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日本刺沙蚕作为动物性活饵在虾池食物链中的作用,对虾池生态系中的有机质收支,生物能量流动及其转化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虾池在养殖期间输入和合成的有机质能量为13725.14kJ/m^2,其中,初级产量为7523.82kJ/m^2,约占总输入的55%。有机质在养殖期间的支出量平均10359.38kJ/m^2,其中,生物呼吸7988.49kJ/m^2,占总支出的77%;对虾产量平均874.48k 相似文献
2.
3.
从社区林业的观点探讨西双版纳刀耕火种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引 言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 ,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缅甸、老挝接壤。由于地处热带最北缘 ,是热带与亚热带的交汇地带 ,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一直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明珠”。近 2× 1 0 4 km2(全国总面积的 0 .2 % )分布了我国 2 5%的植物。但是 ,由于几十年不合理的政策和技术指导 ,1 950~ 1 985年期间森林覆盖率从 63%降到 34% ,其中包括了大面积的人工林如橡胶林和其它热带经济林 ,即有林地面积为 6 67× 1 0 5ha ,其中保护区2 0× 1 0 5ha,约占 1 /3。其他国有林 (包括国营橡胶林 )占 1 /3多 ,集体林和自留山占 1 /3多… 相似文献
4.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两种植被带土壤剖面,利用有机质扩散—平移—分解模型,定量研究土壤有机质分布、更新与运移特征及其控制因子,为陆地生态系统有机质模型提供运行基础数据.数值试验表明,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遵从物质扩散、平移、分解规律;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快组分分解速率为0.483·年-1,灌丛植被带土壤的为0.694·年^-1;两类剖面有机质慢组分、稳定组分的分解速率分别一致,为0.02·年^-1、0.001·年^-1;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扩散、平移系数分别为4和0.2mm·年^-1,灌丛植被带土壤相应参数分别为1和0.5mm·年^-1.有机质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明显偏差出现在0~10cm土层,这很可能与土壤表层处于陆一气界面,受气候、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有关;在中、下部,两种结果吻合较好,反映成土环境稳定.扩散作用对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影响显著,平移作用仅对上部0~10cm层段影响明显.对比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动态主要受剖面性状制约;提高地表植被初级生产力,快组分分解速率降低,有机质累积. 相似文献
5.
研究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演变趋势对于我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农牧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2000—2013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非参数核密度方法对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西北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增势强劲,但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以新疆最高,甘肃次之,陕西和青海居中,宁夏最低,农牧业碳排放源从以畜牧业为主向以种植业为主转变;西北地区农牧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省域差距明显,碳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从考察期内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来看,整体上呈扩大趋势,但相对微弱的变化态势则反映了其变化幅度相对有限,其原因在于四种碳排放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具体表现为: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明显扩大;农用物资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大幅扩大的同时,还表现出峰值从陡峭变为平缓,变化区间大幅扩大的现象;牲畜肠道发酵碳排放地区差距大幅缩小;牲畜粪便碳排放的地区差距也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草原生态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与土壤生态因子的关系。主要结果为:1.中小型土壤动物,在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同类型下的水平和垂直数量分布,不单纯受某一种生态因子的制约,而是由于诸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中小型土壤动物与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类型的生境中有不同的相关性。3.沙地羊茅草原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数量垂直分布,可能主要制约于土壤温度的变化,因此出现本身的特异性规律。4.中小型土壤动物,对人为因素造成的草原生态系统生态因子不稳定性的反应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水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已逐步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系统地评述了陆地生态系统中DOM的组成特点及其环境效应。尽管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中DOM的研究还不完善,至今对其性质,组成和分类方法等问题看法不一,但现有结果已经表明DOM是一种十分活跃的重要化学组分,它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和生物毒性,微生物活动以及土壤形成过程等均有显著的影响。影响DOM在地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DOM与污染物的络合作用,污染物溶解/沉淀作用,土壤对DOM的吸附作用,土壤质地,酸碱缓冲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理、特点及其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根据生态位、生物种群之间共生、边缘效应、利用层、食物链“加环”和生态系统工程等原理建立起来的。林农复台生态系统依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原始林农复合系统、传统林农复会系统和现代林农复合系统;根据生产方式可分为“牧童”式、林农轮作式、林农间作式、食物网链式、树木菜园式、塘雅系统式和复合母系统式等7种类型;依复台种类及其用途来分,主要有林、农系统,林、牧系统,林、渔系统,林、渔、农系统。林、渔、牧系统,林、食用菌系统,林、水生作物、渔系统和林.副系统等8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系统的研究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实践操作,在已有的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研究了目前我国尚且存在的农牧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并且从正确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有关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政府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到主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大力扶持让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0.
