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暖冬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幼穗分化进程及受冻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秋、冬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小麦幼穗分化进入各时期的时间早晚为强春性品种>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播期对小麦幼穗分化的伸长期、单棱期和二棱期持续时间长短影响较大;在早播的情况下。春性越强的小麦品种,越冬前幼穗分化发育速度越快,达到的发育阶段越高,越冬期间越容易被冻死。据此,提出在河南气候变暖,秋、冬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首先在生产上要选用半冬性品种,适当搭配晚播早熟的春性品种;其次,无论半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播种期都不宜过早。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及半冬性品种\"周麦18\"为材料,开展了玻璃温室和田间栽培条件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玻璃温室内平均温度高于田间环境,小麦幼穗分化所需时间极显著低于田间环境(P < 0.01)。温度和0 ℃以上积温升高,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加快。与田间种植小麦相比,玻璃温室内小麦幼穗分化缩短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分化前期(出苗-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玻璃温室内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间和总积温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幼穗分化各阶段出现时间亦随播期的推迟而后延。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存在品种间差异,其中\"郑麦9023\"幼穗分化持续时间小于\"周麦18\",各阶段出现的时间亦早于\"周麦18\"。温度对幼穗分化各时期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温度升高对\"郑麦9023\"幼穗分化中期(二棱期、护颖分化期、小花分化期)影响较大,对\"周麦18\"幼穗分化前期和后期(单棱期、二棱期、药隔分化期)影响较大。积温对\"郑麦9023\"护颖分化期和\"周麦18\"药隔分化期、二棱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4.
刘萍  李春喜  姜丽娜  石惠恩   《广西植物》1998,18(4):351-353
在三种不同培养基但相同的培养环境条件下,离体培养7个不同优良品种小麦的幼穗,其中在MS+KT1mg/L,2,4-D0.5mg/L的培养基中,6个品种的小麦幼穗一步再生了全苗。出苗速度和出苗率随品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
影响小麦幼穗组培效应的几个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基本型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及绿苗分化能力差异很大,根据原初愈伤组织状态实验材料划分为Ⅰ,Ⅱ,Ⅲ 3种类型。Ⅱ型愈伤组织状态胚性较好;不同浓度ABA和幼穗提取液可使Ⅰ型和Ⅲ型愈伤组织向Ⅱ型发展,0.5-1.0mg.L^-1的ABA适于Ⅰ型向Ⅱ型的转化,20-25ml.L^-1的幼穗提取液适于Ⅲ型向Ⅱ型的转化,诱导培养基中不宜添加KT,0.5mg.L^-1的KT表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冬小麦品种鄂恩1号和品系鄂55072不同生理状态的幼穗和幼胚盾片与诱导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度在0.4-2.0cm间的幼穗和直径在0.4-1.5mm间的盾片随生理状态不同,其诱导和分化频率有明显的差异,幼嫩的材料再生频率较高。经SAS统计分析,发现0.5-1.0cm长的幼穗和直径为0.4-1.1mm的盾片是处于诱导分化的最佳生理时期的实验材料,平均每个胚性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分别达到3.17和5.63株。通过比较幼穗和幼胚盾片的植物组织培养结果,发现幼胚盾片比幼穗愈伤组织出现早,生长快,植株再生绿苗率高,这表明小麦幼胚盾片是较好的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以C60Or射线对一年生黑麦草(品种:冠军)、多年生黑麦草(品种:爱神特)、早熟禾(品种:歌来德)及高羊茅(品种:知音)4个禾本科草坪草干种子进行辐照,剂量分别是15000rad(处理Ⅰ)、25000rad(处理Ⅱ)、35000rad(处理Ⅲ).播种生长后,田间取样观察;实验结果表明,所用剂量对冷季型草的幼穗分化进程影响不大,相对而言高剂量对多年生黑麦草的生殖生长有一定延长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瑜  黄娟  张亚勤  吴毓  李泽碧 《广西植物》2022,42(2):324-332
为明确高粱穗分化进程的简易叶龄诊断方法,该文以杂交种'晋渝糯3号'和常规种'国窖红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播期,观察幼穗分化进程及对应的叶龄,分析各分化阶段与叶龄及叶龄指数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高粱幼穗分化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营养生长期、生长锥伸长期、枝梗分化期、小穗小花分化期和雌雄蕊分化期),不育的有柄小穗...  相似文献   

