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6—10月,对廊坊地区陆栖蚯蚓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蚯蚓3科6属9种,其中,优势种3种,即天锡杜拉蚓Drawida gisti、日本杜拉蚓D.japonica和梯形流蚓Aporrectodea trapezoides。本文通过观察3种优势种个体的形态结构,以体长、体宽、体节数等外部特征为主要量化指标,综合分析并比较了个体间的形态多样性,结果显示,天锡杜拉蚓55条,体节数为51~207,体长为59.80 mm±19.15 mm,体宽为4.30 mm±1.21 mm;日本杜拉蚓78条,体节数为54~174,体长为42.00 mm±10.90 mm,体宽为3.00 mm±0.69 mm;梯形流蚓37条,体节数为67~191,体长为63.40 mm±20.72 mm,体宽为4.50 mm±0.92 mm。3个优势种的体长与体宽呈显著正相关,体长与体节数之间存在极显著回归关系。3种蚯蚓体长的聚类分析符合种属差异,而天锡杜拉蚓较粗,日本杜拉蚓与梯形流蚓的体宽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作者1984年在湖南洞庭湖区进行蚯蚓种类调查,继1983年后,又发现腔蚓属(Metaphire)蚯蚓二新种。记述于下: 1.二孔腔蚓,新种Metaphire biforatum sp. nov. (图1) 外部特征体长121—142mm,体宽5—6.2mm,体节数97—115。体色(福尔马林浸液中)褐色,背腹一致。自Ⅻ节起,沿背中线到体末端有一黑褐色的色带,宽约0.8mm。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蚯蚓中,于1983年6月3日在蚯蚓人工养殖床发现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三体交配。后在野外调查亦时有发现。故有机会研究。经查未见正式报告,所以特作如下报道,仅供生态研究的参考。 (一)赤子爱胜蚓三体交配的形式 蚯蚓系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两条蚯蚓交配极  相似文献   

4.
将蚯蚓从不同位置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有尾、无头无尾3组19种类型的体段,在常温(15~18℃)常压下培养,观察和记录其再生体节数和再生质量.结果表明,切断位置不同,其再生体节和再生质量有明显的差异.切后都保留了心脏、生殖环、脑或只切除了脑,所剩体节数均在实验所用蚯蚓的体节数的1/2以上的蚯蚓体段,再生体节数明显,其它各体段组再生体节数不明显或无.在培养13~27 d内死亡的蚯蚓,其再生质量呈减小趋势;能存活到48 d之后的蚯蚓,在有头无尾、无头有尾体段组中,再生质量呈增加趋势,在无头无尾体段组中,再生质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1985—198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及长白山采集异毛环毛蚓及壮伟环毛蚓标本数百条。据查:这两种蚯蚓均分布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城,北方未见报告。现在东北地区发现,对于研究蚯蚓地理分布及动物区系,将有重要价值。 (一)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6.
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蚯蚓种群次生演替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乔玉辉  曹志平  吴文良 《生态学报》2004,24(10):2307-2311
通过对山东省桓台县不同土壤肥力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蚯蚓种群的调查发现 ,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有 7种蚯蚓 ,高肥力土壤中蚯蚓相对较丰富 ,种群密度可达 83.83条 / m2 ,梯形流蚓为优势种 ;低肥力土壤中蚯蚓种群密度 4 0 .18条 / m2 ,优势种是天锡杜拉蚓。梯形流蚓和湖北远盲蚓在高肥力土壤中的种群密度要明显高于低肥力土壤 ;而其他几种蚯蚓种群数量变化不大 ,随着土壤肥力的演变 ,低肥力土壤中天锡杜拉蚓的优势地位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逐渐被梯形流蚓所代替。合理的投入特别是农田有机物投入可以加速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态演替 ;试验中不同处理间蚯蚓的种群生物量有以下趋势 :化肥投入 <化肥与麦秸还田 <化肥与玉米麦秸全还田 <化肥与玉米麦秸全还田以及有机肥的施用。无论在高肥力还是低肥力的土壤上都表现出相同的规律 ,但蚯蚓种群组成并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整理本省收集到的蚯蚓标本过程中,发现透明环毛蚓Pheretima.lumbricata Chen,1936和前定环毛蚓Pheretima antefixa Gates,1935两种蚯蚓的一些特征与过去的记载有较大的差异,为了避免这两种蚯蚓在分类上的混乱,特补充记述于后:透明环毛蚓P.lumbricata Chen系陈义(1936)在重庆采得的13条标本命名的。1959年,陈义在《中国动物图谱——环节动物》一书中略有改动。前两文记载的主要特征是:体无色素,微透明。刚毛退化,不易数清数目。雄孔在一乳突上,雄突外侧有皮褶腔,雄突藏于腔内或突出成一锥形,其内侧有二腺区或二腺区合而为一。受精囊孔二…  相似文献   

