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不同浓度丁香精油处理冬枣果实在0℃贮藏期间(60d)及藏后25℃货架期(5d)的果实腐烂率、诱导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索丁香精油抑制冬枣果实腐烂与抗病性诱导的关系。结果表明:丁香精油处理能有效抑制冬枣贮藏期果实腐烂的发生,提高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诱导总酚含量的增加。经丁香精油处理冬枣果实在贮藏60d后25℃货架期5d时的腐烂指数得到明显下降,同时保持了较高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并以0.50%丁香精油处理的效果最显著,其贮藏后货架期的果实腐烂指数较对照下降了45.5%。可见,丁香精油抑制贮藏冬枣果实的腐烂与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升高密切相关,抗病性诱导是丁香精油处理抑制冬枣采后果实腐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1-甲基环丙烯对台湾青枣采后生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研究了台湾青枣(Ziziphus mauritiana Lam.cv.Liuxiang)在25℃下贮藏期间1-甲基环丙稀(1-MCP)处理对果实品质和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50μgL^-1的1-MCP有效抑制了果实腐烂和褐变。在25℃下贮藏12d,对照和处理的好果率分别为12.5%和92.5%。果实经1-MCP处理后,乙烯合成受到显著抑制,乙烯高峰出现延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从而减缓了丙二醛(MDA)的积累和细胞膜透性的升高。  相似文献   

3.
王博  李亮  龙超安  邓伯勋 《菌物学报》2008,27(3):385-394
本实验以温州蜜柑"国庆一号"为试材,研究了柠檬形克勒克酵母Kloeckera apiculata悬浮液处理对柑橘果实采后防腐保鲜效果及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100d后,2×106CFU/mL(CFC表示菌落形成单位)的酵母菌液能有效地抑制青霉、绿霉和蒂腐病等贮藏期病害的发生,柑橘果实的腐烂率控制在1%以下,效果显著高于清水对照,与多菌灵相当;柠檬形克勒克酵母在柑橘果皮上的数量在3.5×105CFU/mL-1.7×107CFU/mL之间,在贮藏40d后最大值达到1.7×107CFU/mL,随后保持在106CFU/mL左右,100d贮藏结束后,品质分析表明,柠檬形克勒克酵母处理对柑橘品质没有不良影响.在整个贮藏期细胞膜透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相对应,均呈上升趋势,在贮藏25d左右时酵母菌液处理和多菌灵处理的细胞膜透性与MDA含量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而前二者之间无差异.酵母菌液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没有诱导作用,而在贮藏后100d左右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柑是果皮和果肉同食的柑果类型,对采后处理要求极为严格。该研究以金柑(Fortunella crassifolia)为材料,研究了其经30、40和50℃热水浸泡后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硬度、有机酸、细胞渗透率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经30℃热水处理5 min的果实失重率高于对照,而经40℃和50℃处理的果实失重率低于对照或差异不显著。经热水处理的果实总酸含量略低于对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8%上下波动且差异不显著。热水处理可提高果实硬度,降低贮藏前期果实细胞渗透率以及贮藏过程中果实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激发过氧化氢含量升高,可有效降低贮藏过程中金柑果实腐烂率,但不同采收期的金柑所需的热水处理温度和时间不同。对于1月初采收的果实,处理时间为5 min或10 min可降低果实腐烂率;2月初采收的果实,40℃或50℃热水处理10 min可有效降低果实腐烂率;3月初采收的果实,当处理温度达到50℃,处理时间达到10 min,才可有效降低果实腐烂率,且对果实品质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10±1)℃下贮藏的‘福眼’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和自溶程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果肉细胞壁干重、原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细胞壁蛋白含量不断减少。果肉果胶酯酶(PE)活性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在贮藏6~12d以及纤维素酶活性在贮藏0~12d期间均明显增强,到第12天达到活性高峰,之后下降。但在贮藏0~24d期间,PE、PG和纤维素酶仍然保持较高活性,贮藏24d之后快速下降。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贮藏0~24d期间略有下降,而在贮藏24d后,活性增强,尤其是贮藏30d后,活性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6.
陈鹏  李振岐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2):2468-2472
用0.4 mmol/L的苯并噻二唑(BTH)溶液处理小麦幼苗第1叶和第2叶2 d后接种白粉菌,比色法测定第3叶接种前后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BTH处理或接种均可使这4种酶活性升高。BTH诱导酶活性的系统增强与小麦对白粉病的诱导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水杨酸延缓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与精氨酸分解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0 mmol·L-1水杨酸(SA)处理‘徐香’猕猴桃果实,测定果实在常温(23±2)℃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硬度、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精氨酸分解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物质含量的变化,探究SA处理延缓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与对照(不处理)相比,贮藏第20天时,SA处理果实的失重率较对照降低13.77%,硬度较对照提高78.25%,表明SA处理有效抑制了猕猴桃果实硬度和鲜重的下降。(2)贮藏第20天时,SA处理果实的PG活性(13.61 μg·g-1·h-1)显著低于对照(16.77 μg·g-1·h-1);猕猴桃果实中的MDA含量在贮藏第15天时差异最大,SA处理较对照降低33.40%。(3)与对照相比,在贮藏过程中SA处理显著促进了果实中鸟氨酸的累积以及精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活性的升高,同时抑制了多胺氧化酶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并显著提高了猕猴桃果实中多胺(腐胺、精胺、亚精胺)的累积。(4)与对照相比,SA处理显著诱导了猕猴桃果实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增强,并促进了果实中一氧化氮(NO)的累积,且在贮藏第5天以后果实中的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研究发现,SA能够显著延缓常温下猕猴桃果实的采后衰老进程,这可能与SA触发了果实中精氨酸分解代谢的不同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在伸长初期以200 mg/L GA3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对照喷清水,研究GA3处理后甘蔗节间糖苷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以揭示赤霉素诱导甘蔗节间伸长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GA3处理的株高在各个时期显著高于对照,而且在处理后7、14和28 d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32%、14.50%和8.35%,GA3处理引起甘蔗植株表现的高度优势一直保持到后期,节间伸长效果主要是在茎的中部(5~10节).(2)GA3处理后α-葡萄糖苷酶和α-甘露糖苷酶的活性较对照显著下降;POD和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也略有下降;α-半乳糖苷酶、β-N-乙酰氨基已糖苷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提高;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也有一定程度提高.由此推测,外源GA3主要通过调节α-葡萄糖苷酶活性、α-甘露糖苷酶、α-半乳糖苷酶、β-N-乙酰氨基已糖苷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其次是POD、β-半乳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终达到节间伸长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采后"红地球"葡萄果实为试材,分别设置对照(CK)、250μL/L臭氧处理(O3)、0.3%海藻酸钠涂膜处理(M)、250μL/L臭氧+0.3%海藻酸钠涂膜处理(O3+M),在(0±0.5)℃条件下贮藏,通过测定贮藏过程中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呼吸强度、硬度、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的活性以及膜脂过氧化物质丙二醛(MDA)和总酚含量等的变化,统计果实失重率与腐烂率情况,观察各处理对葡萄保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50μL/L臭氧处理、0.3%海藻酸钠涂膜及250μL/L臭氧+0.3%海藻酸钠涂膜复合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葡萄果实的失重率和腐烂率,抑制葡萄果实的呼吸上升,延缓硬度下降,提高果实抗性相关酶(POD、SOD、GLU、CHI)的活性,减少膜脂的过氧化程度,延缓果实总酚含量下降,有效改善葡萄的贮藏品质,并以250μL/L臭氧+0.3%海藻酸钠涂膜复合处理对葡萄果实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香荚兰(VanillaplanifoliaAndr.)成熟荚果经过不同的杀青与烘烤条件处理后,分析其内部的β-葡萄糖甙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不同的杀青温度与时间处理后,β-葡萄糖甙酶活性都比对照高,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对照低;经过不同的烘烤时间与温度处理后,β-葡萄糖甙酶活性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都比未经任何处理的有显著性地增高。  相似文献   

