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生隐球菌体外对角质形成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将新生隐球菌父代标准株与子代荚膜缺陷株于体外分别与角质形成细胞分别共培养,同时设立热灭活的菌体、空白对照,再分别设立菌体与细胞直接接触与不接触共培养相互对照,分别作用0.5 h、1 h和2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隐球菌角质形成细胞的调亡率。结果随着时间延长,与空白对照组及热灭活组比较,实验组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无荚膜株与父代有荚膜株比较,无荚膜株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在作用后1 h、2 h明显低于有荚膜株。2种菌株不直接接触培养使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不直接接触的有荚膜株与热灭活的菌体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虽然有荚膜株与无荚膜株隐球菌均可以使角质形成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但荚膜可以显著增强菌体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角质形成细胞活力的降低主要是通过与菌体接触培养后产生的,诱导细胞调亡需要菌体与细胞的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2.
细菌利用不同碳、氮源共代谢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综述了细菌利用碳、氮源等不同共代谢基质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的研究进展。综合文献结果表明,在单一碳源、单一氮源、复合碳氮源等不同共代谢基质条件下,细菌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的效能存在较大差异。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碳源种类、氮源种类、浓度、碳氮源复合比例等,其中碳、氮源种类影响最为显著。针对偶氮染料,只有提供合适的碳、氮源共代谢基质,才能对细菌降解脱色的效果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不同碳、氮源共代谢基质条件下,细菌菌群群落结构及优势功能菌种差异较大,而不同碳、氮源共代谢基质作为偶氮染料还原脱色的电子供体,产生的脱色效能也有显著不同。最后,对利用碳、氮源共代谢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复合合适的碳、氮源在提高细菌菌群降解脱色效率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另一方面,细菌混合菌群利用碳、氮源共代谢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的微观分子生态学机制,酶学作用机制,功能菌种与功能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等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氮素形态对小白菜生长和碳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氮素形态(硝态氮、铵态氮、甘氨酸、谷氨酰胺、丙氨酸、牛血清蛋白,以及甘氨酸与硝态氮、牛血清蛋白与硝态氮的混合氮源)对小白菜生长和碳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对小白菜质量、碳氮积累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不同;硝态氮处理下小白菜地上部分和根的干质量与鲜质量均最大;甘氨酸对小白菜根系的生长及碳氮积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3种氨基酸中,谷氨酰胺更有利于小白菜地上部分的生长和氮积累.聚类分析表明,9种氮素形态处理按营养效应大小分为:硝态氮、谷氨酰胺>甘氨酸与硝态氮混合氮源、牛血清蛋白与硝态氮混合氮源、甘氨酸、铵态氮>丙氨酸、牛血清蛋白、对照.有机氮源可以作为小白菜生长的氮源,不同的氮素形态对植物产生的生理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实验室保存的72株脆弱类杆菌(Bf)及18株其它菌株,采用培养基添加血清和短期连续传代的方法,然后用Hiss荚膜染色法染色镜检,结果显示所检Bf均有厚薄不一的荚膜,其中具有厚的荚膜的计34株,中度厚度荚膜的19株,薄的19株,而所检的卵形类杆菌,核梭杆菌等未见荚膜,作对照的产气荚膜梭菌亦有厚的荚膜。作者对Bf的荚膜与致病关系以及荚膜染色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石灰性土壤拉恩式溶磷细菌的筛选鉴定及溶磷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石灰性土壤作物根际分离筛选出多株溶磷细菌,经过多次分离纯化得到一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W25,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溶磷菌W25为拉恩式菌属.对W25溶解磷特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其对磷酸三钙、磷酸铝和磷酸铁最高溶磷能力分别为385.5、110.4、216.6 mg·L-1;在磷酸铝和磷酸铁培养液中,W25溶磷量与培养液p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和0.81,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不同碳氮源条件下,W25以葡萄糖为碳源和NH4NO3为氮源时对磷酸三钙的溶磷量最高,对碳源的利用顺序依次为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淀粉,对氮源的利用顺序依次为NH4NO3 >NH4Cl>(NH4)2SO4>NaNO3>KNO3.不同氮源对W25产生有机酸的种类影响较大,以铵态氮为氮源产生甲酸和乙酸,以硝态氮为氮源产生草酸和琥珀酸,以硝酸铵为氮源还产生柠檬酸.  相似文献   

6.
