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黔南独山下,中泥盆统贵迹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南独山下,中泥盆统含丰富的遗迹化石,分别归属为Scoyenia,Glos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Zoophycos等5个遗遗迹相。通过遗迹化石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下,中泥盆统可识别出17个三级层序。遗迹化石在冲  相似文献   

2.
贵州独山泥盆纪生物地层以及珊瑚的四次灭绝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2003,42(3):417-427
贵州省独山县县城附近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发育良好,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历史悠久,是我国南方浅海相泥盆系的标准剖面之一。文章从珊瑚化石的角度进行生物地层和群落生态的分析,并建立独山中、晚泥盆世7个珊瑚组合。文章最后还着重阐述独山泥盆纪珊瑚的4次灭绝事件:1)mid-Eifelian event(发生在龙洞水段之顶);2)late-Givetian event(发生在鸡窝寨段之顶);3)F-Fevent(发生在靠近尧梭组之底);4)D-Cevent(发生在革老河组之顶)。其中,F-F大灭绝事件对珊瑚群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板块西南英吉莎县依格孜牙出露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序列。克里塔格组下段以法门阶牙行刺Icriodus alternatus alternatus为特征,中段的Spathognathodus aciedentatus和Polygnathus inornatus属杜内阶上部,上段的Scaphignathus sp.大致相当于维宪阶,可能还包括部分谢尔普霍夫阶。岩相序列表明,从奇自拉夫组紫红色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相变为克里塔格组台地浅海相碳酸盐岩指示一次海进过程,克里塔格组礁灰岩可视为大灭绝事件之后全球最早的珊瑚礁群落复苏代表实例之一。  相似文献   

4.
四川龙门山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龙门山甘溪剖面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滨浅海相地层中赋存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可识别出居住迹、停息迹、觅食迹3大类,鉴定为11属,包括Arenicolites,Chondrites,Cylindrichnus,Diplocraterion,Palaeophycus,Planolites,Phycodes,Rhizocorallium,Rusophycus,Skolithos和Thalassinoides。根据遗迹化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可识别出5个遗迹组合:1)Planol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主要由觅食迹组成,指示低能的砂质近滨环境;2)Rusophycus-Phycodes遗迹组合,主要是觅食迹和停息迹,形成于低能的近滨环境;3)Chondr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主要是居住迹和觅食迹,反映了贫氧低能的近滨下部环境;4)Skolithos-Cylindrichnus遗迹组合,主要由居住迹组成,形成于高能的前滨环境;5)Skolithos-Diplocraterion遗迹组合,主要为居住迹和觅食迹组合,反映了低能、食物丰富的近滨上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黔南独山中泥盆统龙洞水段一些床板珊瑚和刺毛虫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了黔南独山中泥盆世早期的猴儿山组龙洞水段中的15个床板珊瑚新种及新变种和2个刺毛虫类的新种。通过对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和刺毛虫类组合的分析,确定龙洞水段的地质时代为中泥盆世早期。根据床板珊瑚在地层上分布的规律,又可以将它划分成上部的Parastriatopora jumuwanensis-Favosites clarus-Roemerolites dushanensis 组合和下部的Pachyfavo-sites nitella-Favosites multiplicatus-Pachycanalicula barrandei 组合。  相似文献   

6.
贵州独山泥盆纪弗拉期-法门期生物灭绝后的生物遗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约 《古生物学报》2004,43(1):132-141
黔南独山地区晚泥盆世弗拉期 法门期 (F/F)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 ,遗迹化石的出现早于其它化石。描述产于独山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的遗迹化石 ,并分析其生态习性 ,它们在地层中的产出呈现出习性构造逐渐复杂、潜穴管逐渐“粗化”、由层面线性向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发展 ,反映造迹生物有机体的逐渐变大和完善、生活和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杨式溥 《古生物学报》1994,33(3):350-358
凯里组发现遗迹化石9属14种,主要是以PhycodespedumSeilacher为主的遗迹群落,重要的遗迹属如:Cochlichnus,Gordia,Monomorphichnus,Oldhamia,Planolites,Treptichnus等常见于世界各地寒武纪Cruziana遗迹相。根据遗迹化石表明凯里组沉积于盐份、含氧量正常,海水能量中等的浅海软基底潮下带环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下泥盆统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层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综合了滇、黔、川、桂等地的一些早泥盆世地层剖面中的脊椎动物化石的出露情况,粗略地描绘出了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的一般特征,归纳成三个发展阶段。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了下泥盆统的分层与对比。  相似文献   

