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南的一些泥盆纪竹节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湖南中部中、上泥盆统的薄壳竹节石8属27种(或亚种),其中4新种,将它们划分为3个类群:中泥盆统类群以 Nowakia, Viriatellina和Costulatostyliolina 为主,弗拉斯阶下部类群为Homoctenus tenuicinctus tenuicinctus组合,弗拉斯阶上部类群为H.ultimus ultimus组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广西荔浦上泥盆统榴江组上部扁豆状灰岩中所含的法门期竹节石2属3种,其产出层位分别为牙形刺化石带的 Palmatolepis crepida带和 Pa.marginifera带。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已报道的39属396种竹节石的地理和地史分布进行总结,认为自洛赫柯夫期至埃姆斯期,华南板块和滇缅泰马板块上竹节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均逐渐扩大,埃姆斯期至弗拉期华南板块竹节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变化不明显,而滇缅泰马板块竹节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则逐渐缩小。华南板块泥盆纪竹节石每百万年属、种级多样性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呈负相关。滇缅泰马板块泥盆纪竹节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其每百万年属、种级多样性呈正相关,而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文章回顾了竹节石研究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就,重在梳理竹节石在分类位置、分类方案中存在的主要观点和这些观点中分别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竹节石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学特征及泥盆纪竹节石化石带和谱系演化;讨论了竹节石的灭绝事件;并简要介绍了竹节石的个体发生学近年来取得的进展.指出在竹节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竹节石研究未来进...  相似文献   

5.
广西东部和东南部上泥盆统榴江组中含有丰富的竹节石化石。本文系统研究了玉林、北流、架县和钟山县等地区榴江组中采集的竹节石化石,建立2个弗拦斯期的竹节石组合带,计6属10种1亚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  相似文献   

6.
新疆乌恰县西部斯木哈纳边境口岸北侧边境线附近含Zdimir腕足动物群的中厚层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一直被视为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托格买提组的含义应该是分布在托格买提东一带及阿赖山东部以片岩、千枚岩、石英砂岩或以厚层灰岩为主、含腕足动物Stringocephalus,Bornhardtina和珊瑚Temnophyllum,Neospongophyllum等化石群的地层,主体时代为Givetian期。斯木哈纳边境口岸北侧边境线附近中厚层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与托格买提组的岩性差异较大,应另建新组名。对Zdimir动物群详细研究后证实,这套地层的时代大致为早泥盆世晚期(Emsian期)。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本文所描述的竹节石标本产于西藏的两个地区。其一是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剖面和层位分别为聂拉木县亚来(原称亚里)西山的凉泉组中上部(79Na45,79Na46)、甲村东山坡的凉泉组顶部(79Na8,9,10)和定结县萨尔区普鲁村东山的凉泉组上部(79S-9),系1979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西藏科学考察队陈挺恩所采集。另一地区是西藏北部申扎县达尔东剖面的日阿觉组(ADG73—ADG79),由我所与西藏地质局地质研究所共同组成藏北地层考察队在该地所采集。这些材  相似文献   

8.
蒙古南戈壁泥盆纪(埃姆斯期-艾菲尔期)牙形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蒙古南戈壁地区丘隆组(Chuluun Formation)和查干卡勒噶组(Tsagaankhaalga Formation)发现的牙形刺证明丘隆组的时代为晚埃姆斯期,查干卡勒噶组的时代为早艾菲尔期,与以前大化石所确定的时代一致。但艾菲尔阶的底界暂时还无法准确确定,蒙古南戈壁地区艾菲尔阶牙形刺动物群与同期北美的牙形刺动物群相似.但也包含一些地方性分子,蒙古海相艾菲尔期的沉积可能不完整。本文描述了2个命名新种.Caudicriodus delicatus sp. nov. , C. paraculicellus sp. nov. ,一个未命名新种,Caudicriodus sp. nov. A和一个新亚种,Cuadicriodus angustus cauda subsp, nov.。  相似文献   

9.
在大兴安岭乌奴耳地区发现两个牙形刺动物群。一个采自北矿组,牙形刺Caudicriodus angulatus cf.cauda指示北矿组的时代为Eifelian早期。另一个样品采自霍博山组(大民山组)上部的角砾岩层,产有牙形刺的混合动物群。Palmatolepis hassi,Pal.ljashenkovae,Pal.kireevae,Pal.subrecta,Polygnathus decorosus,Icriodus ex-pansus,I.symmetricus等牙形刺主要来自Frasnian晚期晚rhenana带。而Ancyrodella binodosa,Ancyrodella nodosa,Schimitognathus cf.hermanni则主要来自Gevitian期晚期和Frasnian期早期;Ancyrognathus ubiquitus是重要的事件种,见于linguiformis带至早triangularis带(F/F界线层);这个角砾岩层最后形成的时代可能是早triangularis带,含有多层位的再沉积的牙形刺。文中共描述了牙形刺11属22种,包括2个未定新种和1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10.
湖南邵东佘田桥的泥盆纪竹节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描述湖南邵东佘田桥的泥盆系棋梓桥组到佘田桥组底部的珠胚节石群和等环节石群化石,共10属13种,其中5新种:Nowakia hunanensis sp.nov., Viriatella qiziqiaoensis sp.nov., Viriatellina sulcata sp.nov., Stylionowakia hunanensis sp. nov.和 Costulatostyliolina minuta sp.nov., 并讨论有关的古生态。 文章还讨论了棋梓桥组的层位和湖南中、上泥盆统的界线问题。笔者认为湖南的佘田桥组与棋梓桥组的分界线即是中、上泥盆统的界线,其与西欧弗拉斯阶与吉维特阶的界线相当。  相似文献   