傅宏兵  吴涓 《生物学杂志》2009,26(6):23-26,18
采用梯度驯化及平板分离技术,从巢湖底泥中筛选到两株高效聚磷菌,分别命名为P6与P8。经过厌氧和好氧两个阶段的处理,两种菌株的聚磷率均达到8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8菌株在10℃-40℃以及pH值4-11的较宽范围内都显示出稳定的聚磷效果,而P6菌株仅在30℃-35℃以及pH值4-5的狭窄范围内达到较高的聚磷率。不同碳氮源的影响实验表明,除了乳糖以外,P8菌株在所考察的多种碳氮源下都能表现出较高的聚磷率,当乙醇浓度为3.75g/L时,聚磷率可达到92.9%;而P6菌株对碳氮源则有较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干巴菌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不同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培养基对干巴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干巴菌菌丝利用最好的碳原是葡萄糖,其次是蔗糖;利用最好的氮源是硝酸钙,其次是硝酸铁和硫酸饮,对蛋白际和尿素的利用效果差。缺少联源或氮源时菌丝生长细弱、稀少,不形成原基。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均对干巴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以锰、铜和维生素B2的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酵母SOD形成的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筛选出的一株SOD高产菌株Y-216形成SOD的生理条件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碳源、氮源、碳氮配比和金属离子等营养条件及培养温度、时间和通气量等培养条件,均对该菌株生物量与SOD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几种酵母的测定,发现酵母菌对氧的抗性越大其SOD含量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9.
安琪  司静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18,37(3):361-370
利用1株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菌株为材料,研究添加碱性木质素或者配合简单碳源或氮源后对其液体发酵产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诱导培养基对糙皮侧耳漆酶活性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而且不同诱导培养基对糙皮侧耳菌丝生物量也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P<0.001)。此外,只利用碱性木质素或者是再添加碳源葡萄糖均有利于糙皮侧耳产漆酶,既包括产漆酶酶活性的提升,同时也包括产漆酶时间的提前,但只利用碱性木质素诱导不利于菌丝生物量的积累;而富含简单碳/氮源的诱导培养基,无论是否含碱性木质素,均有利于菌丝生物量的积累,其中,富含简单碳/氮源的培养基中再添加碱性木质素后的菌丝生物量和漆酶活性均高于不添加碱性木质素时的菌丝生物量和漆酶活性。相比而言,含碱性木质素的培养基中测得的漆酶活性大部分时间下都要高于不含木质素的简单碳/氮源培养基,含碱性木质素的培养基对糙皮侧耳菌株产漆酶的诱导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
4株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取临床标本(性病门诊病人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及用沙保氏琼脂平板分离培养、作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出芽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菌种;小白鼠与家兔试验、荚膜肿胀试验、透射电镜等观察荚膜,观察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C1-1、C1-2、C1-3、C1-4)的荚膜结构并探讨其形成条件。结果显示:(1)C1-1、C1-2、C1-3、C1-4四株临床分离菌株均为革兰阳性、念珠状菌;能形成芽管、假菌丝、厚膜孢子;能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又产气;发酵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2)在感染小白鼠及家兔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不同环境而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边界明显;荚膜肿胀试验阳性。4株临床分离菌株均可被鉴定为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11.
取临床标本(性病门诊病人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及用沙保氏琼脂平板分离培养、作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出芽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菌种;小白鼠与家兔试验、荚膜肿胀试验、透射电镜等观察荚膜,观察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C1-1、C1-2、C1-3、C1-4)的荚膜结构并探讨其形成条件。结果显示:(1)C1-1、C1-2、C1-3、C1-4四株临床分离菌株均为革兰阳性、念珠状菌;能形成芽管、假菌丝、厚膜孢子;能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又产气;发酵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2)在感染小白鼠及家兔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不同环境而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边界明显;荚膜肿胀试验阳性。4株临床分离菌株均可被鉴定为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12.
