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茶藨(Ribes altissimum Turcz.ex A.Pojark.),哈萨克语为荷孜勒哈特,是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茶藨属(Ribes)的一种落叶灌木,主要分布在阿勒泰,青河,富蕴,福海,哈巴河等地。果实为紫红色,富含各种维生素、糖类和有机酸等,可供生食、制作药品、果酒、饮料、糖果和果酱等,可提取维生素的原料,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也是良好的园林绿化观赏植物。通过对三个种源的野生植株和苗木在阿勒泰市红墩镇二队进行引种驯化试验,进行了物候期、形态特征、病虫害观测和生长量测定。试验表明试验地气候与土壤条件与原生环境条件有差异,但高茶藨在平原地区正常生长开花结果。在有些年份4月至5月期间发生的持续零下低温会对高茶藨生长、开花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白鹤秋季迁徙停歇期觅食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秋季(10月8日—20日)及2009年秋季(9月20日—10月16日),通过样方法对觅食生境11个生态因子进行调查,利用卡方检验、资源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在莫莫格保护区对秋季迁徙停歇期白鹤觅食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鹤对距人为干扰源距离、植被密度、盖度、高度、植物性食物密度以及水深均具有选择性,但对宏观尺度干扰因子的选择性较低。其偏好觅食生境的特点为:距一级路>5000m,>二级路1500m以上,>三级路1000m以上,>居民点1000m以上,农田>1000m;植被密度20~50株/m2,盖度<10%,高度<20cm,扁杆藨草密度1~50株/m2,藨草密度1~10株/m2,水深40~60cm。白鹤秋季觅食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stic(P)=0.663+0.565×与一级道路距离+0.042×与二级道路距离+0.519×与三级道路距离+0.353×与居民点距离+0.169×与农田距离–0.455×植被密度–0.618×植被盖度–0.548×植被高度–0.158×扁杆藨草密度–0.404×藨草密度+0.920×水深,T(x)=eLogistic(p)/[1+eLogistic(p)],模型正确预测率为82.9%。  相似文献   

3.
扁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和三江藨草(S.nipponicus)的球茎是迁徙白鹤(Grus leucogeranus)在莫莫格中途停歇地的主要食物。2010年9月15~25日,对莫莫格白鹤集中停歇地鹅头泡湿地的20条样线上100 m等间隔470个取样点进行了地下0~20 cm的藨草球茎的取样工作。基于此,采用反距离权重、4种径向基函数和普通克里格共6种空间插值方法模拟了该区域藨草球茎密度。交叉验证和插值结果的空间分布图对比,径向基函数中的张力样条插值效果最佳,是最适于该区域挺水植物藨草球茎密度的空间插值方法。张力样条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藨草球茎密度均值为(46.0±44.3)个/m2。其中,<25个/m2的面积占研究区的41.7%,25~100个/m2的面积占45.9%,而>100个/m2的面积仅占12.4%。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分析白鹤迁徙种群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预测该地区白鹤的环境容纳量提供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产藨草属(Scirpus)11个类群的苞片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属11个种的苞片下表皮微形态根据脉间气孔器列数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其中类型Ⅰ:脉间气孔器为4~12列,又可分为2个亚类型;类型Ⅱ:脉间气孔器为1~2列,又可分为4个亚类型。研究表明:藨草属苞片下表皮微形态支持藨草属中藨草亚属和秆状苞藨草亚属的划分;支持藨草亚属中具球茎藨草组和丝状刚毛藨草组的划分;支持秆状苞藨草亚属中藨草组的成立;对于湖边藨草组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意见:该组仅包括青岛藨草S.trisetosusTang etWang和藨草S.triqueterL.两种,并将剑苞藨草S.ehrenbergiiB cklr.和水葱S.validusVahl分别独立成组,其新组名分别为:Sect.EhrenbergiiF.Z.Li,&L.N.Liu sect.nov.,Sect.ValidusF.Z.Li,&L.N.Liu sect.nov.。  相似文献   

5.
