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林业害虫中,经常遇到多种白毒蛾,它们的形状,色泽和斑纹十分近似,其幼虫期常大量为害杨、柳,槭、茶等经济林木,有些年份造成大害,本文将较常见的八种白毒蛾:柳毒蛾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茶白毒蛾Arctornis alba Bremer、盗白毒蛾Porthesia similis Fueszly、瑕素毒蛾Laelia menoseda Collenette、直角点足毒蛾Redoa anserella Collenette、茶点足毒蛾Redoa phaeocraspeda Collenette鹅点足毒蛾Redoa anser Collenette、弯纹白毒蛾Arctornis L-nigrum Müller成虫及七种雄性外生殖器制成检索表,并附特征图,以供识别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我国从事生物防治的科技人员和广大社员,利用赤眼蜂大面积防治多种农业和林业害虫于卵期,取得良好效果。关于赤眼蜂在自然界中利用何种昆虫卵作为其越冬寄主卵,以及这些寄主卵的显微结构特征,迄今未见任何系统报道。经野外调查证实,杨雪毒蛾(即柳毒蛾)卵、茶白毒蛾卵、蔚茸毒蛾卵和茶茸毒蛾卵是赤眼蜂的四种越冬寄主卵、它们皆属鳞翅目的毒蛾科。 本文首次报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这四种毒蛾卵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被赤眼蜂产卵寄生,在其中越冬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毛竹受刚竹毒蛾危害后,竹叶主要次生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变化及其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受刚竹毒蛾危害后,竹叶中单宁和黄酮的含量显著增加,而总糖、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显著下降;刚竹毒蛾幼虫取食被害竹叶后,表现出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生殖力下降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赵仲苓 《昆虫学报》1985,(2):223-224
露毒蛾属(Daplasa Moore,1879)是毒蛾科的一个小属,到目前为止,已知二种:露毒蛾(Daplasa irrorata Moore)和黑线露毒蛾(Daplasa blacklinea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究温度胁迫对舞毒蛾Lymantira dispar幼虫营养成分和总抗氧化力的影响。【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5、20、25、30、35、40℃)下处理3 h的舞毒蛾幼虫可溶性蛋白、碳水化合物、海藻糖、脂质含量以及总抗氧化力,以饲养温度25℃的舞毒蛾幼虫为对照。【结果】舞毒蛾幼虫在不同温度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碳水化合物与海藻糖含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脂质含量无论处理温度低于还是高于对照温度均会增加;而舞毒蛾幼虫总抗氧化力在经不同温度处理后均显著降低。【结论】温度变化可以显著影响舞毒蛾幼虫碳水化合物、海藻糖、脂质3种营养成分含量以及舞毒蛾幼虫的总抗氧化力的能力,而对舞毒蛾幼虫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对舞毒蛾幼虫的耐热性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浩  陈乃中  李正西 《昆虫学报》2011,54(6):714-721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是世界性农林害虫, 包含不同的亚种, 其中亚洲舞毒蛾的雌蛾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 已成为国际性的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然而, 不同舞毒蛾亚种及种群间形态难辨, 因此采用传统的手段鉴别舞毒蛾亚种种群是很困难的。本研究首先采用RAPD标记分析了中国舞毒蛾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 所检测的舞毒蛾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7571, 由此推算出的平均有效迁移数(基因流参数)Nem为0.1604, 说明不同舞毒蛾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缺乏广泛的基因流动。本研究在RAPD遗传分析基础之上, 筛选出了4个舞毒蛾种群的特异性遗传位点, 然后对这些特异性位点进行了克隆测序、 序列分析和位点特异性引物设计。结果表明, 其中2个舞毒蛾种群的位点特异性引物可产生序列特征性扩增区域(SCAR)标记。经验证, 这些标记可被用来鉴别特定的舞毒蛾地理种群, 因此有助于对这些舞毒蛾地理种群的分布与扩散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7.
<正> 雪毒蛾Stilpnotia salicis(Linnaeus)和杨雪毒蛾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此两种害虫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我国防护林、园林、行道树上的重要害虫。由于成虫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都是足带黑斑的白色毒蛾,而幼虫均为害杨属(Populus)和柳属(Salix)植物,所以过去容易将完全不同的两个种误认为是一个种,称为柳毒蛾。在实际害虫防治中,由于不能正确识别种类,将两种混为一谈,往往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木毒蛾复合病毒制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对木毒蛾幼虫的复合感染试验,以及三种病毒最佳配比的筛选试验,发现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核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按6:3:1混合后防治木毒蛾效果最佳。同时通过添加适量936乳油和人工大田繁殖木毒蛾病毒,较好地解决了病毒制剂的室温保存问题和毒源生产问题。复合病毒制剂的林间大面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防治效果好,配制容易,成本低廉,不污染环境,是一种优良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9.
