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b1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结构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动物分3组: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用D半乳糖联合三氯化铝建立AD大鼠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后给予人参皂甙Rb1腹腔注射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结构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各时间段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治疗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1),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的β-淀粉样蛋白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人参皂甙Rb1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损害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人参皂甙Rb1减少海马结构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它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老年斑、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退变及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 Aβ)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过量的Aβ的产生和聚集与AD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参皂甙Rg1是人参促智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对Aβ诱导的神经元的损害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研究了人参皂苷Rg1对APP/PS转基因AD模型小鼠脑组织内APP代谢过程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小鼠行为学的影响。实验发现人参皂甙Rg1处理小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定位航行实验游泳路程逐日明显递减,且游泳路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皮质区老年斑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且Aβ沉积面积相比对照组更小;海马齿状回区与皮质区MAP-2着色阳性神经元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皮质区可见呈束状排列的神经纤维着色。结果提示人参皂苷Rg1能够显著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Aβ产生或抑制Aβ沉积、促进神经纤维的生长以及修复,从而减轻AD引起的脑组织受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s, AD)是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s)、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等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 Aβ)在神经元胞外聚集形成老年斑,是引起AD的关键因素。过量Aβ的产生来源于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裂解途径的异常。因此,探究APP在AD的发病过程中裂解途径及Aβ的产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很多药物研究以减少和清除老年斑为目的,但是老年斑的形成是由全长Aβ和多种截断型Aβ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其对SPs形成的影响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APP裂解途径及截断型Aβ的产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AD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Li YK  Chen XC  Zhu YG  Peng XS  Zeng YQ  Sheng J  Huang TW 《生理学报》2005,57(2):154-160
为研究人参皂甙Rb1(ginsenoside Rb1)对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实验随机分为正常组、溶媒对照组、OA模型组和Rb1预处理组。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Rb1预处理组大鼠分别用5、10、20 mg/kg的Rb1预处理,每天一次,共14 d,于第13天向海马背侧注射1.5μl OA[0.483 μl,溶于10% 二甲基亚砜(dimethysulphoxide,DMSO)];OA模型组大鼠于第13天时海马背侧注射OA,溶媒对照组则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均于第15天收取标本。通过Biescbowski’s染色、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内神经原纤维的改变和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蛋白磷酸酯酶2A(protein phosphatase-2A,PP2A)活性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OA模型组与溶媒对照组及正常组比较,海马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着色较深,染色不均匀;神经元中Thr231和Sei396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和总Tau含量增多;PP2A活性则明显下降(P<0.01):(2)Rb1预处理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胞体和突起染色均匀,神经原纤维走行规则;海马神经元中Thr231和Ser396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和总Tau 含量较OA模型组减少,而PP2A活性明显增高(P<0.01)。以上观察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b1可以减轻OA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提高PP2A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人参皂甙Rb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强  曾照芳  尤萍 《生物信息学》2011,9(2):155-156,163