玫瑰粟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cocastaneus) No. 336变异株对碳源或氮源的利用及其和产葡萄糖异构酶的关系,用半合成培养基进行了摇瓶液体培养试验。测定以15种单精和糖醇、8种寡糖和5种多糖作为碳源,6种含氮化合物作为氮源对菌的生长和产酶的影响。证明N。.336菌株除利用L一阿拉伯糖和D二木糖等五碳糖作为碳源外,也能利用D一葡萄糖等六碳糖作为碳源和能源。糖醇对酶的形成或无明显影响,或有抑制作用。在供试的氮源中,玉米浆和酵母膏对产酶的影响明显优于蛋白胨,该菌几乎不能以无帆氮化合物或乙酸镶作为唯一的氮源。C/N比的试验表明,2:1、1:1或3:1的培养基组成有利于葡萄糖异梅酶的形成,提高氮素含量虽能促进菌的生长,但对产酶不利。以麦麸水解液和玉米浆为主要成分的培养基有利于No.336菌株的生长和产酶,每毫升培养液的酶活力在180单位以上。  相似文献   

13.
对前期构建的猪链球菌2型中国强致病株05ZYH33荚膜缺失株Δcps2B进行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通过比较野生株05Z33和荚膜缺失株Δcps2B生物学特性发现,Δcps2B株显微形态发生改变,失去与2型荚膜特异抗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能力,突变株更易被全血清除,对上皮细胞HEP-2的粘附能力增强。动物保护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荚膜缺失株Δcps2B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提示荚膜在细菌抵抗吞噬和细菌粘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株脱色真菌的鉴定及脱色特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废水环境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染料脱色真菌, 根据形态学及显微特征初步鉴定为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 命名为Asaw117; 从偶氮类、蒽醌类和氧醌类中选取8种不同染料进行脱色分析表明, 该菌株对0.1 g/L蒽醌类染料还原蓝RSN的脱色率可达100%; 采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种类碳氮源进行试验比较, 菌株在查氏培养基中生长慢, 但脱色效果最好, 在马铃薯培养基中生长旺盛, 脱色效果次之。此外, 菌株Asaw117能利用还原蓝RSN作为氮源, 但不能利用其为碳源; 几种碳氮源组合实验中, 菌株在蔗糖、硝酸铵组合的査氏培养基脱色效果为好。因此对处理印染废水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猪链球菌2型荚膜唾液酸是否影响细菌毒力以及宿主对其炎症反应应答,为研究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比较实验菌株对BLAB/c小鼠模型的致病性;通过涂板计数的方法检测实验菌株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分析实验菌株感染小鼠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差异;从小鼠体外全血细胞水平,运用ELISA法检测实验菌株感染后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荚膜唾液酸合成基因neuB缺失突变株ΔneuB相比野生株05ZYH33株,对小鼠毒力显著降低,回复突变株cΔneuB毒力回复至野生株水平;野生株和突变株在血液及脑组织中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均可致BLAB/c小鼠脑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与野生株组相比较,细菌/细胞相互作用不同时间点后,突变株组体外刺激小鼠全血细胞分泌MCP-1、IL-6的水平显著提高;【结论】荚膜唾液酸影响细菌的毒力及宿主细胞对其的炎症反应应答,它是猪链球菌2型穿透血脑屏障导致脑膜炎的重要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一株乙草胺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玮  姜宏亮  马浩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12):2678-2685
【目的】分离获得一株能有效降解乙草胺的菌株,并研究其降解乙草胺的影响因素,为乙草胺生物修复提供微生物资源。【方法】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培养,从样品中筛选能以乙草胺为唯一碳氮源的菌株。通过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并采用革兰氏染色法和16S r RNA基因测序进行菌株的初步鉴定和系统分类。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初始乙草胺浓度、外加碳氮源对其降解乙草胺的影响,并基于正交设计进行优化。【结果】分离获得的一株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初步确定为Pseudomonas sp.,能有效利用乙草胺进行生长。单因素试验证明在乙草胺初始浓度为10 mg/L时降解率最高;外加碳氮源能提高乙草胺降解率,其中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最为有效。正交设计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其对乙草胺降解率可以达到80.2%。【结论】菌株A-1能有效利用乙草胺进行生长,其降解乙草胺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将为利用进行该菌株进行乙草胺污染修复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7.