崇明东滩南部滩面高程、土壤盐度在空间上呈明显的梯度变化规律。高程整体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盐度东北高、西南低, 两者共同限制着盐沼植物在空间上的分布。该文围绕崇明东滩南部主要植被类群及其空间分布, 探讨了土壤盐度、潮滩高程两大环境因子与植物种群分布的对应关系。基于2013年夏、秋季植被空间网格采样和空间插值, 分析了东滩南部植物的空间分布现状, 发现不同植物类群在高程和土壤盐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 0.01)。高程差异: 莎草科类群主要分布于高程区间2.93-4.07 m的低潮滩, 禾本科主要集中分布在高程3.13-4.31 m的中、高潮滩; 盐度差异: 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优势种群植被覆盖区表层30 cm的平均土壤盐度为(3.2 ± 0.6) g·kg-1, 显著高于其他类群植物分布区的平均土壤盐度(2.0 ± 0.3) g·kg-1 (p < 0.01)。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兼先锋种——海三棱藨草, 分布高程介于2.53-3.97 m, 而互花米草能适应海三棱藨草80%的高程区间, 两者在高程上存在竞争关系。统计数据显示, 研究区域中近90%的海三棱藨草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 土壤盐度范围为1.6-4.5 g·kg-1, 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能较好地适应该空间内的盐度胁迫, 两种植物在此交替出现。但是在高程和土壤盐度的综合作用下, 互花米草的生长状况更好, 因此该区的海三棱藨草很可能会被互花米草逐步取代。对各类群植被分布和优势面积的研究发现, 海三棱藨草总分布面积为294 hm2, 优势群落面积120 hm2, 海三棱藨草仅占莎草科植物总优势面积的15.7%,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 在6种主要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互花米草、糙叶薹草(Carex scabrifolia)、藨草(Scirpus triqueter)、海三棱藨草)中比重最小, 这给保护区内海三棱藨草种群的恢复和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根据福建山地的气候生态特征和茶树生物学特性,以茶树安全生育的气象指标、茶叶产量形成的热量指标和优质茶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为原则,运用气温场计算方程上机计算,结果是:(1)大叶种茶树:闽西南海拔400~560m,闽中海拔200~400m为最适宜带;闽西南海拔600~874m,闽中和闽东北海拔200~600m为适宜带。(2)中、小叶种茶树:闽西南海拔600~874m,闽中、闽东北海拔200~600m为最适宜带;闽西南海拔1200m,闽中海拔1100m,闽北、闽东北海拔600~900m为适宜带;闽西南海拔1500~1700m,闽中海拔1200~1500m,闽北、闽东北海拔950~1200m为次适宜带。据此,作者提出科学开发福建山地,发展茶叶的三条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已成为阻止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供生态服务的关键措施。以长江口原生盐沼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为研究对象,选取崇明东滩新生滩涂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沿潮滩高程梯度的海三棱藨草植株斑块的移植实验,探究胁迫梯度假说和互惠理论(即种内的正相互作用)对长江口海三棱藨草种群恢复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显示:(1)在一定的胁迫梯度范围内(潮滩高程2.0 m以上),增大种植斑块可以促进海三棱藨草的种内正相互作用,显著提高种植斑块的存活率和植株密度(P0.05);(2)潮滩水文动力沉积条件与潮滩高程梯度密切相关(P0.05),水文动力沉积作用对海三棱藨草定居和生长的胁迫随高程梯度下降而增强。潮滩高程2.0 m以下处强烈的水文动力条件干扰限制了生物-物理因素的正反馈作用。滨海湿地盐沼植被修复工作的成功率可以通过改进种植方式,增强种内的正相互作用得到极大的提高。研究可为开展大规模滨海湿地盐沼植被修复工程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的适宜生长区,运用Maxent模型模拟其潜在分布区,探讨其引种栽培的适宜气候条件。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974~0.980,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滇黄精主要适生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适生面积约81.34×10~4 km~2,占全国适生区面积的88.24%。云南的高度适生区面积最大(19.96×10~4 km~2);四川次之(5.49×10~4 km~2)。75%的高度适生区分布于海拔2 492 m以下的地区,3 400 m以上的地区不适宜于滇黄精生长。最冷月最低温度、7月最低温度、5-8月太阳辐射、最干月降水量、4月和9-11月平均降水量是限制滇黄精分布的主要气候变量。因此,海拔1 400~2 100 m的亚热带地区是滇黄精最适宜的生长区。  相似文献   

9.