11.
杨梅果实发育进程中的碳水化合物代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乌紫’和‘荸荠’两个杨梅品种为试材,测定了干鲜重、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蔗糖和己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杨梅果实的干鲜重、含糖量的快速增长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快速下降均发生在果实发育后期。成熟‘乌紫’杨梅果实的蔗糖含量约占总糖的2/3以上,而‘荸荠’杨梅仅为总糖的49%。‘荸荠’杨梅的转化酶和蔗糖合酶分解活性随着果实发育呈上升趋势,‘乌紫’杨梅的则变化不大。两个品种的蔗糖磷酸合酶活性随着果实发育呈上升趋势,但蔗糖合酶合成活性到果实发育中期后下降。两个品种的己糖激酶活性变化相似,但果糖激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以3个品种杨梅果实为材料,将采后果实分为未成熟(immature)、成熟(mature)和完熟(ripe)3种不同成熟度,在20℃下48 h贮藏过程中,每隔3 h检测一次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并分析成熟过程相关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未成熟和成熟果实的呼吸速率和乙烯合成变化呈现典型的跃变型果实特征,而在完熟果实中检测不到呼吸和乙烯跃变过程.未成熟和成熟杨梅果实中PAL活性趋于提高,而完熟果实的呈下降变化,这一结果与矢车菊-3-葡萄糖苷(Cy-3-Glu)含量变化相吻合;CIRG值与杨梅果实Cv-3-Glu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结果显示杨梅果实属于跃变型果实.  相似文献   

