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91,11(3):27-28
本文发表了三种蕨类植物新命名,即基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ba-sipinnata(Ching)Ching ex Y.T.Hsieh,stat.nov.;南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ustralis Y.T.Hsieh,nom.nov.;湘黔复叶耳蕨Arachniodes michelii(Level.)Ching ex Y.T.Hsieh,comb.nov.。  相似文献   

2.
孢子囊是蕨类植物的繁殖器官, 其形态在蕨类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新鲜成熟的孢子囊, 在光学显微镜下获得清晰的孢子囊图像, 系统研究了中国鳞始蕨科4属13种孢子囊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鳞始蕨科孢子囊呈椭球形, 孢子囊柄由3列细胞构成, 环带类型为垂直环带。通过分析孢子囊形态数据探讨了中国鳞始蕨科属内及属间差异。结果表明, 乌蕨属(Odontosoria)、香鳞始蕨属(Osmolindsaea)、达边蕨属(Tapeinidium)和鳞始蕨属(Lindsaea)的孢子囊环带细胞数依次减少, 囊蒴体积、唇细胞数和囊壁细胞数的变化由大(多)到小(少)依次为乌蕨属、达边蕨属、香鳞始蕨属和鳞始蕨属。孢子囊属内差异最大的是阔片乌蕨(Odontosoria biflora)与乌蕨(O. chinensis)以及香鳞始蕨(Osmolindsaea odorata)与日本鳞始蕨(O. japonica); 而达边蕨属和鳞始蕨属的属内差异则很小。研究结果为揭示鳞始蕨科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形态基础, 特别是提出阔片乌蕨和乌蕨以及香鳞始蕨和日本鳞始蕨在孢子囊形态上的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凤尾蕨属(Pteris L.)8种,即半边旗(P.semipinnata L.)、傅氏凤尾蕨(P.fauriei Hieron.)、阔叶凤尾蕨(P.esquirolii Christ)、三叉凤尾蕨(P.tripartita Sw.)、蜈蚣草(P.vittata L.)、溪边凤尾蕨(P.excelsa Gaud.)、有刺凤尾蕨(P.setuloso-costulata Hayata)、西南凤尾蕨(P.wallichiana Agardh)孢子的人工培养,观察并总结了该属配子体发育各阶段形态特征,并与以往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最终选取孢子萌发型与配子体发育类型等稳定特征作为判断依据,讨论该属与书带蕨科(Vittariaceae)、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铁线蕨科(Adiantaceae)等科的亲缘关系.研究认为蕨类配子体生长点上方边缘细胞分布情况多变,不是稳定的系统学特征.而配子体特定部位边缘细胞的外侧壁形态则具有较高的系统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复叶耳蕨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83,3(2):73-81
1828年荷兰植物学家Blume在他的《瓜哇植物简志》(Enum.P1.Jav.)中,根据Arachniodes aspidiodes Blume这个种,建立了复叶耳蕨属Arachnicdes,但一直未被各国植物学家所承认。我国蕨类植物专家秦仁昌教授1934年对本群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和分枝图式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证明了它是一个自然类群,并指出了在系统分类上介于耳蕨属Polystichum Roth和鳞毛旅属Dryopteris Adans之间,当时他把本群植物(包括毛枝旅属Leptorumchra H. Ito和假复叶耳蔗属Acrorumo-hra H.Ito的一些种)归入了分布在大洋洲和非洲的Rumchra Raddi属中。  相似文献   