邓颢珂  罗凌  王若秋  高少羽  张文驹 《广西植物》2023,43(10):1838-1848
基因组大小是物种基因组的重要特征,通常用DNA C值来衡量,能够用于快速判断基因组倍性,并为分类学与进化生物学提供重要依据。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是长江口和杭州湾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标志性物种,被认为是扁秆藨草(S. planiculmis)和藨草(S. triqueter)的杂交种,因染色体小而难以准确确定倍性。近年来,部分研究者指出该物种的分类和命名存在疑点。该研究通过基因组Survey分析检测海三棱藨草样本CJ1的基因组特征,测序深度约为120 ×,并以绿豆(Vigna radiata)为参考标准,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海三棱藨草及其同域近缘种扁秆藨草和藨草以及海三棱藨草和扁秆藨草的杂交F1共13个样本的DNA C值和相对倍性。结果表明:(1)基因组Survey分析测得CJ1的基因组大小为244.12 Mbp,杂合率为0.68%,重复序列比例为42.38%,GC含量为37.25%。(2)流式细胞术测得来自不同区域的海三棱藨草各样本的基因组倍性相同,1C值在234.87 ~ 242.5 Mbp之间,其中CJ1的基因组大小与基因组Survey检测结果高度一致。(3)扁秆藨草的1C值在251.77 ~ 264.13 Mbp之间,藨草1C值为537.33 Mbp。根据上述基因组大小,认为海三棱藨草不可能是这两者的杂交种。该研究补充了海三棱藨草及其近缘种的基因组特征,为后续全基因组测序奠定基础,同时也否定了海三棱藨草起源于扁杆藨草和藨草杂交的假说。  相似文献   

10.
湿地恢复过程中,时常有外来种或本地杂草入侵。土壤种子库作为未来植被的潜在种源,对湿地恢复效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恢复白鹤栖息地(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沼泽)为目的,进行了退化湿地的水文恢复;但退化湿地恢复2a后,一年生杂草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在大部分区域成为建群种。以长芒稗入侵湿地和扁秆藨草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长芒稗和扁秆藨草的土壤种子库及生长结实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湿地扁秆藨草种子库规模是长芒稗的18.42倍,而在恢复湿地长芒稗种子库大小是扁秆藨草的5.04倍。与自然湿地相比,扁秆藨草种子库密度在入侵湿地明显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量具有活力的种子(664.32±105.98)粒/m~2,这与研究区扁秆藨草较高的种子生产力(9210.4±1513.4)粒/m~2及种子较强的浮力(FP50=39.7d)有关,说明扁秆藨草具备通过种子库或水传播恢复的潜力。长芒稗土壤种子库密度在入侵湿地高达(3345.9±520.3)粒/m~2,明显高于自然湿地种子库规模(P0.01),说明恢复湿地受长芒稗入侵影响严重,这与长芒稗较高的种子生产力(7621.4±376.25)粒/m~2及较弱的种子浮力(FP0=5d)有关,同时也表明长芒稗通过水传播扩散的能力较弱。另外,研究区长芒稗平均高度超过1m,且盖度较大,不仅阻碍扁秆藨草种子的水播,也降低了到达地表的光照水平,从而抑制扁秆藨草更新。因此,在莫莫格受长芒稗入侵湿地,于开花结实前收获长芒稗地上植物体及凋落物应是限制长芒稗扩展、同时促进扁秆藨草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库车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查阅,探讨了库车山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对海拔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该区种子植物约有78科376属960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9种,被子植物75科373属951种。植物科、属、种总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分布结构。其中科总数在海拔1 600~1 800 m处为最高峰,属总数在海拔1 800~1 900 m处呈现最高峰;物种总数在海拔1 900~2 000 m处呈现最高峰,有478种(隶属59科,230属)。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中,库车山区植物区系垂直海拔梯度上不管是科级水平还是属级水平种类成分都以温带分布型占优势。在垂直分布梯度上,温带分布科最高点出现在海拔1 800~1 900 m(含20科),从海拔2 800~2 900 m开始,随着海拔梯度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到海拔3 600~3 700 m时为最低点(含6科);温带分布属峰值出现在海拔1 900~2 000 m,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对该区植物种质资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栽培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三棱藨草[×Bolboschoenoplectus mariqueter(Tang&F. T. Wang) Tatanov]的分类学地位至今尚无定论。为明确海三棱藨草的分类学地位并探讨其与近缘种的关系,该研究分别利用1个核基因(ITS)和5个叶绿体基因(matK、ndhF、rbcL、trnL和trnL-trnF)的DNA条形码序列对海三棱藨草及其近缘种的4种21批样品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采用相似性搜索算法对单一序列和序列组合的物种鉴定效率进行评价,并基于贝叶斯推断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1)ITS+matK序列组合的物种鉴定效率最高,为71.4%,可实现海三棱藨草及其近缘种的种间区分、鉴定。(2)基于ITS+matK序列组合构建海三棱藨草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树,发现同一物种的样品聚集度较好,海三棱藨草与三棱草属[Bolboschoenus(Asch.) Palla]的物种聚为一支,明显与水葱属[Schoenoplectus(Rchb.) Palla]物种分开,并且海三棱藨草与海滨三棱草[Bolboschoenus maritimus(Linnaeus) P...  相似文献   

