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各国学者对一类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lis,简称(P)研究报告日趋增多,并已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兴趣和高度重视。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Marshall首次从胃窦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cp获得成功。随后Marshal等用自身试验和Girdwood等通过比较正常人及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CP分离阳性率与疾病转归的关系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观察等,提出了CP胃炎的观点,并认为CP是引起CP胃炎及胃肠溃疡的病原菌。病人CP的分离率一般在50—90%以上,[4.6.7]但在正常的胃和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却很少能查出此菌。曾有报道,让志愿者吞服10~9个CP后,引起低胃酸性胃炎,持续时间约2周,病理学检查和  相似文献   

2.
Warren在胃炎病人胃上皮发现栖息的类弯曲菌之后,1982年4月到7月间在Royal Perth医院组织了一次新的分离革兰氏阴性螺菌——幽门弯曲菌(Pyloric Campylobacter(pc)的研究。在下胃镜的100例病人中,有57例存在此菌,其中包括13名十二指肠溃疡病人,18例胃溃疡病人。该细菌在组织学上正常的粘膜上是罕见的,而在典型活动性多处浸润的粘膜疾病的40例病人中,发现38例,该菌明显寄生在增性层的粘液中。  相似文献   

3.
4.
自从Warren和Marrshall报道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 以下简称CP)感染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以来,国内外相继有类似报道,但中草药对该菌抗菌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预试选择20种中草药和两种方剂对50株幽门弯曲菌进行抑菌和杀菌试验,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来源及药液制备中草药购自当地医药公司。将被测单味药或复方药分别置于1000ml烧杯中.加10倍蒸馏水浸泡3小时,以文火煎煮30分钟,过滤于烧杯中。剩余药渣再加适量蒸馏水进行第二次煎煮,过滤。两次药液合并后以蒸馏水补足或以文火浓缩至药液体积与药物原重量相等,其浓度即为100%(W/V),灭菌备用。  相似文献   

5.
6.
<正> 作者将培养出的幽门弯曲菌菌体用福尔马林灭活,分 4次注射到 6周龄BALB/c小鼠的腹腔内进行免疫。取脾细胞,同骨髓瘤细胞×63-Ag8.653进行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的细胞瘤。为筛选抗体和探讨其特定性,将幽门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和大肠杆菌超声波破碎可溶性抗原,变成固体,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异。再将幽门弯曲菌的可溶性抗原用10%SDS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在硝化纤维素膜上转录,使其与各种单克隆抗体反应,充分洗净后,再与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鼠免疫球蛋白抗体反应,然后以氯萘酚为基质染色鉴定。 结果:从100个克隆中筛选出与幽门弯曲菌呈强阳性反应的15种抗体产生克隆。再从这15种之中,挑选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DNS-Cl(Dimethylamino Naphthalene-5-Sulfonyl Chloride丹酰氯)荧光试验标记氨基酸,用聚酰胺(Polyamide)薄膜层析方法检测幽门弯曲菌游离氨基酸。结果CP-M717菌株测有15种氨基酸;CP-M813株测有18种氨基酸。按构成比分析CP-M717与CP-M813株主要氨基酸所占比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能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诱发胃癌等胃肠道的病变,还与许多胃肠外疾病密切相关,如果不经过特殊治疗将终生带菌,严重的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这些问题引起了儿科医生和儿童保健医生的共同关注。儿童期既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殊时期,也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小儿幽门螺杆菌国内外的感染状况、相关疾病、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等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幽门弯曲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各型胃病患者共300例进行了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 以下简称CP)检查。以10%小牛血清布鲁氏菌肉汤为保存液,6%羊血布鲁氏菌琼脂平皿作培养基,在微氧条件下分离 CP,阳性率为65%。用改良尿素酶快速诊断的(4小时敏感性)阳性率为34.6%,及95.4%(24小时),特异性为100%。胃粘膜研磨液直接涂片,用0.3%碱性复红染色后镜检,二者阳性符合率为87.2%。CP 的生化试验表明,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尿素酶呈阳性反应;葡萄糖发酵、硝酸盐还原及3.5%NaCl 均为阴性。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 CP 对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羧苄青霉素,痢特灵、卡那霉素、先锋霉素等敏感;而对磺胺、萘啶酮酸、多粘菌素 B 等耐药。CP 经口感染小鼠 C57、及 BALb/c,与金黄色地鼠,均无致病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
用MLE无血培养基与MHC(M-H血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同时进行已知幽门弯曲菌(Cp)的培养及胃粘膜活检标本中Cp的分离试验。结果表明,16株已知菌在MLE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比MHC上丰茂,特点明显,两者的菌体形态及生化反应一致。200份胃粘膜活检标本用MLE培养基分离阳性者114例,阳性率为57.0%,用MHC分离阳性者101例,阳性率为50.5%,符合率为86.5%,分离阳性率MLE高于MHC(p<0.05)。我们认为MLE无血培养基可代替含血培养基用于培养分离Cp。  相似文献   

