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南靖柑桔的福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fnjianensis)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它跟四种常见的根结线虫有明显区别,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雌虫的头部结构——唇盘呈“X”状,唇盘和中唇之间有沟隔开。此外,雄虫头区无环纹、幼虫唇盘和中唇呈短哑铃状,也有别于其近似种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而其幼虫头区平滑或偶具一条短环纹也有别于前者。  相似文献   

2.
一种异常的捻转血矛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感染羊上采集的捻转血矛线虫,发现部分虫体头部有明显的头翼膜样结构或类似的痕迹,此种结构过去未有记载。分别取正常和异常雌虫虫卵进行培养,观察幼虫发育过程并比较幼虫形态变化。发现正常和异常虫体第三期幼虫(L3)的虫体长度和食道长度差异极显著,虫体宽度和尾鞘长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罗索线虫一新种的记述(线虫纲:索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83年7月13—21日在吉林省集安县台上乡调查蚊虫时,发现中华按蚊幼虫有线虫寄生。当时解剖按蚊幼虫5只,就有2只感染线虫。1985年又在台上乡采获多条从按蚊幼虫逸出的线虫,其中雌虫78条,雄虫257条,雌雄比为1:3.29。经鉴定该线虫隶属于索科(Mermithidae)罗索属(Romanomermis)一新种。  相似文献   

4.
自从Stuckey(1917)在我国发现人体结膜吸吮线虫(Tkelazia callipaeda)病例以来,对本虫的中间宿主问题一直是寄生虫学科中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讨。Faust(1928)曾以蟑螂(Blatella germanica)作过感染实验,未获成功,Roa(1949)和光化县人民医院等(1976)曾在家蝇体内检获线虫幼虫,并就此认为是结摸吸吮线虫的幼虫。我们自1982年以来对本虫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中,先后检查家蝇22328只,感染线虫丝状蚴的蝇为147  相似文献   