5.
豹子花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松筠 《植物研究》1984,4(3):163-178
豹子花属(Nomccharis Franch.)是百合科百合族(Lilieae)中的一个属,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该属作为一个独立的属,虽被普遍承认,但关于属的范围,即其中与百合属(Lilium L.)及贝母属(Fritillaria L.)有密切关系的种的归属问题,则是一直有争议的。本文仅就这一方面以及在地理分布上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孢粉学是解决植物分类中疑难类群物种微形态分化的重要方法, 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 结合这两门学科的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疑难类群的分类学问题。鳞盖蕨属(Microlepia)是一个分类困难的疑难类群, 采用孢粉学与分子系统学一一对应的方法, 以及居群取样方式, 选取280份样本, 联合4个叶绿体片段(rbcLtrnL-FpsbA-trnHrps4), 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该属的系统发生关系, 在此基础上对凭证标本中100份材料的孢子进行观察和分析。综合分子系统学和孢粉学的研究结果, 得出结论: (1) 在形态学研究中广泛被接受的15个物种得到了单系支持, 并厘清了分类困难的复合群; (2) 发现边缘鳞盖蕨(M. marginata)可能存在隐性种; (3) 建议恢复过去归并处理为异名的瑶山鳞盖蕨(M. yaoshanica)、罗浮鳞盖蕨(M. lofoushanensis)、四川鳞盖蕨(M. szechuanica)以及滇西鳞盖蕨(M. subspeluncae); (4) 提出鳞盖蕨属可能存在杂交现象; (5) 提出鳞盖蕨属完整的属下分类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南木兰属新植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玉壶  高增义 《植物研究》1984,4(4):189-194
据古今药物书籍,记载木兰属(Magnolia L.)植物的花蕾可作为辛夷药材的种类有:紫玉兰(M.liliflora Desr.)、望春玉兰(M.bicndii Pamp.)、玉兰(M.denudata Desr.)、武当木兰、(M.sprengeri Pamp.)、厚朴(M.officinalis Rehd.et Wils.)滇藏木兰(M.campbellii Hook.f.et Thoms.)等。紫玉兰以往被认为是辛夷药材正品。历史上药物的混乱品种,经过医药界长期的筛选,有的品种被陶汰,有的愈选愈好。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等十一个单位对望春玉兰进行系统的研究。证明望春玉兰是辛夷药材中最好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Ⅲ.紫萁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萁科东北记载有2种,笔者采到的孢子仅紫萁属的亚洲分株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var.asiatica Fernald),此为分株紫萁(O.cinnamomea L.)分布于亚洲的变种。Yuasa(1935)观察过分株紫萁的精子结构。Momose(1942)做过日本紫萁(O.japonica Thunb.)孢子萌发的研究。Hasegawa(1955)一般地报导了产于日本的紫萁属3个种的有性世代。Stokey(1956)对紫萁科3属中的7个种做过其配子体的培养研究,其中有分株紫萁(O.cinnamomea L.)。  相似文献   

9.
新疆披碱草属的新分类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崔大方 《植物研究》1990,10(3):25-38
本文发表了禾本科披碱草属的四个新种及四个新变种:大丛披碱草Elymus magnicaespes D.F.Cui,sp.nov.;新疆披碱草E.sinkiangensis D.F.Cui,sp.nov.;喀什披碱草E.kaschgaricus D.F.Cui,sp.nov.;阿尔泰披碱草E.altaicus D.F.Cui,sp.nov.;短芒光穗披碱草E.glaberrimus (Keng et S.L.Chen)S.L.Chen var.breviaristus S.L.Chen ex D.F.Cui,var.nov.;林缘狭颖披碱草E.mutabilis (Drob.)Tzvel.var.nemoralis S.L.Chen ex D.F.Cui,var.nov.;多花大穗披碱草E.abolinii (Drob.)Tzvel.var.pluriflorus D.F.Cui,vat.nov.;光穗曲芒披碱草E.tschimganicus (Drob.)Tzvel.var.glabrispiculus D.F.Cui,var.nov.  相似文献   

10.
钱琳  蔡空辉 《植物研究》1989,9(1):81-84
本文报导了在安徽大别山发现的中国苔藓植物新记录7种,它们是镰萼苔(Har-panthus florowianus(Nee.)Nee.)、桑叶青藓(Brachythecium moriense Besch.)、苍白青藓(Brachythecium pallescens Dix.& Thér.)、缩叶长喙藓(Rhynchostegium contractum Card.)、狭叶长喙藓(Rhynchostegium fauriei Card.)短柄绢鱿(Entodon brevisetus(Hook.& Wils.Lindb.)和褐色平锦藓(Platygyrium ru-sulum(Mitt.)Jaeg.)。  相似文献   