13.
对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4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400 m2、G3:900 m2、G4:1600 m2)及林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脲酶及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进行季节动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林窗面积增大,铵态氮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硝态氮呈现降低的趋势,铵态氮、硝态氮、脲酶活性分别在400 m2、100~400 m2、900~1600 m2的林窗较高,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在面积为400 m2的林窗较低,说明林窗面积对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显著影响,小林窗更利于土壤中有效氮的积累。铵态氮春季显著高于其他三季,硝态氮、脲酶活性秋冬两季较高,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秋季较高。与林下相比,有效氮仅小林窗在春夏季明显升高;酶活性总体较林下高,但无明显差异,仅林窗边缘的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中央。此外,土壤有效氮、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含水量密切相关。林窗形成后,对微气候条件尤其是土壤湿度的改善,可能提高土壤酶活,进而促进土壤氮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云霄县小帽山、梁山和南乌山3个区域共23份地方茶树品种资源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其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组分含量,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以筛选生化成分含量特异的茶树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儿茶素总量变化范围为73.54~260.31 mg·g^(-1),平均值为160.48 mg·g^(-1);表没食子儿茶素-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在所有资源中均检出,含量最高的为小帽山3号(X03),高达33.65 mg·g^(-1)。(2)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嘌呤生物碱总量变化范围为15.28~70.42 mg·g^(-1),平均值为40.95 mg·g^(-1);苦茶碱(TC)在梁山地区的茶树品种资源(LS01-LS07)均检出,其中梁山6号(L06)和梁山7号(L07)的苦茶碱含量高于其咖啡碱含量。(3)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变化范围为6.40~47.57 mg·g^(-1),平均值为20.83 mg·g^(-1);氨基酸构成丰富,共检测出20种氨基酸物质。(4)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云霄县3个区域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其中梁山区域茶树资源富含苦茶碱(TC),小帽山茶树资源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含量较高,南乌山茶树资源的丙氨酸(Ala)、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含量略高于其他两地。研究发现,云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含量差异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区域特征明显,筛选出高儿茶素、高EGCG3″Me、高苦茶碱、高茶氨酸等18份优特茶树品种资源,为云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系统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海三棱藨草带生长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4—11月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定位调查研究。每月1次采用样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和植被进行同步取样;在鉴定、计数和生物量(干重)测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样性测度以及聚类、排序等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月间存在一定波动变化,9月份多度最高,平均为1536ind/m2,10月份生物量(干重)最高,平均为21.60g/m2;不同月份优势类群组成、多度及生物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瓣鳃类仅在部分时段表现出优势特征。