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矮秆籼稻品种矮秆基因的等位关系,选择了几种常见的、代表不同矮源的矮秆籼稻品种,分析了矮秆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南京11号、向阳矮、朝阳矮13号、广陆矮4号、1R_(24)和窄叶青的矮秆基因均互为等位。由于南京11号与广陆矮4号的矮秆基因同源于矮仔占,窄叶青的矮秆基因源于花龙水田谷,1R_(24)的矮秆基因源于矮脚乌尖,故可认为:矮仔占、花龙水田谷、矮脚乌尖、向阳矮和朝阳矮13号的矮秆基因均可能互为等位。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糯大麦与非糯大麦颖果发育的差异,该研究以糯大麦代表性品种(‘白青稞’、‘甘垦5号’)和非糯大麦代表性品种(‘扬农啤10号’和‘苏裸麦1号’)为材料,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组织化学染色、树脂半薄切片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比较研究了糯大麦与非糯大麦颖果及其胚乳淀粉体发育的过程。结果显示:(1)糯大麦和非糯大麦颖果的形态变化,以及鲜、干重和含水率等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生长曲线均呈"S"型。(2)两类大麦颖果胚乳和果皮的I2/KI染色结果不同,糯大麦胚乳的I2/KI染色结果为红褐色,其果皮被染为蓝黑色,而非糯大麦胚乳和果皮均被I2/KI染成蓝黑色,表明糯大麦和非糯大麦的颖果果皮里直链淀粉含量都较高,且糯大麦胚乳内以支链淀粉为主,而非糯大麦的胚乳内以直链淀粉为主。(3)糯大麦胚乳淀粉体的出现时间早于非糯大麦,且其中小淀粉体的比例高于非糯大麦,淀粉体充实状况也好于非糯大麦。(4)与非糯大麦相比,糯大麦表观直链淀粉以及总淀粉含量较低,但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研究表明,糯大麦颖果生长规律与非糯大麦类似,但内含物淀粉的积累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3.
选用全糯小麦品种‘糯麦1号’与青海主要栽培品种‘阿勃’杂交,综合利用改良碘染色法、SDS-PAGE法和Waxy基因的分子标记等,对杂交后代进行了鉴定筛选。最终从F2代鉴定出了5粒全糯种子,从F3代鉴定出8株Wx-B1亚基缺失的植株。对全糯株系F3代的农艺性状进行评价,5个全糯株系的综合农艺性状都优于‘糯麦1号’,与‘阿勃’较接近。测定全糯株系和Wx-B1亚基缺失植株F4代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5个全糯株系F4代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接近于0,8个Wx-B1亚基缺失植株F4代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在总体上比‘阿勃’的直链淀粉含量低。研究表明,采用综合标记辅助选择可快速而准确地获得适合在青海栽培的全糯和部分糯性小麦。  相似文献   

4.
水稻离体试管受精虽有籼稻品种间(张廷壁1983)和粳稻品种间(岳绍先等1986)的杂交获得成功,但籼粳稻亚种间的杂交尚未见报道。我们在这方面作了初步试验,获得成功。供试材料有6个籼稻品种(万利籼、79-1163、85B-181、广陆矮四号、紫稻、新银糯)和5个粳稻品种(喜峰、1002118、辛实、日本晴、85-287)。配成7个组合、每个组合设置4个处理①正交:以籼稻为母本授以粳稻父本的花粉。②反交:以粳稻为母本授以籼稻父本的花粉。③  相似文献   

5.
利用长江流域早熟籼稻品种广陆矮四号通过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同源四倍体,进而通过杂交获得三倍体。研究了由三倍体产生的各种非整倍体类型。培育出了一套籼稻品种广陆矮四号的初级三体。 除了三体_(11)和二倍体相似,其它11个初级三体都有明显不同的形态学特点,可依照这些特点互相区别。  相似文献   

6.
昆虫体内多胺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丹磺酰氯柱前衍生HPLC快速测定昆虫体内多胺含量的方法。以C18(250mm×4.6mm,5μm)为固定相,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40℃,流速1mL/min,荧光检测波长激发波长(Ex)280nm,发射波长(Em)515nm,测得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三者回收率分别为98.7%,99.2%和97.8%,回归方程线性良好(r值均大于0.99),分析时间为16min。该法简洁、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有效分析昆虫及其他生物样品中微量多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我校两年来进行光呼吸筛选试验,筛选出一个晚籼稻品种,其CO_2补偿点显著地比杂交稻和常规稻(如广陆矮四号和红梅早)的CO_2补偿点低,而与玉米和稗草等C4植物的十分接近。经镜检,其维管束鞘发达;鞘细胞中叶绿体数目约7—10个,而红梅早等品种却仅1—2个  相似文献   

