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的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象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患者9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为研究对象,90例患者随机分为健脾渗湿汤治疗组30例,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粪便中4种肠道常驻菌及舌部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组。90例脾虚湿盛泄泻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比健康人明显减少(P<0.05),并且其舌部(腻苔)的菌群构成与健康人(薄白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增加明显,白腻苔及舌部菌群改善明显,说明健脾渗湿汤和贝飞达均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平衡的作用。结论(1)健脾渗湿汤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失调的作用,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2)健脾渗湿汤是一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可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与益生菌合用可达到合生元的效果;与抗生素合用,可起到边抗边调的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脂肪肝患者40例粪便涂片菌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脂肪肝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粪便快速涂片法对40例脂肪肝患者及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粪便菌群分析。结果患者组共12例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症,占30%,其中Ⅰ、Ⅱ、Ⅲ度分别为7例、4例、1例;对照组共5例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症,占12.5%,均为Ⅰ度。2组相比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患者组菌群失调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脂肪肝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发现脂肪肝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可能较正常人增多,故二者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但是由于本研究样本数较少,且采用的检测肠道菌群的方法仅仅为粪便快速涂片法,故还需更大样本的、采用更精确肠道菌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脂肪肝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0只幼猴粪便正常菌群的测定,了解幼猴肠道正常菌群的分布情况,为猕猴肠道疾病的治疗和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用微生态学检测方法,对10只健康幼猴粪便中正常菌群(9种细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健康幼猴肠道中,双歧杆菌(10.02±0.25)、类杆菌(10.00±0.09)、韦荣球菌(9.96±0.31)、肠球菌(9.98±0.43)和梭杆菌(9.90±0.24)为优势菌群,而肠杆菌(7.32±1.49)、葡萄球菌(5.74±0.49)和酵母菌(5.42±1.47)含量则较少.结论该实验测出健康幼猴粪便内正常菌群值可作为健康幼猴肠道内正常菌群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众多,目前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特殊器官。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关节炎等多种肠内外疾病密切相关,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将有助于上述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目的。目前报道FMT已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FMT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干燥综合征(Sj9gren′s syndrome,SS)患者粪便标本的微生物种群分布及外周血Treg细胞绝对计数,分析S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状态及其与Treg细胞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29例干燥综合征患者粪便标本中的16S rRNA V3区进行定性分析,与83例健康人粪便标本中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富度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SS患者中差异性菌群丰富度及其与Treg细胞绝对计数的关系。结果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人对比,SS患者粪便菌群中细菌多样性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肠道菌群丰富度在门(Phylum)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在科(Family)水平上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les)和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普雷沃菌科(Prevotellaceae)和Paraprevotellaceae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在属(Genus)水平上Blautia、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而Roseburia、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中,SS患者粪便中韦荣球菌属的百分比与其外周血Treg细胞绝对计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SS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衡性与正常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且韦荣球菌属水平的升高与外周血Treg细胞绝对计数呈显著负相关,肠道菌群紊乱或许参与了S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0至5岁沙门菌感染和健康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分布特点,研究沙门菌感染导致的婴幼儿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情况,为腹泻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微生态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9例沙门菌腹泻婴幼儿(腹泻组)与11例健康婴幼儿(健康组)的粪便样本,通过16S扩增子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比较2组样本的群落结构差异,研究沙门菌对...  相似文献   