9.
小麦穗分化期间叶片和幼穗含糖量及转化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穗分化期间叶片中酸性转化酶和总糖含量随小花分化总数的增加而增加,还原糖含量在小花出现前递增,小花出现后变化不明显。幼穗中酸性转化酶较稳定,其酶活力和成熟时的粒数显著相关(r=0.7488~*)。幼穗的总糖含量及幼穗鲜重随小花分化进程加快呈对数曲线上升。还原糖含量很低,且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小麦幼穗的组织培养及愈伤组织的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通小麦“津丰-55”的幼穗进行了组织培养,并跟踪研究了培养基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蔗糖、Ag~+以及一些维生素等附加成分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根苗分化的影响。对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途径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麦-冰草远缘杂交后代品系普冰10696具有多粒的遗传特性.为深入了解其多粒性状形成的发育进程,本研究以多粒品系普冰10696和黄淮冬麦区主推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解剖学和统计学方法比较小花分化、退化和结实的动态进程差异,进一步解析冰草多花多粒的特性,为多粒基因型材料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农艺性状比较结果显示,普冰...  相似文献   

12.
花后25d内,大穗型品种豫麦66籽粒中淀粉积累比多穗型品种豫麦49慢,但花后25d后情况则相反。2个品种籽粒中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豫麦49峰值出现在花后15~20d,而豫麦66峰值则出现在花后20~25d。灌浆期豫麦66和豫麦49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20d和15d,整个灌浆期内豫麦66籽粒中SS活性高于豫麦49;2个品种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花后20d,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变化则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10d和20d,且第二个峰值显著高于第一个。相关分析表明,SS、AGPP、SSS和SBE是影响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一致,即蛋白酶、脲酶及脱氢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增加,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同生育时期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及脱氢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以180 kg N·hm-2施氮水平的活性最高;脲酶活性则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在360 kg N·hm-2施氮水平下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4.
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碳氮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以探讨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碳氮运转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宜的施氮量(180 kg·hm^-2)能够极显著增加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叶片、茎鞘等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及花前贮藏氮素的再运转量和运转率以及总再运转量和运转率,也能够极显著增加成熟期籽粒氮素含量和花前贮藏氮素总运转量对籽粒氮素含量的贡献率.各施氮处理对2种穗型小麦品种花后氮素积累量对籽粒氮素含量贡献率的影响效应不明显.结果表明,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小麦籽粒和蛋白质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灌浆期间的豫麦66和豫麦49旗叶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20和15 d,整个灌浆期内豫麦66 SPS与SS活性均高于豫麦49;豫麦66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花后20 d,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则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10和20 d,且第二个峰值显著高于第一个.  相似文献   

16.
冬麦春播小麦穗分化阶段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耐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引进的10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忻定盆地春播条件下,于2013-2014年研究了低温胁迫对冬小麦穗分化阶段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物质及膜系统产生的影响,并对其抗寒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小麦叶片的离子渗漏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升高,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抗寒性度量值(D值)排序,不同品种冬小麦幼穗分化期间的抗寒性为:渝麦10、扬麦20、云麦42的抗寒性较差;扬麦13、渝麦12、宁麦13的抗寒性较强且年际稳定性好,D值分别为0.665 ~0.659、0.493~0.495、0.471 ~0.583;而作为对照的宁2038、新春30分别为0.368~0.397、0.328~0.330.扬麦13、渝麦12、宁麦13的两年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可作为忻定盆地的引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灌浆期间冬小麦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豫麦66旗叶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后者的峰值出现较晚,灌浆中后期叶片中相关的酶活性下降缓慢。两品种旗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开花后5~20d问,豫麦49旗叶中NR活性高于豫麦66,20~35d间情况相反。在整个灌浆期间豫麦49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15~20d和25~30d问;豫麦66则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8.
In these studies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indices for spikelet differentiation were found. The critical period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spikelets on a spike lies between the single ridge stage and the stage of glume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a daily temperature below 7.5°C is favourable for differentiation of further spikelets. The processes of differentiation of wheat spikes need certai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s for a mean daily temperature above 0°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spikelet differentiation and temperature during the differentiation period, and the of these periods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effect of climate in early spring on the number of differentiated spikelets of winter wheat, three climatic types in early spring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