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压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8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年龄20-67岁,采用减压AF系统内固定方式治疗,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比,Cobb's角,Frankel标准分级,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减压AF系统内固定的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椎体高度比值明显升高,Cobb角值明显下降(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伤椎椎体高度比值和Cobb角值改善情况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方面,16例恢复到了E级,术后A级有4例未恢复,Frankel分级为A的患者术后有效恢复率为90.2%;B级有2例未恢复,B级术后有效恢复率89.5%。C级和D级术后有效恢复率均为100%。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VAS和ODI值均低于术前分值(P0.05),且术后12个月ODI值与术后6个月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压AF系统内固定法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脊髓神经损伤情况具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痛觉感受明显降低,下腰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AF脊柱椎弓根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是近年来骨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其优点为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短节段三维固定,固定强度可独立完成。固定既精确又稳定,可提高复位效果,重建生理弯曲,防止脊柱慢性失稳导致的脊髓受压,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早期伤口感染后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保留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14例患者,应用敏感抗生素,保留内固定、彻底清创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伤口感染。结果:14例病人经过采用负压引流术,感染得到控制,内固定得以保留。随访9~36个月,患者感染均未再复发。结论:对于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应用负压封闭引流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保留内固定装置治疗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段骨折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后路长节段切开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4月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治疗的71例胸腰脊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随机被分成2组,治疗组38例接受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33例接受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s角、腰背痛、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内固定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手术效果的评价。结果:治疗组术后及随诊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及随诊患者的Cobb’s角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医疗费用、神经功能改善筝级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咿0.05)。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两组,前路组(46例)采取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路组(44例)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术前术后下腰痛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结果:后路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前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同时间前路组相比,后路组ODI值均明显低于前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两组神经功能分级整体有所提高(P0.05),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疗效显著,术中出血量少,预后较好,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和观察组(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椎体参数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及6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而椎体前、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两组血清ACTH、Cor水平升高,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较术前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的血清ACTH、Cor、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MIPPSO)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我院就诊
胸腰椎骨折患者28 例,随机分成开放组和微创组,每组各14 例。开放组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微创组行MIPPSO进
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创口长度、住院天数、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后凸Cobb 角指标,并进
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创口长度和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且开放组均大于微创组(P<0.01);两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后凸Cobb 角术后较术前比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间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SO 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切开椎弓根
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且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和传统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 年1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分为微创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
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减
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bb 角及伤椎高度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 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微创内固定术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能较好的复位固定胸
腰椎骨折,但经肌间隙微创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功能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究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术与椎管减压固定术对胸髓损伤患者临床效果。方法:择取胸髓损伤患者5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研究组27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术,研究组采用椎管减压固定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情况;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对比两组术后效果。结果:术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及住院时间均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1、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VAS、ODI评分下降程度更为显著,Frankel分级情况上升程度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胸髓损伤患者行椎管减压固定术的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后患者炎症水平降低,疼痛得到缓解,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得到恢复,整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应用。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在检索词处输入椎弓根钉、内固定、胸腰椎骨折、进展等检索词。选择与椎弓根钉置入生物力学分析、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共选入文献5篇。结果: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可以帮助患者神经管得到全面有效的改善,其作用机理是能够有效恢复生理弧度以及椎体高度,恢复移位骨块结构同时进行有效固定,从而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但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依然是治疗的基础。结论:在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矫正畸形同时维持脊柱三维位置,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柱功能及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后路组(n=52,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前路组(n=50,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创伤应激指标、椎体参数、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组术后的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前路组(P<0.05)。后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前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升高,且后路组高于前路组(P<0.05),Cobb''s角降低,且后路组低于前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均升高,但后路组低于前路组(P<0.05)。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前路组(P<0.05)。结论: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相比,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创伤应激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后路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9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六钉组,65例)和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四钉组,31例)进行复位固定,测量并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六钉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两组冠状面Cobb角均为0°。四钉组术后并发痘的发生率为22.6%,而六钉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10~2013年我院对4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病变节段:T5~T108例,T11~L129例,L2~L45例。其中病变累及1个椎体29例,累及2个椎体10例,跳跃型和累及3个椎体3例。累及1个椎体者应用Z-PlateⅡ钛板内固定,累及2个椎体或上胸椎结核者则选用钉-棒系统(CDH M8)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不少于9个月。结果 4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6年。手术切口均1期愈合,术后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消失,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病灶愈合,其中39例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牢固;3例患者因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导致螺钉松动,植骨块塌陷,再次出现后凸畸形,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结合规范药物抗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间接复位法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00年6月~2011年3月11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分别对其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拍摄正侧位片,手术前后拍摄CT.X线片上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比(AVH、PVH),楔变角(VBA),Cobb's角及矢状面指数(SI); CT片上测量骨块所占椎管矢状径比例并计算骨块回缩率.根据Denis疼痛分级及Oswestry功能评分和Frankel分级对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12例患者VBA、Cobb's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结果分别是:VBA:19.4°±7.7°,4.2°±4.7°,6.7°±5.0°;Cobb's角:17.8°±9.3°,2.8°±8.7°,8.8°±8.5°;SI值:16.3°±8.7°,1.9°±4.3°,6.0°±7.1 °,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AVH、PVH均较术前显著增加,VBA、Cobb?s角及SI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与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末次随访时,仍有2例患者存在括约肌障碍,1例全瘫患者无明显恢复,其余患者均有Frankel l级以上的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优82例,良20例,差3例,优良率为97.1%,平均得分11±14,其中有4例发生内固定物断裂.Denis疼痛分级结果为:Pl级61例,P2级40例,P3级10例,P4级1例.椎管中骨块复位率与术后AVH复位值成正相关(P<0.01),与术后VBA负相关(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结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自体植骨融合的观察组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椎体功能相关指标、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Cobb角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椎间隙高度、椎体融合率、KPS评分和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抗结核治疗,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背疼痛缓解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和Th17细胞相关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腰背疼痛缓解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观察组的Frankel分级为A级和B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病灶切除联合后路植骨内固定术能有效促进脊柱结核患者术后的康复,降低脊柱损伤程度,并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到2021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各63例。微创组给予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开放组给予开放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微创组的切口长度等围手术指标均少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1 d、3 d、5 d与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7 d的的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内固定移位、神经根脊髓压迫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2 %,低于开放组的22.2 %(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P物质(SP),和β-内啡肽(β-EP)含量高于术前1 d,微创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含量高于术前1 d,微创组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有效控制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水平,减少创伤,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2例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对比实施内固定前后及随访1年后脊柱损伤、骨折复位的恢复情况,Cobb角、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矢状位指数、楔变指数、VAS评分。结果:各时期A级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B-E级中,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1年与治疗后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缘高度在治疗前后、随访1年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缘高度、Cobb角在治疗后、随访1年中与治疗前相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前缘高度、Cobb角在治疗后、随访1年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年矢状位指数、楔变指数、VAS评分与治疗前相较,呈显著差异(P0.01),但随访1年与治疗后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纯颈椎后路复位CPSS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9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单纯颈椎后路复位CPSS内固定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复位CPSS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神经功能分级(ASIA)。结果:两组术前ASIA分级B、C、D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较佳,A级患者治疗后仍为A级,但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SAI等级在治疗后均有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断钉或螺钉松动等并发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间隙显著增宽,且后路组优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颈椎后路复位CPSS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