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施肥与轮作均可提高旱地水分生产效率,降水作用大于施肥和轮作;一年两熟虽可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但产量不稳,只适用于半湿润易旱地区的丰水年,一年一熟和三年四熟稳产性高,适于半干旱和半干旱偏湿地区;在各轮作方式中,均以有大豆参加的为最优,粮油轮作次之,有玉米和绿豆的最差。  相似文献   

2.
【背景】红火蚁入侵可能对土著生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而其入侵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可为准确评估该蚁的经济危害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建巢和大田迁移蚁巢试验研究了红火蚁对玉米及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红火蚁室内种群对玉米及绿豆种子有啃咬破坏作用,但对萌发无影响。大田红火蚁种群显著抑制了玉米、绿豆种子萌发,高密度区域对玉米未正常萌发的种子数增加了2.86倍;高、低密度区域绿豆未正常萌发的种子数分别增加了1.21和0.98倍。【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入侵旱地生境后对玉米及绿豆种子萌发具有明显负面作用,将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损失。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红火蚁入侵对农作物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旱地作物生态工程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旱地作物生态工程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而设计和组建的旱地作物生产工艺体系。它把作物及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统筹兼顾,相互协调,全面安排,综合利用。其最终目标是建立高效的,相对平衡的旱地作物生态系统。工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是作物先进生产技术的科学组装  相似文献   

4.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17-117
由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上官周平研究员和李世清教授编著的《旱地作物氮素营养生理生态》专著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5.
6.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3):2265-2265
由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上官周平研究员和李世清教授编著的《旱地作物氮素营养生理生态》专著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秋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夏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不同作物的降水潜在利用率存在差异,其基本规律是:多年生牧草>薯类作物>谷类作物;秋熟作物>夏熟作物.作物的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秋熟作物优于夏熟作物,丰水年份优于干旱年份.旱地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谷子>马铃薯>糜子>胡麻>豌豆>春小麦.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秋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夏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不同作物的降水潜在利用率存在差异。其基本规律是:多年生牧草>薯类作物>谷类作物;秋熟作物>夏熟作物.作物的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秋熟作物优于夏熟作物,丰水年份优于干旱年份.旱地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谷子>马铃薯>糜子>胡麻>豌豆>春小麦.  相似文献   

9.
10.
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   总被引:63,自引:8,他引:63  
从分析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在目标和方向上的重大差异入手,指出自然选择的核心是生存竞争,其结果产生个体优势;人工选择的方向是群体优势,其目标是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作物是典型的人工选择的产物,研究作物的生产过程就庆当以降低个体的竞争能力和提高繁殖分配为主,据此,对小麦植株高度,根系特征以及种群生态学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在年降水量415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地膜覆盖进程(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30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底墒和施N对作物产量和N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底墒、地膜覆盖和施N均会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和吸N量(α<0.01),其影响顺序为N肥>底墒>覆膜.覆膜对产量的效应因底、施N和覆膜进程而异.从平均看,在低底墒时,各种覆膜处理产量虽有增加,但与不覆膜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在高底墒时,以覆膜60d的产量最高,以不覆膜最低.由于覆膜和底墒影响作物产量和吸N量,因而也影响N效率.在低底墒时,以不覆膜和覆膜30d时N效率最高,而在高低墒时,30d、60d和全程覆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作物产量和N效率,全生育期覆膜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生态工程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1996年对长春南湖的富营养化实施了生治理工作,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收获水生高等植物和鱼产品带出湖体的P量分别为149.6和189.9kg,通过蚌体生长固定的P量为153.4kg,三者合计492.9kg,与湖体会年P输入量大体持平,生态工程运转后,水质明显好转,湖水中的总P浓度逐年下降,浮游植物个体密度减小,种类数增加,生态工程是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旭 《生物学通报》2012,47(5):22-25
以北京什刹海的水体治理为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水域生态恢复的相关资料,揭示生态工程原理和生成生态工程概念,尝试设计具体的生态工程案例而实现知识迁移.  相似文献   

