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统计方法对豆科牧草种质资源适应性评价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澳大利亚引进的豆科牧草为研究对象,运用灰关联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5份豆科牧草种质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牧草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4种方法综合评价较好的品种(系)为Nina柱花草、Temprano柱花草、Stylo540、Stylo541;4种综合评价方法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这4种综合评价方法均可单独应用于牧草种质资源评价,其中隶属函数分析方法简单,在大量的种质资源适应性评价中可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种质资源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1-2004年,于田间应用人工注射接种的方法对413份玉米自交系和59份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灰斑病(Gray leaf spot)鉴定,筛选出病级1级高抗(HR)自交系6份、3级抗病(R)自交系28份和杂交种7份.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不同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而表现高抗的玉米自交系较少,没有发现高抗杂交种.加强玉米抗灰斑病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对玉米抗病育种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广东玉米区域试验新组合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玉环  王晓明 《遗传》2002,24(4):442-446
应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广东省1999-2001年春植玉米区域试验新组合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粤单2号、南玉18号与南玉35号分别居于1999-2001年区试组合评价第一位;参试两年的组合粤单2号、南玉18号、登海3号与华引115号综合评价较高,表现稳定,可以在广东省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优良种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9年在江苏南京、河南安阳两个生态点对"八五"初选的55份棉花优良种质进行综合评价,鉴定生育期、铃重、衣分、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等农艺、经济性状.结果表明,各性状品种间差异显著;评价出某一性状优异或综合性状优良、遗传稳定的种质16份提供利用.  相似文献   

5.
陆地棉优良种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9年在江苏南京、河南安阳两个生态点对“八五”初选的55份棉花优良种质进行综合评价,鉴定生育期、铃重、衣分、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等农艺、经济性状。结果表明,各性状品种间差异显;评价出某一性状优异或综合性状优良、遗传稳定的种质16份提供利用。  相似文献   

6.
基因组学方法在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组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包括分子标记技术在内的基因组学方法在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将对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领域如玉米的起源和进化、遗传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评估、基于多样性的新基因发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评述,并提出我国在应用基因组学方法进行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摘要 以60份具有早熟、矮秆、多荚、大粒、抗逆、抗病虫、高蛋白性状的优异种质为材料,在河北、河南与安徽进行多点农艺性状综合评价,评选出48份优异种质,其中34个品种达到一级优异种质标准.这些优异种质已结合鉴定繁种入国家中期库,以备科研与生产利用.  相似文献   

8.
豇豆优异种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0份具有早熟、矮秆、多荚、大粒、抗逆、抗病虫、高蛋白性状的优异种质为材料,在河北、河南与安徽进行多点农艺性状综合评价,评选出48份优异种质,其中34个品种达到一级优异种质标准。这些优异种质已结合鉴定繁种入国家中期库,以备科研与生产利用。  相似文献   

9.
SNP基因分型芯片是分子育种的重要工具,高密度SNP芯片往往存在标记冗余、价格高、目标性不强等问题,是分子育种走向常规化、规模化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介绍了一款新开发的低密度育种芯片,并就芯片在种质资源评价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首先,对3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10×重测序,获得了18.2 Mb的SNP标记,从中挑选208...  相似文献   

