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薰衣草的生态习性与引种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薰衣草是有着多种用途的香料植物。我们通过对新疆伊犁薰衣草产区的调查和资料查阅,将薰衣草主要种类、生态特点、新疆伊犁地区的生态条件及其栽培技术要点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低温条件下不同抗寒性薰衣草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薰衣草内源激素与抗寒能力的关系,以抗寒性相对较强的狭叶薰衣草和抗寒性较弱的宽叶薰衣草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于越冬前不同降温时期分别对叶片和根系取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和分析了内源激素ABA、GA3、IAA和ZR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薰衣草的叶片和根系中的ABA、IAA和ZR的含量随气温的降低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GA3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抗寒性强的狭叶薰衣草叶片和根系中的ABA、IAA和ZR含量均高于抗寒性弱的宽叶薰衣草,而GA3小于宽叶薰衣草。对薰衣草越冬起重要作用的内源激素是ABA。  相似文献   

3.
探究伊犁薰衣草不同季节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分子技术对伊犁薰衣草的根际土壤真菌进行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根际真菌多样性的情况,分析薰衣草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从薰衣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出94个真菌菌株,隶属19个属,薰衣草根际真菌多样性主要表现为4月>9月>7月。相对于9月与7月,4月薰衣草根际土壤真菌菌落的多样性及丰富度最高。  相似文献   

4.
植物枝叶性状的个体大小差异,是植物适应异质性环境所形成的冠层构建策略,对于理解枝叶构建机制及光合生理代谢具有重要意义。于2017年7月下旬,在金水湖湿地公园选择一块薰衣草样地,根据体积将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分为3个大小等级[I级:植株体积的立方根(d)≤60 cm、II级(60 cmd≤90 cm)和III级(d90 cm)],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薰衣草种群枝叶性状的个体大小依赖。结果表明:随着薰衣草植株大小等级增大,薰衣草的叶面积、枝长度、枝数量和枝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而叶数量、叶厚度和分枝角度逐渐减小。薰衣草叶面积、枝长度和枝数量与个体大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枝横截面积与个体大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叶数量和叶厚度与个体大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分枝角度与个体大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个体薰衣草选择生长少量大而薄的叶片以及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用于小枝的生长;而小个体薰衣草选择生长多数小而厚的叶片以及短而细的枝条,体现了不同大小等级薰衣草枝叶表型可塑性。  相似文献   