14.
植物的生活过程中,以遗传潜力为基础,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形态结构和信息的转化。这种转化过程随时都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对作物来说,还要受到栽培条件的影响。这两种影响因素称为环境条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扣除植物的呼吸作用,脱落、分泌等消耗外,还进行着有机物、化学能和负熵的净积累,最终表现为比种子放大了许多倍的作物物质、能量和负熵的积累量。其中直接被人利用的部分为经济产量。一般所说的作物产量即指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5.
增产菌通过两个途径增加作物产量。(1)生态效应:增产菌具有繁殖快和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可调节植物表面(包括根围和叶围)的微生物环境,调节后的微生物区系可促进植物生长,抑制病原菌和害菌  相似文献   

16.
生态工程设计是生态工程建设的核心。明确生态工程设计的特点,是进行良好的生态工程设计的根本。通过生态设计研究进展的综述,从10个方面,以肇东市玉米生态工程设计为例,分析了生态工程设计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进行生态工程设计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微生态工程在生态畜牧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生态工程在生态畜牧业上的应用李维炯,倪永珍(北京农业大学100094)ApplicationofMicroecologicalEngineeringinEco-AnimalHusbandry.¥LiWeijiong;NiYongzhen(Beiji...  相似文献   

18.
李云  刘炜  王朝辉  高亚军 《生态学报》2014,34(13):3788-3796
在黄土高原南部娄土上,通过2a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和苜蓿对土壤中不同累积量的残留硝态氮的利用差异。研究包括0—3 m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量(设N1、N2、N3、N4、N5和N6共6个水平,残留硝态氮量依次增加)和作物种类(冬小麦和苜蓿)2个因素,分别采用冬小麦-夏休闲-冬小麦和苜蓿连作种植方式。结果表明,不施用氮肥条件下,冬小麦-休闲-冬小麦轮作周期与苜蓿连作2a内,土壤残留硝态氮的消长有明显差异。在第1季小麦生长期间,小麦的氮素携出量(63.9—130.3 kg/hm2)、氮素携出量占播前残留硝态氮量的比例(18%—27%)及氮素携出量占该生长季硝态氮减少量的比例(29%—62%)均显著高于同期的苜蓿处理。在第2个生长季内,苜蓿的氮素携出量是小麦当季氮素携出量的近6倍,但由于苜蓿固氮作用强烈,至第2生长季结束后,0—3 m土壤硝态氮量与苜蓿播前相比平均只减少了72.4 kg/hm2,而麦田0—3 m土壤硝态氮量与小麦播前相比减少了158.3 kg/hm2。在短期内如果通过种植作物消耗土壤剖面的残留硝态氮,冬小麦比苜蓿更有优势。第1季小麦氮素携出量与小麦播前0—2 m(r=0.920**)和0—3 m(r=0.857*)土层残留硝态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0—1 m土层残留硝态氮量没有显著相关性;第1生长季苜蓿氮素携出量与播前0—1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46*),而与0—2 m和0—3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小麦比苜蓿能利用更深土层中的硝态氮。随着播前0—3 m土壤残留硝态氮的增加,小麦和苜蓿地上部氮素携出量呈增加的趋势,硝态氮表观损失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太湖入湖河道污染物控制生态工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于1993年采用水培经济植物对太湖入湖河道污染物的控制作了生态工程动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生态工程对TN、TP、NH4^+-N,COD和浊度的平均除率分别为84.17、83.75、87.99、86和86.53%,这为有效地控制太湖入湖河道污染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坡面生态工程及其发展现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周跃 Watt.  D 《生态学杂志》1999,18(5):68-73
1 前 言坡面生态工程(slopeeco-engineering,简称SEE)指以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为目的的生物控制或生物建造工程[1],也指利用植被进行坡面保护和侵蚀控制的途径与手段[2]。根据不同国家的理解和应用情况,SEE还有许多称呼,比如生物工程等。但是生态工程也广泛用于遗传学和医学等领域,常引起混淆。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了SEE的提法[3,4]。SEE途径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发表和报道的有关综述、研究和运用成果越来越多。人们对植被和侵蚀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对植被坡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