竹毒蛾属一新种(鳞翅目:毒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仲苓 《昆虫学报》1977,(3):329-330
近几年我国某些产竹区发生一种毒蛾科重要害虫。幼虫为害竹叶,发生严重时,使整片竹林枯黄,甚至造成竹林大面积死亡。经研究此害虫系竹毒蛾属(Pantana)一新种,命名为刚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 刚竹毒蛾 Pantuna phyllostachysae 新种(图1—3) 形态描述 雄蛾下唇须浅黄色,外侧略带橙褐色。触角干黄白色,栉齿炭黑色。头、胸和腹部浅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谷胱甘肽S-转移酶家族基因对生长发育影响及对次生物质的响应机制,采用RNAi技术分别沉默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基因,分析对舞毒蛾3龄幼虫体重、存活率、营养利用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次生物质黄酮和槲皮素胁迫响应.结果表明,dsRNA可有效抑制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基因表达,分别注射dsLdGSTe2、dsLdGSTs1、dsLdGSTs2和dsLdGSTz1处理组舞毒蛾幼虫的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对幼虫的存活率无影响,表明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影响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次生物质黄酮和槲皮素胁迫下,沉默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后舞毒蛾幼虫存活率显著下降,体重显著降低.沉默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基因对舞毒蛾幼虫的生长发育、食物利用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影响了舞毒蛾幼虫对黄酮和槲皮素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不同损伤形式诱导合作杨叶片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机械损伤、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取食、机械损伤伤口涂抹舞毒蛾口腔分泌物3种方法处理合作杨(Populus simonii×P.pyramidalis 'Opera 8277')扦插苗叶片,24 h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叶片中香豆酸等9种酚类物质的含量,比较不同损伤形式诱导的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差异,以探讨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机械损伤和舞毒蛾取食诱导的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而机械损伤伤口涂抹舞毒蛾口腔分泌物与舞毒蛾取食处理诱导的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相似,推测舞毒蛾口腔分泌物是造成机械损伤与昆虫取食处理间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报道采集自宁夏和内蒙古、寄生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 Germar的4种姬蜂:地蚕大铗姬蜂Eutanyacra picta(Schrank)、舞毒蛾黑瘤姬蜂Pimpla disparis Viereck、寡埃姬蜂Itoplectis viduata(Gravenhorst)、古毒蛾歧腹姬蜂Dichrogaster orgyiae Sheng,sp.nov.。介绍了新种和近似种及我国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并附彩色特征图。  相似文献   

13.
赵仲苓 《昆虫学报》1987,(2):212-213
本文记述盗毒蛾属(Porthasia Stephens)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小盗毒蛾Porthesia pulchella sp.nov.(图1) 本新种与盗毒蛾(Porthasia similis Fueszly)相似,但不同在于:头部、胸部和腹部白色混有黑棕色,肛毛簇白色;前翅白色,三角形,在中室M_3脉起点上方、翅顶角和外缘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油茶树害虫的种类较多,其中油茶毒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幼虫是危害较大的害虫之一。为完成油茶毒蛾幼虫的自动检测需要对其图像进行分割,油茶毒蛾幼虫图像的分割效果直接影响到图像的自动识别。【方法】本文提出了基于邻域最大差值与区域合并的油茶毒蛾幼虫图像分割算法,该方法主要是对相邻像素RGB的3个分量进行差值运算,最大差值若为0,则进行相邻像素合并得出初始的分割图像,根据合并准则进一步合并,得到最终分割结果。【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将油茶毒蛾幼虫图像中的背景和虫体分割开来。【结论】使用JSEG分割算法、K均值聚类分割算法、快速几何可变形分割算法和本文算法对油茶毒蛾幼虫图像进行分割,将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方法的分割效果最佳,且处理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5.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是国际性检疫害虫。大蛾卵跳小蜂Ooencyrtus kuwanae (Howard)是舞毒蛾卵的重要寄生蜂, 对舞毒蛾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为了在规模化繁育大蛾卵跳小蜂时控制小蜂的发育进度, 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研究了该蜂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同时, 为了对替代寄主繁育出的天敌质量进行评价, 对利用其自然寄主舞毒蛾卵和替代寄主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繁育出的子代成蜂的寿命、 胸宽、 雌雄性比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大蛾卵跳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50±1.41℃和260.74±25.09日·度, 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为T=10.50+260.74V。当采用30%的蜂蜜水饲喂成蜂时, 柞蚕卵繁育出的大蛾卵跳小蜂雌、 雄蜂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5.01和10.38 d, 采用原寄主舞毒蛾卵繁育出的雌、 雄蜂平均寿命分别为20.94和15.95 d, 两者差异显著; 采用柞蚕卵繁育出的雌蜂个体显著大于用舞毒蛾卵繁育出的雌蜂个体; 柞蚕卵和舞毒蛾卵繁育出的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性比没有显著差异, 分别为2.42∶1和2.57∶1。结果表明, 在野外开展舞毒蛾的生物防治时, 释放利用柞蚕卵繁育出的大蛾卵跳小蜂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环境昆虫学报》2014,(4):555-560
2010-2012年对云南省普洱市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的发生规律开展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茶黑毒蛾在云南普洱市一年发生5代, 6-10月为茶黑毒蛾幼虫的发生高峰期,3-4代为主害代。茶黑毒蛾幼虫历期以第1代最长,平均33-34 d,其次是第5代,平均为26 d。第2、3、4代幼虫历期为20-21 d。7-9月为茶黑毒蛾成虫的主要发生期。此外, 研究发现, 根据茶园茶黑毒蛾的发蛾高峰日,采用历期法预测防治时期基本可行,可按照预测的时间进行防治或适当提前进行防治。   相似文献   

17.