9.
新疆西准噶尔下、中泥盆统界线地层及腕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汉奎 《古生物学报》1991,30(3):307-331
一、前言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系被分为北部萨吾尔山小区、中部沙尔布尔提山小区和南部玛依拉山小区(曾亚参等,197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81)。其中沙尔布尔提山小区的泥盆系出露最全、化石最丰。本区泥盆系及其生物群的系统研究始于1973年(侯鸿飞等,1979;Hou Hong-fei 1981;张川等,1983)。但由于此区地质构造复杂、交通不便,故工作中仍遗留一些问题。1984和198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疆地层队对该区进行考察,取得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即是这一成果中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2个层序(相当Vail等,1977提出的三级层序),分析了这一时期巴楚地区古海平面变化特征。通过对小海子剖面的腕足类生物地层分析及与邻区层序地层和生物群对比认为:巴楚地区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巴楚组底部灰岩(原“巴楚组”第一层灰岩)之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从四射珊瑚论贵州独山中、上泥盆统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珊瑚化石的研究,讨论了黔南独山等地过去划归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顶部的一段近百米厚的浅海相地层——贺家寨段的时代归属,认为应划归上泥盆统底部。文中记述了四射珊瑚6属、11种,其中4新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独山马道剖面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牙形刺,共鉴定出6属25种(包括亚种、比较种、未定亚种)。根据牙形刺的产出情况,在该剖面自下而上可以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即法门阶的Bispathodus ultimus带,杜内阶的Siphonodella isosticha带和Polygnathus communis carina带。基于详细的牙形刺材料,讨论了上述生物带的时限和范围,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虽然尚未在本剖面找到泥盆-石炭系界线的标志分子Siphonodella sulcata,但综合考虑其他牙形刺的分布以及岩性变化特征,可以将泥盆-石炭系界线暂置于融县组上部白云岩段的底部。以上成果将加深对于这一层段的牙形刺面貌以及牙形刺生物带的理解,也将为开展华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再研究以及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生物-环境事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凯里组中发现了新的遗迹化石 9属 ,其中大多数分子属Cruziana遗迹相 ,重要的遗迹属有 :Tasmanadia ,Bostricophyton ,Monomorphichnus,Oldhamia ,Phycodes ,Chon-drites,Treptichnus等。在产凯里化石群的层位中发现有大量的韵律层 ,韵律层中的遗迹化石具有分层性 ,反映不同的水动力环境。遗迹组合与Seilacher(1975)描述的早寒武世遗迹化石组合相似 ,推测凯里化石的埋藏环境为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出露于新疆南天山东部的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属于近岸、富氧、温暖的浅海沉积。该组自上一个世纪三十年代创建以来,有关它的地质时代归属一直存在着争论,作者根据珊瑚(包括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介形类和牙形类等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主张将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置于下泥盆统下部的洛赫柯夫阶。  相似文献   

15.
广西大乐中、上泥盆统界线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广西象州大乐是研究我国泥盆系的重要地区之一,前人曾对此区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直至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才开始注重研究此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东柴山剖面上油砂山组和下油砂山组 Cyprideis 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划分出了如下四个种群类型: A.Cyprideis sp. (下油砂山组上部), B.C.shizigouensis (上油砂山组下部), C.C.posticlina (上油砂山组中下部), D.C.subeboliangensis (上油砂山组中上部)。经与砂新 1 井和砂 38 井对比,厘定了英东地区上油砂山组/下油砂山组的 Cyprideis 生物地层序列,并对 Cyprideis 各种群化石的鉴定特征作了简要总结。古生态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化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1月—1988年3月,笔者随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对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及纳尔逊岛北部地区进行了地层古生物调查。在约40km^2火山沉积岩系的11个地点采得树叶、硅化木、鸟类足印等遗迹化石标本200余块(插图1)。其中4处是过去已知的树叶及鸟类足印化石产地(No. 4—7),7处是本次考察新发现的。同时还采有20多块微体化石分析样品。  相似文献   

18.
周志澄 《古生物学报》1995,34(2):228-249
系统介绍了有关应用遗迹化石的生态分类、特征的遗迹化石、遗迹相和阶层分析来进行环境分析的几种思路以及生物成因构造对沉积速率、含氧量、能量级别、底质和含盐度等环境指标的解释,并提出运用生物成因的构造来解释环境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贵州台江凯里组中丰富的、分异度较高的、以原地埋藏为特征的遗迹化石的研究,探讨凯里组遗迹化石群落的沉积环境和埋藏环境。凯里组遗迹化石群落以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停息迹、爬行迹和游泳迹占优势,浅层内生爬行觅食潜穴和系统觅食潜穴占有一定的地位,也见有浅的居住滤食性潜穴,属Seilacher的Cruziana遗迹相,为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浅海软质基底陆棚低能环境,那里盐度正常、光照充足、含氧量充分、水体平静、沉积速率较快。在此环境中,浮游、游泳以及底栖爬行和固着生物类型大量地生长、繁殖和活动,表生遗迹和浅层内生遗迹十分丰富。生物死亡后的腐烂和分解,使得食泥生物大量繁盛。随着沉积物的覆盖和被埋藏生物遗体的分解、腐烂,沉积物内部还原能力逐渐增强,导致分解和腐烂过程终止。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了盔甲鱼类三岔鱼科 (sanchaspidae) —新属 Antiquisagittaspis 并对含鱼层时代作了对比;同时对中背孔和盔甲鱼类的生活环境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