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间入我院进行体检的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受试对象,每名受试者抽取10ml血液样本,对样本的未溶血、一般溶血和严重溶血状态进行统一生化检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一般溶血组与为溶血组的ALT、AST、TBIL、DBIL、rGT、UA等含量有较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UN、Cr及GLU的含量则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严重溶血组于一般溶血组仅有AST及UA的含量有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生化检测中,溶血会对大部分检测指标产生明显影响,应注意避免其诱发因素,以使检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用PCR方法对几种芽胞杆菌溶血素BL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7株蜡样芽胞杆菌含有溶血素BL基因hblA、hblC、hblD,其他枯草芽胞杆菌、多粘类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检测到部分溶血素基因;通过血平板培养的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只有含有溶血素全部基因的菌株才会产生溶血环,从而为筛选不产生溶血素的有益芽胞杆菌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分析新生儿ABO溶血三项实验检测结果,探讨溶血三项实验在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特别是ABO溶血病(ABO-HDN)中的诊断价值。新生儿ABO-HDN多见于母体O型,新生儿A或B型者,溶血三项实验诊断ABO-HDN符合疾病诊断需要,结合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可快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国外脊椎动物血清补体溶血活性标准测定方法,运用到荷斯坦种公牛研究中,首次建立了测定荷斯坦种公牛血清补体溶血ACH50的方法。种公牛血清经相应靶红细胞吸附后,可溶解悬浮在EGTAMgGVB缓冲液中的正常的兔血红细胞、人A,B,AB,O型红细胞,小鼠、大鼠、鸡红细胞,但对绵羊、山羊、猪红细胞溶血活性较低;对奶牛红细胞无溶血活性。且发现种公牛血清的溶血活性和靶红细胞的动物种类在系统发育上和种公牛的亲缘关系远近没有直接联系。种公牛血清在EGTAMgGVB缓冲液中对兔血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最适条件是:温度是37℃,最适pH是7.3-7.4,最适Mg2 的浓度是4mmol/L,最适孵育时间为90min。溶血活性是二价离子依赖、热敏感(溶血活性热灭活温度是56℃)。种公牛血清对兔血红细胞的溶血活性在受到酵母聚糖、甲胺、肼、EDTA、鸡抗酵母聚糖牛血清结合物抗血清处理时,溶血活性可全部或部分消失,溶血活性抑制程度与补体抑制剂浓度相关。我们运用建立的标准溶血方法并以兔血红细胞作为指示细胞检测不同年龄的53头种公牛血清补体替代途径的溶血活性,溶血值在13.2-44.3u/ml之间,还发现不同年龄组公牛之间溶血活性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增大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4-5岁公牛群中达到最大值。对种公牛血清补体系统溶血水平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国内在此领域研究空白,另一方面也利于种公牛疾病监测、控制,此外也为兽医临床诊断试剂的研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溶藻弧菌的溶血现象,溶血素基因vah的分布及vah基因、vah启动子区对溶藻弧菌溶血活性的贡献.[方法]对46株分离自华南沿海水生动物体内和海水的溶藻弧菌环境株及溶藻弧菌标准株1.1587进行溶血实验;比较具有溶血活性的溶藻弧菌野生株ZJ051、vah基因大肠杆菌BL21重组表达株、vah缺失突变株和基因回补株间溶血能力的差异;检测vah基因在溶藻弧菌中的分布,比较溶血株与非溶血株vah基因及上游启动子区的序列差异.[结果]47.8%的溶藻弧菌菌株产生溶血活性,因此溶血现象普遍存在于溶藻弧菌环境株中;vah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溶血活性,vah基因缺失突变株不具有溶血活性,而vah基因回补株恢复溶血活性.vah基因普遍存在于溶藻弧菌中,且基因序列非常相似,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然而不同菌株的启动子区第188-190碱基位点存在差异.[结论]溶藻弧菌vah基因是造成溶藻弧菌溶血的直接原因,但溶藻弧菌溶血能力的差异并非是由vah基因本身差异决定,极有可能与启动子区第188-190碱基位点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溶血素基因,为评价溶血素的毒力与抗原活性,构建猪链球菌疫苗提供依据。方法:从致病性猪链球菌II型四川资阳分离株基因组中分离溶血素基因,经中间T载体,将其克隆至改造的pGEX-6p1中,最后通过蛋白质电泳和溶血实验检验溶血素的表达及活性。结果: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溶血素在5h表达水平最高,10h次之,15h最弱;溶血实验重组菌周围形成明显的透明溶血环。结论:溶血素为分泌性早期表达,具有正常的β溶血活性。  相似文献   

7.
