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收集24名成人血培养伤寒菌阳性病人血清及20名健康成人对照血清,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对伤寒菌脂多糖和蛋白质抗原的反应,并用传统的肥达氏试验进行了比较。抗原为新分离伤寒菌培养于心脑浸液琼脂上一夜,用盐水洗下培养物,加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微量杀菌试验测定伤寒患者血清中杀菌抗体,作为伤寒早期诊断依据。检测早期伤寒患者21例,阳性20例。19例非伤寒发热病人,20例既往伤寒患者,153例正常人群对照,杀菌试验均为阴性。本试验可比肥达氏反应早3—10天出现阳性反应,并将伤寒早期诊断阳性率33.33%提高到95.24%。  相似文献   

3.
用纯化伤寒沙门氏菌的Vi抗原,以1 μg/ml量致敏鞣化醛化绵羊红细胞,研制成Vi—PHA试剂,用于伤寒病后慢性带菌者的检出及食品从业人员伤寒健康带菌者的筛选。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本试剂能检出1.16μg/ml Vi-抗体。对健康人群血清无交叉,而与非伤寒病种患者血清仅有0.84%交叉反应。用于检测274例伤寒病后3个月以上和1年以内康复者血清,阳性19例,占6.93%。其中14例粪便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占Vi—PHA总阳性率的73.68%o 106例疫区食品从业人员Vi—PHA阳性3例,其中1例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255例Vi—PHA≤1:20的伤寒病后康复者,无1例粪检阳性。结果表明,伤寒康复者血清中Vi抗体与其体内带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相关性。此外,本试剂所采用的方法操作简便,时间快速,结果判断清晰,易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及其引起儿童肠炎的临床特点,收集2009年3月~2010年10月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消化病区送检的1 665例肠道感染患儿粪便标本,将培养、分离所获的72株非伤寒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回顾分析其感染后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非伤寒沙门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泰能、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巴唑坦...  相似文献   

