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最近报道:引起白血病和艾滋病那种类型的病毒侵袭能被称为“反义”的新型基因技术所阻止。在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中国研究人员韩蕾和美国研究人员托马斯E.温格奈,在5月16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汇刊》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声称他们已把一基因片断插入老鼠受精卵的染色体中,这会使啮齿类动物对引起老鼠白血病的病毒有免疫力。研究人员指出,类似的技术最终可用来防治引起艾滋病的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在一些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身上识别出1种艾滋病病毒抗体,有望在此基础上研发出预防艾滋病的疫苗。研究人员在分析100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血液样本时发现,这些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体内能够产生1种抗体,这种抗体可促使人体免疫系统找到并攻击艾滋病病毒,  相似文献   

3.
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许多亚洲国家的持久肆虐及其对人的致死性感染,已引起人们对新一轮全球流感大流行可能性的严重关注。本文报告,研究人员从一名14岁越南女孩的病例标本中成功分离到对奥斯他韦(Osehamivir,商品名“达菲”,为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有耐药性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株“A/Hanoi/30408/2005”。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2月12日消息: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开发出一种解开致命性禽流感病毒H5N1编码的技术。该技术将帮助病毒专家和药物研究人员在研究H5NI病毒某个重要表面蛋白质时,免受被病毒感染的危险。此外,新技术还能帮助人们快速验证禽流感和其他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5.
Tat 蛋白是HIV-1 编码的反式转录激活因子,其主要功能是反式激活HIV-1病毒基因组转录的起始和延伸,启动病毒复制.近年来研究发现,Tat 蛋白在HIV-1感染所引起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艾滋病脑病中起重要作用,是艾滋病脑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致病因子.本文就HIV-1 Tat蛋白在艾滋病脑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埃博拉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可引起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出血热传染病的最为致命的烈性病毒,致死率可达90%。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常规和有效的方法,尽管目前还没有正式获得批准上市的埃博拉病毒疫苗,但是已有多个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疫苗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上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并有几个已进入临床Ⅰ期试验阶段,有望尽快用于本次埃博拉疫情的防控。本文对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多个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进行了综述,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NS3蛋白在黄病毒科病毒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病毒科病毒包括三个属,即黄病毒属(Flavivirus),瘟病毒属(Pestivirus)和丙型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这些病毒均能引起人和动物患严重疾病.黄病毒属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能引起发烧、出血,患者死亡率极高,瘟病毒属牛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petivirus, BVD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等能引起其各自宿主家畜患严重疾病.近年来,又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与人类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仍没有对各种黄病毒科病毒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近年来干扰素对丙型肝炎治疗的疗效低,反复率高,使得研究更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成为各种病毒疾病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BVDV的研究中发现,当非结构蛋白NS3蛋白与NS2蛋白一起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时,病毒对其寄主是非致病性的;而当NS3蛋白独立地存在时,病毒颗粒是致病性的[1].这提示NS3蛋白很可能与病毒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而且,序列分析表明非结构蛋白NS3(nonstructure protein 3)是黄病毒科病毒中最为保守的非结构蛋白.后来许多研究证明NS3蛋白参与蛋白质水解加工,以及病毒的复制,对病毒的生命循环是必需的.因此,NS3蛋白成为了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8.
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lrus,GCRV)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对草鱼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之一.GCRV是双链RNA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水生呼肠孤病毒属(Aquareovirus),G亚型[1].GCRV主要引起草鱼、青鱼等在鱼种阶段发生出血病.  相似文献   

9.
正大部分针对寨卡病毒(Zika Virus)的研究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孕妇和出生缺陷。但在小鼠中,新的研究发现了寨卡病毒对于小鼠雄性生殖系统的严重损伤,引起了人们对人类男性可能遭受得到的威胁的严重关切。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们,通过在《Nature》上的研究文章,报道了寨卡病毒对于雄性小鼠的生殖系统的损害。研究已经发现,寨卡病毒能够在感染者精液内停留数月之久。因此,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到过兹卡流行地区的个体应该坚持使用  相似文献   

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其研究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重点介绍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挑战者们对于研制引起后天性免疫缺乏综合症(爱滋病)的HTLV-Ⅲ病毒试验品和疫苗及乙型肝炎疫苗,明显地变得更强烈、更紧迫了。美国和法国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合作研究中从4个爱滋病患者淋巴细胞中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的DNA顺序。据科学家报道(Science,第229卷,1985年8月9日第561~563页),这种病毒DNA以游离状态存  相似文献   

