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悦华  毕中霖 《动物学报》2003,49(3):389-392
Based on two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Sichuan Province, Yang et al. (1989) described a new subspecies of the spotted little owl (Athene brama), the belly-mottled little owl (Athene brama poikila). This subspecies has been acknowledged by Cheng (2000). However, Cheng (2000) also mentioned that further work should be done on this subspecies. In 2001, we checked the specimen of Athene brama poikila in Ya’an, Sichuan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spotted little owl and the boreal owl (Aegolius funereus). The boreal owl is identifiable from its rather square facial disc, however, this character was destroyed during the facture for these two specimens of Athene brama poikila. That is the reason Yang et al.(1989) missed them with the genus Athene. The genus Aegolius is also identifiable from the genus Athene from the character on the toes, as the toes of the boreal owl are covered with thick feathers, whereas the toes of the little owl are bristled. The toes of these two specimens of Athene brama poikila are thickly feathered, correspon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nus Aegoliu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two specimens also correspond to the boreal owl. The habitat of the two specimens was reported as conifer deciduous forest around 2 200 m to 3 100 m, which fits the habitat of the boreal owl.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ndemic Gansu subspecies of the boreal owl (A. f. beickianus) was reported at Tiantangsi, Lianhuashan in Gansu, Guinan in Qinghai and Jiuzhaigou in Sichuan in China, it was also reported at Lahul in north India, Sun et al. (2001) suggested that it is probably the boreal owl is also distributed in the conifer forest of west Sichuan and east Tibet. The new distribution point in Baoxing and Yajiang in Sichuan corresponds to this conjecture. As a conclusion, we believe that these two specimens should belong to the A. f. beickianus of the boreal owl .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一只身小体弱的侏鹦鹉,我想在江湖上混得有模有样几乎不可能。于是,我在某高人的指点下,拜了一位大哥,以为从此"鹉生"将一片光明……"鸮老大"大哥是来自新西兰的鸮鹦鹉,小弟我选择跟它混,主要是因为"鸮老大"身材魁梧,是鹦鹉界最大最重的成员,并且帅得一塌糊涂。同样是鹦鹉,我身长只有10厘米,老大却长到60厘米以上;我才几十克重,老大竟重达4千克。再仔细打量"鸮老大",我发现它的腿和爪子也是异常强壮,看起来倍儿有安全感;它的羽毛也十分漂亮,时尚的苔藓绿,不俗气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鵟)(Buteo hemilasius)、长耳鸮(Asio otus)的血象、血液生理生化参数正常值及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为其健康检测和保护提供参考资料,采用纽巴氏法、沙利氏比色法、离心法、瑞士染色等方法检测了大鵟和长耳鸮的血象,利用全自动血液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了两种鸟的19项血液生化指标,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其血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鵟的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及凝血细胞数量均高于长耳鹗,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红细胞平均体积在两种鸟类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理生化检测中,大(鵟)的谷草转氨酶、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均高于长耳鸮,且大(鵟)的无机离子中的钠和氯离子浓度也高于长耳鸮,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谷丙转氨酶和肌酐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尿酸和葡萄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鵟)和长耳鸮的血细胞形态相似.种属不同及生活习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鸟类血液生理常值差别及显微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采样时的机体状况、营养状况及测试操作方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红角鸮(Otus scops)的季节迁徙、数量、繁殖习性及食性等。  相似文献   

5.
1987年5月在重庆北碚鸡公山采得一只草鸮Tytocapensischinensis,为四川省新记录,现报道如下。(量衡度单位:克、毫米)体重300,全长375、嘴峰30、翼长343、尾长133、跗#长89,雄性。上嘴钩状;面盘被棕灰色硬羽,呈放射状覆盖,并于面盘中部嘴峰上方隆起,皱领棕色较深,上下缘缀以黑褐色,眼先黑褐色;头顶、枕和背部黑褐色为主,杂以棕黄色,各羽近端具棕或白色细斑,羽基棕黄色,翼上覆羽亦同,飞羽棕色,具黑褐色狭形横斑,羽端黑褐色;肩羽及小翼羽红棕色,具黑褐色细斑;尾羽12枚,棕色,具四条黑褐色横斑,羽端浅褐色;胸和上腹淡棕黄色,缀以浅褐色点斑,下腹…  相似文献   

6.
草鸮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鸮[Tyto capensis chinensis(Hartert)]属于鹗形目,草鹗科。它眼大而黑,棕色的纤羽由眼圈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构成面盘,因酷似猴面,故俗称猴面鹰。在过去的几部鸟类专著中虽有记载,但很简略。由于它食鼠为主,近几年来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1982年  相似文献   

7.
长耳鸮越冬的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耳鹗又名长耳木兔、长耳猫头鹰,因嗜食鼠类而有益于农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长耳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具有迁徙习性,每年的秋季,离开繁殖地(我国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至新疆等地)南迁,旅经华北广大地区,冬季几乎遍布全国.河北省东部山麓平原、平原和低平原地带都有长耳鹗越冬种群的分布,其中以在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大院内集群越冬的种群数量最大,1985年12月28日的集群数量曾达298只.  相似文献   