8.
利用1 090 071个SNP标记, 对419份广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的糯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 在P<4.72×10-8 (4.72E-8)水平下, 检测到45个与糯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 均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通过筛选显著关联位点上、下游各150 kb区域内的基因, 共找到305个候选基因, 其中包含2个与淀粉合成酶相关的WxSSIIa基因; 同时在第6号染色体5.69-5.89 Mb区域发现4个与糯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 该区域可能是影响水稻(Oryza sativa)糯性的重要候选区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糯小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糯小麦缺失(Wx-A1、Wx-B1和Wx-D1)3对蜡质基因,其直链淀粉含量低于1%,因此在食品工业和非食品工业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糯小麦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虽然我国开展糯小麦研究起步较迟,但在糯小麦Wx基因资源的筛选、糯小麦的遗传和育种、糯小麦淀粉品质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本文就中国在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就糯小麦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11个水稻品种染色体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1、籼稻:广陆矮四号、竹莲矮、“909”、IR8、IR36、桂朝2号、辐桂1号、CP2140(本所中稻品系)、525—1(IR661选系);2、粳稻:鄂晚5号;3、糯稻:181(本所花培选育而成)。方法:花药:取大部分颖花的花粉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阶段的幼穗,整穗固定于甲醇: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阐述了“甜味糯”新型鲜食糯玉米极其代表品种的培育。通过对糯质玉米的种质创新和改良提升,实现果穗上的所有籽粒都是糯质,在适采期内,糯质籽粒糖度值平均可达到12度以上,显著高于普通糯玉米,带有明显的甜味,形成“糯中有甜”的特殊口感品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鲜食玉米创新团队从2011年开始“甜味糯”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工作,利用创新集成的“大群体、严选择、单株配合力测定”以及“优系聚合”等育种方法,并通过大量田间表型鉴选和籽粒糖度、口感品质等鉴定评价,创制选育出“甜味糯”新型玉米优良自交系ZN3。以ZN3为骨干亲本,组配育成京科糯768等“甜味糯”新型鲜食糯玉米系列新品种,鲜籽粒糖度达14度以上,具有籽粒甜度高、口感品质好、高产稳产、多抗广适、采收期长等综合优点。京科糯768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糯玉米品种”,于2021年通过四大生态区国审,适宜在全国鲜食玉米生态区种植。“甜味糯”玉米将是我国未来鲜食糯玉米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水稻 (Oryza sativa)“广陆矮 4号”黄化苗为材料 ,用 λZAP 为载体构建了 c DNA文库。对随机挑取的 1 0 0个 c DNA进行部分顺序测定后 ,与水稻和其它植物已知的基因结构作同源性比较分析 ,表明1 3%的 c DNA克隆可以确定功能 ,1 2 %的 c DNA克隆与其它植物中未知功能的基因片段有同源性 ,其余75%的克隆则表现出极少相似性或无任何同源性 ,从中可能发现新的基因。结果表明这个 c DNA文库适宜于进行大量顺序分析。由此将会获得更多功能性基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采用营养液水培,研究了根际低氧胁迫下外源亚精胺对两个抗低氧能力不同的黄瓜(Cucumis sativus)品种(‘中农8号’和‘绿霸春4号’)根系中多胺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亚精胺能显著提高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中亚精胺和精胺含量,降低腐胺含量,同时,根系中SOD、POD、CAT活性也相应提高,使得幼苗鲜重和干重明显增加;单纯低氧处理及外源亚精胺的加入,抗低氧能力较强的品种‘绿霸春4号’较抗低氧能力较弱的品种‘中农8号’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高。黄瓜幼苗根系中较高的亚精胺、精胺含量和较低的腐胺含量可能有利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幼苗的低氧逆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菌落PCR在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一种利用菌落直接PCR扩增DNA并用于测序的实验方法.通过对引物的设计和菌液浓度控制,使PCR反应后的内容物对测序干扰减到最小.与传统的测序过程比较,它省去了抽提模板DNA一步,节省了大量时间和实验成本.另外此方法可对BAC亚克隆库构建时由连接转化过程中导致的假阳性起筛选和鉴定作用.采用该法成功测定了籼稻(Oryza sativa indica)广陆矮4号的L3173号BAC DNA全长序列(约100 kb),GenBank登录号:AL512542.  相似文献   