10.
徐惟永 《蛇志》2016,(4):496-498
正评价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科学理论支撑将直接决定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和性质,综合评价作为一种体系评价方法,所运用的方法论在相关管理学和工程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使其在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经管以及企业相关的决策层中均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和应用前景。近年来,一些医院的管理者逐渐把综合评价的理论体系指导于现实的医院管理中,通过对医院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再对医院不同部门单位的工作效益和质量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这样可以从实际的情况出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接种黑星病菌的方法,对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资源圃保存的197份梨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梨种类发病率差异很大,其中白梨和砂梨最易感病,秋子梨和种间杂交选育品种较易感病,新疆梨较抗病,西洋梨最抗病;对病情指数在各梨种类分布进行了分析;在白梨、砂梨、秋子等各系统分别筛选出黄鸡腿、甩梨、酸梨、锦香等一批抗病资源;对田间自然感病与人工接种感病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中国骨干玉米自交系抗旱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玉米自交系的14个主要产量性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其抗旱性的主要鉴定指标,并采用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对自交系的抗旱性进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47份自交系的抗旱性。结果显示:(1)干旱导致玉米自交系株高、穗位高、叶绿素含量降低,果穗短小,秃尖增大,穗行数和行粒数减小,千粒重和穗粒重降低,最终造成产量下降。(2)各自交系抗旱性强弱与干旱条件下的穗粒重、穗粗、行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行数、叶绿素含量等性状具有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抗旱性表现较好的自交系是掖52106、英64、478等,其次是Mo17Ht、Mo17、丹340、郑58、X178、C103等。研究表明,在育种实践中,田间自交系抗旱性筛选应以穗粒重、穗粗、行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行数、叶绿素含量等为主要指标,并结合产量抗旱系数、抗旱指数对自交系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铝毒是限制酸性土壤中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 不同品种番茄对铝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 因此, 筛选苗期耐铝毒种质对番茄生产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10个番茄品种为材料, 采用室内土培盆栽, 设置1 000 µmol∙L-1 AlCl3·6H2O处理, 测定反映植物铝胁迫下生长状况的16个形态、生理生化及光合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 将铝胁迫下番茄幼苗的16个指标转化为5个独立的综合指标, 累积贡献率达90.779%。基于耐铝性综合评价值(A)的系统聚类分析, 将供试种质划分为5类, 第I类为高度耐铝品种Qianxi, 第V类为高度不耐铝品种Puluowangsi。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番茄苗期耐铝评价方程: y=0.046+0.405X6+0.515X10-0.207X15+0.028X3 (R2=0.997), 从16个指标中提取出与A值显著相关(P<0.01)的4个指标: 丙二醛含量(X3)、净光合速率(X6)、叶面积(X10)和地下部干重(X15)。利用评价方程可判断不同番茄品种苗期的耐铝性, 使番茄耐铝性鉴定工作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产生物柴油微藻藻种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物柴油微藻大规模培养对微藻藻种的性能要求较高。从丰富的藻种资源中筛选到高品质的藻种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3株产油微藻,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综合整个微藻生物柴油的技术工艺,建立了以生长速率、含油率、油脂组成等18种指标的二级评价体系,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对产生物柴油微藻的性能进行综和分析、筛选。最终确定供评价的三株微藻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小球藻LICME001[0.360 0.315 0.192 0.069 0.064],微绿球藻LICME002[0.277 0.331 0.236 0.104 0.052]和葡萄藻LICME003[0.325 0.371 0.232 0.071 0.060]。根据最大隶属度法则分析得:小球藻LICM001株产生物柴油微藻品质为优等级别,适合产生物柴油的技术工艺要求;微绿球藻LICME002和葡萄藻LICME003为良等级别的产生物柴油藻种。  相似文献   

15.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重要的病毒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将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抗病育种的效率。本研究利用前期研究开发的2个分子标记Indel186-9和SCAR112,检测10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标记基因型,结合100份玉米自交系抗性表型鉴定结果进行2个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种质资源中高抗病材料较少,亟待进行抗病改良。本试验所用的自交系包括不同血缘,抗源主要来源于PB和四平头种质。Indel186-9标记和SCAR112标记的选择符合率均达到80%,同时使用两者选择符合率达到91.67%,其中抗病选择符合率达到100%。Indel186-9和SCAR112标记分别可以使抗病级别从平均7.26级提高到平均2.4级,平均7.63级提高到平均4.27级。试验证明2个标记均可用于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的选择,正确组合使用可提高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地方芝麻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贵州芝麻种质资源的品质特征,并对地方芝麻资源进行初步鉴定与评价,本研究对73份贵州芝麻种质资源的8个品质性状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芝麻种质资源含油量介于41.45%~52.12%之间,平均含量为49.69%。在脂肪酸组成中,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65%和50.66%;而棕榈酸、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仅为8.40%和4.79%。此外,贵州芝麻资源中芝麻素、芝麻林素和木质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03 mg/g、2.63 mg/g和4.79 mg/g。8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3.69%~32.62%范围内,其中芝麻素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含油量变异系数最小。而芝麻素含量、芝麻林素含量及硬脂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表明这3个性状在芝麻样本间存在较大差异。(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含油量与油酸、芝麻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含量与芝麻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负相关;亚油酸含量与芝麻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大、关联程度较高,性状间相互影响较大。(3)主成分分析将8个品质性状综合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油酸因子、含油量因子和芝麻素因子,3个主成分因子包含了贵州芝麻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96%以上。(4)在欧氏距离D=9.75处将73份贵州芝麻资源划分为6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2份资源、第Ⅱ类群有7份、第Ⅲ类群有12份、第Ⅳ类群有5份、第Ⅴ类群有16份、第Ⅵ类群有31份。其中第Ⅵ类群油酸含量最高,且含油量、芝麻素含量较高。本研究探明了贵州芝麻品质的特征特性,可为芝麻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提供依据,为芝麻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logy and system engineering, we set up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multi-component and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evaluated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multi-component and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using grey relation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screened out the optimized model based on research done in the upland red soil i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rom 1984 to 200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y relation degree of “cabbage/potato/maize — sesame” was the highest among 23 multi-component and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and was clustered into the optimized system. This indicates that “cabbage/potato/maize — sesame” can bring the best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increase product yield and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refore, it is suitable for promotion on upland red soil. The grey relation degree of “canola/Chinese milk vetch/maize/mung bean/maize” was second, which is suitable for implementation at the city outskirts. In conclusion, these two planting patterns are expected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lanting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planting patterns on upland red soil.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8): 2532–2539 [译自: 生态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