7.
健脾合剂治疗腹泻患儿临床观察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100020王俊侠,赵惠欣,刘庆伟腹泻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菌群明显减少,在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下,入侵的病原体易于定植并产生毒素致病,用抗生素治疗有可能进一步破坏正常菌群,形成微生态的恶性循环。健脾合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PCR-DGGE技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为结直肠病变的防治提供微生态调节思路。方法收集正常对照组、结直肠息肉组及结直肠癌组患者各30例,采集结直肠黏膜局部肛拭子,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PCR-DGGE对肠道黏膜局部菌群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结直肠息肉组和结直肠癌组患者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显示3组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多样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组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发生了显著的菌群变迁。结论 PCR-DGGE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多样性变化对监测肠道局部微生态变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红花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探讨红花多糖改善微生态失调与肠黏膜免疫、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关系。 方法 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红花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5)和丽珠肠乐组(n=5)。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黏膜sIgA、血浆内毒素的检测,以及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结果 给药治疗后,小鼠肠黏膜sIgA水平升高(F=3.990 0,P=0.009 0),血浆内毒素水平降低(F=3.866 0,P=0.010 0);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红花多糖组和丽珠肠乐组菌群丰度与多样性均有提升,并能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中毛螺菌属(t=2.602 8,P=0.009 2)、粪球菌属(t=4.551 0,P结论 红花多糖可能通过提高小鼠肠黏膜sIgA含量,抑制血浆内毒素含量并通过增加肠道有益菌、降低致病菌、部分恢复和改善肠道菌群而发挥对微生态失调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香菇多糖对微生态失调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经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香菇多糖灌胃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和丽珠肠乐组.7d后处死各组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定量、免疫器官体重及其淋巴细胞转化率检测.结果 用香菇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进行治疗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显著降低;脾脏指数明显增加,对胸腺指数无影响;显著增强了淋巴细胞转化率.结论 盐酸林克霉素灌胃能诱导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的有效建立.香菇多糖能调整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急性胰腺炎患者舌苔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舌苔微生物的变化,总结不同舌象、不同病情的AP患者舌苔微生物变化规律。方法将纳入的52例AP患者按分级标准分为轻症(MAP)组(n=33),重症(SAP)组(n=19),分别于治疗前、第3天及第9天清晨观察并采集舌苔,作细菌培养、鉴定、定量,测溶菌酶(LZM)含量。25例健康薄白苔作为对照组。结果AP患者舌苔菌落总数减少。厚苔菌落总数及G-厌氧杆菌多于薄苔,口腔优势菌在厚苔变化表现为厌氧菌检出率增高而需氧菌下降。SAP组肠道杆菌的检出率显著增加;病程早期除口腔链球菌、G+厌氧杆菌减少外,SAP组G-厌氧杆菌也减少;病程第9天时,MAP组基本恢复正常,而SAP组各种异常无改变。AP患者舌苔LZM均显著升高。结论AP病程中口腔舌面出现微生态失调现象,严重程度与病情及舌苔的变化有关。AP厚苔菌落总数多于薄苔,主要为G-厌氧杆菌增加。厚苔厌氧菌增加,而需氧菌减少。  相似文献   

12.
人体与舌苔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现今对舌苔微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舌苔菌群。体质、疾病等诸多因素都可对舌苔产生影响,此时舌苔中菌群会有怎样的变化?菌群变化是否具有疾病诊断意义?这些问题已经受到关注和研究。文献研究显示,目前有关舌苔菌群病证诊断研究主要围绕中医心系疾病、脾系疾病和肺系疾病等进行,诸多研究表明脾系疾病湿热证患者,舌苔存在菌群失调,舌苔中细菌总数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心系、肺系疾病暂无较为一致的结论。文献研究表明舌苔菌群的变化与病证诊断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中医病证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纳米中药及常态中药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调整作用。经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肠道菌群和肝脏细菌易位检测发现,2种不同粒径的中药均能促进肠黏膜损伤修复,扶植正常菌群生长和控制细菌易位。但纳米中药用量小,且效果优于常态中药,从而节省了中药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正常人舌苔菌群的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菌属。方法 研究分为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30例,CAG组,主要为薄白苔)和正常人舌苔组(30例,HC组,均为薄白苔),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舌苔的菌群进行研究。结果 (1)测序片段总长度约为253 bp,片段有效率在90%左右。(2)正常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群落组成在PCA图中各自汇聚成群,差异比较明显。(3)按照系统分类学的方法,采用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来寻找阶元系统(门、纲、目、科、属)上的差异菌,发现共有13种差异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纤毛菌属、韦荣球菌属中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链球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为了进一步寻找阶元系统中属水平的差异菌属,我们采用T-test统计分析法。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在韦荣球菌属、纤毛菌属、普氏菌属、罗思菌属、口腔杆菌属、口腔毛绒厌氧杆菌、Solobacterium和一种未确认种属的细菌其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而链球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从舌苔样本微生态测序中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苔菌群发生变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能与炎症相关,这些口腔微生物的变化可能成为某些全身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微生物学指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口腔舌苔细菌16S rDNA序列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适用序列的筛选及电泳条件的优化。方法 以DGGE图谱的高分辨率为指标,选择舌苔细菌DGGE分离最适的16S rDNA高变区、电泳电压和电泳时间,并采用优化的条件分析健康青年人舌苔细菌群落的分布。结果 舌苔细菌16S rDNA V3高变区引物序列能获得更加丰富清晰的DGGE条带;基于该区,当变性剂浓度为30%~60%、电泳温度60 ℃、电压60 V和电泳时间14 h时能得到分辨率最佳的DGGE图谱。运用此优化条件对12个样本舌苔细菌群落的分析表明,舌苔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梭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等组成。优化后的DGGE技术对舌苔细菌多样性的分析具有准确性、灵敏性和可重复性。结论 DGGE图谱显示,不同分析条件对图谱类型和细菌多样性指数均有所差异。利用优化的DGGE条件能有效分离舌苔细菌16S rDNA V3区序列,为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也为其他不同生态细菌的多样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并分析胃溃疡患者三联疗法治疗前后舌苔菌群的变化,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GU活动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GU治疗前组(20例,GU1组,均为黄腻苔)和GU治疗后组(20例,GU2组,均为薄白苔).选择同期我院体检无异常的健康者20例为正常组(NGT组,均为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方法