15.
利用粗线期染色体和DNA纤维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了水稻广陆矮四号(Oryzasativassp.indicacv.GuangluaiNo.4)的端粒序列。粗线期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大多数染色体的末端都有端粒串联重复,但信号的强度在不同染色体上是不同的。伸展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端粒最长的线状信号长度为6.55μm,最短的为1.82μm,依据2.51kb/μm的标准,它们分别相当于16.44kb和4.56kb。端粒的平均信号长度为3.62±1.32μm,相当于9.09±3.31kb。由此可以估计,最长的、最短的和平均长度的端粒拷贝数约为2349、651和1298±473。  相似文献   

16.
采用营养液水培,研究了根际低氧胁迫下外源亚精胺对2个抗低氧能力不同的黄瓜品种(‘中农八号’和‘绿霸春四号’)根系中多胺含量和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低氧处理下,黄瓜幼苗根系中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显著提高,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LDH)、乙醇脱氢酶(ADH)和丙酮酸脱羧酶(PDC)活性显著提高.同时,与抗低氧能力弱的‘中农八号’相比,抗低氧能力强的‘绿霸春四号’根系LDH活性增加幅度较低,ADH活性增加幅度较高,IDH和SDH活性降幅也较小;外源亚精胺能显著提高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中亚精胺和精胺含量,降低腐胺含量;根系中LDH、ADH和PDC活性降低,IDH和SDH活性升高,说明黄瓜幼苗根系中较高的亚精胺、精胺含量可能有利于提高根系有氧呼吸能力,缓解低氧胁迫对植株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初级三体定位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 1 973年 Ramanunjam首次获得三体 ( 2 n=2 x 1 =2 5)植株以来 ,已报道的粳型初级三体有日本晴 NT和籼型初级三体 IR36、Sona、广陆矮 4号 [1 ]及籼型初级三体 30 37[2 ]等。获得细胞学证据并用于定位研究的仅有日本晴三体和 IR36三体 [3,4]。目前 ,利用形态标记和分子标记定位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的报道较多 ,且涉及到第 5、7和第 1 2三条染色体 [5,6] 。我们拟以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为父本 ,台中 65初级三体为母本配组 ,定位光敏核不育基因 ,对粳型光敏核不育基因定位结果进行验证 ,以期为光敏核不育的利用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  相似文献   

18.
从水稻(Oryza sativa L.ssp.indica)“广陆矮4号”黄化苗cDNA库中分离到一个与其它植物脂质转移蛋白(LTP)基因同源性很高的cDNA克隆(pFDRSC144)。完成了pFDRSC144克隆中840bp插入片段全顺序的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包含354个碱基的编码区,编码118个氨基酸,其中包括2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从疏/亲水性分布曲线可看出,该肽链形成的分子具有很大范围的疏水面。按Garnier二维结构预测法显示成熟蛋白的肽链主要以β-折叠肽链的形式存在,推测可能形成一种有利于脂质传送的开放性管形构造。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LTP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9.
选用3份糯性和2份非糯性小麦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在灌浆过程中分别检测了各材料的籽粒直链和支链淀粉积累量、淀粉积累速率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籽粒淀粉累积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非糯小麦在花后7 d前均未检测到直链淀粉存在,而此时已经检测到支链淀粉含量,并且糯小麦仅含有支链淀粉,支链淀粉早于直链淀粉合成.(2)糯性和非糯性小麦灌浆期籽粒的直、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直、支链淀粉最终积累量取决于最大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的大小,而积累活跃期的调节作用较小;糯性和非糯性小麦在淀粉合成过程中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EB)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活性峰值基本上都出现在花后20~25 d左右.(3)直链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SSS、GBSS和SBE活性变化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仅与SSS活性变化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和SSS活性变化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乙烯及配子诱杀剂对水稻花粉不育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试用乙烯利诱导水稻雄性不育有一定的效果(Perez 1973,王熹等1981),但乙烯利诱导作物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试图从了解乙烯能否诱导水稻花粉不育,以及诱导水稻花粉不育的配子诱杀剂能否诱生内源乙烯这两个方面去认识乙烯在诱导雄性不育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是迟熟早籼广陆矮4号;试验用40%乙烯利(CEPA)系上海彭浦化工厂生产,50%甲基砷酸钠(MSMA)、10%氨基磺酸钠(AWN)系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所实验室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