5.
薰衣草     
正法国南部小镇普罗旺斯的薰衣草。中国新疆天山北麓与普罗旺斯地处同一纬度带,且气侯和土壤条件相似,也是薰衣草种植基地。薰衣草的栽培目的主要是为了从花中提取精油,以用作杀菌剂和用于芳香疗法等。薰衣草的花穗可制作为干燥花和饰品;干燥的花密封在袋子内可做成香包,将香包放在衣柜内,可使衣服带有清香味,并且可以防虫。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萃取薰衣草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超临界CO2萃取薰衣草精油的工艺,考察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和CO2流量对薰衣草精油得率的影响,正交设计试验确定工艺条件,各因素对薰衣草精油得率影响程度是萃取时间>压力>CO2温度>流量。薰衣草精油得率为3.26%-4.50%。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2 MPa、温度45℃、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120 m in。经GC/MS分析结果显示薰衣草精油的主要成分为:顺式氧化芳樟醇2.75%;反式氧化芳樟醇0.75%;桉叶油素0.4%;芳樟醇14.53%;乙酸芳樟脂25.40%;乙酸薰衣草酯7.93%;薰衣草醇2.0%;龙脑1.05%;丁酸己酯1.44%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不同地区薰衣草花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产地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Lavandula latifolia Medik.)鲜花精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产自濮院、厦门、昆明的薰衣草花精油,并用GC-MS方法对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地薰衣草花精油的得油率分别为6.60%、3.07%、3.17%。精油中分别检出50、59、44个化合物,其中4个化合物(桉叶油醇、α-红没药醇、樟脑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占精油总量的75%以上。三地薰衣草花精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相同,但含量不同,且精油的组成成分也存在差异。此外,薰衣草精油中的桉叶油醇、樟脑及α-红没药醇的相对含量与海拔及年均降雨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株龄薰衣草花生物学性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差异, 以昆明薰衣草CAS08 (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Lavandula latifolia Medik.)为试材, 对不同株龄(一年生 、两年生和三年生)薰衣草的花枝、 精油提取率和精油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不同株龄薰衣草的单支花生物学性状差异显著(P 〈0.05); 薰衣草花精油的提取率在不同株龄间有差异, 分别为一年生熏衣草花精油提取率3.40%、 两年生2.37%和三年生3.60%; 薰衣草CAS08花精油的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芳樟醇、樟脑和红没药醇, 株龄对精油中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有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云南薰衣草产业化发展及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于不同温度(25℃/20℃、35℃/30℃和40℃/35℃)下测定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F. mosseae+G. versiforme 混合菌种处理对狭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AMF能与狭叶薰衣草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以混合菌种处理的侵染率最高,达到68%。40℃/35℃下,与不接种AMF对照相比,混合菌种处理的狭叶薰衣草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叶绿素等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46%、68%、65%、29%和70%;与不接种AMF对照相比,3种温度处理下接种AMF显著增加了狭叶薰衣草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而降低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表明接种AMF能增强狭叶薰衣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高温造成的伤害,增强耐热性,与单一接种相比以混合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和变形球囊霉提高狭叶薰衣草耐热性的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0.
姚雷 《生命世界》2007,(12):64-69
每次想及薰衣草,总伴随着许多美妙的感觉,从古老神秘的爱情传说到精致温馨的各类精油,以及那些凄美缠绵的爱情影片……然而造物赋予薰衣草香气绝不是为了取悦人类,那么薰衣草如何产生香气,为何产生香气?本文将解开您的这些疑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和生物膜的影响,为临床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连续稀释法测定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XTT法检测其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50%细胞活性的浓度(SMIC50),镜下观察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结果白念珠菌对薰衣草精油高度敏感,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MIC为12.5μL/mL,MBC为25μL/mL;对生物膜的SMIC50是100μL/mL,对白念珠菌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薰衣草精油在体外对白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云南两个薰衣草品种(CAS07和CAS08)鲜花及干花精油,然后经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CAS07鲜、干花的得油率分别为2.2%和2.7%,CAS08鲜、干花的得油率分别为3.3%和3.8%,两个不同品种间的薰衣草精油得油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品种鲜、干花得油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AS07薰衣草精油中的主要化合物有:芳樟醇(38.58%~39.16%)、乙酸芳樟酯(21.80%~26.71%)和乙酸薰衣草酯(7.69%~13.15%);CAS08薰衣草精油中的主要化合物有:桉叶油醇(49.70%~49.80%)、樟脑(13.64%~14.26%)、α-红没药醇(6.62%~7.65%)。本研究结果发现鲜花采收后及时加工比干花加工提取精油产量更高,精油品质更好;可为云南薰衣草产业化发展决策提供理论科学依据,并为建设美丽家庭农场及特色生态庄园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薰衣草为唇形科(Lamiaceae)薰衣草属的多年生亚灌木,原产于地中海沿岸阿尔卑斯山南麓,适于生长在夏季清凉干燥、冬季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海拔700~1500米之间均有分布,其寿命可达20年以上。薰衣草全属约有39种,可分为3个亚属(Lavandula,Fabricia以及  相似文献   