5.
伤寒疫苗     
伤寒热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肠沙门菌亚种1 Typhi血清型(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疾病。伤寒病人大体上可分两组,轻度组(无并发症伤寒)及具并发症组。无并发症伤寒的征象和症状相对非特异,报道频率变化大。典型症状是发热,头痛及腹痛或不适。疾病第一周发烧可上升到4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微柱凝胶技术(MGT)与肥达反应法(WR)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及肥达反应法分别检测317例疑似伤寒及副伤寒患者.结果 317例疑似患者中,通过对已被临床确诊或得到血培养和(或)粪便培养阳性报告的患者血清标本检测,微柱凝胶法要比肥达反应法平均提高1~2个滴度.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微柱凝胶技术检测伤寒杆菌抗体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便于观察,能为临床早期诊断,快速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耐氯霉素伤寒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墨西哥暴发流行耐氯霉素伤寒菌引起的疾病以来,一些国家如泰国、越南也都不断发生流行,成为目前伤寒防治工作中相当突出的问题。1979年我们在国内亦发现一次流行,病人达114例。共检出伤寒沙门氏菌26株,其中25株为耐氯霉素菌株,对这些菌的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被动血凝试验测定伤寒Vi抗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从拘橼酸杆菌中提取纯化获得其Vi多糖抗原,该抗原具有伤寒沙门氏菌Vi抗原的免疫学特性,而不含伤寒沙门氏菌0,H抗原,用其致敏新鲜羊血球作被动血凝试验,特异性敏感性均很好。所需Vi抗原致敏浓度极低,仅为0.05ug/ml。使用新鲜羊血球凝模式较好,便于观察结果,采用被动血凝试验检测106名健康中学生肌肉注射30ug伤寒Vi多糖菌苗前后Vi抗体的变化情况,发现免疫后血清抗体的四倍增长率达89%,表明伤寒Vi多糖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
我站于1983年分离的201株伤寒沙门氏菌中有两株从临床诊断为沙感的高烧病人血液中分离获得,此两株菌除对1、3和5%的乳糖迟缓发酵外,其余生化反应符合考夫曼沙门氏菌属定义;曾和标准伤寒沙门氏菌作交叉凝集吸收试验,两者抗原一致;尽管这类菌株很少见,但仍可能在日常实际工作中碰到,因而还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菌株若具有典型的沙门氏菌血清学特征,而个别生化反应异常。仍不能排除为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以试管凝集、SpA菌体吸收和2ME处理血清的方法对感染动物和部分伤寒病人血清中的IgG和IgM抗体的消长规律的观察结果。初次注射伤寒杆菌在3~30天中均为IgM抗体,再次注射后仍然以IgM抗体首先回升,然后才有IgG抗体的出现。在再次注射后所观察的期间,IgM抗体仍然维持较高的滴度。在观察的10例伤寒病人(6至30日病程)中,其抗体类型也是IgM。伤寒病人的血清学诊断,目前主要用肥达氏反应。本文以试管凝集、SpA菌体吸收和2ME处理血清的方法对感染动物血清和部分伤寒病人血清中的IgG和IgM抗体的消长规律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用ELISA法检测了伤寒病人血清和不同热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血清中抗伤寒杆菌LPS抗体的IgM、IgG和IgA。也比较了ELISA和肥达试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鼠伤寒沙门菌外膜蛋白(OMP)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消除剂丫啶橙消除耐药性,盲传测其遗传稳定性,采用超声波物理裂解法制备鼠伤寒沙门菌外膜蛋白标本,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A-PAGE)检测外膜蛋白,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其吸光值,计算浓度。结果抗性消除表型能稳定遗传,耐药鼠伤寒沙门菌与敏感鼠伤寒沙门菌都含有6条主要的外膜蛋白条带,两者相比,发现耐药菌的外膜蛋白在约57、53、30 kDa处减弱或缺失,总的蛋白浓度也低于后者。结论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与外膜蛋白的减弱或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鼠伤寒沙门菌LH株的发酵培养,热酚水法提取脂多糖LPS,1%乙酸沸水浴水解90m in脱毒,Super-dex 200柱层析,收集第一峰为鼠伤寒O-SP抗原;然后用CDAP对O-SP活化、ADH衍生后,在EDAC的缩合作用下,结合到破伤风类毒素TT上,制备出鼠伤寒结合疫苗;用含2.5μg多糖鼠伤寒结合疫苗免疫小鼠,以2.5μgO-SP多糖生理盐水溶液以及生理盐水溶液为对照组,间隔14天,免疫三针;以LPS为包被抗原,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鼠伤寒LPS IgG抗体。鼠伤寒结合疫苗三针免疫后,小鼠血清抗鼠伤寒LPS IgG抗体效价达到1:80以上的比例为84.2%,而总的几何平均滴度(GMT)达到796;说明制备的鼠伤寒结合疫苗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且鼠伤寒结合疫苗在小鼠和豚鼠体内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RT-LAMP技术鉴别伤寒沙门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enterica serotype typhi)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副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型(Salmonella enteriea subsp.entelica serotype paratyphi A,B,C)引起的一种和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的疾病。伤寒和副伤寒病原菌已进化成能高度适应人类宿主内环境的特异性细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当前伤寒流行的状况及用于预防伤寒的现有疫苗的情况,着重谈了伤寒Vi多糖疫苗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此次采集大量鸟类标本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初步结果,这此标本是由中苏动植物综合考察队于1956年在云南省采集的。这个综合考察队是在苏联动物学和植物学工作者的参加下,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全部工作分两队进行的:一队是以黑河上游的景东农村为基地的固定分队(5—6月),另一队为南部游动分队。第二分队于4月初到6月底,在靠越南边境的勐拉、金平、蒙自、河口、屏边及大围山山地进行工作。此外,少量的标本是采自昆明近郊,石林名胜区和长湖(位于昆明以东120—130公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外对干体液免疫应答与念珠菌感染的关系有了新的了解,但国内目前报道较少。根据念珠菌感染后抗体产生的情况,了解抗念珠菌的体液免疫应答及临床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以求探讨,现将实验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病入健康人标本11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病人的血清标本、阴道分泌液标本,来自郴州市妇幼保健站和本校附属医院妇科。13例健康女性(排除IgA减少症和先天性IgA异常)的血清标本。阴道分泌物标本,来自本校职工和学生1.2试剂1.2.1血清lgA含量测定所用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盒,购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早在二十世纪初根据巴斯德及其学生创建的原理发展了用灭活的伤寒菌制成的伤寒菌苗。将分离到的伤寒致病菌试用了许多方法来灭活。以前的菌体菌苗在预防伤寒上是有效的,但受以下三个主要限制:(1)伤寒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并含有一种脂多糖(LPS)成分,在大多被接种者中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菌体菌苗甚至在伤寒高发的国家也不受欢迎;(2)菌体菌苗只有约70%的有效率;(3)免疫力持续不超过3—5  相似文献   

20.
从检材中培养出细菌是确立感染 (败血 )症诊断和治疗的基本依据 ,而传统有氧条件的培养方法易漏诊厌氧菌和缺壁细菌 ,不能概括致病原因菌的全貌 ,为了提高阳性检出率 ,缩短培养时间 ,我室于 2 0 0 0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 ,采用同步培养法对 178例感染 (败血 )症的病人进行培养 ,检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临床诊断为感染 (败血 )症的患者血液标本13 8例 ,中段尿 2 3例 ,胸、腹水及关节液 12例 ,脑脊液 5例。1.2 培养基 厌氧、需氧菌及 L型同步培养基由康健生物技术公司出品 ,细菌分离鉴定培养基为自制 ,药敏纸片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