物种数整体呈V字型变化特征,在8月份达到最低值。由于种间个体数量分布的变化滞后于整体物种数的变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峰谷变化滞后于物种数变化,即物种数在5月份达到最低,而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在6月份达到最小值。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月间变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水文(包括水动力条件)以及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时期主导因子或者不同因子协同作用不同。它们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多度变化,进而改变整体生物量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我国热带地区的柔膜菌科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膜盘菌属1个新种,命名为海南膜盘菌,该种子囊盘盘状、具柄,外囊盘被为矩胞组织、厚60~160μm,盘下层为交错丝组织、厚80~400μm,子囊长棒状、8孢、(58~)61~70×5~6(~7)μm,子囊孢子梭椭圆形、7~8×2.5~3.0μm。对其形态解剖学特征进行了详尽描述和图示,对与相近种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山东茶藨子属1新记录植物——美丽茶藨子。研究了其形态、叶表皮微形态和花结构等特征,探讨了其区系地理学意义。结果表明,美丽茶藨子在山东邹城凤凰山的分布,应该是其现在自然分布区的最东南边界。  相似文献   

18.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夏季啮齿类的空间生态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生态学中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 采用以Shannon - 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基础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 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啮齿类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根据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 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划分为4 个带, 即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 600 m以下)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1 600~ 2 100 m) 、针阔叶混交林带(2 100~ 2 400 m) 和亚高山针叶林+ 亚高山灌丛草甸带(2 400~ 3 600 m) 。发现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12 种啮齿类动物中, 高山姬鼠、龙姬鼠和大林姬鼠在4 个垂直植被带上的分布范围最宽。本文还对群落中物种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与其分布的关系以及各物种对空间资源的竞争与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大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外来克隆植物大米草和本土种藨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控制实验,人工模拟3种水位(基质表面积水5 cm,基质表面微积水0 cm及基质表面下5 cm处微排水)交叉5种定植模式(试验容器内分别为大米草2株、藨草2株、大米草4株、藨草4株以及两物种各2株混种)的试验,研究水位对外来植物大米草和本土种藨草生长繁殖特性及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仅对大米草和藨草的根生物量及叶片数具有显著影响,而定植模式对两者的生长繁殖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大米草种间相对邻里效应指数均显著大于种内相对邻里系数,而藨草的种内和种间相对邻里系数无显著差异;由此推测,水位改变了大米草和藨草的种内种间关系,可以通过适当调节水位以及本土物种的恢复来有效控制大米草在中国海岸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黄秦  林鑫  梁丹 《动物学杂志》2016,51(5):906-906
正2015年6月在湖南省桂东县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54′02″~26°06′59″N,113°37′39″~113°50′08″E,900~2 048 m)发现两种雀形目鸟类,通过查阅文献(郑光美2011,邓学建等2012),确认为湖南首次发现。1灰冠鹟莺Seicercus tephrocephalus2015年6月16日傍晚,在湖南桂东八面山保护区金银铺保护站到主峰之间,海拔1 400 m处的矮林中发现1只小型的莺。该莺体长约11 cm,上体灰绿色而下体黄,黄色的眼圈显著,具黑色的头侧线,顶冠灰色。通过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