11.
物种编目及其科属系统排列是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本文采用Flora of China使用的分类系统, 结合最新分子分类学研究成果以及近几年发表的新资料, 对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40科178属2,147种5个亚种118个变种, 其中特有种839个, 占总种数的39.08%。种数最多的5个科依次为鳞毛蕨科(505种, 含种下单位, 下同)、蹄盖蕨科(323种)、水龙骨科(280种)、凤尾蕨科(266种)和金星蕨科(209种); 种数最多的5个属依次为耳蕨属(Polystichum, 209种)、鳞毛蕨属(Dryopteris, 176种)、蹄盖蕨属(Athyrium, 137种)、双盖蕨属(Diplazium, 98种)和凤尾蕨属(Pteris, 97种)。在地理分布上, 种数排名前5的省份为云南(1,365种)、四川(875种)、贵州(838种)、广西(785种)和台湾(779种)。含中国特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科属中, 排前3位的科分别为鳞毛蕨科(257种)、蹄盖蕨科(169种)和凤尾蕨科(113种); 排前3位的属为耳蕨属(140种)、蹄盖蕨属(82种)和鳞毛蕨属(61种)。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宁波港压载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分布差异及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趋势。该课题从压载水中分离细菌,通过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Sherlock MIS)、分子生物学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RFLP技术,对宁波港压载水的细菌结构特征进行比对和分析,并通过16S rRNA基因文库解析研究压载水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印度洋水样中存在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 sp.)、海杆菌属(Marinobacter sp.)和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新加坡水样中存在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 sp.)、鞘鞍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而美洲水样中存在弧菌属(Vibrio sp.)、军团菌属(Legionella sp.)、莫拉氏菌属(Moraxella sp.)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压载水中含有大量的潜在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采自安徽省祁门县安凌镇的中国蹄盖蕨科安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华日安蕨(Anisocampium×saitoanum (Sugim.) M. Kato)。推测该植物是华东安蕨(A. sheareri (Baker) Ching)与日本安蕨(A. niponicum(Mett.) Yea C. Liu,W. L. Chiou et M. Kato)的自然杂交种,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对华日安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墨线图和安蕨属植物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较全面的研究了禾本科(Gramineae)假铁秆草属(Pseudanthistiria(Hack.)Hook.f.)的简史、系统位置、种类、分布生境等, 在研究过程中, 借到现藏英国邱园植物标本室, 采自香港的假铁秆草(P.heteroclita(Roxb.)Hook.f.)植物标本, 给以全面的描述, 以弥补过去抄自文献的不足, 同时发现分布我国四川峨嵋山的峨嵋假铁秆草(P.emeinica S.L.Chen et T.D.Zhuang)是-新种, 除中文描述外, 给以拉丁文记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复叶耳蕨属4新种:近异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para-simplicior Ching ex Y.T.Hsieh,sp.nov.;凤阳山复叶耳蕨,Arachniodes fengyangshanensis Ching et C.F.Zhang ex Y.T.Hsieh,sp.nov.;孟连复叶耳蕨Arachniodes menglianensis Y.T.Hsieh.sp.nov.; 披针复叶耳蕨Arachniodes lanceolata Y.T.Hsieh,sp.nov.。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凤尾蕨科(Pteridaceae)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蜈蚣草孢子四面体型,极面观钝三角圆形,赤道面观半圆形或超半圆形,近极面具瘤状纹饰和近极脊,远极面具脊并连成网状,具赤道环;孢子具乌毛蕨型外壁,由外壁外层构成纹饰的轮廓;实心型周壁由2层构成,且内层薄、外层具小球体。结合孢子外壁和周壁的发育特征,认为凤尾蕨科与裸子蕨科和水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裸子蕨科和水蕨科置于凤尾蕨科。  相似文献   

17.
穆坪耳蕨及其近缘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耳蕨属的穆坪耳蕨群作了分类学的研究, 共记录了国产种类18种。其中P.habaense, P.obtusipinnum, P.salminense, P.nigrum, P.melano-stipes等为新种;P.lichiangense(Wright) Ching为新组合。对P.tsuchuense等4种及P.qamdoense var.elongatum作了归并。本文还附有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甘草属分类系统与新分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李学禹 《植物研究》1993,13(1):14-43
作者根据化学成分与比较形态学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甘草属(Glycyrrhiza L.)的新分类系统。通过研究本属种质资源,本文命名6个新种:阿拉尔甘草(G.alalensis X.Y.Li,sp.nov。),无腺毛甘草(G.eglandulosa X.Y.Li,sp.nov.),紫花甘草(G.purpureiflora X.Y.Li,sp.nov.),垂花甘草(G.nutantiflora X.Y.Li,sp.nov.),平卧甘草(G.prostraca X.Y.Li et D.C.F.sp.nov.),疏花甘草(G.laxiflora X.Y.Li et D.C.F.sp.nov。),归并了Meristotropis Fisch.et Mey.和Glycyrrhizapsis Boiss.。并将以上两属的3个种作了重新组合:对粗毛甘草(G.aspera Pall.)作了重新描述,对圆果甘草(G.squamulosa Franch.)作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19.
王弯  杨文利  窦平  张钢民 《植物学报》2015,50(3):310-320
碎米蕨属(Cheilosoria Trevis.)隶属碎米蕨类, 由于形态上的趋同进化, 使得该类群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对该碎米蕨属植物的4种叶绿体DNA序列片段(rbcL/matK/rps4/rps4-trnS)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 再结合其它相关类群, 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树并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 碎米蕨属不是一个单系类群, 旧世界分布的碎米蕨属植物(薄叶碎米蕨除外)均聚在亚洲Cheilanthes群内, 与粉背蕨属(Aleuritopteris Fée)等类群形成不同亚支。该属孢子形态具有明显异质性。薄叶碎米蕨(Cheilosoria tenuifolia (Burm. f.) Trevis.)与亚洲其它碎米蕨属植物的系统位置相距甚远, 且与隐囊蕨(Notholaena hirsuta (Poir.) Desv.)聚为完全支持的分支, 两者可能均为大洋洲起源, 并属于另一类群。美洲和旧世界分布的碎米蕨属植物关系较远, 二者可能代表了不同的演化路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发表了鱼黄草属一新变种,即九华鱼黄草Merremia sibirica(Linn.)Hall.f.var.jiuhuaensis B.A.Shen et X.L.Liu,var.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