11.
赵路 《化石》2003,(3):11-11
65 0 0万年前曾经有一颗直径 15公里的小行星与地球发生了碰撞 ,并且大部分科学家相信这次碰撞带来的放射性坠尘最终将恐龙从地球上抹去。但是有关其他小行星与地球碰撞造成生物大灭绝的确凿证据却一直使科学家困惑不解。如今 ,一个研究小组在摩洛哥的沙漠中找到了发生在 3.8亿年前的一次天体碰撞的有力证据 ,这场泥盆纪时期的灾难几乎使得地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了一半。大约 10年前 ,当美国巴吞鲁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BrooksEllwood在一个研究项目中发现摩洛哥沙漠的岩石层中存在着一种前所未知的结构后 ,便对这些具有 3.8…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的地理区系和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仁杰 《古生物学报》1992,31(6):734-755
对我国已报道的113属349种泥盆纪海相双壳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进行总结,讨论这一时期双壳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组合序列,并深入讨论了我国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双壳类动物群的特征;划分出我国早、中泥盆世的4个海相双壳类群落,其中3个为浅海、近滨至陆棚双壳类群落,另一个为较深水浮游相双壳类群落.此外,还对双壳类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湖南铺头泥盆纪生物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铺头礁发育在中泥盆统棋子桥组,礁露头多处,曾被认为是一个丘礁群。通过两个相距很近的礁组合剖面的对比研究和岩相古地理分析,以及对礁体的长距离追索,认为铺头一带先后发育有层状礁和堤礁。在一定条件下,堤礁的上部向台地外侧伸展,这一部分可被断层切割,保存在台盆相沉积中。  相似文献   

14.
余汶  席与华 《古生物学报》1995,34(4):488-494
描述腹足类化石12属12种,其中2新种,它们分别产于新疆巴楚和柯坪地区的奥陶纪-泥盆纪地层。  相似文献   

15.
Hayasaka在建立Athyrisina属时,指出其模式种Athyrisinasquamosa的正模标本产自四川省宝兴府昭化县的偏桥子。然而,偏桥子一带并无该种的证据。对其产地作深入考查的结果表明,A.squamosa正模标本产地很可能在川北汶川县水磨乡的黑土坡,层位为泥盆系水磨群。  相似文献   

16.
对贵州省贵定地区长兴期腕足动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该地区长兴阶的4个腕足动物组合,并对各个组合的古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描述了腕足动物化石8属9种,其中2新属7新种。  相似文献   

17.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此族,在华南地区含2属和6亚属: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Wang,1989,S.(Pseudobriartina)subgen.nov.,S.(Yaosuoleprditia)subgen.nov,Paramoelleritia(Paralaperditia)Sun,1978,P.(Paramoelleritia)Wang,1976和P.(Brevilaperditia)subgen.nov.。重点探讨了此族的起源,演化型式及趋势和绝灭。指出“V”字型或下垂“V”字型肌的功能与闭壳肌可能是异曲同功,起闭壳作用;放射和横向条纹可能是闭壳肌和下垂“V”字型肌频繁收缩所致而不是血管束的痕迹,并可能具有排泻作用;DalelinaSun,1978是ParaleperditiaSun,1978的同物异名;ParaeoloperditiaAdachietIgo,1980属  相似文献   

18.
泥盆纪最早期和最晚期珊瑚群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1997,36(2):143-150
由于志留-泥盆纪之间没有发生明显的生物更替现象,所以泥盆纪最早期的珊瑚仍保留着浓厚的志留纪珊瑚的色彩。真正的泥盆纪类型的珊瑚是从早泥盆世中期才开始兴起的,至晚泥盆世早期末惨遭绝灭。晚泥盆世晚期的珊瑚却与石炭纪珊瑚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晚泥盆世的珊瑚经历了绝灭-残存-复苏3个发展阶段。泥盆-石炭纪之交,泥盆纪最晚期的珊瑚再遭绝灭,至石炭纪初代之于Tournaisian型的珊胡。正当华南锡矿山的珊瑚群罹  相似文献   

19.
西藏班戈县门当乡长给的5个牙形刺样品,发现Ancyrodella lobata,Icriodus alternatus helmsi,Palmatolepis sp.,Polygnathus costatus,Polygnathus varcus等牙形刺,可以确定查果罗玛组的时代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20.
文中描述了产自西藏措勤县的一种泥盆纪多角形群体四射珊瑚Argutastrea darwini(Frech)。该种曾广泛分布于欧洲的德国和奥地利以及欧亚交界处俄罗斯的乌拉尔山等地的中—上泥盆统(Givetian—Frasnian期)中。它的发现对于西藏措勤该化石产地地层时代的确定以及珊瑚动物地理区系的阐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