8.
蚯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是动物蛋白质营养成分来源之一。吉林省生物研究所对四种常见蚯蚓的营养成分做了测定,结果如下: 四种蚯蚓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比是:红色爱胜蚓67.71%;赤子爱胜蚓64.61%;背暗异唇蚓57.96%;日本赤子爱胜蚓61.37%。四种蚯蚓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高达18种,氨基酸总量占干物质的百分比分别为:红色爱胜蚓58.08%;赤子爱胜蚓60.94%;背暗异唇蚓64.93%;日本赤子爱胜蚓64.33%。蚯蚓中含有人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以动物10种必需氨基酸计,在四种蚯蚓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干物质总量的百分比(100克干样品含氨基酸克数)依次为:27.36%;28.48%;22.9%;  相似文献   

9.
甘肃陆栖寡毛类一新亚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兰州陆栖寡毛类的过程中,发现一新亚种,现记述如下。 河北环毛蚓兰州新亚种Pheretima tschiliensis Michaelsen lanzhouensis subsp.nov. 外部特征:体长245—310毫米,宽6~7毫米,体节数111~149(模式:长310毫米,宽7毫米,体节139节)。体圆柱形。土黄色、背中线深灰色。口前叶为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始。环带占ⅩⅣ~ⅩⅥ节,较长(7~8毫米),无刚毛和背孔(仅1条标本有背孔)。  相似文献   

10.
吴文良  乔玉辉  徐芹  陈锴 《生态学报》2001,21(7):1109-1113
河北省曲周盐演化改造区通过治理改造,土壤环境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土壤中蚯蚓种相对较丰富,有3个科、6个属、6个种,正蚓科的赤子爱胜蚓、暗灰异唇蚓和链胃蚓科的日本杜拉蚓在该地区的数量较多.种群密度20.50条/m2,生物量6.01g/m2,基本达到普通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平;从年龄结构上看该地区蚯蚓种群属稳定型,成蚓和幼蚓量基本相当;全年蚯蚓的数量分布规律是盛夏>初春>深秋.  相似文献   

