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滨县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的藻类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报道了藻类化石8新属14新种,其中蓝藻4种、绿藻7种、红藻3种。并阐述了这些化石藻类和现代藻类的亲缘关系,生活习性。根据这些事实探讨了滨县一带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四段上部的沉积相,说明含藻类地层为海相成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藻类化石8新属14新种,其中蓝藻4种、绿藻7种、红藻3种。并阐述了这些化石藻类和现代藻类的亲缘关系,生活习性。根据这些事实探讨了滨县一带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四段上部的沉积相,说明含藻类地层为海相成因。  相似文献   

3.
上前寒武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黑色含蓝藻化石燧石层岩样,下第三系油田沉积含藻岩芯岩样、现代蓝藻色球藻科(Chroococaceac)标本热模拟样品、非热模拟样品经粉碎、抽提分离,对其苯溶馏分、无水乙醇馏分和部分石油醚馏分利用MAT251质谱仪进行了稳定碳同位素质谱分析。碳同位素组成用δ~(13)C PDB表示。结果表明:上前寒武系的有机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30.49‰,下第三系油田沉积物中的有机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25.52‰,现代蓝藻非热模拟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22.08‰,热模拟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16.69‰,反映出随地质时期由老到新δ~(13)C平均值呈梯度上升。苯溶物比乙醇溶物,热模拟比非热模拟蓝藻δ~(13)C平均值明显增大,表现出δ~(13)C值和有机质组分的不同及热解产物类型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江苏北部兴化县下第三系戴南组盘星藻化石1属、15种、2变种,其中5新种。根据盘星藻生态条件的分析,对戴南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1957年春,地质陈列馆胡承志、牛业华在云南路南老第三系地层中采集了一批哺乳类化石,其中的一部分标本已经研究发表(周,1958)。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又描述了一个完整的雷兽类的头骨,代表一个新的渐新世种。此外,尚有一些未经描述的材料,也将陆续予以描述发表。路南老第三系地层,经过对最近采集的一些哺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这是到目前为止,代表华南地区最完整的一个老第三系剖面,包括从上始新统至上渐新统间的全套地层,和几个不同时代的脊推动物化石层。进一步的地层调查和化石的系统采集,将对华南老第三系地层的了解和区域对比提供重要的基本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6.
报道产自新疆天山南麓轮台县吐克尔明地区第三系苏维依组的5属10种介形类化石和2属5种轮藻化石,并讲座其地质时代和上、下第三系的界线。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的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青海柴达木盆地上第三系油储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31属68种。基于原油中孢粉化石的研究及其与潜在油源岩中孢粉化石的对比,确定了含油区的油源岩。根据孢子花粉母体植物的古生态特征探讨了油源岩的形成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渐新统至下中新统干柴沟组和上中新统至下上新统油砂山组应为盆地西部的油源岩系。研究区油源岩形成于温暖半潮湿和半干燥气候下的湖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的YJ1X井中奥陶统钻遇富含硅质结核的一间房组地层,通过对硅质结核进行切片观察,发现大量丝状蓝藻化石及少数疑源类化石。经鉴定疑源类化石共包括:Aremoricanium sp.,Cheleutochroa oculata,Cymatiogalea sp.,Cymatiosphaera sp.,Dictyotidium microreticulatum,Leiosphaeridia sp.,Polygonium gracile,Pterospermella sp.;丝状蓝藻类化石两属四种,包括:Siphonophycus typicum,S.kestron,S.solidum,Oscillatoriopsis longa;多细胞球状藻类化石1种:Eoentophysalis sp.。其中丝状蓝藻类化石均为奥陶系一间房组的首次报道。该化石组合的发现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一间房组燧石结核中微体化石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大量破碎的藻席及少数疑源类反映了本区沉积环境由浅水相变为深水相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1977年78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二室豫西队在河南西部潭头盆地、卢氏盆地、灵宝盆地和济源盆地下第三系中采到一批哺乳类化石。豫西地区早第三纪哺乳类化石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已有发现,但五十余年来,除1956年周明镇教授等在卢氏盆地卢氏组中采集了大批哺乳类化石外,进展不大,况且化石层仅限于上始新统。而豫西队发现的新材料表明,豫西地区存在古新  相似文献   