栽桑养蚕是我国农村的一项传统副业,至少已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统的栽桑养蚕体制对自然资源和设备的利用不尽合理。例如,在江浙蚕区,每年桑树无叶期长达5个月之久,其间每1ha桑园大约接受1.26×10~(13)J的太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平原造林常见观叶树种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平原造林常见的8种观叶树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叶片相对电导率及伤害率,并通过Logistic方程估算出各树种叶片半致死温度,据此对被测树种的抗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相对电导率及伤害率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且二者趋势一致;通过不同树种抗寒性的聚类分析,可将8个检测树种分为4类。综合测定结果显示,各树种抗寒性顺序为:栾树〉元宝枫〉金焰绣线菊〉珍珠梅〉黄栌〉红宝石海棠〉金叶榆〉紫叶小檗。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南郑县户用沼气池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郑县农村生活用能严重短缺,农民每年不得不大量消耗柴草秸秆等生物质能源资源,导致南郑县山地退化、水土流失及农田有机质含量减少,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郑县的气候特点,适宜于沼气池的建设,常温下全年可产沼气,当地农村养殖业较发达,有充分的沼气发酵原料。... 相似文献
13.
14.
1949-2008年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以陕西长武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相互胁迫、动态演进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了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分析了1949-2008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规律.结果表明:1949-2008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粗放式传统农业阶段-农业机械化进程阶段-前现代化农业协调发展阶段"3个历史时期,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应基本吻合,系统耦合在"协调发展"和"极限发展"间经历了两起两落的急剧变化过程.1955-1961年、1984-1992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极限化耦合态势;1962-1965年、1981-1983年,为纠正前阶段宏观政策后的快速过渡期;1949-1954年、1966-1980年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低水平协调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经过螺旋式发展,进入高水平协调发展阶段.目前,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有突破协调发展水平,并向极限化发展的潜在危险.良好的农业政策和外部环境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协调发展的水平上稳定发展,反之,容易出现系统相悖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16.
南宫林区马尾树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礼旦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2(2):46-51
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Mazz.)是20世纪30年代在贵州发现的第三纪古老单型科植物,在贵州台江县南宫林区局部形成以马尾树为次优种的群落。在600m2样方中有41科53属69种维管束植物,其中单种的属占75.4%。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区的类型为主,占总属数的62.9%,温带分布占13.7%。按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高位芽植物占94.2%,地面芽植物占5.8%。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和层间植物层;在乔木层中,可分出一个亚层。在群落中大果蜡瓣花(Corlylopsis muiliflora Hance )的重要值最大,为51.83%,其次为马尾树34.61%。保护马尾树这一物种在该地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生态学和遗传学的综合研究,鸡足山地区的8个多星韭种群可划分为6个生态型:1个柳叶韭生态型,1个岩生二倍体生态型和4个四体倍生态型即林生四倍体生态型,岩生四倍体生态型,草生白花四倍体生态型和草生紫花四倍体生态型。 相似文献
19.
云南宾川县鸡足山地区多星韭种群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鸡导山地区7个多星韭种群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鸡足山地区的多星韭有二倍体和四倍体2种倍性。多星韭二倍体比四倍体更能忍受较恶劣的环境条件。二倍体多星韭生境单一,种群分化不明显;四倍体多星韭生境多样,种群间变异丰富,分化强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