11.
曹志平  乔玉辉  王宝清  徐芹 《生态学报》2004,24(10):2302-2306
通过在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的土壤培肥试验 ,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大型动物——蚯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域高肥力土壤共有 7种蚯蚓 ,其中以正蚓科梯形流蚓为主 ,并同时分布巨蚓科的远盲蚓属、腔蚓属和链胃蚓科的杜拉蚓属的一些广布种。全年平均种群密度为 83.83条 /m2 ,最高种群数量出现在 1998年 8月份 ,其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 >春季 >秋冬季。在投入同量化肥条件下 ,有机物投入越多 ,蚯蚓越丰富 ,其生物量有以下趋势 :化肥投入 <化肥与麦秸还田 <化肥与玉米秸麦秸全还田 <化肥与玉米秸麦秸还田加施有机肥处理。在有有机物投入的条件下 ,化肥对土壤生物的负面效应不明显 ,不会对土壤中的蚯蚓有较大影响 ;而单施化肥 ,对蚯蚓负面影响较为显著。有机肥的施入可以增加蚯蚓的种群数量 ,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养殖蚯蚓     
养殖蚯蚓的意义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工养殖利用蚯蚓业,在国外蓬勃兴起,蚓体和蚓粪已成为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新商品。过去不被人们注意的蚯蚓,由于发现了它有多种重要功能而一改旧观。蚯蚓养殖的迅速发展与农业、环境和资源等问题的解决有密切的关系。1978年以来,我国有二十多个省市开展了蚯蚓养殖利用的试验研究,在选育我国地方良种,寻找更好的饲料配方与养殖工艺,以及开展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国养殖蚯蚓的新事业,正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创建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接种蚯蚓对有机茶园土壤团聚体、孔隙分布及有机碳库的影响,设置375条/m2,250条/m2,125条/m2三种蚯蚓投放密度,将威廉腔环蚓接种于信阳有机茶园土壤中。结果表明:接种蚯蚓能显著提升>2mm大团聚体的比例而降低<0.25mm粒径的微团聚体的比例;提高水稳性小团聚体(0.25mm≤d≤2mm)比例,但对水稳性大团聚体d>2mm的影响不显著;高密度蚯蚓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NWD)以及分型维数(D),团聚体破坏率(PAD)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及对照(CK)。接种蚯蚓使得结构性孔隙(土壤颗粒间和团聚体间孔隙)所占比重增加,其中以团聚体间孔隙增加最为显著,其次为颗粒间孔隙,对由粘粒及矿物层间形成的毛管孔隙分布无显著影响;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颗粒间孔隙度变化不显著而团聚体间孔隙度的相对值和绝对值均显著增加。添加蚯蚓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库总量。接种密度的增加对活性有机碳库总量影响不大,但对土壤呼吸速率提升较多,故从温室气体排放角度考虑低接种密度更合适。可见,有机茶园中少量接种蚯蚓...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于1993年在云南发现的远环蚓属蚯蚓一新种──方垫远环蚓Amynthasquadrapulvinatussp.nov.,以其受精囊两对、腺垫为长方形、无环形小沟等特征,与相似的双沟远环蚓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主处理为土壤温度,副处理为土壤湿度的裂区区组实验设计,在室内微生态条件下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培养蚯蚓,探讨了3种土壤温、湿度对热带外来种蚯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成蚓产茧和蚓茧孵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corethrurus成蚓在20—30℃土壤温度范围、25%—35%土壤湿度环境中均可持续产茧和孵化幼蚓,培养时间、土壤温湿度对蚯蚓的产茧和孵化呈现显著影响。20%土壤湿度下成蚓休眠或死亡。35%土壤湿度下呈现最大蚓茧产量和幼蚓孵化量。在较好(35%)土壤湿度下产茧数表现为高温好于低温,反之亦然;在适宜(25%—35%)土壤湿度下幼蚓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呈现高、低温的限制作用,即25℃土壤温度和35%土壤湿度时出现最高幼蚓孵化率。在适宜的土壤温湿度范围内,湿度较温度对蚯蚓繁殖具有更显著的控制作用,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土壤湿度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主处理为土壤温度,副处理为土壤湿度的裂区区组实验设计,在室内微生态条件下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培养蚯蚓,探讨了3种土壤温、湿度对热带外来种蚯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成蚓产茧和蚓茧孵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 corethrurus成蚓在20—30℃土壤温度范围、25%—35%土壤湿度环境中均可持续产茧和孵化幼蚓,培养时间、土壤温湿度对蚯蚓的产茧和孵化呈现显著影响。20%土壤湿度下成蚓休眠或死亡。35%土壤湿度下呈现最大蚓茧产量和幼蚓孵化量。在较好(35%)土壤湿度下产茧数表现为高温好于低温,反之亦然;在适宜(25%—35%)土壤湿度下幼蚓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呈现高、低温的限制作用,即25℃土壤温度和35%土壤湿度时出现最高幼蚓孵化率。在适宜的土壤温湿度范围内,湿度较温度对蚯蚓繁殖具有更显著的控制作用,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土壤湿度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17.
王笑  王帅  滕明姣  林小芬  吴迪  孙静  焦加国  刘满强  胡锋 《生态学报》2017,37(15):5146-5156
不同生态型蚯蚓的取食偏好和生境有所差异,因此蚯蚓的生态型差异可能关乎其对土壤性质的不同影响;有关不同生态型蚯蚓对土壤性质尤其是微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蚯蚓生态功能的作用机制。在野外调控试验的第4年采集土壤,研究了牛粪混施和表施处理下内层种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和表层种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对设施菜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受到蚯蚓种类和牛粪施用方式的影响。牛粪表施时,两种蚯蚓均显著降低了菌根真菌、真菌生物量和原生动物生物量(P0.05);牛粪混施时,不同蚯蚓的影响有所差异,威廉腔环蚓明显增加了菌根真菌、真菌生物量和放线菌生物量,而赤子爱胜蚓的作用不明显。此外,两种蚯蚓均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p H、矿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水平,但提高幅度取决于蚯蚓种类和牛粪施用方式。冗余分析表明蚯蚓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团聚体稳定性、p H、速效磷、矿质氮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寡毛纲杜拉属三种蚯蚓进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其结果表明,同属蚯蚓具有几条相似的酶谱区带,而不同种蚯蚓又具有各自独特的酶谱带,种间酶谱区带数目、泳动率及染色强度都有明显区别。雅和杜拉蚓酶谱图和天锡杜拉蚓相似,而与管状杜拉蚓相差较远,表明同属蚯蚓在进化水平上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蚯蚓在我国南方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作为生物量最大的土壤动物, 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影响深远。本研究介绍了华南地区主要应用的皮质远盲蚓(Amynthas corticis)、毛利远盲蚓(A. morrisi)、壮伟远盲蚓(A. robustus)、参状远盲蚓(A. aspergillum)、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生态特征, 阐述了它们与土壤pH值、酶活性、金属富集和有效性改变、孔道和微团聚体形成之间的紧密关系: (1)蚯蚓生存的土壤酸碱性范围较广(pH为3.8-7.9), 其存活率与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和成分、土壤污染程度和蚯蚓种类相关; (2)肠道内、蚓粪和蚓触圈的酶活性分别表征了蚯蚓取食喜好、土壤养分循环及微生物种群特征; (3)蚯蚓能够富集不同种类的金属并改变其有效性, 这些变化具有蚓种间、金属种类间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 (4)蚯蚓活动及其生产的蚓粪能改变土体结构、产生孔道、影响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和分布。蚯蚓的上述作用使其在解决中国南方红壤酸化、土壤金属污染、茶园土壤养分不平衡、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壤损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 由于华南远盲蚓的生理特征差异研究较少, 远盲蚓繁育技术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蚯蚓在中型和大型尺度下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有必要进一步挖掘蚯蚓在土壤修复中的潜力, 进行蚯蚓主导的相关技术研发, 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湖南长沙等地采集蚯蚓标本,发现腔蚓属Metaphire蚯蚓一新种。记述于下。 1972年Sims和Easton、1979年Easton应用数值分类方法,先后两次订正了环毛属Pheretima蚯蚓。把这一个原来包括了700多个种和亚种的大属,分为8个属,即扁体环毛属Planapherelima Michaelsen,1934、原环毛属Archipheretima Michaelsen,1928、新环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