14.
正坐落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冰城夏都哈尔滨,有许多美丽的景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若在盛夏季节来到哈尔滨师范大学江北校园,伴着阵阵沁人心脾的馨香,一片紫色的花海映入眼帘,让人沉浸在"薰衣草园"带来的惬意和轻松,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薰衣草就是哈尔滨师范大学薰衣草实践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薰衣草花精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恒温水浴锅控制温度,通过大气采样器和活性炭吸附管捕集薰衣草花精气,并用气质联用法(GC-MS)对其进行分析鉴定,研究温度对薰衣草花精气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薰衣草花精气的成分组成不尽相同。只有11种成分在所有温度梯度中均可检测到,而有6种成分在一些温度中未能同时检测到;不同温度条件下薰衣草花精气各组分的含量也不尽相同。其中,异丙基对甲苯在所有温度梯度中的相对含量均为最高,其次为柠檬烯。而5、25、35、40℃时,1-甲基乙烯基对甲苯的相对含量位居第3。15℃时,莰烯位居第3。45、50℃时,β-月桂烯位居第3;在11种共有成分中,除薰衣草醇和乙酸薰衣草酯2种成分挥发量的最高值出现在40,45℃时急剧下降,而50℃时又急剧上升外,β-月桂烯、异丙基对甲苯、柠檬烯等9种成分挥发量的最高值出现在45℃,随后急剧下降,这表明薰衣草花精气成分温度间差异显著。为定量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以温度为自变量,标准化处理后的11种挥发物峰面积分别为因变量,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11个非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太空环境对植物造成的诱变效应,对搭载过"神州八号"飞船的四季薰衣草种子进行种植研究。研究表明,辐照组四季薰衣草的第一代植株在表观性状和基因变异上都与对照组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辐照组四季薰衣草在花期、花产量、叶形和株高的表观性状上与对照组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次,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实验(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的结果表明,辐照组植株的DNA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高变异率和宽变异谱的特点。RAPD聚类图中,具有相似表观性状特征的辐照组植株都能很好地汇聚到一起。综上所述,太空环境对植物能产生显著的诱变效应,植株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法国薰衣草(French lavender)的成分相当复杂,目前已分析出大约有一百五十多种,其中,大多数的含量非常少。然而,这些微量成分对薰衣草油的独特芳香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无数其它成份尚未分析出来。  相似文献   

18.
以伊犁薰衣草‘701’新鲜叶片为材料,对4种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并通过单因子梯度比较试验结合L9(34)正交优化设计,对ISSR-PCR扩增体系中退火温度、DNA、Mg2+、dNTP和引物浓度进行最佳条件及配比筛选。结果表明,改良3×CTAB法是薰衣草高质量DNA少量提取的最佳方法 ;建立薰衣草ISSR-PCR扩增优化体系为,20μL反应体系中包括模板DNA 50 ng,Mg2+3 mmol/L,dNTP 0.3 mmol/L,引物0.3 mmol/L,Taq酶1 U;扩增程序退火温度为56℃。运用本试验建立的ISSR-PCR优化体系,对5份薰衣草种质进行了初步验证,获得了良好的多样性扩增条带。  相似文献   

19.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植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了解种植年限对薰衣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对薰衣草病害防治和增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不同种植年限薰衣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随种植年限的演变规律。采集新疆伊犁霍城县种植年限1、3、5 a,以及未种植薰衣草土壤,对ITS序列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样品组真菌多样性和群落分布规律及与种植年限的关联。结果表明,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Shannon指数逐渐降低,而Chao1指数先降低后增高。在种植薰衣草土壤中共检测到12个门,28个纲,72个目,146个科,236个属。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为优势菌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子囊菌门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担子菌门逐渐增高,而球囊菌门先增加后降低。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为Xylodon、锐孔菌属(Oxyporus)、镰刀菌属(Fusarium)、枝孢属(Cladosporium),均属于植物致病菌。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Xylodon...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新疆狭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的快速繁殖体系,以种子、茎、叶为外植体,对种子萌发、愈伤组织诱导、丛芽分化和生根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狭叶薰衣草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种子浸泡的适宜时间为6 h,切开种皮培养,出芽时间最少为6 d;诱导种子出芽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2 mg/L;以茎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效果较好,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 mg/L+2,4-D 1 mg/L;诱导分化丛芽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1 mg/L+NAA 0.5 mg/L;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 1 mg/L+6-BA 0.5 mg/L;盆栽薰衣草和无菌苗薰衣草的挥发油主要成分相差较大,离体培养的薰衣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叶绿醇、丁香油烃、氧化石竹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