根据61名患者内镜、病理和H.pylori检测结果, 将其分成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阳性组(12名)、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阴性组(16名)、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阳性组(8名)和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阴性组(25名)。采集舌苔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 分析各组患者舌苔菌群结构。

结果

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 此次测序样本数据量足够, 样本所含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合理。4组舌苔菌群样本中Observed species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023 3, P < 0.05)。门水平上, 舌苔菌群由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3大优势菌门组成。属水平上, 4组间共有11种菌属的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 H.pylori阳性的患者拟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H.pylori阴性患者, 而罗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则显著升高。此外, 61例舌苔菌群样本中, 仅1例检测到H.pylori

结论

H.pylori感染与舌苔菌群结构存在相关性, 然而胃内与口腔中H.pylori的具体关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超微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微生物及酶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微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 d后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 d,进行小鼠脾虚便秘造模。设模型组、正常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灌胃无菌水,治疗组分别灌胃给药铁皮石斛传统汤剂、超微全量汤剂、超微50%量汤剂和超微25%量汤剂,共7 d,然后采集肠道内容物分析肠道菌群及酶活。结果模型组五类可培养微生物(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和真菌)数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铁皮石斛传统汤剂组大肠埃希菌数,铁皮石斛超微50%量汤剂组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和真菌数,超微25%量汤剂组细菌总数和大肠埃希菌数均达到正常组水平(P〉0.05);铁皮石斛超微全量汤剂组和超微50%量汤剂组对纤维素酶的影响作用相当,均达到正常组水平(P〉0.05),铁皮石斛三种不同剂量的超微汤剂对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作用相当(P〉0.05),铁皮石斛超微全量汤剂组淀粉酶活性与正常组相当(P〉0.05)。结论铁皮石斛传统汤剂、超微全量汤剂和超微50%量汤剂对脾虚便秘均有很好的疗效,能够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及肠道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四磨汤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细菌丰度及功能基因的影响,为其疗效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番泻叶泄泻、饥饱失常和控制饮食等复合因素建立小鼠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小鼠分别用四磨汤和枳术汤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小鼠用无菌水灌胃。造模结束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提取小鼠肠道微生物总DNA,进行16S rDNA V4区测序。结果 脾虚便秘造模降低了小鼠肠道细菌丰度,四磨汤治疗后,小鼠肠道细菌丰度整体水平上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基于功能基因分析,造模降低了小鼠细胞信号传导、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和一些辅酶、维生素代谢等的作用,提高了核苷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酶类等的水平。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后,小鼠的肠道细菌功能基因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多糖生物合成、遗传信息复制、翻译和跨膜运输等方面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结论 脾虚便秘小鼠降低了肠道细菌能量、糖类和脂质代谢,四磨汤可能通过提高肠道细菌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代谢,提高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和跨膜转运水平来达到治疗脾虚便秘的效果。基于功能基因的角度分析为小鼠肠道细菌的改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患者舌苔菌群多样性变化和菌群结构差异。

方法

收集我院20例确诊肝癌患者和10例同期体检无异常的健康组(HC组),根据确诊的肝癌患者治疗期间是否行TACE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肝癌初诊组10例(NL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患者组10例(LIT组),总纳入人数30例。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组舌苔菌群结构并比较菌群差异。

结果

舌苔菌群ɑ-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NL组、LIT组Chao1、Shannon、Ace、Simpson指数与H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β-多样性分析表明,三组样本的舌苔菌群组间结构有差异,与LIT组相比,NL组与HC组的舌苔菌群构成差异更小,更接近于HC组。在科水平上,与HC组相比,NL组和LIT组的消化链球菌科丰度显著升高(P<0.05),LIT组的瘤胃球菌科、支原体科、丰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L组相比,LIT组舌苔拟杆菌纲、普雷沃菌科和瘤胃球菌科丰度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苔菌群失调,TACE治疗可能一定程度调节舌苔菌群的丰度,降低致病菌,恢复口腔微环境的稳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