12.
乙型脑炎病毒毒力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宇  梁国栋 《病毒学报》2003,19(2):187-191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简称乙脑病毒.该病毒能引起人类的急性脑炎,致死率在20%左右,另有50%的患者会遗留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乙脑病毒流行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有季节性的特点,一般蚊虫滋生的7、8、9月是其发病高峰期.每年在亚洲的乙脑病例有50 000例左右,其中致死的有上万人之多,是亚洲公共卫生的一个大问题[1],因而对乙型脑炎病毒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影响其毒力的功能域的定位,多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寨卡病毒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等都属于蚊媒传播的黄病毒属病毒。寨卡病毒分离于1947年,但由于分布区域有限,所致寨卡热症状较轻,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最近一些年,特别是2015年后,巴西的寨卡疫情暴发及其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关联,引起了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疫苗是应对寨卡疫情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有30余个机构在进行寨卡病毒疫苗的研发。本文综述了寨卡病毒的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当前不同类型寨卡病毒疫苗研发现状,同时对其他几种黄病毒属病毒批准和临床阶段疫苗情况进行了概述,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英国Agricultural Genetics公司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于美洲商陆植物抗病毒蛋白基因的研究.他们计划利用此基因转化作物,使其产生对病毒的抗性.由于Oncogen公司(Seattle,WA)利用此毒素蛋白与单克隆抗体的结合物破坏了艾滋病病毒,因而英国公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原体,全球约1.7亿人感染HCV.高效体外细胞培养体系的缺乏,严重影响了HCV病毒生命周期的阐明以及抗病毒药物和预防性疫苗的研发.2005年Wakita T建立了JFH1/Huh7真正的HCV体外培养体系,为HCV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条件.其后,研究者为提高病毒复制效率,简便病毒检测方法,在病毒株的选择替换、重组病毒构建、宿主细胞的改造筛选及病毒培养操作技术改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为HCV的病毒学研究、药物筛选以及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疆伊犁2005年甲型肝炎病毒流行株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2005年新疆伊犁甲型肝炎病毒(甲肝病毒)流行株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收集了部分甲肝病人血清标本,用国际上通用的甲肝病毒结构区基因VP1-2A分型引物,经核酸提取,做RT-PCR,序列测定,对甲肝病毒基因进行分型研究,并对甲肝病毒在甲型肝炎(甲肝)病人血清中存在的时间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甲肝病毒核苷酸序列变异在0~3.2%之间,分为不同的基因簇,但都属于1A亚型(同一基因亚型间核苷酸序列变异小于7.5%);氨基酸序列几乎相同.甲肝发病8周后的病人血清中仍能检测到甲肝病毒.结果说明该流行区有多株甲肝病毒存在,其传染源可能有多个传播途径,当人群免疫水平较低时,可引起甲肝流行.甲肝病毒在病人血液中可存在较长时间.这些工作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甲肝病毒溯源研究及有效控制甲肝病毒流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诺如病毒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重要食源性病原之一。由于体外复制系统和感染模型的缺乏,研究人员对其宿主保护性免疫的理解始终有限,导致控制病毒感染方面的研究也受到较大阻碍。近年来,随着病毒衣壳蛋白外源表达、替代病毒的使用、志愿者实验的开展,尤其是细胞培养模型的突破,使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因此,本文针对诺如病毒感染宿主的先天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后续其在诺如病毒候选疫苗研制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呼吸道合胞病毒(re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引起婴幼儿和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由于该病毒的致病机理还不太清楚导致目前尚无有效治疗RSV的方法.研究表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NS2具有抗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IFN)对病毒的干扰,有利于病毒复制.敲除这两种基因的减毒活疫苗和袁达沉默NS1的小干扰RNA(siRNA)的质粒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非结构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RSV的致病机理,同时为预防和治疗RSV感染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肠道病毒及胃肠炎病毒借助水体传播可能引起水源影响区域的疫情暴发.尤其对免疫力发育尚不完全的儿童和免疫缺陷人群,这些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因此,做好水源中肠道病毒及胃肠炎病毒的检测和监测,将对这些病毒所致疾病的防范和控制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针对水体中的病毒浓缩和检测所做的相关研究,包括从水样中浓缩、纯化病毒的不同方法及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培养基础上的病原检测方法.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建立行业标准和实验室检测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事生物技术和制药工业的人士,长期以来致力于发展一种能产生HIV病毒抗体的AIDS疫苗。但是,为了使这种预防疫苗真正有效,它必须能在生殖粘膜上产生抗体,来阻止病毒的性接触传染。在美国和欧洲,同性恋性接触和静脉注射药物的使用是HIV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是,在世界其它地区,在西方国家也同样:异性性接触被指责为爱滋病毒的快速蔓延途径。对于发展由异性接触引起的HIV病毒传染的预防疫苗,美国的一组研究人员报导了这方面的可能是最大的突破。在Preston Marx的领导下,美国新墨西哥州地区灵长动物实验室(Holloman空军基地,新墨西哥州)的一组研究人员研制出的疫苗,使一组恒河猴在猿猴免疫缺陷性病毒(SIV)的阴道侵染中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