某些外界因子对真姬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不周培养基、温度、pH值和碳,氮源对真姬菇菌丝体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真姬菇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其中在麦芽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PDA综合培养基上生长较差: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10℃或30℃生长缓慢,35℃不生长;pH5—8均能生长,其中pH6.5—7.0最适宜;对不同碳、氮源的同化吸收各异,其中碳源以麦芽糖、氮源以蛋白胨最佳。  相似文献   

18.
蔗糖对不同氮源培养下水稻根部氨同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有机酸以及氨基酸影响碳-氮代谢过程中的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和活性。将蔗糖分别加入到含有相同氮素浓度的(NH4)2SO4(NH4^+)或丙氨酸(Ala)作为氮源的营养液中培养水稻,测定幼苗根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依赖于NADH的谷氨酸合酶(NADH-GOGAT)、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依赖于NADP的异柠檬酸脱氢酶(NADP-ICDH)的活性。结果显示,蔗糖诱导NH4^+氮源中幼苗根的GS、NADH-GOGAT活性,抑制Ala氮源中幼苗根的这两种酶活性,蔗糖对PEPC和NADP-ICDH活性的影响也不同;未加蔗糖时,以Ala作为氮源的幼苗根的GS、NADH-GOGAT、PEPC和NADP-ICDH的活性明显高于以NH4^+为氮源时的活性;生物量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与上述参数的变化基本一致。基于Ala碳骨架的存在,这些结果表明,碳/氮平衡是影响这些酶活性差别表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环境因子对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生长的影响,对从广东省镇海水库分离的2株拟柱孢藻在不同的温度和光照组合,及不同氮源条件下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光强下,拟柱孢藻N1和N8藻株的生长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均在28℃高光强下达到最大比生长速率,而N8藻株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要高于N1藻株。拟柱孢藻N1和N8在各硝态氮浓度下均能正常生长,但仅能在中低浓度的铵态氮和尿素氮中生长,高浓度(128~247 mg L–1)的铵态氮和尿素氮会显著抑制藻细胞生长;在3种氮源下,N1藻株的比生长速率均显著大于N8藻株,这说明N1藻株对不同氮源的利用能力要高于N8藻株。因此,广东省的拟柱孢藻具株系多样性,喜好高温,适应较宽的光照范围,并可利用多种氮源用于生长,这可能是该地区拟柱孢藻水华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新型隐球酵母是人类条件致病真菌,主要感染免疫缺陷患者.该酵母最显著的特征是细胞外包被着多糖荚膜,这一重要致病因子的调控机制复杂.本文研究旨在阐述编码铜依赖转录因子的CUF1基因对其荚膜生物合成的负调控作用.[方法]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CUF1缺失的突变菌株进行菌落形态观察、荚膜墨汁染色的显微观察、细胞聚沉试验以及荚膜定量分析.[结果]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uf1突变株产生的菌落更粘,显微镜下亦可明显观察到荚膜更厚.同样数量的细胞,突变株聚沉平衡后体积更大.此外,荚膜粗提物定量称重分析也证明突变株产生了更多的荚膜.并且外源铁可以回复△cuf1突变株荚膜过量产生的表型.[结论]铜应答转录因子1(Cuf1)对荚膜的生物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Cuf1可能通过铁的高亲和吸收途径调控铁吸收而实现该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