绿原酸提高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的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ymantria dispar necleopolyhydrovirus(Ld NPV)致病力的影响,为舞毒蛾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食料给毒法进行生物测定,测定舞毒蛾2龄幼虫对单独Ld NPV及添加绿原酸的Ld NPV(CA+Ld NPV)的剂量及致死时间响应。【结果】CA+Ld NPV与单独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剂量及时间响应间有显著差异,二者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61.8 OBs/μL(95%的置信区间为105.6~235.3 OBs/μL)和264.4 OBs/μL(95%的置信区间为178.6~384.0 OBs/μL),前者对舞毒蛾的致病力较后者强。CA+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_(50))较Ld NPV的短,当Ld NPV浓度为590 OBs/μL,CA+Ld NPV及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LT_(50)分别为9.9 d和12.3 d;当Ld NPV浓度为5 900 OBs/μL时,则LT_(50)分别为6.9 d和8.0 d。绿原酸降低了Ld 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缩短了致死中时间。【结论】绿原酸可提高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丁香酸(syringic acid,SY)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致死及亚致死作用的影响,为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食料给毒法进行生物测定,评估LdNPV及SY与LdNPV共同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结果】取食添加丁香酸人工饲料和正常人工饲料的舞毒蛾幼虫LdNPV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91.1 OBs/μL和194.8 OBs/μL。当LdNPV浓度为2 400 OBs/μL,取食添加SY的饲料及正常人工饲料的舞毒蛾幼虫LdNPV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9.3 d和10.1 d,当LdNPV浓度为24 000 OBs/μL时,其LT_(50)分别为7.8 d和8.1 d,LdNPV的浓度越高致死中时间越短。丁香酸增加了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降低了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缩短了致死中时间。LdNPV对取食正常饲料的雌、雄幼虫历期和蛹期及雌蛾寿命影响不显著,但显著缩短了雄虫寿命,降低了平均每雌产卵量。LdNPV对取食添加丁香酸饲料的幼虫产生明显的亚致死效应,并且LdNPV浓度高于240OBs/μL时雌、雄幼虫历期延长、雄蛾寿命缩短,雄性羽化率降低,雌成虫产卵量降低,产卵量较对照减少一半左右。【结论】结果提示,丁香酸可提高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增加LdNPV对舞毒蛾的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HBP)是存在于血淋巴和细胞内的一类载体蛋白,与保幼激素结合运送到靶标组织。本文研究舞毒蛾JHBP基因特性及其对高浓度CO_2胁迫的响应,为明确全球气候变化下舞毒蛾适应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舞毒蛾转录组文库分析结合RT-PCR克隆鉴定出7个JHBP基因,并进行基因特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分析,同时利用密闭式CO_2人工气候箱在不同CO_2浓度(397μL/L、550μL/L和750μL/L)下将舞毒蛾卵饲养至3龄幼虫,利用qRT-PCR技术测定3龄幼虫JHBP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舞毒蛾JHBP家族7个基因全长开放阅读框大小为714~756 bp,编码237~25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28.22~28.54 kDa,理论等电点为5.33~8.47。7个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存在差异,幼虫期LdJHBP1、2、5、6基因表达量较高,而LdJHBP3、4和7在蛹期和成虫期高表达。进化树分析表明舞毒蛾LdJHBP1、LdJHBP2、LdJHBP6分别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家蚕Bombyx mori、冬尺蛾Operophtera brumata的JHBP亲缘关系较近。高浓度CO_2下舞毒蛾3龄幼虫的LdJHBP表达量下降。JHBP基因表达可能影响JH结合与运输从而调节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王问学 《昆虫学报》1981,(4):384-389
茶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euproctidis Wilcox是茶毒蛾卵的主要寄生蜂,它以一龄幼虫在寄主卵内过冬。雌蜂寿命平均为11.6—15.2天,单雌产仔数平均38.6头。蜂群产卵期为10—20天,80%以上的卵在前半期产下且多为雌蜂。一粒寄生卵育出一蜂。母蜂食蜂蜜比食清水者寿命长10倍,产仔数多11.8倍,子代雌性比高1.8倍。在日均温21.1℃时,完成一代需21—22天:30.1—30.9℃时10—12天。雌蜂羽化2日内交尾所得精子可供其一生受精之用。盗毒蛾、幻带黄毒蛾、乌桕毒蛾、戟盗毒蛾及一种黄毒蛾的卵是此蜂良好的补充寄主。幻带黄毒蛾卵期为9—10天,第8天的卵仍可寄生。在林间,对寄主卵块外层的卵粒寄生率较高;树冠各部位的卵块均可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