强华  郑晓辉  林建银 《微生物学报》2008,48(12):1649-1653
【目的】探讨肠球菌溶血菌株及非溶血菌株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TNF-а的影响。【方法】用多粘菌素B抑制排除内毒素污染对实验的影响。肠球菌溶血菌株、非溶血菌株各11株,以菌/细胞比 30∶1 感染RAW264.7细胞1 h,加入200 mg/mL氨苄青霉素继续培养24 h,分别于感染后3、6、9、24 h,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观测点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含量,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比较肠球菌溶血、非溶血菌株感染6 h后TNF-a 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未感染的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检测不到TNF-a。肠球菌溶血株感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各观测点的TNF-a的平均含量 (pg/mL) 均比非溶血株性组高。经t检验,P<0.01,差别有显著性。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也有相同结果:TNF-a mRNA在肠球菌溶血株感染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比非溶血株感染的细胞高,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球菌溶血株比非溶血株更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TNF-а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8.
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的化学修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DTT、H2O2、DEPC、EDC、NAI、NBS、PCMB、2,3Diacetyl和SA 等9种化学修饰剂,处理猪链球菌2型江苏分离株提纯的溶血素,研究其分子中氨基酸侧链基团与其溶血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巯基、氨基、羧基和酪氨酸残基等与其溶血活性无关,而色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的化学修饰引起溶血活性的大幅度下降,二硫键的化学修饰引起溶血活性的大幅度增强。显示色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残基是该溶血素的活性必需基团,二硫键的断裂可引起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溶血样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作用及优化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接受生化检验的13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按照常规方式采集两管血液标本,并分别作为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对两组试管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溶血组新生儿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溶血组(P0.05),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溶血组(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样本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需引起临床人员重视,在开展溶血检验过程中积极通过合理选择采血点、采血方式等优化措施,避免或减少溶血发生。  相似文献   

10.
副溶血弧菌作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海洋菌,在海洋及河口环境中普遍存在,并占据了多种生态位。近年来,近岸及河口环境中副溶血弧菌引发疾病事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沿海地区副溶血弧菌的分布规律,着重阐述了影响副溶血弧菌在近岸沿海分布的主要环境生态因子,以及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基因tdh、trh和tlh的分布特征,为开展近岸及河口环境中副溶血弧菌分布研究及沿海生态系统中副溶血弧菌相关疾病的暴发预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球菌溶血菌株及非溶血菌株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TNF-α的影响。【方法】用多粘菌素B抑制排除内毒素污染对实验的影响。肠球菌溶血菌株、非溶血菌株各11株,以菌/细胞比30:1感染RAW264.7细胞1h,加入200gg/mL氨苄青霉素继续培养24h,分别于感染后3、6、9、24h,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观测点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比较肠球菌溶血、非溶血菌株感染6h后TNF-α RNA表达的差异。【结果】未感染的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检测不到TNF-α。肠球菌溶血株感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各观测点的TNF-α的平均含量(pg/mL)均比非溶血株性组高。经t检验,P〈0.01,差别有显著性。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也有相同结果:TNF-α RNA在肠球菌溶血株感染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比非溶血株感染的细胞高,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球菌溶血株比非溶血株更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TNF-α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12.
迟缓爱德华菌溶血相关基因的测序和初步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大庆  阚飙  陆承平  刘延清  吴守一 《遗传学报》2001,28(12):1162-1167
溶血素是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简称ET)的重要致病因子。用鸟枪法从ET-12菌的染色体中克隆到1株含有溶血活性的克隆子,经测定其序列的大小为4264bp,和已报道的ET两种溶血素基因无同源性,其中开放阅读框3(ORF3)424bp序列和伤寒沙门氏菌溶血调控基因(slyA0序列有68%同源性。含有完整的ORF3的亚克隆子有溶血性,而卡那霉素基因插入ORF3内的酶切位点,其转化子无溶血性,斑点杂交和Southern blot证实,该基因片段来源于供体菌ET-12,而且也存在于其他ET菌染色体上,但这些ET菌表型不一定溶血。含有溶血相关基因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oli)JM109、E.coli LE392有溶血现象。含有溶血相关基因重组质粒的ET菌,不一定有溶血现象。该基因不是溶血结构基因,而是溶血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培养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生成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从实验室培养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提取溶血毒素的条件,探讨不同生长期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生成特征,用薄层色谱法对溶血成份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细胞壁的超声波破碎最适条件为:功率600W,4℃下处理30min。对数生长期、平稳期和衰亡期藻细胞适宜处理量分别为每次3000、2000、1000ml;在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平稳期和衰亡期具有明显的溶血活性,对数生长期溶血活性很低,甚至检测不到。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至少含有4种糖脂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79-1084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采用亲和孵育、PAGE、SDS-PAGE、Western-blotting、溶血活性测定等技术,探索与 6 种不同病原菌相结合的血蓝蛋白溶血活性的差异。