5.
昆虫病原线虫感染期幼虫恢复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病原线虫的感染期幼虫(infective juvenile,IJ)是其一生中唯一具有侵染能力和可自由生活于寄主体外的虫态,一般滞育不取食,体外包裹着已经蜕去的第2龄幼虫的表皮,对外界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强,又称为耐受态幼虫(dauer juvenile,DJ),类似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耐受态幼虫。在食物信息的诱导下,感染期幼虫脱鞘,释放出共生细菌,恢复取食并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称为感染期幼虫的恢复(IJ recovery)。这个过程是发生在寄生性线虫入侵寄主时的发育过程,对于成功寄生是必要的,在线虫的产业化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感染期线虫的恢复率及其发育的同步性直接影响了线虫的产量。本文概述了感染期线虫的恢复发育过程,并对诱导感染期线虫恢复发育的食物信号(food signals)、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其检测手段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不少学者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恶丝虫(Wong和Brummer,1978)、盘尾丝虫(Franz,1980;Franz和Renz,1980)、彭亨丝虫(Aoki et al., 1980)、成虫和/或童虫、幼虫、亚周期型马来丝虫(Franz,1982)和周期型马来丝虫(程富川等,1982)成虫的形态。我们在1978年成功地用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之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马来丝虫成虫和第三期幼虫的形态。现将结果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寄生于福建省经济作物的8种根结线虫(约占全世界已报告种类的1/4),发现寄主植物多达58种,其中36种寄主为新记录(作*号),国内虫种新记录有4种(作☆号),对2种根结线虫作了雌虫会阴花纹的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8.
黄颡前驼形线虫发生和成熟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寄生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胃、肠中的黄颡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的成熟和感染丰度的季节动态。从2001年2月到2002年7月的18个月中,对来自于湖北省梁子湖的900尾黄颡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线虫的感染率除在2002年1月比较低(32%)外,其他月份都在90%以上,且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G=16.9620.0517=27.58);平均丰度也是在2002年1月较低(0.46),其他月份都高于6.32,但感染丰度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F=12.58>F0.0117,882=1.98)。在对黄颡前驼形线虫雌虫成虫的三个阶段(成熟期、怀卵期和怀幼期)和雄虫成虫的季节变化分析中发现:该线虫的生命周期为一周年;处于成熟期的雌虫在2-3月达到高峰,怀卵期雌虫在5-7月达到高峰,怀幼期雌虫则在6-9月达到高峰。因此推测:雌虫从第一期幼虫发育到成熟期(显隐前期)可能需要5-6个月,成熟期到怀卵期需要4-5个月,怀卵期到怀幼期需要1-2个月;第一期幼虫的释放应该在秋季,第三期幼虫的感染主要发生在晚冬和早春。本文还讨论了引起黄颡前驼形线虫在黄颡鱼中高感染率和高感染强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几种不同因子对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离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广星  孔繁瑶 《动物学报》1990,36(2):130-135
本文研究了二氧化碳、温度、犊血清和鸡胚提取物等对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O.columbianum)感染性幼虫(L_3)发育至第四期幼虫(L_4)的影响;对培养前后虫体的形态学(着重在头部、口、排泄系统、肠和尾部)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有的实验中,曾用十二指肠勾口线虫[Ancylotoma duodenale(Dubini,1843)Creplin,1845]的感染期幼虫人工感染幼犬。在解剖许多幼犬的过程中,曾见到两起异常现象:一为两条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雄虫同时与一条雌虫交配;另为两条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雌虫分别紧紧地咬吸在两条绦虫体上(分别见图1、2、3)。我们在一幼犬小肠中检获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雌虫32条,雄虫39条,为1:1.2。其中有两条雄虫同时与一条雌虫交配在一起。在发现异常交配的20厘米肠段中,雌虫9条,雄虫18条,其比例为1:2。显然与上述的比例不同。是否由于雄虫多于雌虫,而导致此种异常交配,还有待今后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刚刺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病流行学生物学和药物治疗。实验证明第一中间宿主计有10种,其中短角异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是新宿主记录。首次报告自然感染本虫第三期幼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共18种。发现洪泽湖地区是我国刚刺颚口线虫高度流行区,当地猪的感染率达34.9%。实验证实病原有棘颚口线虫和刚刺颚口线虫(G.spinigerum,G.hispidum)2种,对刚刺颚口线虫成虫和第三期幼虫作详细研究。药物治疗结果表明丙硫苯咪唑和磷酸左咪唑剂量10—15mg/kg,一次口服驱虫效果甚佳,丙硫苯咪唑剂量25mg/kg,一次口服兼能杀灭移行于肝组织内的幼虫。文中讨论了本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首次对四刺盅口线虫Cyathostomum tetracanthum、碗形盅口线虫C.catinatum和蝶状盅口线虫C.pateratum的体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3种线虫在外叶冠的形状和数目、雄虫生殖锥和雌虫尾部等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四刺盅口线虫的外叶冠由20或22个小叶组成,小叶末端尖,向外翻卷;雄虫生殖锥背唇上有1对大的乳房状附属物;雌虫尾部直,尾长114 (92 ~128)μm.碗形盅口线虫的外叶冠由22个小叶组成,小叶末端钝圆,平直伸向口孔;雄虫生殖锥背唇上无明显的附属物;雌虫尾部呈“人脚形”,尾长62 (54~68) μm.蝶状盅口线虫的外叶冠由24个小叶组成,小叶末端尖,平直伸向口孔;雄虫生殖锥背唇上有1对细长的指状附属物;雌虫尾部呈“人脚形”,尾长93 (78~109) μm.研究结果为盅口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稳定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光镜和扫描电镜玻地似血矛线虫,捻转血予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哥伦比亚食道一虫的生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似血矛线虫的生殖锥的生殖附器只有一对乳突,而捻转血矛线虫的生殖附器有2对乳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提高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幼虫的防治效果,将昆虫病原线虫与环境友好型化学杀虫剂混用是一条有效途径。【方法】测定了噻虫嗪与6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作用效果,以及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田间验证。【结果】田间推荐浓度噻虫嗪(100 mg·L~(-1))对6种供试线虫存活无显著影响。处理后3 d,低浓度噻虫嗪(15 mg·L~(-1))分别与6品系线虫混合后处理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其死亡率明显高于线虫和噻虫嗪单用处理。小卷蛾斯氏线虫SF-SN+噻虫嗪、印度异小杆线虫LN2+噻虫嗪和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噻虫嗪3种组合发挥杀虫作用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0~25℃、25~30℃和25~30℃,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最适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0%~18%,也显著高于其他湿度。大田条件下,施用后7 d,单用噻虫嗪、线虫+噻虫嗪组合处理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线虫,且以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F-SN+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93%以上。【结论】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F-SN品系与噻虫嗪组合联合防治韭菜迟眼蕈蚊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以结膜吸吮线虫产在家兔眼分泌物仙的初产蚴和解剖雌虫子宫内的幼虫,喂饲实验室繁殖的变色纵眼果蝇进行感染,证明了变色纵眼果蝇可作为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是间宿主。经终宿主眼分泌物中的初产蚴喂饲果蝇,结果在感染后第16天,于存活的11只果蝇中,在2只雄蝇的口器和头部检出感染期幼虫9条。用取自雌虫体内的幼虫,平均每蝇5条幼虫的比例喂饲感染608只果蝇,结果检出阳性蝇106只,其感染率为17.4%。并发现幼虫在  相似文献   

