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利用其创建人类疾病模型,比其它模式动物能更好地模拟人类疾病进程和病理机制,已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最佳模式动物。同时,灵长类动物在转化医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第3辑《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疾病模型专刊》,我们特别组织了平顶猴、猕猴、食蟹猴和树鼩等作为研究对象的稿件17篇。其中综述4篇,研究论文、报告和简报等13篇,尽可能地展现相关研究领域进展,以期推动该学科领域的持续发展,继续彰显本刊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十一五”结束之年, 应《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编辑部邀请, 组织此次中国蛋白质组学专刊, 回顾我国蛋白质组学发展历程, 展示我国蛋白质组学最新成果, 同时为我国生命科学“十二五”的发展提供借鉴.

蛋白质组学是一门新兴但发展迅速的学科. 1994年, 蛋白质组概念的提出加速了蛋白质组学的凝聚和发展, 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自此纷纷加大对蛋白质组学的支持力度, 蛋白质组学成为各强国科技角力新的“战场”; 至1997年, 国际蛋白质组研究已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我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紧随其后, 较早开展了蛋白质组研究, 并迎头赶上. 过去的十余年间, 我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经历了最初的草创(仅少数几家单位的零星队伍), 到迅速发展、壮大, 继而走向世界, 并终于进入国际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先行列的发展历程. ......  相似文献   

3.
多组分植被方向反射系数的解析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植被介质中的辐射传输理论和几何光学原理,提出了一个计算非随机、多组分植被多波段、多角度反射光谱的综合解析模型.此模型以作者以前建立的叶冠层模型和多组分模型为基础,通过对任意空间取向植被组分对冠层“热点”效应贡献的定量计算及在多次散射系数的估算中考虑冠层所有组分的作用,全面、深入地概括了植被冠层的多种组分以及它们的几何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空间变化对植被多角度反射光谱的影响。模拟与实测结果的比较得出:模型基本上能抓住多组分植被反射光谱的角度分布特征,模拟出叶冠层模型所不能得到的自然植被方向反射系数和冠层“热点”效应的非对称性分布.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冠层“热点”效应在冠层组分的平均倾角约20°时达最大,然后随平均倾角的增大,“热点”效应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4.
EV71可感染幼龄中缅树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WG  Huang XY  Xu J  Sun XM  Dai JJ  Li QH 《动物学研究》2012,33(1):7-13
  相似文献   

5.
生物体β-氧化循环是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主要途径,许多代谢疾病都与其密切相关。线虫β-氧化循环与人类相似,但线虫β-氧化循环的研究报道却很少。线虫基因C32E8.9编码的蛋白被WormBase命名为烯脂酰CoA水合酶(WormBase ID:CE29693),被推测具有催化β-氧化循环第二步反应的功能。作者将C32E8.9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上,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并分别纯化了母体蛋白以及硒代蛋白衍生物。多角度静态光散射实验表明该蛋白的聚合状态为三聚体。该蛋白在沉淀剂2-甲基-2,4-戊二醇的作用下形成可供衍射分析的六棱柱形状晶体,空间群为P21,晶胞参数为a=79.0?,b=82.4?,c=79.2?,α=γ=90.0°,β=120°,数据分析表明该晶体非单晶,是一种罕见的蛋白质“三晶”——包含三套晶格。  相似文献   

6.
生物膜中不同种属微生物的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附着于载体表面形成高度组织化、系统化的微菌落膜性聚合物, 即生物膜. 与浮游状态的微生物不同, 生物膜中不同种属微生物进行着复杂的交流与合作, 产生“1+1>2”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从而使生物膜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生物学特征. 生物膜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如引起顽固性感染性疾病威胁人类健康、破坏输水管道系统导致工业损失等; 但另一方面, 生物膜也可发挥积极作用, 如降解污染物修复环境, 形成生物屏障保护生态等. 如何认识生物膜、如何趋利避害使生物膜造福于人类已成为当今世界多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生物膜的形成、代谢产物与信号分子、水平基因转移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对生物膜中交流与合作的研究进展及意义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应从“微生物组学”的高度整体认识生物膜.  相似文献   

7.
肿瘤新生血管及分子靶向治疗新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是基于肿瘤新生血管与正常血管的不同,药物专一识别并阻断肿瘤新生血管,使肿瘤细胞“饿死”,而不影响正常细胞。从1971年Folkman提出“饿死肿瘤”的假说到2004年第一个血管靶向药物上市,记载着30多年领域发展的传奇经历。当今,肿瘤血管已成为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该文重点介绍肿瘤血管新靶点、新机制、新药物与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最原始的真核生物——源真核生物的核骨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选择性抽提 ,结合DGD包埋 去包埋剂和整装制样两种电镜技术以及Westernblot技术 ,对现存最原始的真核生物———源真核生物 (Archezoa)的核骨架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此类生物已具有了核骨架结构 ,其胞质中也具有了发达的中间纤维 ,且像高等真核细胞一样 ,此两者的纤维互相联系成一个统一的结构体系 ;但不具核仁骨架 ,其核纤层不典型或不发达 ,且只由一种相当于高等真核细胞核纤层B型成分所组成 .据以上并结合其他研究结果 ,认为随着“真核型”染色质的起源形成 ,核骨架在真核细胞起源进化的极早时期也已起源 ,且此两者的共同起源应是原核进化成真核的重要前提条件 ;核纤层蛋白 (基因 )家族的进化应是最先起源形成B型(基因 ) ,在此基础上再分化出A型 (基因 ) .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姚永刚、徐林主编的《树鼩基础生物学与疾病模型》专著2014年10月已由云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专著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制院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共8家单位的专家学者撰写而成。作者结合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繁育树鼩生理指标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验室繁育的22只成年树鼩进行生理指标的检测,并与正常人参考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树鼩红细胞数8.19×1012/L,高于人参考值上限;白细胞数2.21×109/L,低于人参考值下限;肌酐16.63μmol/L,低于人参考值下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7.92U/L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79.9U/L,都高于人参考值上限;HBsAg均为阴性0.022ng/ml±0.005。表明树鼩作为更接近人类的低等灵长类动物,适合应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