结果发现,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酸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河弧菌(Vibrio fluri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乙型链球菌(Beta Streptococcu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6 种不同细菌相结合的血蓝蛋白(分别命名为 HMC-VP、HMC-VA、HMC-VF、HMC-EC、HMC-BS、HMC-SA)对鸡红细胞表现出不同的溶血活性,其中HMC-VP、HMC-SA溶血活性最高(100.00%),HMC-VA溶血活性最低(39.68%)。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采用糖基氧化和胰蛋白酶消化等策略探索引起该6种血蓝蛋白溶血活性差异的分子基础。结果表明,该6种血蓝蛋白经糖基氧化后,溶血活性大幅度下降抑或丧失,而经胰蛋白酶水解后,溶血活性大幅度升高抑或达到100.00%。由此说明,与不同病原菌相结合的血蓝蛋白免疫学功能(溶血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造成该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血蓝蛋白的糖基化修饰、蛋白构象的多样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羊源肠球菌溶血素的特性.[方法]以平板法、接触法、培养法、上清法及PCR法,对11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30株健康羊分离株、肠球菌参考株和G群链球菌参考株进行了溶血性检测.[结果]接触法和上清法均不能检测到11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兔血和羊血的溶血;平板法和培养法测得11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中,63.6%对兔血呈现β溶血,36.4%对羊血平板呈现α[溶血;基于检测cylA基因的PCR法,63.6%溶兔血菌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扩增产物序列与GenBank(L37110)中肠球菌同源性达99.3%.平板法测定30株健康羊分离株,初次分离培养53.3%对兔血β溶血,53.3%对羊血α溶血,43.3%对羊血β溶血,但二次传代后只有6%对兔血仍有溶血能力,且30株均不能检测到cylA.标准肠球菌对羊血平板有α溶血,而对兔血没有溶血性.[结论]提示肠球菌溶血性具有一定的溶血谱,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的溶血情况不同;并且肠球菌溶血素必须在红细胞诱导下,通过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溶血素表型和基因型的检测不完全一致,对二者同时检测能提高肠球菌溶血素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温度、pH值、二价阳离子等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sen)溶血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室培养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约为64.69±6.43 HU L-1,单个藻细胞的溶血活性为6.17±0.61×10-6 HU;在实验温度(0~37℃)下,溶血活性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pH6.0时的溶血活性最高;Cu2+、Mg2+、Mn2+、Ca2+、Co2+、Zn2+和Hg2+等对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的影响不同.离子浓度为5 mmol/L时,Hg2+的抑制作用最强.高浓度Hg2+对红细胞的集合效应不但阻止了Hg2+进入血细胞诱导的溶血作用,而且阻止了毒素对细胞膜的破坏,但这种抑制作用可被EDTA消除.  相似文献   

17.
<正> 早在80年前就已发现肺炎链球菌溶血素是肺炎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巯基激活的细胞溶素,但对其性质和在肺炎链球菌致病性中起的作用一直不清楚。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的肺炎链球菌菌落可以形成绿色的α溶血环,这种α溶血与肺炎球菌溶血素无关,已经证明加一滴纯化的肺炎球菌溶血素到血琼脂板上可以产生透明的β溶血。目前尚未有准确数据说明肺炎链球菌产生溶血素的频率,但发现从临床分离到的肺炎链球菌99%以上能产生这种溶血素。  相似文献   

18.
张婷  杨梦华 《微生物学报》2020,60(7):1345-1357
副溶血弧菌是革兰氏阴性嗜盐细菌,是海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主要致病菌,也是引起人类急性肠胃炎、败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等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在过去,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致病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与其自身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有关,这些毒力因子包括粘附因子、脂多糖、溶血素、III型分泌系统、VI型分泌系统、铁摄取系统、蛋白酶、外膜蛋白等。然而,这些毒力因子的表达都受到环境因子以及宿主体内信号因子的调控。副溶血弧菌通过感知外界生存环境的各种信号因子,从而激活体内不同的信号通路,进而诱导不同的毒力因子的表达。本文主要对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更好地理解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对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的影响,以及为今后预防和治疗由副溶血弧菌所引起的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弧菌是(Vibrio parahaemolyticus)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污染多种水产品,并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其致病性与溶血素密切相关,如直接耐热溶血素(TDH)、TDH-相关溶血素(TRH)、不耐热溶血素(TLH)。用PCR方法对分离自浙江省部分地区的副溶血弧菌临床和海产品分离株的3种溶血素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副溶血弧菌菌株均可检测到tlh基因;11株临床分离株均检测到tdh基因,而42株水产品分离株中只有1株检出tdh基因,携带tdh的分离株神奈川试验(KP)均为阳性。所有分离菌株中均未检测到trh基因以及其尿素酶试验呈阴性,由此可知trh基因可能与尿素酶基因连锁。副溶血弧菌分离株中致病性相关毒力因子TDH的阳性率极低,然而副溶血弧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率较高,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了解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溶血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分离的286株溶血葡萄球菌进行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用参考菌株做质量控制。结果 分离的溶血葡萄球菌主要来自儿科(59.8%);标本来源主要是阴道/尿道分泌物(29.7%),其次是创口分泌物(22.7%)。286株溶血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RSH)261株,占91.3%;抗生素耐药分析显示,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表现出高度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94.1%、91.3%、90.6%。对利福平、莫西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8%、2.4%、1.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结论 本院溶血葡萄球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率很高,有必要对其进行耐药率监测,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