8.
长耳鸮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耳鸮(Asio otus)是重要的森林益鸟,是鼠类的天敌。1988年和1989年两年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阔叶林中对其繁殖习性作了研究,简报如下。 一、数量变化及活动规律 长耳鸮为留鸟。我们在 30公顷和 10公顷的样地中,采用 50×50米的方格法(Holmes and Sturges,1975;Holmes et al.,1979a)对数量的年度变化作了调查。繁殖季节(3—7月),1988年为1.5只/公顷,1989年为2.0只/公顷;非繁殖季节(8—2月)由于样地内繁殖的长耳鸮雏鸟出飞,井活动分散而范围较广,因此数量较低,1988年为0.5只/公顷,1989年为0.75只/公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大(狂鸟)(Buteohemilasius)、长耳鸮(Asiootus)的血象、血液生理生化参数正常值及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为其健康检测和保护提供参考资料,采用纽巴氏法、沙利氏比色法、离心法、瑞士染色等方法检测了大(狂鸟)和长耳鸮的血象,利用全自动血液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了两种鸟的19项血液生化指标,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其血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狂鸟)的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及凝血细胞数量均高于长耳鸮,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红细胞平均体积在两种鸟类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理生化检测中,大(狂鸟)的谷草转氨酶、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均高于长耳鸮,且大(狂鸟)的无机离子中的钠和氯离子浓度也高于长耳鸮,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谷丙转氨酶和肌酐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尿酸和葡萄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狂鸟)和长耳鸮的血细胞形态相似。种属不同及生活习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鸟类血液生理常值差别及显微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采样时的机体状况、营养状况及测试操作方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长耳鸮食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4年在曲阜孔庙共采集地区留鸟长耳鸮食物团375个,对其中353件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5月,食物团中鼠类占94.44%;而在冬季,鼠类占99.4%;在春季及冬季,极少捕食有益鸟类等。 据胡鸿兴对武昌珞珈山长耳鸮的越冬习性和食性分析,武昌珞珈山长耳鸮有季节迁徙(11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习性,食有害动物占89.3%;有益动物占10.6%。关于北方的长耳鸮生态,尚未见报道。我们从1982年3月至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发现草鸮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1996年4月于海南省屯昌县海南省枫木鹿场见两只饲养的草 (Tytocapensis),为当地农民于同年2月自巢中所采幼鸟;1997年2月22日,获一采自儋州市西华农场的草 亚成体,该草 2月8日被发现时,尚未离巢。巢位于被砍伐橡胶林地的茅草丛中,共4只幼鸟;1997年3月20日,于海  相似文献   

13.
14.
15.
长江以北鸟类新纪录——草鸮(Tytu captnsis)1984年11月在山东日照市陈疃乡发现。草鸮,又名猴面鹰,属鸮形目、草鸮科、草鸮属,是一种罕见的夜行性猛禽。资料记载,它分布于非洲、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长江以南的福建、安徽、广东、湖南、云南、浙江和台湾等地。这次在日照发现的六只草鸮,是正在育雏的一窝鸟。除两只亲鸟飞走外,其余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夏当我们在访问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期间一只貌似老鼠的小兽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这个“精灵鼠小弟”似乎对我们这些“外乡人”的到来熟视无睹时而匆忙地穿梭于草旬和岩石堆中.时而停在大石块上探头探脑,我放慢脚步.颇有兴趣地观察了一番:它体长约15厘米毛色棕黄.与老  相似文献   

17.
在横断山区鸟类考察过程中,发现采自四川宝兴县硗碛和雅江县八角楼的两号小鴞属标本与原记录的种类有显著差异,经研究认为是横斑腹小鴞(Athene brama)的一新亚种,命名为: 横斑腹小鴞 新亚种—杂斑腹小鴞Athene brama poikila Subsp.nov. 正模标本 雄性成鸟(采集号6079),1964年12月6日,采自四川省宝兴县的硗碛,海拔高度2,200米。标本保存在四川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8.
19.
2015—2018年,在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利用人工巢箱招引灰林鸮和北领角鸮繁殖。所制作的2种规格的巢箱,都能招引2种鸮形目鸟类进入繁殖,但在大巢箱中繁殖的更多。4年中,总计有21窝灰林鸮、11窝北领角鸮在巢箱中繁殖。灰林鸮3月上、中旬产卵,窝卵数平均2.9枚,孵卵期平均32.7 d,育雏期平均29.5 d;北领角鸮4月中、下旬产卵,窝卵数平均4.8枚,孵卵期平均30 d,育雏期平均26 d。灰林鸮会攻击巢箱中的北领角鸮,北领角鸮大多数选择在没有灰林鸮巢箱的山沟中繁殖。松鼠是巢箱的主要侵占者,造成猫头鹰不能进入巢箱繁殖;赤峰锦蛇会捕食巢箱中的北领角鸮雏鸟。  相似文献   

20.
通过1987—1991年浮山夜间环志发现:红角鸮春季四月中旬始达青岛,五月底迁完,种群数量较少,迁徙高峰不明显。秋季九月上旬迁经本地,九月末、十月初是迁经青岛高峰期,种群数量大,历年间规律较一致。迁飞期间其主要食物是昆虫和小田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