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将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60例对照组患者传统急诊护理流程,给予66例观察组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心肌梗死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急救时间、急诊室到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心肌梗死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时间、急诊室到球囊扩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可为进一步诊治赢得时间,并可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规范化急救护理措施在骨科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于我院进行急救的骨科多发伤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急救护理,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进行急救的骨科多发伤患者11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规范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救护车到达时间和接受手术时间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科多发伤患者进行规范化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对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医院急诊创伤评分(ETS)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急诊抢救提供更加合适的临床方案。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急诊抢救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由抢救医师依照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进行急救诊断;观察组则由抢救医师根据ETS评分进行记录判定,辅助其作出急救诊断。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情况、院内转运时间及抢救时间,分析影响患者抢救成功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明确诊断及抢救成功方面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院内转运时间及抢救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未使用ETS评分及合并多处创伤均为影响患者抢救成功的危险因素。结论:ETS评分可较好的判定出急诊创伤患者的伤情,利于抢救治疗,有效增加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急诊快速护理流程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等方面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分别为8.3%、1.7%,对照组分别为23.3%、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干预的效果显著,有利于缩短患者急诊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果,降低致残率、致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EICU的多发伤伴失血休克患者78例,根据抢救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9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液体输入量、术前复苏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8.2%和12.8%,均低于对照组的61.5%和28.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积极性液体复苏抢救,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能更好改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缩短术前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0例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出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焦虑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陆倩 《蛇志》2017,(2):218-220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接诊救治行溶栓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诊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院前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诊救治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急救时间和转运入院时间、护理干预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改善幅度以及患者院前急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时间和转运入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改善幅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降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多发伤病人实施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研究急救及护理策略对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0月治疗的43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病例,总结分析多发伤病人的急救方法及护理措施。结果死亡患者18例,其余25例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与护理措施、准确判断患者伤情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急救程序,有助于提高多发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病情大致相同的多发伤患者90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实验组以损伤控制技术抢救进行救治,对照组以传统方式进行抢救,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结束后观察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凝血系统恢复时间,出血量,凝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显著差异,患者在体温恢复时间、凝血系统恢复时间、出血量、凝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率上,实验组即接受损伤控制技术救治的患者显然有很大的优点。两组差异具有显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疗效好,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死亡率低,有很大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总结救治方法及护理效果。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2.5%(74/80),死亡率为7.5%(6/8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前接受急诊护理,可以有效救治及护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黄一秀 《蛇志》2014,(2):189-191
目的观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8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并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压疮、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7.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9,(3)
目的探讨优化流程管理在院内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月我院实施优化流程管理后顺利完成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进行优化流程管理前的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优化流程管理前后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优化流程管理后的观察组患者在确诊时间、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流程管理可明显缩短AMI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沟通、AMI诊断和心理护理技能,提高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效率,为今后更加快速、高效救治AMI患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刘璞 《蛇志》2009,21(3):207-208
目的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方法将6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z例,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前臂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针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外渗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单通道1h液体补充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能有效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蛇志》2018,(3)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为94.2%,对照组为78.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邓上勤 《蛇志》2013,25(1):32-34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室→各专科病房或ICU)一体化救治模式及效果。方法对我院出诊收治的166例昏迷患者由急诊急救人员于院前采用呼吸与循环管理、镇静、脱水降颅压、途中转运及监护等措施急救,并与院内急诊、ICU或各专科急救的无缝衔接等急救措施。结果 166例患者抢救成功137例,抢救成功率82.53%。结论昏迷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明显缩短就诊时间;院内积极配合开通绿色通道,各病区急救无缝衔接,可显著提高院内的抢救成功率。规范院前处置、途中转运、监护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一体化救治是提高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陈亚平  唐军  韩娟  向小燕  王兴治 《生物磁学》2013,(34):6741-6744
目的:探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31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就诊时期分为对照组(n=166)及观察组(n=153),对比两组患者的急诊效果。结果: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接受专科治疗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抢救费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致残19例,病死7例,致残、致死率分别为12.4%及4.6%,对照组致残35例,病死13例,致残、致死率分别为21.1%及7.8%,观察组致残、致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共出现30例并发症,并发症率19.6%,对照组出现55例并发症,并发症率33.1%,观察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急诊各环节消耗的时间,使患者得到最准确、最及时的干预、治疗,能够有效保证其治疗效果,从而保证其顸后,提高急救效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20,(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银环蛇咬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银环蛇咬伤患者60例,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毒蛇咬伤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急救护理路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处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并对预见性气管插管、紧急气管插管、肺部感染与意外拔管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急诊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入院处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在预见性气管插管、紧急气管插管、肺部感染与意外拔管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银环蛇咬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伍秀珠 《蛇志》2016,(1):61-6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2.5%),而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后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急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好转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有24名患者好转,好转率为96.0%,另外1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0%;对照组中有21名患者好转,好转率为84.0%,另外4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6.0%,观察组患者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好转率,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罗秀萍 《蛇志》2014,(2):194-195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中医急救与护理干预的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43例FC患儿依据急救护理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7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急救与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抽搐至停止的间隔时间、抽搐至恢复意识的间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3%(P0.05)。结论对FC患儿行针刺、穴位按摩、刮痧等中医急救措施,并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急救效果,降低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