通过阻塞大鼠大脑动脉,制备短暂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将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大鼠随机分组,实施再灌注后立即按(40mg/kg)进行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b1。结果发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人参皂甙Rb1通过促进NAIP、Bcl-2表达和抑制Bax表达发挥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人参皂甙Rb1给药组在各时间点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阳性细胞数远远高于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GDNF的表达与缺血性损伤有一定的联系,可认为人参皂甙Rbl对神经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实验应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观察bFG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及顶叶皮质中Wnt通路抑制因子Dickkopf-1(DKK-1)和Wnt通路中pCatenin的表达作用的影响,以探讨Wnt通路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1h再灌注损伤24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RT-PCR法检测海马及顶叶皮质CA1区神经元β-Catenin和DKK-1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sham组,大鼠海马组织DKK-1 mRNA表达较少,β-Catenin阳性产物在细胞质内有所表达;I/R组,DKK-1 mRNA表达明显增多,β-Catenin在胞质内表达明显减少;bFGF组,大鼠海马组织DKK-1 mRNA表达较I/R组明显减少,而海马细胞质内β-Catenin表达较I/R组明显增加。结论bFGF抑制缺血神经元凋亡,参与DKK-1 mRNA和β-Catenin的调节,对缺血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β淀粉样肽在阿尔茨海默症发病中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类型,阿尔茨海默症(AD)的病理特征包括大脑局部,尤其是海马和皮层神经元退行性变化,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细胞外老年斑沉淀,其中老年斑的主要毒性成分为β-淀粉样肽(Aβ).随着对AD研究的深入,关于疾病发生的Aβ假说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Aβ可能是AD发生的原发性病理因子.Aβ假说认为,AD是一种由于基因缺陷直接或间接改变淀粉样前蛋白(APP)表达或蛋白酶解过程,从而影响Aβ聚集稳定性的病理综合征,Aβ产生和清除之间的平衡逐渐改变,聚集态的Aβ累积引发连串的复杂反应,包括突触/突起的变化,Tau蛋白磷酸化,递质丢失,神经胶质增生和炎症反应等,最终出现神经元功能失调,死亡,斑块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积等病理现象.但Aβ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分子途径引发AD的,Aβ作用的部位在哪里,Aβ毒性与其聚集状态的关系等等问题都还未能完全揭示.结合近年来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和体会,综述了Aβ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人参皂甙对老龄大鼠Meynert核TrkB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对老龄大鼠Meynert核(NBM)神经元TrkB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青年组(3-5月龄)、老龄组(24-27月龄)及给药组(24-27月龄).给药组大鼠自18月始饲以人参皂甙至24-27月龄.对各组NBM神经元进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染色,采用图象分析法测定各组平均灰度值并作t检验.结果老龄组大鼠NBM神经元TrkB mRNA表达显著低于青年组,而给药组较老龄组大鼠表达增多.结论人参皂甙对NBM神经元TrkB mRNA表达有促进作用,本结果为人参皂甙抗脑衰老及A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Tau/APP/PS1三转基因小鼠模型,从分子生物学、行为学及病理学角度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将自行建立的Tau转基因小鼠与Jackson实验室引种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杂交、传代;PCR鉴定小鼠基因型;RT-PCR检测外源基因的转录;Western blot测定外源基因的蛋白表达;Bielschowsky氏染色法和ABC免疫组化法观察大脑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等病理改变;Morris水迷宫观测学习记忆的改变。结果:Tau/APP/PS1三转基因小鼠的大脑可转录和表达Tau、APP和PS1三种外源基因,6~8月龄时大脑皮层和海马可见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老年斑,其学习记忆获得能力在6月龄开始受损。结论:建立的Tau/APP/PS1三转基因小鼠具有Tau和Aβ两种病理改变和学习记忆障碍,为深入探究Tau与Aβ的关系、阐明AD的发病机制以及研发靶点治疗药物提供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Y迷宫测定Aβ致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TUNEL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其海马CA1区细胞形态学变化,神经元凋亡,Caspase-3P20的表达及Aβ的沉积,并观察EGB的保护作用。结果:Aβ致AD大鼠学习尝试次数明显增加,记忆正确次数明显减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损伤严重,可见到较多TUNEL和Caspase-3P20阳性神经元及Aβ阳性物质沉积。而银杏叶各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Aβ可引起β-淀粉样蛋白致A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Caspase-3的激活参与了这一过程,而EGb有保护作用并能改善其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目前尚无特效的防治慢性缺氧性认知功能障碍措施,前人的研究提示人参皂甙Rb1可能有上述功效,故本实验拟研究人参皂甙Rb1对大鼠慢性缺氧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雄性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甙Rb1(2 mg/kg·d)治疗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运用膜片钳技术在脑片水平检测海马的突出可塑性。结果:(1)模型组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人参皂甙Rb1治疗后,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P〈0.05),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较模型组延长(P〈0.05);(2)在高频强直刺激(HFS)作用下,各组均有长时程增强(LTP)现象,但模型组LTP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人参皂甙Rb1治疗后LTP明显增强(P〈0.05)。结论:人参皂甙Rbl减轻了慢性缺氧大鼠在水迷宫实验中的行为学改变,并增强了慢性缺氧大鼠海马LTP,证实人参皂甙Rbl可明显减轻大鼠慢性缺氧性认知功能障碍,该作用与其减轻海马LTP抑制有关,为高原缺氧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室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参皂甙Rbl改善慢性缺氧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b1对化疗所致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大鼠的Bcl-2及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2-3月龄具有正常动情周期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分别为对照组,治疗组和模型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分别观察和半定量检测POF大鼠卵巢凋亡调节基因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对比观察人参皂甙Rb1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卵巢颗粒细胞Bax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模型组Bcl-2蛋白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Rb1治疗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ax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Rb1可能是通过下调bax蛋白水平减少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对化疗所致卵巢早衰起到治疗的作用,进而延缓卵巢衰老。  相似文献   

13.