10.
<正> 1975年,本文作者报道了曾属宁夏的阿拉善左旗素海图西北查干布拉格地区采集到一批早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俟后,1976年初,姜元吉、王保良和齐陶在“宁夏豪斯布尔都盆地早渐新世查干布拉组”一文中介绍了化石产地及附近地区下第三系发育的概况。本文将要报道的两种獏类化石是对上述动物群的颇有意义的补充。这些材料均采于1959年。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瓣鳃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白垩系—下第三系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华南白垩系—下第三系的重要地区之一.1971年以来,广东省地质局735地质队在本区开展普查勘探工作,系统采集了各门类化石,其中瓣鳃类是比较丰富的.1976年,笔者等又对三水红岗油页岩开采场的(土布)心组瓣鳃类化石点作了补充采集.本文研究的材料来自该区三水、龙归、新会、河源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工作队,最近在蓝田发现中国猿人下颌骨化石的“红色土”层下面的下第三系中,采集了一个灵长类的上颌骨化石。化石地点在蓝田泄湖公社陈家窝村附近的康沟湾。据黄万波等同志的野外记录,化石拾自一个山坡上,但从上面粘结的岩屑的性质,可以知道它来自下第三系中的巧克力色粘土夹层。这层薄粘土层的上面是红色砂和砂质粘土,下面是白色砂岩。这里的早第三纪己地层的时代尚  相似文献   

13.
新疆早寒武世Lapworthella一新种及本属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昭 《古生物学报》1992,31(1):108-116
西藏海相下第三系,广泛断续地出露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南北。本文概略论述西藏海相下第三系,列举一些新的地层剖面,划分对比地层,简述沉积岩相古地理,提出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并描述5个双壳类化石新种。它的研究对了解喜马拉雅地质历史的发展,海水退出该区的最后时限,以及探讨古地理、古气候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豫西灵宝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五十年代起,李传夔就对豫西的小型盆地进行了研究。随后,童永生和王景文(1980)又对这些盆地的白垩系一下第三系的划分对比做了工作。但这些盆地所含的微体古生物化石未见报道。笔者于1978、1979年两次到灵宝川口河、项城、枣窳和反坡等地观察地层剖面,采集了微体古生物化石样品,在白垩系和下第三系项城组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本文描述了灵宝盆地的介形类化石11属22种,其中8新种,2未定种。  相似文献   

15.
湖北南襄盆地枣阳凹陷第三纪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南襄盆地枣阳凹陷第三系玉皇顶组到凤凰镇组轮藻化石。共划分出4个组合,其时代分别属早始新世、中始新世、晚始新世和渐新世。  相似文献   

16.
华北高于庄组硅化微体化石组合的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中元古代高于庄组 ( 1 4- 1 5亿年 )的硅质叠层石中保存了完好的多种微生物化石。从这些叠层石的微细构造分析 ,成岩早期硅质矿物的交代作用为微体化石的原位保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除部分居住者和浮游的分子外 ,两种丝状蓝藻 ( Siphonophycus inornatum和Eoschizothric composita)和两种球状蓝藻 ( Coccostratusdispergens和 Eoentophysalisbelcherensis)是这些藻席的主要建造者。以球状蓝藻 Eoentophysalis为主的藻席可能发育于潮下高能环境中 ;而以多种丝状蓝藻为主的藻席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为中—高潮间带的局部静止小水体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来自云南东部陆良、曲靖及昆明盆地上第三系茨营组和第四系更新统,计13属、1亚属、22种,其中包括13新种。根据介形类同种分布特征可建立4个化石组合。通过介报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同种在地层中的分布,将云南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的七个介形类化石新种是从山东济阳坳陷北部数百口井的上万个样品中获得的。这些新种分别发现在本区下第三系孔店组(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渐新统)的泥质岩地层。样品来源于钻井的井壁取芯和岩  相似文献   

19.
甘肃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的双壳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颉光普 《古生物学报》1999,38(1):94-101
描述了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中首次发现的5种双壳类化石;它们均属于古异齿目珠蚌科,是现代东方区的特征属种。根据相应层位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推断,咸水河组中的生存的时代为早浙新世晚期;与欧洲的哺乳动物带MN2-3相当。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孢粉型有机壁微体化石的调查,在长73―长72段发现了浮游植物Sigmopollis cf.laevigatoides-Botryococcus braunii组合。该组合以极其丰富的蓝藻占优势,疑源类和绿藻类也较丰富,组合优势度高,而分异度低,常常显示单种优势。大量蓝藻类的勃发指示温暖和富营养的水体环境,与该盆地当时所处的低纬度亚热带气候区相一致,而延长组沉积时期大范围的火山喷发可能为蓝藻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绿藻类Botryococcus braunii的大量出现表明本地区晚三叠世为淡水—微咸水内陆湖泊。保存完好的蓝藻化石密集成层出现于纹层状富有机质沉积中,显示可能为季节性分层的深水缺氧沉积环境。蓝藻化石分布的高丰度段长73―长72段恰好是本地区的主要烃源岩,并且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蓝藻化石丰度密切相关,表明蓝藻类可能是延长组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的重要生物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