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维德 《昆虫学报》1959,(4):388-392
一、序言 黄虻亚属(Subgenus Ochrops Szil.)隶属双翅目的虻科虻属(Tabanus,Tabanidae),主要分布于旧北区,已知约30余种,本亚属虻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体色黄绿、灰黑或近金黄色;2.复眼中部有一条显著而细窄的黑带;3.额板(Callus)一般不大,中额板(middle callus)与之远离,额板和中额板的轮廓常不固定;4.触角各节都呈黄色;5.盾片无纹饰;6.r_4脉皆有坿枝。本亚属的虻类中有几种  相似文献   

2.
被子植物的起源-以喜花虻类化石为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喜花昆虫在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虻类化石中的许多类群都有访花习性,它们为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提供了独特材料。虽然最老的被子植物化石还没有发现,但是喜花虻类的爆发式出现,表示了被子植物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本文主要以欧亚大陆东部,特别是中国辽西的侏罗杨虻类化石为材料,在功能形态分析和与现代类群作对比的基础上,证证实了虻类是显花植物最原始的传粉类群之一。中国东北、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来晚  相似文献   

3.
西北虻科初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虻类为畜牧业重要害虫之一。以前我国对虻类的研究不多,西北虽为我国主要牧区之一,但对西北虻类所知更少。除Krober氏(1934)对甘肃及内蒙西部的额济纳旗、戛兴诺尔及新疆乌鲁木齐等地报告有12种外,其他如青海、新疆等地的种类,皆全无所知。作者最近根据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1955年在新疆由马世骏先生及夏凯龄、陈永林二同志所采集的虻类,及1956年在青海由马世骏先生领导下的一个采集队所采到的虻类,再加上1954—1956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所收集的虻类标本为基础,并参考前人的著作,共  相似文献   

4.
中国虻属种类检索表(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虻科昆虫是重要吸血害虫,全世界约4230种,我国已知虻类达400多种。我国虻科共记载10个属,其中虻属Tabanus、斑虻属Chrysops、麻虻属Haematopota和瘤虻属Hybomitra的种类最多,占我国己知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以上4个属中,尤以虻属的种类最多,近200种。虻属的种类体态特征变异最大,在分类鉴定上有很大的困难。国外有的专家如Olsufjev、Ta-  相似文献   

5.
闽北虻属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在闽北邵武市开展吸血虻类调查,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西侧二都林场采获一批近似黑额虻标本,经鉴定系虻属新种,定名武夷山虻Tabanus wugishaneisis。  相似文献   

6.
华南地区吸血虻类记略(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77,(1):106-118
本文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及上海昆虫研究所收藏的我国华南五省(区),包括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的吸血红类共4属 45种。其中斑虻属(Chrysops)10种,包括 1新种及 1新亚种;瘤虻属(Hybomitra)1新种;虻属(Tabanus)25种,包括 5新种;麻虻属(Chrysozona)9种,包括 2新种及 1新亚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麻翅虻属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言 虻类为危害家畜的一种吸血昆虫,不但因其吸血而使家畜骚扰不安,并且是许多重要传染病的媒介。全世界已知虻类在3000种以上,麻翅虻属巳知约200多种。 我国最早记载的麻翅虻为1911年Ricardo氏记载的 Chrysozona sinensis Ric.及Chrysozona lata Ric.两种。其后经Szilady、Kr(?)ber、Shiraki、Takagi、Ouchi、  相似文献   

8.
陈汉彬 《四川动物》1992,11(2):7-12
本文记述采自贵州的虻属五新种:似类柯虻Tabanus cordigeroides sp.nov.、贵州虻T.guizhouensis sp.nov.、似杭州虻T.hongchowoides sp,nov.、伪青腹虻T.Pseudoliuiuentris sp.nov.和亚岷山虻T.subminshanensis sp. nov.,并分别进行了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虻类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是作1989—1995年对云南省虻类调查的结果,共记述虻类2亚科、6属、123种和亚种及分布。其中已发表4个新种和一个未定种,19种是云南省新记录(右上角“*”标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麻虻属(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麻虻属 Haematopota经记录清理,国内保存标本的复核,共计52种。其中包括二新种,即似中华麻虻H.sineroides sp.nov.和骚扰麻虻H.vexativa sp.nov.。认为H.pungcnsis 是H.atrata 的误定,H.annandalei是H.personata的误定。对雌性有记载的51种作了分组研究,共分11组,即白条麻虻组H.atrata group 4种;繸腿麻虻组H.cilipes group 1种;毛股麻虻组H.pilosifemura group 5种;怒江麻虻组H.lukiangensis group 1种;条带麻虻组H.lineola group 3种;沥青麻虻组H.picea group 5种;黑角麻虻组H.nigriantenna group 9种;土耳其麻虻组H.rurkestanica group 3种;中华麻虻组H.sinensis group 3种;圆胛麻虻组H.irrorara group 6种;北京麻虻组H.pekingensis group 11种。并编制了分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杨超  佐佐木均 《昆虫学报》2019,62(10):1212-1227
【目的】利用日本北海道虻类评估和验证外生殖器在分类学上的意义。【方法】将虻类成虫标本浸渍在生理盐水中并置于双目显微镜下通过针和镊子在培养皿中进行解剖并绘图,观察第9背板、第10背板、尾叶、第8腹板、受精囊、受精囊管及生殖叉器的形态特征。【结果】在日本北海道共记录了虻科(Tabanidae) 3亚科7属38种。我们观察并描述了3亚科其中的6属24种的雌性外生殖器的主要特征。亚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属之间很难建立一种方法来确定共同点;种之间只有在斑虻属Chrysops中有相似之处,其他属中则比较多样化。因此,亚科鉴定根据第9背板、第8腹板及受精囊足以进行区分,属及种鉴定需要结合第9背板、第10背板、尾叶、第8腹板、受精囊、受精囊管及生殖叉器各自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才能区分开来。我们也制作了虻类外生殖器的检索表。【结论】和许多其他昆虫一样,外生殖器是虻科的重要分类特征,对于促进分类学和系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对分布在日本北海道的虻科雌性外生殖器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1982年5—6月,作者在广西南部凭祥、龙州一带进行了虻类的采集调查,其中于(山弄)岗自然保护区发现虻属二新种。该保护区地处石灰岩地带,故这二新种分别订名为垩石虻和灰岩虻。模式标本除灰岩虻1只副模保存在广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外,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虻科区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地区,包括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在我国虻科区系分布上是极有意义的地区。在这一带地区已知虻类近30种,其中许多都是我国中部所特有的种类,它们构成一个特殊的区系。并且这些种类大多是极常见、经常为害家畜的重要吸血昆虫。由于我国虻类区系资料的缺乏和它们在医学昆虫上的重要性,所以把长江流域虻类区系作一专文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所有的标本很多是我所标本室多年来所收藏,以及作者近几年来在江苏、浙江一带进行采集调查所获的材料,共记录28种,其中有3个是新种。所有模式标本都保存于本所  相似文献   