16.
结合室内生测、温室盆栽和大棚内小区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寒区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EPN)对我国北方越冬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的防治作用。室内生测的结果显示,在侵染剂量为400条侵染期线虫(IJs)每头3龄幼虫或蛹时,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ZT(HbZT,哈尔滨市植物园分离株)、H.bacteriophora LG(Hb-LG,辽宁分离株)、H.bacteriophora NJ(Hb-NJ,美国新泽西分离株)和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Sc-All)对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致死率于72 h后均达100%,而对蛹的寄生效果则是Hb-ZT线虫最高;Hb-ZT与Sc-All(1∶1)混用,对幼虫的室内寄生效果高于单独施用2个线虫的寄生效果;温室盆栽试验中喷施Hb-ZT与Sc-All(1∶1)的线虫混合液,施用剂量减半(50万IJs/m2),对韭蛆成虫羽化的控制效果稍高于单独施用2个线虫(100万IJs/m2)效果;不同时期防治韭蛆的试验结果表明,于韭菜棚内发现韭蛆成虫510 d内喷施线虫的防治效果较好;韭菜大棚内喷施剂量为50万IJs/m2的Hb-ZT与Sc-All线虫混合液对韭蛆幼虫防效达100%,增产作用与常规化学药剂(辛硫磷)相当。  相似文献   

17.
苹果蠹蛾头部感器的电镜扫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并描述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及幼虫触角上及口器上的感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蠹蛾成虫触角背面密布鳞片,感器很少,腹面和侧面鳞片稀疏,具大量感器;2)触角上的感器大部分分布于鞭节各节,少部分分布于柄节和梗节;3)雄虫触角上着生10种感器,雌虫触角上着生9种感器,与雄虫相比,雌虫缺少鳞形感器;4)雄虫口器具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雌虫口器仅具刺形感器;5)幼虫触角3节,基节无感器,第2节具2刺形感器且其分布位置存在个体差异,端节端部具呈三角状排列的3个栓锥感器;6)幼虫口器具一定数量和不同形态的感器。  相似文献   

18.
扩散型与繁殖型松材线虫数字基因表达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松材线虫作为林业重大外来入侵种,扩散型幼虫的形成对其传播扩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扩散虫态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尚未阐明。【方法】通过构建松材线虫数字基因表达谱(DGE),从滞育状态的维持、化学感受、代谢途径等方面分析松材线虫不同虫态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参考松材线虫基因组数据,鉴定出2种扩散型幼虫(LⅢ,LⅣ)和繁殖型幼虫(Ln)各有11184、8533和10781个基因。相对于繁殖型虫态,大多数基因在LⅣ中下调表达,该虫态中特异上调表达的基因有化感受体基因、核受体基因以及一些代谢相关基因。推测这可能与扩散型线虫滞育状态的维持相关,并在其生理功能如化学感受和媒介/寄主互作中发挥作用。GO和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多数代谢相关通路在LⅣ中下调表达,而在LⅢ中的表达均活跃。【结论】以上结果与LⅣ处于不进食、总体代谢水平较低等生理状态的表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对常见麻蝇早期幼虫的形态观察研究有助于蝇类早期幼虫的分类及其所致蝇蛆病的诊断。有关蝇类早期幼虫形态的扫描电镜研究报道很少。菊池滋(1972,1974)及作者先后对肠胃蝇(Gasterophilus intestinalis)、牛皮蝇(Hypoderma bovis)、纹皮蝇(H.1ineatum)、羊狂蝇(Oestrus ovis)及7种丽蝇与绿蝇(景涛1985)的早期幼虫与三龄幼虫用扫描电镜作过观察研究。但对麻蝇幼虫的观察至今尚未见详细报道。为此,1981年至1983年对常见4种麻蝇早期幼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从野外采到怀孕的雌性麻蝇,或用诱蝇笼在旁边开一12×12cm的口,缝…  相似文献   

20.
对采自我国山西和陕西两省鸟类异刺科Heterakidae线虫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共鉴定出异刺属线虫4种,其中松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pedioecetes Mawson, 1956和肿胀异刺线虫H. neoplastica Wassink,1917为国内新纪录种.所有标本均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