11.
12.
幽门弯曲菌的微生态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茜 《微生物学通报》1990,17(4):236-237
近年来,关于幽门弯曲菌和慢性胃炎关系的研究报道层出不穷,但该课题进展不快,其主要限制因素是没有成功的动物模型。目前开展幽门弯曲菌的微生态学研究对该课题停滞不前的状态无疑有推劫作用。但至今这方面资料尚很少见。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决定幽门弯曲菌胃粘液定植和生存的几个微生态学因素,以便引起有关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全球关注的人兽共患病原菌,感染后可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动物模型是开展致病机理、疫苗评价和药物开发等研究的基础。空肠弯曲菌由于培养条件苛刻以及感染实验动物的疾病相似性、经济性和重复性等因素,仍缺乏良好的感染动物模型,其致病机理迄今尚不清楚。本文对已报道的空肠弯曲菌感染实验动物模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评价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常乐康)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的治疗效果,探讨更优化的H. pylori根除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H. pylori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144例,完成120例,随机分为2组:A组(标准三联组):奥美拉唑0.8~1.0 mg/kg?d,分2次,餐前30 min口服;克拉霉素15 mg/kg?d,分2次口服,总量<1 000 mg/d;阿莫西林50 mg/kg?d,分2次口服,总量<2 000 mg/d,疗程10 d。B组(常乐康组):在标准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常乐康840 mg,日2次,与抗生素间隔2 h以上服用,疗程14 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症状评分,治疗过程中由患儿家长记录不良反应,停药4 周后复查13C呼气试验。比较两组症状缓解率,H. pylori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标准三联组的症状缓解率为74.1%,常乐康组为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4);H. pylori根除率,标准三联组为58.6%,常乐康组为80.6%,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和食欲不振等,常乐康组较标准三联组发生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1%和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辅助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提高临床症状缓解率,增加H. pylori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常乐康)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治疗效果,探讨更优化的H.pylori根除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H.pylori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144例,完成120例,随机分为2组:A组(标准三联组):奥美拉唑0.8~1.0mg/kg·d,分2次,餐前30min口服;克拉霉素15mg/kg·d,分2次口服,总量1 000mg/d;阿莫西林50 mg/kg·d,分2次口服,总量2 000 mg/d,疗程10d。B组(常乐康组):在标准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常乐康840mg,每天2次,与抗生素间隔2h以上服用,疗程14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症状评分,治疗过程中由患儿家长记录不良反应,停药4周后复查13 C呼气试验。比较两组症状缓解率、H.pylori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标准三联组的症状缓解率为74.1%,常乐康组为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4);H.pylori根除率,标准三联组为58.6%,常乐康组为80.6%,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和食欲不振等,常乐康组较标准三联组发生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1%和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辅助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提高临床症状缓解率,增加H.pylori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6年6月至1989年6月检查了634例病人的胃粘膜,从幽门弯曲菌(CP)的细菌学、致病性、病理学、诊断方法及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CP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结果发现CP有两种形态并与空弯菌不同,不产生肠毒素;消化性溃疡的CP检出率为80.9%,慢性胃炎为41.6%,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3.7%);C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特别是活动性炎症有密切关系;CP对胃型上皮或粘液有某种亲和性;观察到上皮细胞破溃处有大量细菌聚集,CP有致细胞病变的能力。用阿的平代替吖啶橙荧光染色,并制成CP感染快速诊断试剂盒。呋喃唑酮促进溃疡愈合,使45~73%病例CP消失,50~70%胃炎好转。但有复发,根除CP有困难。  相似文献   

17.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组织小血管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纤维脱髓鞘,严重病例可继发轴索损害。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生是由于易感人群感染病原菌后,机体针对病原菌抗原成分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与人体神经节苷脂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同时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影响神经传导功能,最终产生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严重者可导致轴索变性。空肠弯曲菌是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本文就吉兰—巴雷综合征与空肠弯曲菌感染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梅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154例慢性反复腹痛患儿进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血清(H.pylori)抗体(HP-Ab)及产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H.pylori检查测验,并对CagA阳性患者于短程三联抗H.pylori干预治疗。结果154例患儿中H.pylori阳性33.8%(52/154),CagA阳性61.5%(32/52)。H.pylori阳性及CagA阳性者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多于H.pylori阴性患者,但它们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H.pylori阳性及CagA阳性与H.pylori阴性者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CagA阳性干预治疗后4周临床症状消失达90.6%(29/32),HPSA转阴率为87.5(28/32),结论H.pylori阳性及CagA阳性与否不能以临床表现作为判断标准,H.pylori及CagA的检测可作为对儿童特别是幼儿诊断H.pylori感染及治疗后复查,简便,患儿易接受,特别适用基层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调查苏州地区2000年至2006年儿童感染志贺菌的耐药情况,了解其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0年至2006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589株志贺菌(福氏志贺菌470株,宋内志贺菌119株)采用K-B法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环丙沙星、SMZ+TMP、亚胺培南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于7年中470株福氏志贺菌的耐药率:氨苄西林:始终在90.0%以上;哌拉西林:从22.6%逐渐上升到63.2%;头孢哌酮:1.1%~56.1%;头孢曲松:2.2%~43.9%;环丙沙星:一直在10.0%左右;SMZ+TMP:在70.0%~96.0%波动;对亚胺培南均敏感。119株宋内志贺菌的耐药率:氨苄西林:从7.1%逐渐上升到82.8%;哌拉西林:0~79.3%;头孢哌酮:0~55.2%;头孢曲松:0~51.7%;SMZ+TMP:在62.5%~100.0%波动;对环丙沙星和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本地区儿童感染福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严重耐药,同时伴有对SMZ+TMP的高耐药率,对哌拉西林和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宋内志贺菌的耐药率在2004年之前(除对复方新诺明外),远低于福氏志贺菌,但在2005年其对氨苄西林和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突然上升,大有赶超福氏志贺菌之势。因此苏州地区儿童感染志贺菌的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对儿童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将会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