13.
以‘金都’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 ‘Jindu’)果实为试材,采用波长254 nm紫外杀菌灯为辐射源,给予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UV-C)照射处理,探讨低剂量UV-C对火龙果采后保鲜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剂量UV-C照射处理能有效抑制‘金都’火龙果果实腐烂和电导率上升,降低果实TSS含量,其中1.0 kJ·m–2紫外线辐照效果最好。1.0 kJ·m–2 UV-C处理能极显著提高贮藏期火龙果的S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贮藏早中期的几丁质酶活性和PPO活性,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贮藏后期也显著高于对照,但降低了火龙果贮藏中期(第6天)的POD活性。此外,1.0 kJ·m–2 UV-C处理显著提高火龙果贮藏期H2O2含量(除第6天外),对果实的失水率无影响。采后火龙果应用适当剂量UV-C照射可提高抗病性,延长贮藏保鲜期。  相似文献   

14.
柠檬醛对杨梅采后保鲜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梅(Myrica rubra Sieb.Zucc.)是一种富含抗氧化物的健康水果,但极易腐烂变质,应用生物保鲜剂对杨梅保鲜具有无毒、经济和易推广等优点。本研究从自然腐烂的杨梅中分离纯化出7种腐烂病原菌菌株,其中Penicillium georgiense首次在杨梅采后病腐中被报道;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柠檬醛对杨梅采后保鲜效果和对4种主要杨梅腐烂病原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用1.00%(体积分数)柠檬醛对杨梅进行熏蒸处理,可显著提高冷贮条件下杨梅的好果率;柠檬醛抑菌动力学研究表明0.10%(体积分数)柠檬醛可有效抑制4种病原菌孢子形成,从而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以降低杨梅腐烂率。柠檬醛是一种有效的杨梅抑菌保鲜剂,它的应用将有利于杨梅采后保鲜,并可促进这一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丰香和红丰草莓为试材,对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和细胞壁成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乳糖苷酶和α-甘露糖苷酶活性随草莓果实成熟而提高,葡萄糖苷酶活性不随草莓果实成熟而提高.随着果实发育成熟,纤维素酶活性、果胶酶活性不断提高.果实中未检测到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外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变化不随果实成熟软化而提高.随果实发育成熟,细胞壁中可溶性果胶和半纤维素增加,而离子结合果胶和共价结合果胶及纤维素减少.  相似文献   

16.
在空气和高浓度氧下贮藏荔枝1至2天,果皮和果肉脂氧合酶活性增高;而在低浓度氧下则无此酶活增高。3天后酶活降低,5天后果实酶活很低。三种浓度氧下3天,果皮过氧化物酶活增至最大值,随后则略有降低。在高浓度氧和空气下,果皮多酚氧化酶活性增高,酶活性较低浓度氧的高。在高浓度氧下,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鞍空气和低浓度氧下的高。几种酶活性增高,可能导致氧化和过氧化作用加剧和引起果皮褐变。  相似文献   

17.
田世平 《植物学报》2000,17(2):160-167
本文主要探讨甜橙[(Citrus sinensis (L.) Osb.]果实在短期超低氧贮藏条件下,果皮和果汁中乙醇和乙醛等挥发性物质的含量,以及它们在不同贮藏温度和货架存放期间的变化和对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在普通冷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期的延长,甜橙果实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虽呈上升趋势,但超低氧贮藏更明显地刺激果实中乙醇和乙醛含量的迅速增加。甜橙果实在0.3% O2的超低氧条件下贮藏30 d,果皮中乙醇的含量为519.8 μg/kg,果汁中达1547.1 μg/kg,比普通冷藏的果实高83倍,乙醛的含量较对照果实高6~7倍。低氧处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pH值的影响不大。甜橙果汁中乙醇含量在1000 μg/kg以下时果实的风味品质仍在正常范围之内。结果表明对甜橙果实进行短期(<20 d)的超低氧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用番茄乙烯形成酶(EF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反义cDNA转化番茄子叶,获得两个转基因系统。分别比较了两个基因系统果实和叶片的乙烯生成速率、果实中EFE酶活性和果胶酶活性,表明反义EFE基因在番茄工程植株中能显著抑制EFE酶活性和乙烯生成;反义PG基因则主要是抑制其PG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Three commercial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2000-2001 in two commercial packing-houses (Muravera and Villacidro) located in Sardinia, Ital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integrated treatments against Penicillium digitatum and P. italicum on naturally inoculated orange fruit. Damage caused by the packing-house processing line was also assessed. Treating orange fruits with the yeast Pichia guilliermondii (strain 5A) in the processing line generally led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post-harvest decay compared to the processed control, while the commercial product Aspire®, based on Candida oleophila , was ineffective in inhibiting the pathogen when applied alone.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thiabendazole or imazalil with the biocontrol age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ntrol of fruit decay. Using thiabendazole at concentrations of 0.1 and 1.2 g L -1 , led to similar inhibition of fruit decay in two trials. Both yeasts were equally able to colonize the fruit actively during storage. Passing fruits through the packing line caus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fruit dec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