14.
双翅目虻科(Tabanidae)斑虻亚科(Chrysopina)的林虻属Silvius Meigen 1820种类很少,我国只有浙江的心瘤林蛙S.cordicallus Chen et Quo一种,系陈世骧与郭郛1949根据上海震旦博物馆郑碧尔(O.Piel)1936年7月22日采自天目山的1所记述的新种,用英文发表在《中国动物学杂志》3:8-9,图3。许荣满1982在《中国重要虻类的鉴别》中纳入名录及检索表,并引用了陈氏原图;王遵明1983的《中国经济昆虫志——虻科》一书中记述了此种称为心额森林虻,重绘了头部、颚须及触角特征图,并有全形彩图;至此,分布仍仅浙江(天目山)。  相似文献   

15.
本期封面化石照片为美丽花网翅虻Florinemestrius pulcherrimusRen,1998,隶属于双翅目短角亚目网翅虻科,采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晚侏罗世义县组地层。虫体保存十分完整,不仅翅脉、足、腹部清晰可见,口器以及虫体的细毛均保存良好。在辽西义县地层中还有大量该科的化石,分别归于2属3种。照片中的F.pulcherrimus拥有较短的长喙,另一种Protonemestrius jurassicus的喙近体长一半。现生的网翅虻是主要的访花昆虫,一些种类以花蜜和花汁为食。综合分析这批化石虻类的长喙、体毛以及与现生类群的比较,作者认为这些生活在晚侏罗纪的喜花虻类很可能利…  相似文献   

16.
记述中国斑翅剑虻属Hoplosathe 2新种:盛氏斑翅剑虻Hoplosathe shengi sp. nov.和吐鲁番斑翅剑虻Hoplosathe turpanensis sp. nov.。盛氏斑翅剑虻的额在斑翅剑虻属中最宽,雄虫和雌虫的额宽在触角水平上分别是头宽的42%和 46%;触角第1鞭节长是宽的2.0倍;雄性生殖器近似科氏斑翅剑虻Hoplosathe kozlovi Lyneborg & Zaitzev.吐鲁番斑翅剑虻体多毛或短鬃;额宽正常;触角第1鞭节长是宽的2.8倍;雄性生殖器与斑翅剑虻属其它种皆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虻科(双翅目)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5,(4):425-429
作者根据近年来收集到的标本,结合文献资料,记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虻科共50种,其中斑虻属5种;瘤虻属18种,包括1新种;黄虻属6种;虻属15种;麻虻属6种,包括1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1.土灰虻是北京附近地区虻类的主要种类之一。它分布在东北、华北及华东等地。成虫为害牛、驴、骡等家畜。本文是1951—54年在北京进行生活史研究的一个报告。 2.土灰虻的成虫自6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下旬至7月下旬发生最多,9月中旬以后,则极少发现。全年的活动时间约为3(1/2)月。 3.本种虻的卵期平均为4.5日,每一卵块孵出的幼虫平均为564个。幼虫期在当年羽化的幼虫,平均为61.3日;在翌年羽化的幼虫,平均为359日。蛹期平均为10.6日。本种虻主要一年发生1代,仅有少数的个体当年可以发生第2代。 4.本种虻的孳生地主要在水稻田,在芦苇塘和长有窄长叶杂草的水塘亦常有孳生,但在河、溪等流动的水源则未有发现。本种以幼虫越冬,其中以成熟幼虫占极多数。越冬的处所多在堤岸下22—25厘米深的冻结土中。 5.本种虻有一种卵寄生蜂——黄胸黑卵蜂,寄生率达23—34%。这种卵寄生峰在7月间发生最多。 6.关于本种虻各虫期的形态,本文均有描述;其中雄虻及各幼期的形态,尚系初次记述。 7.根据生活史与习性的研究,对本种虻的防治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铲除田埂,清理池塘和积水洼地,利用天敌以及适当期间进行药治等。  相似文献   

19.
木文对陕西吸血虻类区系进行了分析。陕北北纬36°以北,纯属古北界;36°以南至巴山山梁以北为古北到东洋界的过渡地带,过渡中心在秦岭南坡海拔600—2000米处,其问1000一1500米为两界分界线;巴山梁以南纯属东洋界。在我同虻类区系中,陕北属中亚区系;关中包括秦岭南坡海拔1 500米以北属东北亚区系;陕南包括秦岭南坡海拔1 000米以南属长江区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虻属的新种记述(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多年来,我们收集了一大批虻类标本。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新种。本文记述虻属13个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