川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4)影响四川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为常驻人口数和GDP,常驻人口始终保持较大数额且稳步增长,保持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同时带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从而促使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亮 《生态科学》2015,34(5):122-128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盐城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益和分解因素进行分析, 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为本区域有针对性的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合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和协调区域人地关系, 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结果表明: 盐城市土地利用总体上为碳源区, 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净碳排放总量从2002 年的474.45 万吨增加到到2012 年的980.64 万吨, 排放总量合计增加了506.19 万吨, 增长了1.07 倍, 年均增长率为9.72%; 其中建设用地为主要的碳源, 占总碳排放总量均在90%以上, 林地是主要的碳汇, 占总碳排放总量均在40%-50%之间波动; 在研究时段内, 盐城市的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 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将更加艰巨; 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原因, 单位GDP 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 根据LMDI 模型对盐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发现,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盐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正效应, 土地利用结构因素和土地利用效率因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盐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最后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利用和能源效率等角度, 提出减少碳排放的 途径。  相似文献   

7.
保障粮食安全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评估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我国政府必须切实解决的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借鉴前人的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与评估模型的基础上,阐明了保障粮食安全造成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内涵,并以理论分析为依据,分别构建了评估不同类型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模型,为了验证所构建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陕西省长武县为案例区,对其2008年保障粮食安全导致的生态价值损失进行了评估,在不同类型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中,由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合理转换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为22834.16×104元;如果将长武县所有粮食生产用地作为林地、草地、水体,与作为耕地相比,可为人们多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21963.30×104元、4095.04×104元、40678.82×104元;单位面积林地、草地、水体可以多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的是水体,为19682.34元/hm2,林地和草地分别为:10627.4元/hm2和1981.37元/hm2。  相似文献   

8.
林秀群  童祥轩  梁超 《生态科学》2017,36(5):144-151
在终端能源消费CO2 排放总量测算中, 二次能源(电力、热力)通常不被列入计算, 这种测算结果无法准确测算出CO2 排放总量, 更会影响减排相应措施的制定。根据生产和生活部门终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费量, 构建了17种(含电力、热力)能源的碳排放总量测算模型, 全面测算云南省2000-2014 年CO2 排放量。选取LMDI 1 分解法, 将CO2 排放量分解为生产部门5 类因素、生活部门6 类因素。结果表明: ①2000-2014 年, 云南省终端能源消费CO2 排放总量从5744.15 万吨增长到18952.46 万吨; 其中, 生产部门CO2 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91.2%, 为碳排放主要来源。②能源强度是生产与生活部门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其累计贡献度为–92.64%和–94.78%, 其次为生产部门的产业结构效应以及生产与生活部门的能源结构效应, 累计贡献度分别为–33.55%、–17.65%和–17.18%。③GDP 和人均收入分别以累计贡献度245.28%和194.54%成为生产与生活部门最大的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粮食补贴是国家推进农业生产的常用政策手段之一。我国现行的粮食生产性补贴政策主要是指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化推进,现行粮食生产性补贴政策逐渐体现出补贴标准低、补贴结构不合理、缺乏相应监督机制、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针对粮食生产性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对长江大学附属一医院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上报的职业暴露依据科室分布、感染途径及暴露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医院共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94例,其中,护士62例,医生25例,其它人员7例,护士高于医生;35岁以下年轻护士及医生占88例,35岁以上者6例;大学本科以下学历60例,中级职称以下人员75例。因此需对医务人员加强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加强管理,注重预防。  相似文献   

11.
采用DEA-Tobit两步法研究了我国水稻主产区在1997—2014年间的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东北平原水稻生产效率最高,长江流域次之,东南沿海最低;在影响水稻生产效率的因素中,人均收入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收入依赖程度、市场化水平对水稻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础教育水平有方向性的正向影响,自然灾害有方向性的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水稻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滴虫性阴道炎发病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1900例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并对滴虫性阴道炎阳性者行详细的问卷调查.结果 1900例患者中有180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结论 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与月经时间、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通过正确的护理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3.
韩兰泉  朱桂珍 《蛇志》2007,19(1):84-85
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DM)已构成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递增[1]。目前,DM尚缺乏有效根治方法,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且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其治疗有赖于病人的密切配合,控制病情的不良因素,即加强DM患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设计统一表格,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的胃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后切口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共492例胃癌术后患者纳入本研究,切口感染97例,感染率为19.7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夏秋季节手术、手术时间、放置引流、ICU住院等因素是胃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多,应针对性进行护理预防,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耳鼻咽喉科医患沟通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改善医患沟通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调查患者和医生对医患沟通满意度的评价及对可能影响医患沟通效果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黑龙江省几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患者及就职的医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结果:医患沟通满意度方面,有19.3%的被调查者认为医患沟通很好,41.7%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两项合并占被被调查者总数的61%。被调查者认为医患沟通时间少、看病难、看病贵,医患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医患沟通效果。结论:建议针对影响医患沟通效果的因素在耳鼻喉科教学及工作中建立以人为本的沟通体系,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顺畅与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临床特点,总结危险因素,为诊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预见性的分析方法收集心胸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患者200例,统计相关指标,行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输血、预防感染措施成为相关因素,其中糖尿病、预防感染措施、手术时间成为独立危险因素(β1,OR1,P0.05)。结论:应提高对糖尿病患者的监护,采取积极的预防感染措施,控制感染,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便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患者跌倒,为神经内科防控住院患者跌倒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显示,调查的2307例患者中,发生跌倒79例,跌倒发生率为3.42%,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的疾病、年龄、药物原因、运动能力障碍、视听力障碍和认知能力障碍。患者自身的疾病、年龄和药物原因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跌倒与其年龄、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及使用药物等有关,护理人员可依据致使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神经内科患者跌倒发生率,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力娜  刘颖  张靖  刘静  孙桂志  张慧 《生物磁学》2011,(18):3544-3546,3600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原圜及影响因素,以便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患者跌倒,为神经内科防控住院患者跌倒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显示,调查的2307例患者中,发生跌倒79例,跌倒发生率为3.42%,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的疾病、年龄、药物原因、运动能力障碍、视听力障碍和认知能力障碍。患者自身的疾病、年龄和药物原因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跌倒与其年龄、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及使用药物等有关,护理人员可依据致使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神经内科患者跌倒发生率,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禤品莲  禤其桂 《蛇志》2010,22(2):190-191
疲劳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机体负荷过度、内环境紊乱的一种心理、生理现象,表现为对工作的厌倦情绪、工作效率的下降和疲劳感。工作疲倦感易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使护士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如头痛、睡眠障碍、易激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导致护士身心疾病发病率增高。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效率、缓解护士的身心疲劳,对影响手术室护士疲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袁二双  周秋文  罗应忠 《生态学报》2024,44(14):6265-6275
基于2000-2020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将人口压力、农村经济和非农经济等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细分,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定量评估各社会经济因素对4和NPP的相对贡献率,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西南喀斯特区植被呈上升趋势。(2)整体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的贡献大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EVI的贡献率为26.6%,对NPP的贡献率为41%。(3)在社会经济因素中,非农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的相对贡献率最高,对EVI的贡献率为19.1%,对NPP的贡献率为14.7%。(4)在各细分社会经济因素中,第三产业对植被恢复的相对贡献率最高,其中对EVI和NPP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1.8%和14.7%。综上所述,除了生态工程之外,其余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虽然具有间接性或者滞后性,但同样重要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