灵芝多糖对AD大鼠海马组织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灵芝多糖(GLP)对AD大鼠组织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双侧海马内一次性注射β-淀粉样多肽25-35片段(Aβ25-35)制作大鼠AD模型,24h后治疗组用灵芝多糖给予腹腔注射7d,第8d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结束后采用HE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的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fos基因的表达以及灵芝多糖对其的影响。结果海马内注射Aβ25-35后海马细胞增生、聚集、核边聚、脆裂。GLP组病变则显著减轻,且c-fos基因表达相对AD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灵芝多糖能明显改善AD模型大鼠低下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c-fos基因的表达,对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有增强和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炎性因子及肾组织生长转化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mRNA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将其以随机抽签法分为Rg1组、模型组以及对照组,各20只。其中Rg1组与模型组大鼠均选择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 mg/kg建立DN大鼠模型,Rg1组予以人参皂苷Rg1治疗,模型组与对照组则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干预。比较干预12周后各组肾功能相关指标、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炎性因子及肾组织TGF-β1、MCP-1 mRNA表达情况。结果:Rg1组、模型组大鼠干预12周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Rg1组大鼠干预12周后Scr、BUN、CysC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Rg1组、模型组大鼠干预12周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丙二醛(MDA)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Rg1组大鼠干预12周后血清SOD、GSH水平均高于模型组,MDA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Rg1组、模型组大鼠干预12周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Rg1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Rg1组、模型组大鼠干预12周后肾组织TGF-β1、MCP-1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Rg1组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可显著改善DN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下调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肾组织TGF-β1、MCP-1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记忆障碍通常是AD最早期和最明显的特征。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沉淀(老年斑)、Tau蛋白引起的神经纤维缠结是AD的典型病理特征。许多研究证实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互为因果关系,共同造成神经元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多病因神经退行性疾病,以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沉积引起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P),聚集的磷酸化微管稳定蛋白质(tau)引起的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为主要病理特征。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的增加引起的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酶功能丧失在AD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总结了AD中的生物大分子(脂质、蛋白质和核酸)氧化以及Aβ和金属离子(铁、铜和锌等)动态平衡紊乱诱导的氧化应激与AD的关系,同时介绍了AD中氧化应激相关的信号转导,旨在对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及预防和治疗AD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的大鼠模型,并观察远志皂苷对AD模型大鼠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及其神经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右侧基底核区定向注射凝聚态Aβ1-40和鹅膏草氨酸建立AD模型,20只AD大鼠分为模型组和远志皂苷组,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假手术组。30天后,采用HE、Nissl、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和基底核Aβ沉积变化。结果:脑内Aβ注射后,模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数目明显比假手术组减少,基底核Meynert细胞区可见棕黄色斑块沉积。电镜下可见神经元内脂褐质含量增加,线粒体等细胞器出现明显变性改变。结论:凝聚态Aβ1-40基底核定位注射具有明显的在体神经毒性作用,可较好地模拟AD病理表现,远志皂苷对Aβ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通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痛敏反应的影响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NLRP3抑制剂组、治疗组,每组10只,应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法诱导NPP大鼠模型,模型组按照上述方法造模,NLRP3抑制剂组按照上述方法造模后给予NLRP3抑制剂(MCC950)干预,治疗组按照上述方法造模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地塞米松)干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干预28 d之后,比较各组机械痛阈、热痛阈、脊髓背角形态学变化、疼痛因子[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5-羟色胺(5-HT)]、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NLRP3/IL-1β通路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六胺银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神经原纤维变粗并缠结,可见颗粒空泡变性,内含嗜银颗粒,提示神经元坏死,与模型组比较,NLRP3抑制剂组和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变少,颗粒空泡变性变少。TUNNEL染色结果提示,模型组大鼠神经元凋亡率较...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E对老年雌性大鼠海马区PS-1表达和Aβ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维生素E(VE)对老年雌性大鼠海马区早老蛋白(PS-1)表达和β淀粉样蛋白(Aβ)含量的影响,探讨VE用于防治绝经后女性患早老性痴呆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自然衰老雌性大鼠为动物模型,实验组每日注射维生素E注射液5mg/kg(小荆量组)、15mg/kg(中剂量组)、60mg/kg(大荆量组)(n=8)。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VE对海马区PS-1表达的影响,用RIA检测海马邯的含量,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老年对照组鼠较成年对照组鼠PS-1染色阳性细胞数目多、表达强,VE组随着剂量的增大PS-1表达逐渐减弱,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减少。邮含量变化趋势与PS-1表达的情况呈正相关;小中高剂量组邮含量均与老年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显示老年对照组海马组织突触和线粒体等结构明显异常改变,vE组则趋于正常。结论:VE可能通过调节PS-1的表达来降低Aβ的生成,从而减少神经元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人参皂苷Rb1对Aβ_(1-42)所致小鼠脑片微管相关蛋白(Tau)异常磷酸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采用Aβ_(1-42)诱导小鼠海马脑片建立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模型,运用免疫印迹方法观察人参皂苷Rb1对Aβ1-42导致小鼠脑片p-Tau、p-Erk1/2、Erk1/2蛋白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p-Tau、p-Erk1/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b1各剂量组p-Tau、p-Erk1/2表达水平显著性降低(P0.01或P0.05),且大、中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人参皂苷Rb1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下调Aβ_(1-42)导致的p-Tau、p-Erk1/2的蛋白水平。本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b1可能通过抑制Erk1/2的激活逆转Aβ_(1-42)所导致的Tau蛋白水平的升高来减少神经纤维缠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